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欧洲为什么那么多城堡

欧洲为什么那么多城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296 更新时间:2024/3/6 13:50:04

古代欧洲时期的城堡,尤其是中世纪时期,一直以来都是贵族或是皇室处于战争目的而修建的准军事化住宅。通俗的将,尽管当时的欧洲贵族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私人住宅,但是建造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堡也就意味着家族与财富得到保护。

在早期,欧洲风格的城堡起源于加洛林帝国沦陷后的9—10世纪,当时大领主正在为分崩离析的土地保全巨额财富想办法。所以,在巨大的防御需求下,一种以“强化型住宅”或“强化型庄园”为概念的建筑就应运而生,也就是——城堡。

贵族们对这种既能巩固防御,又能当做行政中心,偶尔还能小小炫富一把的建筑形式十分热爱。

于是,在中世纪近1000年的时间里,欧洲贵族们开始大兴土木,把具备建筑条件的地方都盖了个遍。

目前,仅德国现存的城堡就多达上万座,注册在案有8000多座。所以保守估计,中世纪建造的城堡最少也得有10万+。可见,或许中世纪的贵族每天真的都在“吃饭,睡觉,盖楼”的无限循环中度过吧。

当然,高耸巍峨的城堡不但可以进行防御和守卫,它们同时也是地方的行政中心和权力象征。这也就意味着,尽管一些城堡会强调军事能力,但是它大部分的时间是被用来控制群众、商务接待、以及当做旅游景点使用的。

一些农村型城堡还会特意建在社区生活的中心处,和周边村民共享磨坊,肥沃的土地以及水源。

然而,和现代观念不同的是,中世纪早期的城堡都是用土和木材建造的,仅具备自然防御的功能(就是除了“高”以外,没啥防御能力...),它们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塔楼和箭孔等建筑特征。

后来,在13世纪初,被火攻欺负怕了的贵族,又想出一套更为科学的建筑方式——他们将城堡最核心的建筑材料变为石头,并重新定义了城堡的内部构造。

崭新的设计增添了诸如塔楼等防御元素,并吸取十字军东征的经验,将其塑造成以多边形(一般是正方形)为主体的“同心结构(concentric fortification)”,增加了3-4堵幕墙。这样一来,既能保障城堡的防御能力,又能将守军的火力最大化,可谓是一举两得。

不过,在中世纪末期,随着攻城火器的发展,城堡不再是坚不可摧的象征。所以像护城河一类的元素就从最初的防御措施演变为力量的象征。(门垛修的越壮观,实力就越强)

有些城堡甚至在设计初衷上就是为配合当地景观而建造的,所以只具备乡村别墅的游乐功能。起初人们管这些“大house”叫庄园,后来城堡时代兴起,好玩儿的贵族干脆把它们都改建为了“城堡”。

讲到这儿,有必要再说说“城堡”这个词的起源。城堡“castle”是从拉丁的“Castellum”衍生出来的,意思是“加固的地方”。在古英语中的“castel”,古法语的“castel“或”chastel”都源于“Castellum”这个词汇。

在英国被诺曼人征服后,“castle”一词才被正式引入到英语的概念中,指代如今的城堡。所以毫不夸地说,真正的“城堡”是在公元1066年以后才出现的。

Motte-and-bailey

“Motte”和“护城河”源于同一个古法语单词,但它的意思是用木头或石头搭起的土方。而城堡的主体建筑就盖在“Motte”的上边。

,城堡的第一层位于“Motte”的最高点,会设有酒窖,谷仓。第二层便是居民的住宅和公共起居室,包括储藏室,面包师和管家的房间,以及主人和妻子“呼呼睡大觉”的阳光房。第三层一般被设计成阁楼,是守望的士兵和仆从休息的地方。

而“bailey”则是一种封闭的庭院,周围有保护的围沟和栅栏。“bailey”中拥有许多功能性的建筑,包括大厅,厨房,小教堂,营房,商店,马厩,锻造厂或工作室,它是城堡经济活动和军事力量的中心。

通常情况下,“Motte”和“bailey”的沟渠是相连的,它们会在城堡周围形成一个八字形。只要条件允许,附近的溪流和河流能被有效拦截或转移,就能形成充满水的护城河。

Motte-and-bailey这种城堡构造,是在公元10世纪由北欧国家引入的,并在11世纪进入了神圣罗马帝国的设计语言中。

诺曼征服后,这种建筑形式又在12世纪和13世纪,相继被苏格兰,爱尔兰,低地国家和丹麦采用。直到13世纪末,“bailey”被更严谨的防御工事取代,但“Motte”的土方工程仍然是许多国家城堡的特点。

keep(大型塔楼)

“keep”这个词从中古英语“kype”而来,在城堡设计中指代那些被强化的大型塔楼。如果城堡的其部分被敌人攻陷,那么“keep”将是贵族或君主最后的避难场所。

第一批大型塔楼主要由木材制成,并形成了10世纪在诺曼底和安茹出现的Motte-and-Bailey式城堡的关键部分。后来,这种设计由诺曼人传到英国,并在11世纪下半叶蔓延到威尔士和爱尔兰地区。

随后,英国—诺曼人和法国统治者在10世纪和11世纪开始用石头建造这种大型塔楼,地基则采用方形或矩形的设计,表面也变成了有弧度的圆形。

到了12世纪,“keep”又衍生出了多个版本,其中以法国和英国最为激进,前者采用了4叶型结构,而后者则采用了夸张的多边形设计。

13世纪初,法国和英国的设计理念开始出现分歧:法国的菲利普二世在他的领土上建造了许多“keep”,以便这种高耸的建筑物可以展示皇家的权威;但在英格兰,城堡建造时却抛弃了这种大型塔楼。

14-15世纪期间,文艺复兴引起了一波复古潮流。“keep”又再次得到英国贵族的青睐,这一时期的塔楼被设计得富丽堂皇,十分精美。

15世纪中叶,“keep”的保护功能受到了火炮等先进武器的挑战。例如,在1464年的玫瑰战争期间,被认为坚不可摧的Bamburgh城堡的“keep”就被无情地火炮完全摧毁。

到了16,17,18世纪,作为没落的防御工事和住宅,“keep”开始逐渐被人遗忘,甚至一度被并入到了庄园花园的行列中。

Curtain wall(幕墙)

幕墙是围绕之前所说的“bailey”的防御墙。它们必须高到足以使梯子难以伸展,并且厚到足以抵抗任攻城机器的打击。

从15世纪起,为了抵御火药的攻击,典型的幕墙厚度可达3米(10英尺),高度可达12米(39英尺)。为了增强它们的防御能力,幕墙有时还会在其底座周围设置一条石裙,以加强厚度。

幕墙顶部通常还会有一条宽阔的走廊,方便士兵在城垛上“扔石头,拋热水,射弓箭”以守卫城池。一些幕墙上还会配有防御性的塔楼,能充当临时的作战指挥部。

不过,直到13世纪,幕墙上才出现我们熟知的箭孔,因为之前的欧洲人害怕这些孔洞会影响幕墙的稳定,所以迟迟没有让它们出现在城堡上。

Gatehouse(门楼)

城堡的入口通常是防御线路中最薄弱的部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欧洲人特意开发了门楼,方便城堡内的士兵控制交通流量。

一般,由于门楼整体较高,所以其通道前方会有许多盲点,为了克服这个缺陷,设计师在门楼两侧增加了投影塔,以便能及时地追踪敌人的进攻情况。

此外,传统的门楼还包含一系列其它防御措施,能给攻城者制造不少麻烦。像“portcullises”就是一种用金属加固的木制格栅,它们能有效阻挡敌人的进攻,并且让守城官兵可以肆无忌惮地在格栅后边“捅捅捅,杀杀杀”。

此外,被强化过的门楼还包括吊桥,一个或多个舷窗以及箭头环,甚至可能还会有谋杀洞。“谋杀洞”就是位于门楼通道顶端的孔洞,当敌人攻破大门涌入城内后,守城士兵们会将事先准备好的石头或者热水从洞中抛下,给敌人造成致命伤害。

所以,不难看出,其实门楼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防御系统,以至于法国人在13世纪时已经将单个门楼列入到了“小城堡”的行列,足可见它的重要性。

但在中世纪末期,英格兰和法国的许多门楼其实已经被改建成了精美的门厅,用于修饰庄园或其他大型建筑。此时,它失去了原有的防御功能,逐渐沦为浓墨重彩中的小小一笔。

Moat(护城河)

护城河一般是一条边坡陡峭的防御沟,有满水型的,也有无水型的。它的建设目的在于阻止诸如攻城塔之类的装置到达幕墙并防止墙壁被破坏。

有时人们也会在护城河中构建强化岛屿,再次增加城堡的防御能力。

例如,13世纪的卡菲利城堡在威尔士占地就超过30英亩(12公顷),它就曾利用山洪在河谷中形成的天然湖泊做出了西欧数一数二的护城河。

Battlements(城垛)

城垛经常出现在幕墙和门楼的顶部,包括几个元素:锯齿状,围栏以及孔洞(Arrowslits)。

围栏是投射在墙外的木结构,允许防御者墙壁底部的攻击者射击或投掷物体,而不必担心会从垛口上掉下来。孔洞可以让守城士兵更好地瞄准敌人,实行精确打击而不受干扰。锯齿状的城墙则有利于人们观察敌人的动态。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古人玩的纸牌是扑克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关于扑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被人接受的就是现代扑克起源于中国的“叶子戏”。叶子戏最早出现在唐代。唐苏鹗的《同昌公主传》内有“韦氏诸宗,好为叶子戏”的记载。据考证,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张遂(一行和尚),发明“叶子戏”供玄宗与宫娥玩耍。因为纸牌只有树叶那么大,故称叶子戏。以后传入民间,很快流传开来。到

  • 原来古代就已经有指纹识别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指纹识别技术是目前21世纪的一项高科技技术,不仅可以用于保密信息,还由于每个人的指纹不一样而广泛用于破案,这项技术可以说是让犯罪分子无处遁形。只要将犯罪现场的指纹与嫌疑人进行对比,那么就可以确定犯罪者是谁了。指纹识别技术的出现无疑是加快的破案的速度,使得很多疑案和冤案都能迎刃而解。正所谓正义不会缺席

  • 中国古代的裹脚和欧洲古代的束腰哪个更残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人们为了美,是可以付出很多代价的,只不过历史上有很多所谓的美,并不是人们自己想要的,而是当时那个社会所推崇的,比如我国古代的裹小脚,明明都要靠一双脚走路,但是却把脚裹起来,只是因为社会风气。而在古代的欧洲,也有类似的“束腰”,同样是将腰部勒的很紧,以在外部看起来很“美”。同样都是对人的摧残,哪个更残

  • 银针试毒到底靠不靠谱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古装剧经常会出现银针试毒的剧情,若是银针变成了黑色,那么这也就说明有人在食物里下了毒。这到底是什么原理呢?砒霜(主要成分为As2O3)是我国古代最常见、最容易获得的毒物之一。砒霜毒性剧烈,一次大量摄入砒霜引起的急性中毒会出现呕吐、腹泻、出血不止、抽搐等症状,而少量多次摄入引起的慢性中毒多表现为肝、肾

  • 睡莲为何能散发迷人香味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睡莲是睡在水里面的,而且会散发迷人的香味,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人类都无从知晓这个睡莲散发香味到底是为什么,直到近代终于有了发现,这睡莲散发香味其实是基因原因,而且这个情况还是中国科学家发现的,那么具体是个什么情况下面继续分析揭秘看看吧!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自然》在线发表该校张亮生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睡莲基

  • 古人为什么说英雄脚臭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英雄脚臭”揭示了两方面内涵:英雄是指品质高贵,无私忘我,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的人。有的是战斗英雄,他们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生命。还有的则是民族英雄,他们也为国家作出过杰出贡献。还有一些在平反岗位上作出杰出贡献的也是英雄,比如老一辈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等,他们都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谱写出英雄

  • 好汉为什么屁多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好汉屁多”有两方面内涵:好汉是指好打抱不平的大丈夫,其含义与英雄还是有所区别的。英雄以义举和事迹为侧重,而好汉则更侧重于胆量与勇猛。像武松之所以被称为英雄,那是有打虎事迹来支撑的,对于好汉的认定就要更虚一些。好汉通常都是不拘小节,快人快马。“好汉屁多”正是反映了好汉们豪爽的性格,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

  • 铜臭是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第一次见到铜臭这个词,一定会把它读成臭味的臭,但实际上,铜臭这个词的正确读音同秀。但是不管是不是铜钱,即便是人民币,我们也能闻到上面有一股怪怪的有点难闻的味道,那么铜钱上面是不是也有这种味道呢?铜臭这个词是怎么来的,难道古代人们使用的铜钱真的就是臭的吗?古代的钱币都是用铜铸造的,可是铜怎么会有味道呢

  • 银针试毒试的究竟是什么毒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古装剧常见银针试毒的剧情,而这也并不是没有科学依据,那为什么银针能试毒?银针试出来的又是什么毒?银针试毒电视剧和武侠小说也不全是编造出来的,比如毒这种东西,古人就总结过五种比较好用的毒药:乌头、鸩毒、鹤顶红、见血封喉和断肠草,虽然听起来很江湖,但其实这些东西都是真实存在的。一般来说,用银针试毒,试的

  • 西瓜子:中国人最早食用的瓜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古人不单培育出了今天我们以食用瓜瓤为主的西瓜,还有专门以食用瓜子为主的西瓜,称为籽瓜,这或许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瓜子。明清清之前是没有葵瓜子和南瓜子的,向日葵和南瓜都是美洲作物,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辗转传入中国,最早也是在晚明嘉靖年间。而西瓜相对来说,历史就悠久的多。关于中国西瓜的起源问题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