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姬,指蔡文姬。据《后汉书·董祀妻传》,蔡文姬为陈留郡国人。是东汉著名学者蔡邕的女儿。“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初嫁河东人卫仲道,夫亡后归居家中。时值天下动乱,四处交兵。董卓在长安被诛后,其父蔡邕曾因为董卓所迫,受官中郎将而获罪,为司徒王允所囚,并被处死狱中。
公元195年,南匈奴参与了中原封建军阀的混战,沿黄河而下,蔡文姬就是这一时期被掳掠去匈奴的。此时,南匈奴已经占据黄河流域诸多郡县。蔡文姬流落至南匈奴左贤王部,在匈奴十二年,生有二子。
公元202年,南匈奴首领归附曹操。曹操为了北方的稳定,先后将南匈奴分为五部每部择立贵族为帅,另选汉人为司马对其进行监督。同时,曹操还把并州的中下层匈奴人编入汉族。这样,南匈奴上下完全编入曹魏政权,中国北方完成了实际的统一。
在这一历史条件下,曹操出于对故人蔡邕的怜惜与怀念,“痛其无嗣”,开始四处打探蔡文姬的下落。当曹操得知,南匈奴左贤王的王妃是中原人,姓蔡,大为惊喜,立即派出使者,携带黄金千两,前往南匈奴,把蔡文姬赎了回来。能回到日夜思念的中原故土,蔡文姬十分高兴;但要离开两个天真无邪的儿子,她不禁悲从中来,泪如雨下。在汉朝使者的催促下,恍惚中登车离去,在车轮辚辚的转动中,她听到了儿子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从而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著名诗歌《胡笳十八拍》。
曹操是一个让蔡文姬赢得尊严的男人,后来为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蔡文姬整理了父亲的大量诗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这就是历史上所谓“文姬归汉”的故事。后来,这个故事又被编入小说、戏剧,得以广泛流传。诸如:元金志南的《蔡琰还汉》杂剧,明陈与郊的《文姬入塞》杂剧,清尤侗的《吊琵琶》杂剧,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程砚秋的《文姬归汉》京剧,以及郭沫若的《蔡文姬》五幕历史剧等,均取材于此。
在京剧《文姬归汉》第十五场中有一段蔡文姬归汉前祭奠王昭君的唱词:
蔡琰:“明妃啊!我与你境遇相同,这伤心一样。我今日到此,祭奠与你,不知你地下阴灵可能知晓否……见坟台哭一声明妃细听,我文姬来奠酒诉说衷情:你本是误丹青毕生饮恨,我也曾被娥眉累苦此身。你输我及生前得归乡井,我输你保骨肉幸免飘零。问苍天何使我两人共命?听琵琶马上曲悲切笳声。看狼山闻陇水梦魂,犹警,可怜你留青冢独向黄昏……”随后启程,唱:“这叫做惜惺惺相怜同命,她那在九泉下应解伤心。我只得含悲泪兼程前进,还望她向天南月夜归魂。”
当时,南匈奴统治地区包括今甘肃庆阳、宁夏、山西、陕西、河北省北部,内蒙古呼和浩特至包头、巴彦淖尔一带。唱词里的“狼山”指的就是今天巴彦淖尔境内的狼山,“明妃”则指王昭君(作者注:王昭君被称为明妃,有两种说法:其一是王昭君未辜负汉朝与匈奴君王的期望,确实为边地与中原带来了相当长时期的和平、安宁与光明;其二是晋代时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或“明妃”)。
这段词唱出了两位美女同命相怜的悲情,而围绕该剧涉及的文姬归汉这一史实,谭其骧曾经与郭沫若有过“蔡文姬之争”。
谭其骧(1911年2月25日~1992年8月28日),字季龙 ,笔名禾子,浙江嘉善人,中国历史地理学家,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1959年,郭沫若在为曹操翻案的同时,发表了《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以后又针对别人的意见又连续发表了一些文章,而在其编著的《蔡文姬》一书中,还收录了自己所作的剧本《蔡文姬》和有关文章。郭沫若研究蔡文姬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她来进一步肯定曹操。
谭其骧研究了有关论文,写成《蔡文姬的生平及其作品》一文,与郭沫若等人商榷。谭其骧就当时的历史事实,作者(蔡文姬)的生平经历和作品中所描叙的事物情景相互予以参证,从而对这整个问题中所包含着的各个问题,即作者生平的各个阶段和各篇作品的真伪,一一提出他的看法。
谭其骧指出,《胡笳十八拍》中所述完全不符合东汉末年的实际,反之,见之于《悲愤》二章中蔡文姬的亲身经历却只字未见。由此可见,这位作者不仅对文姬在匈奴时期的中原与边地的关系不清楚,连对文姬是在怎样的情况之下被掳匈奴也不清楚,岂会是蔡文姬自己?至于句中提到的“陇水”更与南庭相去甚远,有亲身经历的蔡文姬,无论如何不会乱用名词一至于此。所以他不赞成郭沫若的意见,认为《胡笳十八拍》是一篇能够相当深切体会蔡文姬心情的、感情炽烈而逼真的动人的好诗,但它是出于去蔡文姬时代已远,不了解蔡文姬的时代背景及其经历的一位作者之手的一篇拟作(作者注:当时,也有一些学者对《后汉书·董祀传》所著录的两章《悲愤诗》表示怀疑,认为不是出于蔡文姬之手)。
谭其骧在随后的一些论文中,逐一指出了郭沫若在剧本《蔡文姬》和《跋胡笳十八拍画卷》一文中的错误:蔡文姬只是“左贤王部伍中”许许多多被掳来的侍妾之一,不可能是左贤王妃。曹操派去赎回蔡文姬的,是一位名不见史传的小官周近,并不是什么“大将军”。蔡文姬在匈奴“生二子”,剧本中据此安排了一子一女,实际上《蔡琰别传》中已说明是“二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