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齐国名将匡章实力如何

齐国名将匡章实力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189 更新时间:2024/3/5 23:05:27

匡章是战国时期齐国名将,人称章子。如果大家有看过《大秦帝国之纵横》应该会对这个人有印象。实际上匡章的军事才能非常出众,他曾率领齐军在垂沙之战中击败楚国,后来又攻破函谷关逼秦国求和,这两次战役都体现出了匡章强大的统兵能力。不过有人好奇,匡章在攻打函谷关时秦国名将白起在哪?为什么他没能阻挡匡章的进攻呢?实际上这两人并没有直接交手的机会,毕竟当时的白起还没机会让他崭露头角。

战国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传世名将,女郎山附近发现了一座战国墓地,整个墓室分为上下两层,在主墓室益海还有一个殉葬坑,里面埋葬着众多被肢解的殉人,还有大量青铜礼仪器具,专家实地考察以后认定墓主人就是战国时代的名将匡章。

每当时代处于混乱时,就会涌现出一批能征善战的大将,虽然他们被同时代“四大名将”的光芒所掩盖,但是也有属于自己的荣耀,匡章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带领齐国士兵四处征战。

匡章的出现离不开齐威王的扶持,公元前323年,秦国越过魏国向齐国进攻,秦国经过缜密的部署,首先派出一支部队佯攻阳晋,此地地势险恶,秦军出击的目的就是趁着齐国没有防备,直接从这里进攻齐国腹地。

得到消息以后,齐威王派匡章为统军大将前去应战,在桑丘两军相遇,秦军率先做好伏击,同时为了激励士兵,下令凡是能得到敌军将领首级的士兵赏金万两,封万户侯,由于此战秦军长线作战,孤军深入必须顾及后方补给,一旦魏国趁机动手,秦国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因此秦国表面上兴师动众,实际上却不敢直接进攻。

匡章仔细分析了战况,猜出了秦军的心思,于是利用秦军犹豫不决的心理,在战斗开打之前,多次派使者走访,趁机在秦军内部安插了许多亲信势力,等待外围的齐军动手以后,从内部挑起争斗,不过此举却被齐国别有用心的人举报,认为匡章有投敌的嫌疑,多次上奏齐威王弹劾匡章,齐威王却坚信匡章不会叛国。

最终证明匡章的决策无比英明,内外夹击下犹豫不决的秦军溃败,

秦军惨败以后派出使者向齐威王发出谈判邀请,希望能修补双方之间的关系,能让实力强劲的秦国低声下气,也就只有当时的齐国了,匡章一战打响了威名。

后来燕国爆发内乱,请求齐国帮助,匡章趁机出兵燕国,从渤海出发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攻进了燕国都城,燕国面临亡国危机,匡章在攻下都城以后,在此安营扎寨,匡章丝毫不约束部下行为,士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导致百姓纷纷怨声载道,原本表示欢迎的百姓苦不堪言。

一时间匡章受到来自各方压力,其余国家出兵干涉,匡章无奈之下撤兵,这场战争也拉开了强国入侵的时代,匡章与燕国结下血海深仇,为以后双方大战埋下祸根,匡章的军事才能不可否认,能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就攻下一个国家,自然不是寻常人。

公元前312年,楚怀王撕毁与齐国之间的盟约,楚军在边境集结大量士兵,匡章领兵前去应敌,齐军全军出动导致后方空虚,秦国趁虚而入,齐军没有办法只能放弃到手的燕国,撤回本土,燕国再次复国。

公元前301年,齐魏韩三国联合进攻楚国,楚将唐昧带人应战,两路兵马在沘水

两岸驻扎,联军因为不清楚水路情况,不敢贸然渡河进攻,双方对峙长达半年之久,齐宣王等的不耐烦,派人前去督战,不过匡章却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一直等到匡章摸清楚了楚军的兵力分布,从中窥探出河水深浅,派遣精兵强将趁着夜色渡河,楚军没有防备大败而归,唐昧兵败被杀,一战让楚国国力大损,为以后的衰落买下了伏笔,多年以后白起在楚国无人能敌,正是因为这次战争让楚国遭到了严重危机。

孟尝君曾初始秦国没结果被扣押,好在孟尝君门下有许多能人异士,在他们的帮助下孟尝君逃出生天。

此后便与秦国势不两立,在他的努力下,韩国魏国结成联盟,多次出兵伐秦,匡章再次出任联军主帅,一举攻下函谷关,打开了秦国的门户,联军所向披靡,秦军一路败退,为了避免陷入亡国危机,秦国国君再次向齐国求和,并且割让了大片土地。

不过联军并非铁板一块,利益面前矛盾逐渐激化,齐国并没有灭亡秦国的想法,战争结束以后,秦国吐出了大片土地,好在没有亡国,秦国国力大损,能控制的地盘只剩黄河以西,商鞅变法的努力化为泡影,这场战斗让秦国蒙上了阴影。

匡章却再次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指挥才能,攻破函谷关成了一生最大的荣耀,之后再也没有人能做到这一奇迹,后人多半绕过函谷关,至于匡章是如何做大的已经无从考证,大战发生在公元前296年,战国最牛的将领白起为何没有上阵呢?

相关资料显示,匡章攻入秦国腹地的时候,白起已经在秦国崭露头角,不过为什么在秦国面临亡国危机的时候没有挺身而呢?或许是因为当时白起身份太过低微。

关于匡章死后被葬在哪里,上文已经说到女郎山的一处墓地,在上世纪90年代根据墓地的构造和陪葬品已经确认为匡章的长眠之所,这个把秦国逼到绝境的杰出将领安静地躺在棺椁当中。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六个被误解的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人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历史的真相,其实已经有很多都模糊不清了,甚至有很多是完全相反的,毕竟年代久远,如果有资料流传下来,多少还能一窥究竟,但是史书毕竟都是后人写的,后人也不可能完全真实,一字不差的记载下来,所以历史其实很难有真相。而在历史上有这样六个人,一直都被人们误解,他们是谁,他们的这些事情,你是否都知道呢?第六位:

  • 陶渊明为何不想当官,只想归隐田园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陶渊明是东晋至南朝宋初期的著名诗人,我们在课本上肯定都学过陶渊明的诗。很多人不理解陶渊明为什么向往田园生活,不喜欢当官,他最后一次出仕实在彭泽当县令,但仅仅任职80多天后便离职了。古人一般都把出仕当做自己能够出人头地的一大途径,为什么陶渊明反而不屑于当官呢?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一生最高的成就便

  • 窦建德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窦建德是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据说窦建德是东汉名臣窦融的后代。窦建德在河北、山东等地起义后,和隋唐军队之间的战争长达12年之久。不过隋炀帝的暴政能被推翻,窦建德也是功不可没。他虽然带领义军获得了不错的成果,但因为缺乏远见,还是犯下一些错误,导致最后战败而亡。很多人还不太了解窦建德的为人,下面就为大家

  • 历史上真正的包拯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我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清官估计就是包青天莫属了,包青天的原名叫做包拯,传说他从小就没有父母,是跟着兄嫂一起长大的。包拯皮肤非常的黑,就像古代的锅底一样黑,而且脑门子上还长着一个月牙,外人还起了个外号叫做“包黑子”。包拯做官是不委权贵,惩治贪官,为来百姓做实事,为老百姓做主。而且包拯铁面无私,断案如神

  • 古代被称为兵仙的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实际上被后人称为“兵仙”的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西汉开国功臣韩信。韩信是古代兵家四圣之一,一生中打赢了很多不可思议的战役,也被认为是刘邦能够开国的最大功臣。可惜韩信身为一代军事天才,立下无数战功,到了最后反而成为刘邦的一颗眼中钉。刘邦和吕后究竟为何要除掉韩信,历史上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无论是哪种韩信似乎

  • 管仲为何被称为“圣人之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成为五霸之首,齐国国力也一度达到鼎盛。管仲开辟了法家的先驱,更是被誉为“圣人之师”。不过这个“圣人”恐怕和儒家倡导的圣人含义是格格不入的,孔子就曾评价管仲“管仲之器小哉”。虽然管仲有孔子不认可的一面,但孔子对管仲也有很多敬佩之意,毕竟

  • 宋慈被誉为是法医鼻祖,那么宋慈到底有多厉害呢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到宋慈其实大家也都知道的这个人是真的厉害,被誉为是中国历史上法医界的鼻祖,所以说这个宋慈到底有多么的给力小编也不比多说了,做到了鼻祖的位置那这个贡献肯定是一定非常的大的,那么这个宋慈到底厉害在什么地方呢?下面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老哥一定别错过了!宋慈之所以厉害,之所以成为中

  • 历史上婉贵妃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婉贵妃陈氏是乾隆皇帝的后妃之一,很多朋友应该都是在《如懿传》和《延禧攻略》中认识的婉贵妃。不过据说婉贵妃在当时并不得宠,但她却是乾隆皇帝后妃中寿命最长的一位,一生活了92岁。所以很多人也是对婉贵妃感到好奇,都说皇帝后宫的残酷程度不亚于战场,为何婉贵妃反而还能如此长寿呢?难道就是因为婉贵妃不得宠?下面

  • 高士奇一天连升七级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到高士奇这个人也还是挺有意思的,为何这么说其实也还比较的简单,无非就是这个人和平常人完全不一样的,有着非常有故事的人生,这个高士奇是一位很有名气的历史名人,但是人生却又十分的曲折,故事也非常的多,话说这个高士奇有一个惊世骇俗的事情,那就是话说他一天连升七级,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还有高士奇为何要

  • 秦越人为什么叫扁鹊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扁鹊应该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物,他被称为战国神医,也是古代五大医学家之首。不过“扁鹊”并非是他的本名,扁鹊姬姓秦氏,原名叫秦缓,字越人,所以也有人叫他秦越人,扁鹊只是他的尊称而已。实际上,我们今天说的扁鹊和秦越人是同一人,早在上古时期还有一位神医他也叫扁鹊,但更多的是神话意义。所以准确来说,“扁鹊”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