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诗人张继简介,张继是一个怎样的诗人?

唐朝诗人张继简介,张继是一个怎样的诗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004 更新时间:2024/2/6 7:09:54

说起唐朝诗人张继,可能很多朋友都对他没什么印象,但他所作的《枫桥夜泊》可谓是千古绝唱,令无数人感到敬仰。用现代话来说,张继就是诗红人不红。安史之乱爆发后,张继路径寒山寺,眼前江南深秋的夜景深深吸引了他,瞬间涌出为国忧虑之心,还有思家之情,然后便作出了这首《枫桥夜泊》。读完这首诗后,想必会很好奇张继的生平经历,这首绝唱的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呢?

(1)张继:史书中的一道残影

张继和张若虚差不多是一类人,都是因为写了一首好诗才得以留名青史。张若虚还稍微好好一些,毕竟当时就已经有了“吴中四友”的名号,而张继如果不是《枫桥夜泊》这首诗,估计也只能在刘长卿诗文的注释中刷一刷存在感。

张继在史书中只留下一道残影。这残影比他的好朋友刘长卿还要模糊许多。他们两个应该都是唐玄宗天宝年间的进士,很可能是安禄山起兵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755年。寒窗苦读,一朝得中,本来是喜大普奔的事情,可惜他们的进士还没有来得及放榜,安禄山就在范阳举起了马刀,指向长安,指向李唐王朝。

此时的张继应该也只有二十五六的样子(史书中没有记载他的生卒年,所以只能推测),他本该有个美好的前程,可惜这场战乱不仅改变了大唐,也改变了众多诗人的命运,此后唐诗再也没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气,只有“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孤愤。李白杜甫王维王昌龄等大诗人尚且不得不随波逐流,在战乱中漂泊,何况他一个寂寂无名的读书人?!

的确,张继就是一个来自襄阳的普普通通读书人。虽然他也写诗,但唐朝的读书人哪里有不写诗的?他的诗在刘长卿眼里可能是宝贝,但在当时也的确是非常一般的。毫不客气的说,他就是一个十八线的小诗人。

尽管这一段的时光,我们不知道张继做了什么,但还是能想象到找一个角落,在兵荒马乱中,祈祷度日。

他有题为《洛阳作》的诗,应该是写于洛阳被政府军收复之后,他要去征西府中任职之时,从中我们多少可以窥探这位读书人的日常生活。

洛阳天子县,金谷石崇乡。

草色侵官道,花枝出苑墙。

书成休逐客,赋罢遂为郎。

贫贱非吾事,西游思自强。

这首诗实在泛泛可陈。结尾的“贫贱非吾事,西游思自强”多少表明一下心迹,也无非是落魄书生的自我安慰或者阿Q式的自我开解。

但他后来真的升官了,先是检校郎中,后为盐铁判官,主管洪州财赋,也算是谋到了肥差。只是好景不长,他到洪州不久就与世长辞。

刘长卿,张继的好朋友,在得知张继去世后,写有《哭张员外继》一诗。这首诗很长,如同他们的友谊一般,虽然没有元稹与白居易那么基情满满,但也同样君子之交悠悠长长。

抚孤怜齿稚,叹逝顾身衰。

泉壤成终古,云山若在时。

秋风邻笛发,寒日寝门悲。

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

如果说《枫桥夜泊》是他才情的墓志铭,那这首诗就是他人品的墓志铭。他主管地方财赋大权,可竟然连身后事都无钱料理,还留下孤儿寡母无依无靠,这个读书人的正值与品格,可见一斑。

他们这些读书人才是历史的基石。尽管没有华丽的浮名,没有人世的赞誉,可他们默默坚守着读书人的品格和尘世的道义,他们过的很清贫,但却用一生写就了一个大大的“人”字。也许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写出《枫桥夜泊》那么美丽的诗,也只有这样美丽的诗才能配得上这样的人。

他去世后不久,他的夫人也在当地去世,大概是合葬了吧。刘长卿在《哭张员外继》中有一句自注,云“公与夫人相继没于洪洲……金辉玉洁”,有知己如此,夫复何求?

(2)寒山寺:缘,求之不得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寒山寺也是建于南朝梁武帝时期的,这位喜欢佛学的帝王没有留下多大的历史功绩,好在还有几座寺院,供人追忆那段“阿弥陀佛”的岁月。

当然刚开始也是不叫寒山寺的,是一个很有些拗口的名字,妙利普明塔院。这个名字,实在太过于佛化了。唐朝贞观年间,有位僧人来到寺院,这僧人的名字渐渐的也就取代了寺院的名字僧人叫寒山,寺院也成了寒山寺。

寒山是著名诗僧,并且还是中国少有的用白话文写诗的大诗人,在国内可能声名不显,但在日韩等地,却享有盛誉。

朝朝花迁落,岁岁人移改。

今日扬尘处,昔时为大海。

这首题为《桃花》的诗,纯白话,但其中沧海桑田的错觉与万事万物的自然代谢都很值得玩味,并透露几许禅意。

妙利普明塔院,在姑苏城外,默默的度过了百年的岁月,等来了妙僧寒山,于是它也有了新的名字。也许这就是佛家中的缘分吧。

但就算如此,在中国的名山古寺中,寒山寺仍然是排不上名号的。少林寺、白马寺、法门寺……无论是历史传承还是文化厚度都不是当时的寒山寺所能比拟的。但寒山寺始终是与佛有缘的,是注定要受上天眷顾的。

百年之后,佛祖又安排了有缘人来到此地。这个有缘人可能是读着孔子孟子来的,但他是念“阿弥陀佛”还是“子不语怪力乱神”一点儿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来了寒山寺,姑苏城外矗立了两百年的寒山寺,终于等来他要等的人。

宛若他的邻家,断桥边的白娘子,终于等到了许仙一般。

张继,这个宦游的书生,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乘坐一条小船,晃晃悠悠的来到了姑苏城外。

一座落魄的寺院,一个漂泊的读书人,就这么金风玉露一相逢,就胜却了人间无数。

缘,求之不得。该来的总会来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鹳雀楼遇见王之涣,黄鹤楼遇见崔颢,滕王阁遇见王勃,岳阳楼遇见范仲淹,大概就是这样吧。

张继似乎只留宿了一晚,但这就够了。其实他只要写下这首诗就可以了。

这首题为《枫桥夜泊》的诗如同画龙点睛一般赋予寒山寺以灵魂和精神,从此寒山寺不用再仰望少林与白马,那悠扬的钟声更是有着穿越时空的魅力,让世人着迷。

幸运如果是上天注定的,幸福如果需要佛祖加持的,那在对的地方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就是我们莫大的福缘。

只是你珍惜了吗?缘,求之不得,得之需珍惜。

(3)枫桥夜泊:那一夜的风情

我们把时间往前推1300年,把地点推到苏州。

长江宛若一道分割线,北边是安禄山起兵之后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南边尽管没有了“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但依然还是人间的天堂。

秋日里,张继的小舟在长江上摇摇晃晃。

小舟上就他和老艄公。老艄公在船头,很是熟练的操控着小舟。张继在船尾。一卷诗书,一叠花生米,一壶花雕,一个人,品尝。

清风徐来,撩动他的衣袖。

流水悠悠,拨动他的心弦。

曾经的少年如此已经是满目沧桑鬓角斑白,但却还不得不为生计奔波。他想起了他的妻子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惭愧,没有让他跟自己过上好日子。他想起了他的朋友刘长卿。这或许是他仕途中唯一的温暖。不知道他在随州怎么样了?张继小饮一杯,愁绪漫无边际。

夕阳一抹最后的余晖彻底的坠入了另一个轮回。月亮悄悄爬上天际,开始新的征程。“客官”老艄公喊道:“一会儿我们就要靠岸歇息了!”张继点了点头。其实无所谓的,反正都是漂泊,码头还是江中,又有什么区别。

小船终于在码头慢悠悠的停靠下来。老艄公打了个哈切,摆了摆手就去歇息了。张继呢?他一点儿睡意也没有。月亮升起又渐渐落下,一点一点的在天空中滑翔。突然从远处传来阵阵的乌鸦叫声,甚是凄凉。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张继轻叹道:“曹孟德也是雅人啊!”已是深秋,月色中,霜华漫天飞舞。枫叶萧萧,黯然销魂。岸边灯火点点,大概是未眠的渔家把。灯光下,江水嶙峋,泛出奇异的光。

张继站在船头,把目光由岸边移向远方那里就是寒山寺吗?可惜啊,寒山已经坐化了!他心里还是有些遗憾的。对着黑漆漆的山头,在风中,留下一声叹息。

夜深月褪色,风寒人未眠。岸边的灯火渐渐的少了,有的也是时隐时现,像是很快要睡着一般。怎么睡的下啊?

江西洪州?呵呵,又是千里之遥。他无奈

就在此时,从寒山寺的方向,一阵悠扬的钟声响起,划破夜空,宛若一道闪电,击中了正陷入无限伤感的张继。他心头一震,诗意涌来,于是就赶紧拿出纸笔,一蹴而就。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叫什么名字呢?张继在琢磨。

他看见一座小桥,桥上枫叶阵阵,心里不禁一动,于是就有了《枫桥夜泊》这个名字。

没有惊天地也没有泣鬼神,就是那么一瞬间,张继精准记录了周围的事物和自己的感觉,并且将这一切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让他的愁绪在寒山寺的钟声里弥漫千年。

这就是缘分到了吧不知道是张继等来了寒山寺,还是寒山寺等来了张继。总之,那一夜的风情,无人知晓;那一夜的风情,令人回味。

(4)余味:幸运的张继

《唐诗品汇》中将张继归为“接武”一级,其实就是认为张继在唐代诗坛就是个不太入流的诗人。他现在留下来的诗虽然也有四十来首,这个数量比王之涣都要多,但除了《枫桥夜泊》其他的诗真是聊胜于无。

《枫桥夜泊》这首诗比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幸运,它自诞生之日就引起了世人的重视和喜欢,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显赫,以至于让人不得不重视它的作者张继。就这么张继幸运的在中国诗歌史上拥有了无可置疑的一席之地。

但我不相信这只是个偶然之作。就像王勃,闯入滕王阁聚会,还成就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

那个夜晚,还有很多人在枫桥边留宿,但为什么偏偏是张继?我更相信这是一种积淀,就像是修行只有经历日日夜夜的苦修,在机会来临时,才会开悟。

没有谁真的可以很偶然的就得到幸福与美满。只是世人只看到了偶然。那背后的艰辛,背后的坚持,背后的虔诚,只有自己知道。

他还有一首诗,题为《感怀》,我很喜欢。

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

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

世俗的一切都与自己无关,自己只需静下心来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我不需要;达官贵人豪客巨贾,我也不需要。

我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这就是张继一个普普通通的读书人读出来的大道理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然后就是坚持,再坚持,或许下一秒机会就会来临。

名留青史,为什么不呢?是为记。

【作者简介】张东晓,男,河南省平舆县人,现定居于北京,热爱写作,文章散见于网络。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病入膏肓什么意思,病入膏肓典故出自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诸葛亮在北伐时期,军中无论大小事物都要亲自过目,这也大大加剧了他的负担,最后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很有可能就是因为操劳过度。不过刘关张都不在,诸葛亮身上的压力自然大了许多,加上他本来的性格就比较爱操心,而且北伐事关蜀国今后命运,所以诸葛亮不敢有一点懈怠。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病入膏肓&rd

  • 《金瓶梅》三大女主角人物分析,分别都是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潘金莲的沉沦:与《水浒传》里潘金莲反抗张大户淫威的“烈女”事迹不同,《金瓶梅》里的潘金莲天性风流婉转,18岁被张大户收用。张大户惧内,这才把金莲白送给武大,而武大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老婆出卖肉体换来的物质利益。做男人到这份上,我只能想到“猥琐”二字。武松点

  • 历史上的真实的严嵩简介,严嵩是明朝哪个年代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严嵩(1480-1567)字惟中,号勉庵、介溪、分宜等,汉族江右民系,江西新余市分宜县人,他是明朝重要权臣,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书法造诣深,擅长写青词(实为其子严世藩代笔,严世藩极为擅长写青词),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权臣之一。《明史》把

  • 神农氏是谁,神农时代是什么时期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远古人民过着采集渔猎生活,他发明制作木耒、木耜,教民农业生产。反映中国原始时代由采集渔猎向农耕生产进步的情况。又传说他遍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继伏羲以后,神农氏是又一个对中华民族颇多贡献的传说人物。除了发明农耕技术外,还发明了医术,制定了历法,开创九井相连的

  • 三国唯一打败赵云的人是谁,赵云的主要战绩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要说起三国中最厉害接近完美的武将,小编觉得只有赵云莫属了。在汗水一战中,刘备毅然对诸葛亮说:"子龙一身都是胆”,这点毫不夸张,赵云在蜀国的战绩中,丝毫不差于五虎上将,下面我们就先来说一下,赵云的主要战绩:网络配图赵云一生中,最辉煌的战绩,莫过于救阿斗,在曹军营帐中,七进七出杀出重围,把阿

  • 庞统是怎么死的,庞统为什么叫凤雏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三国演义凤雏是一位人尽皆知的人物。了解三国演义凤雏简介得知,庞统和诸葛亮一样,都是刘备麾下重要的谋士。赤壁之战爆发后,庞统前往江东躲避战乱。当时,鲁肃将庞统推荐给周瑜。在庞统的建议下,周瑜打算用火攻曹营,为了保障计划万无一失的施行,凤雏庞统前往曹营献出了连环计,帮助周瑜火攻曹营。曹操大将听信凤雏的建

  • 岳飞的弟弟叫什么,岳飞的弟弟被杨再兴杀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精忠岳飞岳翔原型是谁?历史上岳飞有四位哥哥,但都早夭,其事不详;岳飞的甥婿高泽民在飞29岁时到临安办事,则岳飞至少有一位姐姐;岳飞又有一弟岳翻,在破曹成时为杨再兴所杀。岳翻,汉族,北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抗金名将岳飞之弟,绍兴二年,岳飞讨伐曹成,岳翻被曹成部

  • 獬豸怎么读,獬豸历史由来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作为中国传统法律的象征,獬豸一直受到历朝的推崇。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文王曾获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于头上,于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国成为时尚。秦代执法御史带着这种冠,汉承秦制也概莫能外。到了东汉时期,皋陶像与獬豸图成了衙门中不可缺少饰品,而獬豸冠则被冠以法冠之名,执法官也因此被称为獬豸,这种习尚一

  • 张学良的三个孙子分别是谁,张学良的孙子的情况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到张学良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的,这个人还是非常非常厉害的,关于他的厉害之处我们今天就不说了,因为真的半天都说不完的,今天我们给大家来说说这个张学良的孙子的情况,话说这个张学良有三个孙子,那么张学良的三个孙子分别是谁呢?有没有详细的资料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其实张学良并没有三个

  • 十三棍僧救唐王是真的吗,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少林寺,一直都是一个很多人心中的武学圣地,少林功夫的确是非常厉害的,而在民间也流传有不少有关少林的传说,比如说“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故事里的唐王就是李世民,不过这段故事到底是不是真实发生过的?李世民和少林寺之间有过这样的故事吗?这一点其实来看一看李世民的经历就知道了。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