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香妃真的生有异香吗

香妃真的生有异香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464 更新时间:2024/3/12 17:29:21

香妃,这个传说中美丽神秘的女子,自清朝覆亡以后,忽然火了起来,就像一阵旋风,刮遍了大江南北、东海北疆,被编成了故事,写进了小说,登上了舞台,进入了荧屏。

为什么香妃之风久刮不衰?为什么香妃之名越叫越响?其实就在于她是一个扑朔迷离的人物,在她身上有许多难解之谜,如名称之谜、画像之谜、婚姻之谜、死亡之谜,等等,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和兴趣。

名称之谜

“香妃”之名早在清朝末年的一些私人著述中就已出现了。据迄今为止的考证得知,最早出现香妃之名的当属光绪十八年萧雄写的《西疆杂述诗》卷四“香娘娘庙”,其中有“纷纷女伴谒香娘”一语。他在附录中进一步写道:“香娘娘,乾隆年间喀什噶尔人,降生不凡,体有香气,性真笃,因恋母,归没于家。”

光绪三十年刊印的《王湘绮先生全集》第五卷中,记有回妃被拐入宫,不顺从皇帝,最后被皇太后绞杀的情节。

“香妃”之名的广泛流传是在清王朝灭亡以后。1914年,故宫古物陈列所从沈阳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调来一批文物搞展览,其中有一幅年轻女子的戎妆像。在该画像下面的说明文字中,明确指出:“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体有异香,不假熏沐,国人号之曰香妃。”从此以后,香妃之名大震。

由上述记载可以得到两个信息:第一,香妃是回族;第二,香妃之得名与生来就“体有异香”有关。人真的可以“不假熏沐”就“体有异香”吗?根据人的生理特征,每一个人通过汗腺、皮脂腺,都会分泌出一些气味来,人的五脏六腑内的气味通过人的一些器官也会排出来,几乎一人一味,有的气味浓,有的清淡些。香妃身上的香味是否属于这种气味不得而知。

再者,一些爱美、生活讲究的女子,常洗一种“花草浴”或“奶浴”。还有一些女人喜欢搽抹一些具有特殊香气的高级脂粉之类,浴后、搽后,身体自然会散发出引人注意的、沁人心脾的香味来。香妃身上的香味是否来自化妆品或者浴液的气味同样是个难解之谜。

反过来,说香妃之得名源于“体有异香”,也可能是一种望文生义的解释,也不能排除由于香妃长得太美、秀色可餐,故美其名曰“香妃”这种可能性。总之,为什么叫香妃,说法很多,至今尚无定论。

画像之谜

香妃貌美,应当是不用怀疑的,否则乾隆皇帝不会千里迢迢将这位回部女子纳为皇妃。香妃究竟美到什么程度?人们总希望一睹真容。

目前,流传于世的、被称为香妃画像的有四种:一是身穿红色旗装的半身像;二是身穿欧式盔甲、手握战刀的半身像;三是身穿西式长裙,一手提花篮、一手拿花铲、头戴凉帽的坐像;四是太仓陆夫人在东陵裕妃园寝拍照的香妃吉服半身像。

婚姻之谜

根据档案记载,香妃是于乾隆二十五年二月进宫的,当时已27岁。那个时代,女子一般都在十几岁就出嫁,清帝挑选秀女,13岁的女孩子就可参选。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12岁就嫁给了努尔哈赤孝庄文皇后13岁就与皇太极成了婚,孝康章皇后15岁就生育了康熙帝。

香妃入宫时已经27岁,有人据此推测她很可能已经结过婚,而且婚史不会很短。如果香妃入宫前结过婚,那她以前的丈夫是谁?这次入宫,是因丈夫死了还是离婚了?如果是离婚,离婚的原因是什么?以前是什么时候结的婚?这些都无从得知。

香妃也有可能在入宫前没有结过婚。那个年代虽然盛行早婚,但个别晚婚的也不是没有。当年叶赫部首领布扬古妹,风姿绰约,聪慧柔顺,是有名的美貌佳人。也正因为她的美丽聪慧以及政治上的原因,到33岁才出嫁,成了著名的“老女”。香妃久负美名,远近闻知,她难道就不会是第二个“老女”吗?

在民间,也有一些有地位、有财富的美貌女子,倚仗自己的财、貌,高不成,低不就,总不能找到遂心如意的郎君,直到妙龄花季已过,耽误了婚期。香妃会不会也属于这种情况呢?这个谜团恐怕真的难以解开了。

死亡之谜

关于香妃的死亡,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被皇太后赐死,另一种是自然病死。前一种说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14年古物陈列所在展出的所谓香妃戎装像下写的文字说明。

“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体有异香,不假熏沐,国人号之曰香妃。或有称其美于中土者,清高宗闻之,两师之役,嘱将军兆惠一穷其异。回疆既平,兆惠果生得香妃,致之京师,帝命于西内建宝月楼(即今之新华门)居之。楼外建回营,毳幕韦鞴,具如西域式,又武英殿西之浴德堂,仿土耳其式建筑,相传亦为香妃沐浴之所。盖帝欲藉种种以取悦其意,而稍杀其思乡之念也。讵妃虽被殊眷,终不释然,尝出白刃袖中,示人曰:‘’国破家亡,死志久决,然决不肯效儿女汶汶徒死,必得一当以报故主。’闻者大惊。但帝虽知其不可辱而卒不忍舍也。如是者数年,皇太后微有所闻,屡戒帝弗往,不听。会帝宿斋宫,急召妃入,赐缢死……”

皇太后即乾隆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死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而香妃(容妃)死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比皇太后晚死11年,所以不可能是被皇太后赐死的。

香妃究竟是怎么死的,至今仍然是个待解之谜。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古人所说的“三姑六婆”是哪些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一些明清时代的小说里,经常提到三姑六婆。元人陶宗仪在他的笔记《辍耕录》中记载了三姑六婆的身份。具体说,三姑六婆原是古代中国民间女性的几种职业。三姑是:尼姑、道姑、卦姑;六婆则是指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尼姑和道姑,比较好理解,她们分别是佛教、道教的出家者。卦姑则是专门占卦算命,并以此为营

  • 奶酪也能当炮弹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14世纪到18世纪,荷兰北部小镇艾旦出产的一种奶酪非常流行。那是一种用红蜡包封的黄色奶酪,长时间存放、运输都不会变质,人们将这种奶酪命名为“艾旦”。由于可以长期保存,艾旦经常被当时的海船采购充当远洋食物。不管是欧洲还是美洲,大部分商船、军舰的餐桌上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不夸张地说,在军舰上,艾旦是

  • 古代的酒大概多少度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古装剧里,经常能看见喝酒啊都是拿碗喝,而且都是几碗几碗的喝呀,所以有的人就猜古代的酒的度数应该不大。那么古代的酒和现在的酒到底有什么区别?古代的酒又是多少度呢?古代的酒相当于现在多少度,这个是要分时代的。中国人在唐朝以前,来了客人首先款待的不是茶,而是酒。这种酒被称为澧,也就是今天的酒酿或者醪糟。这

  • 武则天:暴发户的女儿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是山西木材商人,新、旧两《唐书》中都有他的列传。武士彟的先祖居住在安徽宿县。六代祖名洽,是魏国的平北将军、五兵尚书,被封为晋陽公,因此徙家于北国文水。五代祖神龟,曾当过国子祭酒。高祖克己,官至本州大中正、越王长史。曾祖居常,北齐镇远将军。祖俭,后周永昌王咨议参军。父华,隋东郡丞。从

  • 飞钱是谁创设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代中期以后,在商业交换领域出现了飞钱。很多人认为这是唐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事实果真如此吗?飞钱是不是商人根据实际需要为了携带方便创设的?有人认为飞钱的经营以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作为分界,这年以前是自由经营时期,经营机构为诸道进奏院、诸使和富家。但元和六年二月,京兆尹裴武请禁与商贾飞钱,并且

  • 探秘历史上真实鬼门关的地址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鬼门关历来是交通要道。大型综合性辞书《辞海》记载:鬼门关,古关名,在今广西北流县西。界于北流、玉林两县间,双峰对峙,中成关门。古代为通往钦、廉、雷、琼和交趾的交通冲要。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古代与外部世界海上交往伊始,周成王十年(公元前1054年)越南中部的越棠,遣使万里迢迢到周都镐,向周王室进贡白雉。

  • 揭秘古代蒙古骑兵的伙食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古代时期的蒙古族,作为一个游牧民族来说,蒙古骑兵的军粮与农耕民族的军粮是截然不同的。农耕民族的军粮基本上就是以粮食为主了,发起一次远征的话需要准备充足的军粮以及安排补给线,并且还要保管好粮食。到了一个位置之后就安营扎寨,必须要有可以埋锅做饭的位置。过程复杂,但是只有这样才有打胜仗的可能。蒙古帝国的远

  • 古代天牢和地牢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有人说:天牢就是天上的牢,把你吊起来;地牢就是在地上挖的牢房,把你埋起来。真的是让人忍俊不禁。天牢 天牢,常指设置在京由朝廷直接掌管的牢狱。与地牢(地面以下的牢房)相区别,指地面以上的牢房,是关押重刑犯人的地方,因监狱里暗无天日,故称为「天牢」。指群山环绕、形势险峻、易入难出之地。《孙子·行军》:“

  • 古代是如何租房子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吃穿住行,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每天必须面对的四大项,很现实,谁也逃离不了。其中住这一项,从很重要的方面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品质。许多“刚需族”苦于高房价,买不起房,只好租房住。其实在古代,也有许多人买不起房的,故而杜甫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哀叹。最有名的租房客,首推诗仙李白,李白的一

  • “三只手”为何成了小偷的代称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人们习惯上称小偷为“三只手”,但是你知道这一说法的来历吗?一般观点认为,“三只手”说法最早见于古罗马剧作家普劳图斯的著名喜剧《一坛黄金》。在该剧中,吝啬鬼尤克里奥丢失了一坛金子,他要求奴才们伸出手来,让他察查。但是仍没有查到小偷,最后鬼尤克里气急败坏,竟要奴才伸出莫须有的“第三只手”来给他看。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