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武帝和李夫人的故事,李夫人是怎样成为汉武帝宠妃的

汉武帝和李夫人的故事,李夫人是怎样成为汉武帝宠妃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283 更新时间:2024/2/6 6:49:54

李夫人是怎样成为汉武帝宠妃的?

汉武帝宠妃李氏,平民出身,中山人(今河北省定州市),父母兄弟妹均通音乐,都是以乐舞为职业的艺人。 由平阳公主推荐给汉武帝。李氏被封为夫人,生汉武帝第五子刘髆(昌邑),乐人李延年妹妹。

李夫人出身于倡家,即从事音乐歌舞的乐人,李延年是李夫人的哥哥,因犯法而被处腐刑,在宫中从事养狗的工作。后因善歌受到皇帝喜爱。汉书记载:李延年有一次在武帝酒宴前献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武帝听了后叹息说:“好歌!但世上真有这样的绝色佳人吗?”平阳公主告诉他说,李延年的妹妹就是这样一位佳人。于是武帝便召见延年的妹妹,果真“妙丽善舞”,李氏被武帝立为夫人。

汉武帝与李夫人

自古君王都好色,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不例外。不过在美女如云的后宫想要脱颖而出,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都是人尖子,你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别人仿效的对象,如果运用不当,肯定会适得其反。不过总有一些美女比如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却能让人过目不忘,不仅生前享尽了荣华富贵,就是死后也让汉武帝心痛不已。

那么这个李夫人到底是何许人也,为何能够做到这一点呢?

其一,广告做的好,李夫人的天姿国色那是有目共睹的,首先当时的流行歌曲对李夫人曾经量身定做:汉书记载:犯了腐刑的会唱歌的李延年有一次在武帝酒宴前献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武帝听了后叹息说:“好歌!但世上真有这样的绝色佳人吗?”平阳公主告诉他说,李延年的妹妹就是这样一位佳人。如此让好色的汉武帝喜不自胜,总是想看一看到底是怎样的绝世美女?

其二,能歌善舞,的确是倾国倾城。汉武帝一见到李夫人,的确是三千宠幸在一身,立刻如胶似漆的粘上她,从此君王不早朝。

其三,二人关系形影不离,武帝对李夫人恩宠有加,有时小到生活细节。不过李夫人并没因此恃宠而骄,横行无忌、仗势欺人。一天武帝去李夫人宫中,忽然觉得头痒,于是用李夫人的玉簪搔头。这件事传到后宫,人人想学李夫人的样子,头上都插了玉簪,一时长安玉价加倍。

其四,李夫人入宫数年,大概是乐极生悲,居然病入膏肓。临死时,汉武帝去看她。李夫人一见武帝到来,急忙以被覆面,口中说:“妾长久卧病,容貌已毁,不可复见陛下,愿以昌邑王及兄弟相托。”武帝说:“夫人病势已危,非药可以医治,何不让朕再见一面?”李夫人推辞说:“妇人貌不修饰,不见君父,妾实不敢与陛下相见。”武帝说:“夫人不妨见我,我将加赐千金,并封拜你兄弟为官。”李夫人说:“封不封在帝,不在一见。”武帝又说一定要看她,并用手揭被子,李夫人转面内,掩泣,任凭武帝再三呼唤,李夫人只是独自啜泣。武帝心里不悦,一怒之下拂袖而去。别人问她缘故,李夫人答道:你们不知,我不见帝的原因,正是为了深托兄弟。我本出身微贱,他之所以眷恋我,只因平时容貌而已。大凡以色事人,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今天我病已将死,他若见我颜色与以前大不相同,必然心生嫌恶,惟恐弃置不及,怎么会在我死去后照顾我的兄弟?

果然李夫人死后,汉武帝一直伤痛不已,连作数首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哀思:

其一,方士做法,武帝看到李夫人的面容,武帝凄然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来迟。此即为李夫人歌。

汉武帝宠妃李氏,平民出身,中山人(今河北省定州市)

其二,汉武帝对于李夫人的辞世,一直郁郁寡欢,满心愁苦道:美连娟以修嫭兮,命樔绝而不长。饰新官以延贮兮,泯不归乎故乡。惨郁郁其芜秽兮,隐处幽而怀伤。释舆马于山椒兮,奄修夜之不阳。秋气憯以凄泪兮,桂枝落而销亡。神茕茕以遥思兮,精浮游而出畺。托沈阴以圹久兮,惜蕃华之未央。念穷极之不还兮,惟幼眇之相羊。函荾荴以俟风兮,芳杂袭以弥章。的容与以猗靡兮,缥飘姚虖愈庄。燕淫衍而抚楹兮,连流视而娥扬。既激感而心逐兮,包红颜而弗明。欢接狎以离别兮,宵寤梦之芒芒。忽迁化而不反兮,魄放逸以飞扬。何灵魄之纷纷兮,哀裴回以踌躇。势路日以远兮,遂荒忽而辞去。超兮西征,屑兮不见。寖淫敞怳,寂兮无音。思若流波,怛兮在心。乱曰:佳侠函光,陨朱荣兮。嫉妒闟茸,将安程兮。方时隆盛,年夭伤兮。弟子增欷,洿沫怅兮。悲愁於邑,喧不可止兮。向不虚应,亦云己兮。嫶妍太息,叹稚子兮。懰栗不言,倚所恃兮。仁者不誓,岂约亲兮?既往不来,申以信兮。去彼昭昭,就冥冥兮。既不新宫,不复故庭兮。呜呼哀哉,想魂灵兮!这边是中国学史上第一首悼亡诗。

另外作为补偿,武帝一直善待李夫人的儿子昌邑王,并且后来追认李夫人为皇后。后人有诗叹曰: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司马相如最后背弃卓文君了吗,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结局是怎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相如回归故里,两人安居林泉。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可说是家户喻晓。司马相如是西汉有名的辞赋家,音乐家。早年家贫,并不得志,父母双亡后寄住在好友县令王吉家里。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是当地的大富豪。卓文君当时仅十七岁,书上形容文君的美貌:“眉色远望如山,脸际常若芙蓉,皮肤柔滑如脂”,

  • 汉武帝的李夫人是怎么死的,李夫人生平经历事迹资料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李夫人,出生日期不祥,只知道她是中山(今河北省定县)人,生得云鬓花颜,婀娜多姿,尤其精通音律,擅长歌舞,却不幸沦落风尘。而李夫人有一个哥哥,名叫李延年,能作曲,能填词也能编舞,非常受汉武帝的宠爱。李夫人还有一个弟弟,名叫李广利,李广利是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后来都因她的裙带关系,李延年被封

  • 孔融是怎么死的,曹操为什么杀孔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孔融(153年~208年)孔融的资料中文名:孔融别 名:孔文举、孔北海、孔少府国 籍:东汉民 族:汉族出生地:鲁国(治今山东曲阜)出生日期:153年逝世日期:208年9月26日职 业:文学家、名士代表作品:《孔北海集》官 职:北海相、少府、太中大夫地 位:建安七子之一典 故:孔融让梨孔融(153年-

  • 孔融是什么朝代人,建安七子之首孔融生平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孔融是东汉末年时期的人。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亦擅诗歌。魏文帝曹丕十分欣

  • 曹操为何处死孔融全家?孔融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看过电影《赤壁》的人都知道,一开场,曹操打算出师消灭刘备,继而进攻东吴。孔融在朝堂上道破曹操的狼子野心。曹操一怒之下,拿孔融祭旗,随后率大军出征。这是虚构。历史上,没有曹操出征拿孔融祭旗这一说。不过,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孔融的确是被曹操所害。曹操不仅杀了他,还将他的妻儿老小全部诛杀。一提到他,就

  • 刘秀为何要娶郭圣通? 刘秀最喜欢的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光武帝刘秀在长安游学时曾许下誓愿,“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公元25年6月,时年30岁的刘秀在河北鄗城千秋亭即皇帝位,一年后刘秀册封皇后,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皇后不是原配阴丽华,而是一位叫做郭圣通的河北女子。刘秀为何会这样做?是移情别恋还是另有内情?1.郭圣

  • 孔融是孝子吗,孔融的不孝言论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也许在很多人的童年时光里,都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故事过来的,其中“孔融让梨”应该是大家最熟知的一个。很多家长给孩子们讲孔融让梨的故事:都是教导自己的孩子要懂得谦让、为人大方,有礼貌。一直以来,孔融一直以楷模的形象示人,给人们的印象是足以改变历史的人才。那么,今天小编就给你说说在

  • 汉光武帝刘秀爱阴丽华吗,刘秀对阴丽华好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刘秀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用情比较专一的帝王之一,他是一个值得女人终身托付的好男人,他一生最重要的两个女人是阴丽华和郭圣通。但刘秀并不是把心分成两半,一半给阴丽华,一半给郭圣通。无论是白衣飘飘的少年,还是绿林好汉山大王,还是九五之尊的光武大帝,刘秀对阴丽华的爱始终如一。而与郭圣通的结合则是历史强加给

  • 孔融让梨的故事,4岁孔融让梨是真是假?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孔融是中国古代的名人,之所以有名,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是因为一件小事孔融让梨。许多大人物在世的许多高尚德行,后人往往不知,而些许小事,却被后人铭记。世事之无常,让人一叹。对于孔融让梨,千百年来,都受到人们的褒奖,多以之为道德的楷模,谦让的典范。可是最近几年却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比如说,孔融让梨,是因为

  • 阴丽华给刘秀生了几个孩子,刘秀与皇后阴丽华共有几个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阴丽华,平帝元始五年(5年)出生,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二任皇后,父为宣恩哀侯阴陆,母邓氏。其家族相传是管仲之后裔。在历史上,光武帝刘秀同他的皇后阴丽华,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更始元年(23年)六月,阴丽华与刘秀结为夫妻,时年十九。建武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