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赵国与秦国的差距在哪儿?赵国为什么输?

长平之战赵国与秦国的差距在哪儿?赵国为什么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647 更新时间:2024/1/16 21:01:14

长平大战并不是发生在嬴政统治时期的一场战争,但却是一场影响极为深远的战争。这场战争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一场战争,也是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遇到的最为艰难的一场战争,更是秦国和赵国这两个强国争夺统一权的战争。谁胜了,谁就更有统一天下的可能,因此,两国对这场战争的准备、投入和重视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开战前,我们先来看看两国的实力对比。

这是一场涉及到近百万军队、持续三年的大战。因此,它不只是军事上的对抗,而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首先,我们对比一下战前双方的经济实力。

秦国地处九州之一的雍州,是周天子曾经定都之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富强起来。长平之战将发生时,秦国更是有了南部巴蜀之地这一天府之国。在奖励耕战的政策下,秦国粮食充足,经济基础十分雄厚,各种战略物资的储备非常充足。郑国渠和都江堰修成后,秦国的水利发达,不仅保证了农业生产,也便利了军需物资的运输。

赵国地处九州之一的冀州,土地不如秦国的关中和巴蜀肥沃,甚至比不上东方的齐国和南部的魏国,而且赵国的民风是,“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桑”。赵国是个农业和商业并重的国家,并没有类似秦国重农抑商的政策,人民对耕种并没有太多的热情。因此,赵国的农业经济在六国中相对落后,战备物资储备不充足,无力支持长时间的大规模战争。

所以,在经济领域赵国实力不及秦国。但在对战争的后勤保障上,赵国是防守方,物资消耗要比秦国小得多。考虑到这一点后,在后勤保障上我们可以认为双方实力是持平的。

其次,我们对比一下双方的军事实力。

秦军实力不必多说,史载其有“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而且秦人地近西北,民风彪悍。商鞅变法后,在军功爵制的刺激下,秦军变成了虎狼之师,所向披靡,称得上是当时的超级军事大国。

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后,军事力量迅速崛起,有“带甲之士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赵国向匈奴学习,较早建立了骑兵部队,而且赵国骑兵是以弓骑居多,机动灵活,训练有素,军事素养很高。

在军队规模方面,赵国略逊一筹,但在将领方面,赵国则是毫不逊色。秦国当时有白起王龁等,而赵国有廉颇、李牧。单从声望上看,赵国将领的素质似乎比秦更高一筹。

此外,还是要考虑到赵国是防守方,军队又是在本国作战,可以利用地形优势(廉颇也正是这么做的)。

所以,加上地形优势,赵国军事实力也可以说与秦持平。

再次,我们来看两国的政治力量对比。

长平大战发生时,秦国是秦昭王当政。昭王雄才大略,秦国政治清明,国内安定,朝中无奸佞。但赵国却是另一番情景,此时较为英明的惠文王刚刚去世,继位的是才智平庸的孝成王,朝中有奸佞小人。如果说秦昭王的政治能力打九十分的话,那赵孝成王的政治能力也许刚刚及格。正是政治力量上的差距,为赵军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秦自确立远交近攻策略以来,不停地对弱小的韩国和衰老的魏国进行蚕食。公元前268年,秦军攻占魏国的怀、邢丘,在秦军的压力下,魏国附秦以求苟安。秦军将兵锋指向韩国,先后攻取了陉、高平、少曲等地。

公元前261年,秦军攻克了韩国的战略要地野王,将韩国拦腰截为二段,上党地区和韩国本土被彻底隔开。韩国上下一片惊恐,韩王立即遣使入秦,希望能够通过献出上党郡,实现两国停战,以继续苟延残喘。

如果韩国真的顺利将上党交给了秦国,也许就真的什么事都没了。但韩国派驻上党的太守冯亭却不是个简单的人物,他不愿意把上党献给秦国,而是私自做主,将上党献给了能与秦国一争高下的赵国。他的用意很清楚,就是希望借助赵国的力量打击秦国。

冯亭的决定在赵国朝野引发了不小的争论。赵豹认为,“秦蚕食韩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之地”,必会引起秦国报复,不如不收。但平原君赵胜等人认为,上党是战略要地,不要白不要。最终赵王接受了平原君的建议,派赵胜前往接收上党,将上党郡并入自己的版图。赵王封冯亭为华阳君,食三万户,官民赐爵三级。

赵国的这一举动,无异于虎口夺食。秦国将韩国截为两段,就是为了夺取上党地区,现在上党归了赵国,煮熟的鸭子就这么飞了,秦王当然愤怒。在范睢的建议下,秦王下令出兵攻赵。

公元前262年,秦军分两路出击,一路进攻韩国,直趋荥阳,另一路由左庶长王龁率领,扑向上党。上党赵军抵挡不住秦军的攻势,只好退守长平。这样,战国时期规模最大、最惨烈的一次战争的导火线就这样被点燃了。

赵王得知秦军攻击上党,就派廉颇率赵军主力开赴长平,希望将上党夺回。

公元前260年春,廉颇开始在空仓岭一线布防。王龁率军进攻空仓岭,赵国守军招架不住,步步后退。到了7月的时候,空仓岭几十里防线都被秦军攻破,赵军为保存实力,退守丹河。秦军接连攻击要塞,人员伤亡也十分惨重,需要休整。于是,两军开始了隔河对峙。赵军在廉颇的指挥下,以丹河为依托,构筑工事,全力防守。秦军无论如何挑衅,赵军就是不主动出战。

面对这种形势,王龁一筹莫展。至此,战争进入胶着状态。这一对峙,就是三年,两国都开始为后勤供应发愁。秦国的经济已不堪重负,《史记》载:“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吕氏春秋》中也写道:“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索。”赵国经济实力不及秦,到了“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的境地。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有速战速决的打算。前文说过,作为进攻方的秦国与作为防守方的赵国相比,在军事上和经济上并没有绝对优势,但在政治上,秦国却有着绝对的优势,当经济和军事陷于困顿时,秦国的政治优势发挥了出来。

赵国粮食供应不上,就想向齐国借粮,结果被齐国拒绝。于是,无能的赵王就想向秦国求和。秦国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就故意殷勤招待郑朱,向各国制造秦赵和解的假象。这样,赵国就失去了与他国联合攻秦的外交条件,陷自身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这是赵国的一步臭棋。

于此同时,秦国广布间谍,并派人携带财宝到邯郸收买赵国的大臣,离间赵王与廉颇的关系。秦国间谍和那些被收买的人四处散布谣言,说廉颇只会防守,不足为惧,他防守到最后肯定会投降秦军。还有人散布说,秦军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王昏庸,听信了流言,把廉颇从赵军主帅的位置上撤了下来。蔺相如和赵括的母亲极力反对赵王的做法,但赵王一意孤行。无奈之下,赵括的母亲就对赵王说,若用赵括为将,一旦战败,请不要株连我们家的任何人。赵王答应了,赵括就这样上了战场。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郡县制度是怎么来的?郡县制度是谁提出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朝在中央确立了三公九卿制度,但是,只有中央政府机构而无地方行政机构,仍然无法建立强大而稳固的统治。因此,秦国必须建立起与三公九卿相适应的地方行政体制。在地方行政体制的建立上,对设立什么样的地方行政模式,秦统治集团内部曾进行过激烈的争论。公元前221年,秦刚刚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历史重任,以丞相王绾为首

  • 少年秦始皇第一次拜见华阳太后是什么样的情况?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嬴政自从回到秦国后,母亲赵姬和老师吕不韦就多次向他提起华阳太后。但是因为刚回到秦国,要学习礼仪等很多课程,所以他还一直没有机会正式拜见华阳太后。但是他已经在睡梦中多次梦到过拜见华阳太后的场面了:华阳太后居住的宫殿又高又大,里面的装饰金碧辉煌。华阳太后十分美丽、威严。穿着华丽服装的侍女们在大殿上往来忙

  • 秦国在统一六国时采用了哪些连横合纵的计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国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但这并不意味着统一战争是件容易的事情。战争,本来就是残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因此,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谁都不能不慎重。为了进行统一战争,秦王君臣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既有宏观上的战略,又有微观上的策略与战术。秦国统一六国是在嬴政时期完成的,但统一的战略方针早在昭王时就

  • 茅焦是谁 为什么能让秦始皇接回赵太后?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王嬴政平定嫪毐的叛乱、逼死了仲父吕不韦之后,母亲赵太后被他迁出咸阳,在雍城幽禁了三年。三年里经常有大臣向他提起应该接回太后,但秦王嬴政充耳不闻,他不想再提这件事。尽管天下人对他的行为议论纷纷,说他不孝,但他痛恨那些让他蒙辱的人。这一天上朝时,老臣蒙武又提起这件事:“请大王下旨接回太后,母子三年没见

  • 甘罗是谁 为什么年纪轻轻就被秦始皇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当时在七国中,燕国最弱小,为了避免被强国吞并,燕国与赵国结成盟国。眼看着秦国日渐强大起来,燕国又想与秦国结盟。燕王派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向秦国表示友好,并且请秦国派一名大臣到燕国做丞相。秦国丞相吕不韦认为这是个削弱赵国、化解燕赵联盟的好机会,他准备派张唐去燕国当丞相,但是张唐却推辞不去。因为要想去燕

  • 秦始皇为什么能灭掉六国?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在公元前230到公元前221年这十年间,秦国以一国之力,连年征战,顺利灭掉了东方六国。而且,在灭六国的过程中,秦军所到之处基本上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虽然也遇到了一些挫折和失败,但总的来说,秦国以秋风扫落叶之势,顺利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业,结束了二百多年国家分裂的局面

  • 秦朝的土地制度内容有哪些?土地制度是谁提出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历史上关于秦朝的土地制度的记载很少,只有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下的一道命令:“使黔首自实田。”这一句话能提供的信息太少了,以至于史学界至今还在争论秦朝到底实行的是何种土地制度。一种观点认为,这句话表明秦朝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制,另一种

  • 屯留兵变是怎么一回事 屯留兵变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这一年的正月,秦国上空有一颗彗星经过,先是出现在东方,后来又到了北方。太史急忙来向秦王嬴政上奏:“彗星出现在太阳旁边,这是个不祥的征兆,不是儿子杀父,就是弟弟冒犯兄长;现在彗星又出现在北方,就表示会有战争发生。”秦王嬴政对这个说法付之一笑,因为他的父亲秦庄襄王子楚早已去世,他相信成蟜(jiǎo)也绝

  • 玛雅文献为什么被称为“天书” 玛雅文字如何翻译?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史蒂文斯,1805年11月28日出生于美国的新泽西州。青少年时代即对文物考古抱有浓厚的兴趣,曾到中东一带考察,游历了埃及、阿拉伯、巴勒斯坦、希腊和土耳其,出版了两本游记。1839年,他偶然读到一篇谈到中美洲古建筑遗址的军事报道,激发起他强烈的好奇心,他决心去寻找这些湮没在丛林中的古迹。他约好他的朋友

  • 秦始皇为什么要派大军去抓韩非子?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王嬴政自从亲政以后,更加刻苦地读书学习了。有一天,他看到了两篇文章,一篇叫做《五蠹(dù)》,另一篇叫做《孤愤》。他一下子就被这两篇文章深深地吸引住了,一连看了好几遍,看到高兴处,甚至还拍案叫绝。在《五蠹》中,作者把五种人列为国家应该严厉打击的对象:首先是儒家学者,他们宣扬过去的仁义道德,怀疑当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