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杜甫《春望》原文鉴赏作品翻译诗文赏析创作背景是什么

杜甫《春望》原文鉴赏作品翻译诗文赏析创作背景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743 更新时间:2024/2/17 13:22:37

杜甫诗歌作品《春望》的创作背景是什么?一起赏析一下诗歌原及其作品翻译等内容吧!

杜甫诗歌作品《春望》原文鉴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作品翻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春望》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春望》诗文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营我往矣,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

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北魏的后宫佳丽为什么不敢生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北魏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段历史,在别的朝代后宫女子恨不能多生几个儿子能母凭子贵,但在北魏后宫佳丽无能敢生孕这是怎么回事呢?后宫的女人说起来真的很不容易,所以才会有一进宫门深似海。这里的女人有时候真的很可怜,所以他们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就只能做一些不好的事情,还有就是赶紧生个皇子,这样母凭子贵。可是

  • 兰陵王:打仗的时候生怕对手被自己帅死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对于每天被自己帅醒的小编而言,如果不扒一下兰陵王这个害怕把别人帅死的人,肯定会浑身发痒。兰陵王姓高 名孝瓘又名肃 字长恭(北齐,541年―573年)短暂的一生,只活了三十来岁。史书记载高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等等,反正就是说他哪都好,堪称完美男神。与皇位失之交臂兰陵王的爷爷高欢是南北朝时期东魏的权臣

  • 萧玉瑶一手毁了梁家江山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萧玉瑶是南北朝梁武帝的女儿永兴公主。梁武帝觉得大臣殷叡的儿子精于书法便想把萧玉瑶许配给他。可是萧玉瑶不高兴了。可婚姻大事,在古时候是父母做主,何况历来公主的婚姻往往都是皇帝谋求某种政治利益的手段。当然,梁武帝要把萧玉瑶嫁给殷均没有半点政治意味他只是想让放荡不羁的女儿嫁给书法家后,能受到一些熏陶,别再

  • 拓跋宏:中国古代最有孝心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孝文帝是北魏的皇帝,他的一生都活在其祖母冯太后的阴影下,但孝文帝确是极其孝顺的,堪称最孝顺的皇帝。孝文帝终其一生都没有亲自处死冯妙莲,这或许与他仁慈的个性有关,但更多的是夫妻之间的感情在内,这种感情包含嫉妒与宽容。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初即位时,由冯太后临朝称制。拓跋宏秉性孝谨,政事无论大小,都先禀明太后

  • 石苞如何成为了开国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石苞,字仲容,渤海南皮人。史书上记载他“雅旷有智局,容仪伟丽,不修小节”,聪明,长得帅,又有风度,个人素质非常过硬。起先他只是南皮县中一名小吏,身份低微,在那个越来越讲究门第出身的年代,一个寒族出身的人想要出人头地,无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可石苞的飞黄腾达之路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

  • 鲜卑族建立了一个奇怪的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鲜卑拓跋部历史上所建立的政权,主要就是曾经统一整个北方、结束十六国之乱的北魏。然而,北魏这个朝代比较奇特,有一个前身和两个尾巴。所谓的“前身”,就是代国。代国是拓跋什翼犍于公元338年建立的政权,都城在盛乐(内蒙古和林格尔),代国由于位置偏僻且国力较弱,没有算在“

  • 娥皇妹妹女英被宋太宗强行临幸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小周后小字女英,是周娥皇的妹妹。是闻名于天下的绝色美女,只可惜也是芳华早逝,28岁时就香消玉殒了,传说曾经被宋太宗清醒临幸。关于周娥皇的妹妹周女英和李煜的这段感情,并不给予好评。李煜和周娥皇本是神仙眷侣,只是周娥皇身体不好,不久便病倒了,周娥皇生病,李煜就将她的妹妹召进宫里陪伴左右,周女英的故事就此

  • 独孤伽罗逼丈夫入空门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文献皇后姓独孤,名伽罗。北周大司马独孤信之女,杨坚之妻。隋开皇元年(581),立为皇后。独孤皇后喜好读书,通达古今。其时多为文帝筹策,干预朝政,宫中称她为“二圣”。开皇二十年(600),与杨素等谋废太子杨勇为庶人,立晋王杨广为太子。独孤氏生性妒忌,不设三妃。卒谧文献。北周武帝

  • 冯太后主持孝文帝改革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鲜卑族拓跋氏入主中原建立北魏以后,进行了一次全面彻底的 政治经济改革,人们称这次改革为“孝文帝改革”。改革是孝文帝在 位期间完成的,但实际上改革的决策者、主持者首先却是孝文帝的祖母冯太后,然后才是孝文帝拓跋宏。冯太后也称文明太后,祖上是建立过北燕的汉族人冯跋。出生 不久,父亲

  • 冯跋继承皇位后为何不得人心?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慕容家族建立了北燕王朝,后来却发生了变故,最后竟被一个姓冯的汉人统治了。最终慕容云失去了江山,但是冯跋继位后却不得人心。在他在位期间为了让大臣们臣服于他,他便天天拿钱贿赂大臣。其中冯跋是慕容云的拥护者,但慕容云对冯跋是戒心十足,为了防止自己被刺杀,慕容云养了一帮武士在身边保护自己,但是他万万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