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轼的一生都去过哪里

苏轼的一生都去过哪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899 更新时间:2024/3/13 7:29:06

在如今交通运输能力发达的年代,有着汽车、火车、飞机、轮船,能让一个人的一生去很多地方。然而对于古代人来说,想要外出就只能靠双脚活着马车了。宋朝文人苏轼一生中去过很多位置,对于他去过的位置来说,有的只是蜻蜓点水,有的却是刻骨铭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苏轼的一生去过哪些位置吧。

982年前的今天,苏轼来到了这个世界。在中国,这可能是一个毫无争议的全民男神。他身上有着“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放,又有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定,有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浪漫,又有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他爱吃爱玩爱怼人,会写会画会撩妹,如林语堂所说,比起中国的其他诗人,苏轼更具有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从今天起,我们将用一周时间,带你走进苏轼的丰富人生。

有网友做过一组图,将古人的一生足迹标注到了现代地图上。于是大家看到,苏轼的人生足迹大约是这样的——

眉州 ——无可替代的故土

四川眉州,是苏轼的故乡。眉州城内西南,有一座三苏祠,这座祠堂便是苏家的故居。

苏轼的成长成才,受家庭影响很大。

昨天介绍过,父亲苏洵本身就是个励志人物——“二十七,始读书”,没有进士学历,却终成一代大家。他对苏轼苏辙的教育十分严苛。两个儿子在他的带领下,从小遍读经史百家。为了强化记忆,苏轼还被要求手抄《汉书》。苏轼晚年曾梦到儿时父亲监督自己读《春秋》时的情景,由于没完成任务,吓得坐卧不安——

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沮及桓庄初。 坦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苏轼·《夜梦》

而这些严苛的训练,无疑为他们日后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母亲程氏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礼、深明大义。她曾给苏轼读《范滂传》,范滂一生刚正不阿,最终死于东汉党锢之祸。范滂与母亲诀别时,母亲说:“你如今能和李膺杜密齐名,死亦何恨?”苏轼听后对范滂十分仰慕,问母亲,“如果我做范滂,您同意吗?”母亲的回答特别酷——“你能当范滂,我就不能当范母吗?”

后来苏轼和苏辙的人生经历和选择也证明,“舍生取义”在苏家并非一句空言。

博学的父亲、慈爱的母亲、友爱的弟弟,苏轼在眉州的二十一年生涯想必是无比幸福的。21岁离开家乡后,苏轼一共回去过两次,一次是因为母亲程夫人去世,一次是归葬父亲与妻子。从此之后,苏轼一路坎坷,再未回到过故乡。眉山对于他而言,成了反反复复在诗词中遥望、但始终不能够真正再次抵达的念想。

开封 ——梦开始的地方

开封是苏轼的成名地。公元1057年,二十一岁的苏轼和弟弟跟着父亲到宋都开封参加科考。这一年,是北宋科举史上最有名的一年,这届考生中除了苏轼外,还有曾巩程颢等一众大咖,而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据说欧阳修在读到苏轼的卷子时,眼前一亮,自信地以为,能写出这种绝世佳作的,只有自己的学生曾巩。于是为了避嫌,特意只判了第二名。结果开了封才知道,这并不是学生曾巩的卷子!

这个乌龙,让苏轼错失了一个“天下第一”的名分。但是在欧阳修的强势称赞下,苏轼还是声名大噪,每有新作,立刻传遍京师。不过就在他准备大展身手之时,传来了母亲病故的噩耗,父子三人在悲痛中返乡守丧。

三年之后,当苏轼再次来到开封时,一场规格更高的选拔考试——制科考试即将举行。在宋朝,进士科考试三年一届,每届录取人数众多;而制科考试是不定期的,由皇帝亲自出题和监考,两宋三百年间,总共才录取了41人,可想其难度。而“考霸”苏轼再一次惊艳全场,以最高分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

二十五岁的苏轼在万众瞩目中步入仕途。经过了三年地方上的历练,苏轼被正式调到中央。当时的皇帝宋英宗对才华横溢的苏轼早已心向往之,准备直接将他召入翰林院,任知制诰,但是被宰相韩琦拦住。韩琦说“以苏轼的才能,早晚会被重用。现在的关键是锻炼和培养他,让天下人都仰慕信服他,这样未来重用他时,就不会有什么异议。可如果现在马上重用他,反倒未必服众,还会有害于他。不如给苏轼一个接近皇上的馆阁职务,并且请召他来参加考试。”英宗说:“以苏轼的水平也不用考试了吧。”韩琦不同意。

后来苏轼顺利通过考试,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当他听说了韩琦的良苦用心,感慨道:“韩公是在用道德修养来爱护人才。”

开封 ——也是梦开始的地方

对于开封,苏轼的感情恐怕是极为复杂的。因为这里不仅见证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也见证了他人生的起起落落。

在苏轼四十年的仕途生涯中,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这里度过。

他初登庙堂,便赶上了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皆因反对新法而与宰相王安石结怨,或隐或贬或主动离开朝堂。公元1071年,王安石又打算变更科举、兴立学校,皇帝下诏两制、三馆讨论。苏轼上书万言,洋洋洒洒,论证新法之弊,却因此受到排挤打压,无奈之下申请外任。尽管神宗皇帝爱惜苏轼的才学,但为了实现自己的改革主张也只能忍痛割爱,把苏轼贬到了杭州做通判。

此后十多年,苏轼都一直辗转在各地做官,平均每两三年就调任一次。直到公元1085年,神宗去世,高太后垂帘听政,苏轼才重新被用。短短八个月内,他被连续提拔三次,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一次高太后问他知不知道火速提拔他的原因。苏轼猜了半天都没猜到。高太后告诉他:“这都是先帝的意思。先帝每次诵读你的文章,一定感叹地说‘奇才,奇才!’只可惜没来得及重用你……”苏轼顿时失声痛哭,此后更不敢辜负先帝的信任。当旧党主张尽废新法时,苏轼一次次站出来说,新法有好有坏,切不可矫枉过正。可是这样的他却无法被朝堂所容纳,公元1089年,他无奈请求外调。此后数年,他又被召回几次,但总是没呆几个月就被排挤出朝堂。

公元1093年,哲宗亲政,新党再度执政。经历了仕途上的起起伏伏,苏轼明白他将要面对的一切,于是主动要求外放。这次离开,他甚至都没来得及向皇帝告辞。临走之前,他还是给皇帝上书一封,其中饱含他对朝堂的忧虑之情。他很清楚他即将迎来自己人生的至暗时刻,但再艰难都无法阻挡他的赤子之心。

果然这一走,他再未回来。

杭州 ——一个让他魂牵梦萦的地方

杭州,可能是苏轼最喜欢的地方之一。因为他一生中两次到杭州为官,第一次是因反对变法遭受排挤而被贬至此,第二次是政治失意主动要求调任这里。

第一次来时,苏轼的政治作为并不多,最大的贡献就是为杭州留下了一句响彻千年的旅游广告词——“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从此让西湖多了几分温婉和梦幻。而18年后,当苏轼逃离朝堂斗争,再次来到这里时,他展现出了了惊人的工作热情和能力。

此时的杭州正在遭遇旱灾和瘟疫,西湖水几近干涸。苏轼一到杭州,首先上书朝廷,免除了杭州地区的赋税。并请求朝廷赈灾拨款,以解杭州的燃眉之急。朝廷很快就答应了苏轼的请求,旱灾的影响降到了最低。接着苏轼组织人手在街头免费熬药、派发,把杭州的大夫和粗通医术的和尚、道士都组织起来进行巡诊,使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治理完旱情之后,苏轼开始着手清理西湖的杂草和淤泥,并将淤泥堆积起来修建了一座长堤,苏轼命人在堤上种植芙蓉、杨柳,这便是著名的苏堤。同时,为了防止水草生长过快,再次侵占水域,苏轼派人在一大片区域种上了菱角,以此来抢夺水草的生长空间。而为了划定菱角种植的区域,同时便于观测淤泥的淤积程度,苏轼派人在湖中修建了三座石塔,这便有了著名的景观三潭印月。

此外,苏轼还重修了一段运河与西湖相连,这样一来既保证了运河的水位,也保证了城内的水位,解决了漕运的隐患。

苏轼在杭州任上做了许多利民的大事,深受杭州人民的爱戴。为了感激苏轼,许多家庭为他挂了画像,并建立了生祠。而杭州也是苏轼坎坷的仕途生涯中难得的惬意之地。

湖州 ——苏轼的落难之地

公元1079年,42岁的苏轼调任湖州知州。

按照宋朝惯例,调任工作需上表谢恩,于是苏轼上奏了一篇《湖州谢上表》。这样的文章原本只是例行公事,但是行文当中的“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却给自己惹下了祸端。

这份奏章被别有用心的政敌们所利用。他们断章取义,强加解读,说苏轼在表达对朝廷的不满,对皇帝的不敬。随后又扒出苏轼的诗集旧文,找到几首疑似讽刺朝政的诗,于是,一群人开始不断上疏弹劾,神宗决定调查一番。

虽然已经早一步知道消息,但是当官差赶到湖州的时候,还是给了苏轼莫大的打击。这个天之骄子第一次像犯人一样被押解上路。公元1079年八月,苏轼被押解到京城,投入御史台狱。虽然审问的时间很长,但幸运的是,苏轼在狱中遇到了一个好心肠的狱卒,对他十分恭敬,每天晚上还会为他准备好热水洗澡。

对苏轼的审问从八月二十号开始,一直持续了三个月。这期间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神宗暗中派了一个宦官到监狱里观察苏轼,回来后报告说苏轼睡得很沉,很安静。神宗于是对侍臣说:“我知道苏轼这是问心无愧。”最终免除了苏轼的死刑,将他以团练副使的身份贬到了黄州。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在湖州,苏轼只呆了三个月。这三个月恐怕是暴风雨来临前最后的宁静。他游山玩水,祈雨祷晴,留下了七十多篇诗文。在他被官兵押送走的那天,湖州百姓自发来送行,站在道路两旁泣不成声。

黄州 ——涅槃重生之地

因“乌台诗案”被贬后,苏轼拖家带口来到了黄州。

彼时的苏轼十分落魄。因为是以犯官身份来履职,所以他连最基本的待遇都享受不到,物质生活陷入窘境。为了避免自己“剁手”,他每月把四千五百钱,分三十份挂房梁,每天不敢超过一百五十钱。他在诗里这样描述当时的生活——“从来破釜跃江鱼,只有清诗嘲饭颗”;“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不仅如此,很多亲朋好友也都不再跟他联络,生怕被他牵连(“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

处在人生低谷的苏轼,一边吟唱着“寂寞沙洲冷”,一边开始反省人生。他在《胜相院经藏记》中说:“悦可耳目,如人善博,日胜日负,自云是巧,不知是业。”人生就像赌博,有输也有赢,当初只知道讨巧,不知道还要付出代价。中秋填词,开头就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品尝山中野菜,他举箸慨叹,“人间有味是清欢”。

他在城东开垦一块废弃土坡,命名其为“东坡”,自号“东坡居士”。他还在园中修筑起一座五间房的农舍,因成于大雪之中,故绘雪于四壁,名为“东坡雪堂”

他变得越来越坦然,越来越豁达。就像杨绛先生说的那样:“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和朋友出行,路遇大雨,他不慌不躲,回家写下一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和朋友去游赤壁,泛舟江上,想起赤壁之战场景,于是挥毫写下著名的《赤壁赋》,还有那篇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从某种程度上讲,黄州,是苏轼的涅槃重生之地。正是在这里,他从追逐功名的官员“苏轼”蜕变成了追寻内在的词人“东坡”。

惠州 ——准备养老之地

惠州,位于今天的广东省,是苏轼曾经打算养老的地方。

苏轼来到惠州那一年,已经五十九岁。从黄州到惠州,中间苏轼又经历了很多波折。哲宗上位后,他一度重回朝堂,并坐上高位。奈何不愿参与党争的他却始终难逃党争漩涡。在几进几出后,公元1094年,他被贬到了远离中原政治权利圈的惠州。

贬到这里,基本意味着他政治生命的终结。不过苏轼的心态好极了,他似乎很快就爱上了这里。他在诗词里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他甚至做好了在这个“心安之处”养老送终的准备——他拿出平生积蓄,用了一年时间,在惠州白鹤峰顶搭建了他的住所白鹤居。白鹤居依山傍水,白墙黛瓦,向西可远眺惠州西湖,向东可遥见寺院僧楼。屋后空地上,他还移栽了各种岭南果树。房屋建好后,他便把暂居宜兴的家人迁来了惠州。

乔迁之喜,加上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让苏轼喜不自胜,挥笔写下一首绝句: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可是,当这首绝句辗转传到京城后,却让宰相章惇很是不悦。“嚯,原来你苏东坡在岭南过得这么舒服!?”于是他马上颁发了新的贬谪令,将苏轼再贬琼州别驾,昌化军(今海南儋州中和镇)安置。

于是,刚在惠州安好窝的苏轼,又不得不离开了。不过被贬惠州的两年多里,他留下了很多生活的痕迹。白鹤峰东坡故居是现在惟一可明确考证的苏东坡亲自筹建的住所,而他的爱妾——王朝云的墓,也是历时千年仍保存完好的重要遗迹。因此,千百年来,许多苏轼的粉丝,都会专程来惠州追寻苏轼的足迹。

儋州 ——人生最后一站

海南儋州,是苏轼被贬生涯的最后一站。

历史上的海南岛,在很长时期内都是一个荒岛,地处边陲,孤悬海外,闭塞落后,相去京城几千里,“鸟飞犹用半年程”,可谓“天崖海角”,因此中原人称之为“蛮荒瘴炎之地”,死囚流放之所。而儋州,位于海南岛西北部,当时毒蛇猛兽遍地,还有瘴疠和疟疾时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据说宰相章惇之所以选择儋州,是因为苏轼字子瞻,而瞻与儋形似。如此荒诞的理由,实在令人愤恨!

公元1097年,已经62岁的苏轼,翻山跨海来到了这座荒岛。临行前,他把身后之事,托付给了长子,只带了小儿子苏过一人前往儋州。

刚来时,昌化军使张中对他十分敬重,安排他“住官房,吃官粮”。后来有朝廷官员视察,将苏轼逐出了官舍。从此苏轼便开始过上“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凄苦生活。

不过,苏轼还是不改随遇而安的乐观本色,甚至写下“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的诗句。

他的到来,为海南带来了极大的改变。他在这里办学堂,收徒弟,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师从苏轼。史书记载,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中举者姜唐佐和第一个进士符确,都是苏轼的弟子。有宋一代,海南共出了十二位进士,苏轼功不可没。不仅如此,苏轼还把许多中原文明成果都带到了海南,儋州至今还流传着东坡井、东坡田、东坡桥、东坡帽,甚至东坡话的渊源故事。

苏轼在海南谪居三年后,哲宗驾崩,徽宗即位,朝廷按例大赦天下,苏轼得以北归。据说他离开那天,当地百姓和学生簇拥着他一直到即将远行的船边。苏轼挥泪而去,写下“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作别这片让他又苦又乐的土地。

1101年,苏轼于北归途中不幸病逝,享年六十四岁。

苏轼这一生辗转流离,所到地方都可以用政绩斐然来评价。他在密州抓盗贼,在徐州治洪水,在定州管军纪……可是在回首自己的人生地图时,苏轼作出了“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回答。

这是自嘲,也是实话。时代没有给他指点江山的机会,并一次又一次把他逼至绝境,而他迎来的却是一次次涅槃重生,一次次播撒希望。有人说,“苏轼流放三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真的毫不夸张。

苏轼的人生地图,见证了他的仕途起落,也见证了他的生活悲喜,让人心疼,又让人崇敬!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无心法师3岳绮罗身世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无心法师3》的时间线要比前两部都早,是在唐朝时期,所以应该算是前传。这次无心依然想办法寻思,却怎么也死不掉,后来他遇上了挚爱柳青鸾,两人随后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岳绮罗的身世和青鸾有关,这一季应该会揭晓这个秘密,其实他们早就相爱过,只是无心忘了这段记忆。这次剧情节奏会比较快,信息量很多

  • 为什么说纣王之后再无人皇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一说起纣王,很多人对他的评价或者印象都是非常不好的,说纣王昏庸、残暴,说他是个暴君之类的评价是非常多的,但是不知道从何时起,有一种说法,认为纣王才是世间的最后一个人皇,自从纣王之后就再也没有人皇了。这种说法就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这样说呢?纣王究竟是不是最后一个人皇?人皇到底是什么呢?1.人皇是什

  • 袁天罡和李淳风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很多朋友一直好奇,袁天罡和李淳风到底是什么关系。他们两人应该算是工作上的搭档,至于私下关系如何,这个在史书上并没有过多记载。唐朝颇具神秘的典籍《推背图》就是由袁天罡和李淳风共同著作。李淳风精通文学、数学、天文等,据说他是世界上最早给风定级的人。关于袁天罡和李淳风有很多典故,真真假假让人分不清楚,但人

  • 无心法师3柳金鹏结局怎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无心法师3》核心剧情是讲述无心和岳绮罗前世柳青鸾之间的故事,算是前两季的前传内容。这次无心不仅要面对黑化后的白琉璃,还要处理最大反派柳金鹏。柳金鹏是青鸾和玄鹄的哥哥,他为了长生不老之道准备对无心下手,而无心能够长生的秘密或许会被公开。感觉第三部会解开此前埋下的诸多谜题,观众朋友们千万别错过了。那柳

  • 张柬之杀了武则天男宠又逼武则天退位,他的最终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武则天的退位可以说是唐朝的一件大事了,武则天夺了李唐天下,最后又归还李唐,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张柬之为代表发动的神龙政变了。然而在张柬之发动政变的时候,不仅仅是逼迫武则天退位,还杀掉了她的男宠,不知道在武则天退位后,张柬之又是什么结局呢?武则天有没有可能报复张柬之,张柬之是怎么死的呢?1.张柬之简介

  • 孝明皇后有几个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孝明皇后是唐朝最后一位太皇太后,据记载她一生只有一个儿子,就是唐宣宗李忱。说起孝明皇后的身世并没有多么的高贵,她早年嫁给李锜为妾,后来李锜谋反被杀,郑氏因此被当做判臣眷属入宫是郭贵妃的宫女,一般情况下郑氏后半生基本都不可能在翻身。但唐宪宗偏偏看上了郑氏,两人还有了孩子李忱,从此郑氏的命运彻底改变。下

  • 手可摘星辰历夏杨墨结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穿越剧大家都很熟悉,一般设定都是现代女主传阅到古达。不过这部《手可摘星辰》虽说也有传阅元素,但女主历夏是来到了一个二次元的世界,并且认识了男主杨墨,两人此后发生了一系列搞笑、甜蜜的故事。这可能是近期最欢乐的下饭局,煽情的内容不多,都是快乐的元素。下面就来简单介绍下历夏和杨墨,看看他的结局到底会如何。

  • 秦始皇一生未立皇后,为何对寡妇情有独钟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历史上当了皇帝却没有皇后的人,并不多,有一些是因为当时的政治因素,或者是皇帝的年龄,有不少只当了很短时间的皇帝,但是他们都还只是一个小孩,没有皇后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成年之后的皇帝还没有皇后的,恐怕只有秦始皇一个人了。秦始皇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却并没有立皇后,这一点其实还是让很多人都非常疑惑的,然

  • 朱棣的报应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朱棣的皇位得来不正,这是后世人都知道的事情,但是却不知道,朱棣本人对于这个到手的皇位,又是什么样的态度呢?古人一直认为,如果做了不好的事情,是一定会遭到报应的,那么,朱棣做了这样可以说是窃国的事情,他有没有遭到什么报应呢?有人认为是朱棣登基之后再也没生过儿子,也有人认为是朱棣的后代都不长命,究竟是不

  • 泰姬为什么不断生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印度也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在印度境内有着一座世界闻名的建筑,这便是泰姬陵。每年世界各地有很多旅客都回来到泰姬陵进行参观,而这也是去印度旅游必来的地方。泰姬陵,是印度莫卧儿帝国的皇帝沙贾汗为自己死去的妃子而修建的一座陵寝,在这座宏伟建筑的背后,诉说着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17世纪的印度,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