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令人闻风丧胆的锦衣卫是谁创立的?朱元璋创立锦衣卫的目的是什么?

令人闻风丧胆的锦衣卫是谁创立的?朱元璋创立锦衣卫的目的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425 更新时间:2024/1/13 9:46:32

古代历史上风云人物辈出,锦衣卫的故事大家听过吗?今天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锦衣卫是朱元璋监视并控制朝廷的工具

话说洪武13年正月,宰相胡惟庸向明太祖朱元璋请奏,说家里出了祥瑞,醴泉。所谓醴泉,就是传说中如美酒一般香醇的甘泉。朱元璋听说有这等奇事,一定要看看,于是从西华门出宫,前往胡府观赏醴泉。

就在朱元璋刚出西华门没多远,一个人影突然冲了出来,拦住了朱元璋的车架。随即被御前侍卫包围,然后就是一顿好打。可奇怪的是,这个人尽管被打了个半死,可仍然抓住车架,一只手还指着胡惟庸府的方向,口中呃呃的,似乎想要说点什么。

朱元璋看着奇怪,上前一看。认出这是西华门内的宦官,名为云奇。而此时的云奇已经被打得说不出话来了,朱元璋眼看他一直指着胡宅,口中呃呃做声,心知不妙。立即登上西华门门楼,这一眼望去,朱元璋不禁被吓得一身冷汗。

原来,胡惟庸的府邸距离西华门并不远,站在西华门的门楼上就能看清胡府里的情况。而朱元璋看到的,竟然是胡府内有很多全副武装的兵甲,全都埋伏在走廊两旁和墙壁后面。难道,胡惟庸想造反?

朱元璋看祥瑞的路上被拦了下来

随后,朱元璋立即派兵调查。很快,权倾朝野的胡惟庸就被押赴刑场处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云奇告变”。关于这个事件,虽然被明史明确记录,但是很多人都觉得疑点重重,甚至连明朝人自己都觉得其中有猫腻。

原因有三点。其一、关于云奇报警的时间。要知道,云奇是西华门内史,每天就在西华门活动。胡惟庸在府中安排谋逆,既然朱元璋能在门楼看到,那云奇在门楼也一定可以看到。那么,他为什么不立即向朱元璋报告,而一定要朱元璋即将进入胡府的时候才拦驾告发呢?

其二、就算胡惟庸真要谋反,也是越隐秘越好,怎么可能让外人在门楼上就看到呢?那不找死吗?第三、谋反,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逆天大案。每个朝代遇到都是极为慎重,一定要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调查,把逆党连根刨起,免留后患。

而胡惟庸身为中书左丞相,怎么可能这么容易就被抓到呢?就是抓到了,怎么可能不经详细审问,就直接押赴刑场处死呢?这样的处置不是太过草率吗?而且,《明太祖实录》中的一个记载,也让这件案子变得迷雾重重。

胡惟庸被押赴刑场直接处死

什么记载呢?说在案发四天前,就有御史举报胡惟庸谋反。以朱元璋猜忌多疑的性格,怎么可能还会去胡惟庸家观看祥瑞呢?由此可见,这个事件很可能是由朱元璋亲自策划,就是为了要除掉胡惟庸。

胡惟庸一案,被牵涉的人竟然多达三万之众。而在这滔天巨案的背后,就有一支神秘的组织兴风作浪。谁呢?就是传说中的锦衣卫。锦衣卫的出现,其实是有着历史背景的。话说大明初立,百业待兴。而朝廷中的各项规制,也由于种种原因变得混乱不堪。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草莽出身,他的人也大多来自这个阶层,对朝廷的规制是知之甚少。而明朝建立之初,朝中百官的文臣儒士,也只知道元朝的制度。没办法,当时的情况就注定只能照搬元朝制度。

而这其中,元朝中书省制度理所当然的也被明朝采用。元代的中书省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政出中书”,这种现象也被明初的制度继承了下来。什么意思呢?简单的说,就是皇帝所看到的奏折,都必须由中书省过滤一遍。

胡惟庸的行为引起了朱元璋的猜忌

这个制度却让朱元璋很不爽。因为这种奏事不许越过中书省的制度,让他无法得心应手的管控各级官僚。所以,为了将中书省连根拔起,朱元璋不仅要消灭丞相,还想对朝廷制度进行改革,胡惟庸就是他的第一个目标。

洪武六年,也就是1373年的7月,胡惟庸升为右丞相,逐渐掌握了中书省的实权。因为左丞相的职位一直空缺,再加上徐达常年带兵在外,无法沾染政务,使胡惟庸实际上总揽了左右两相的职权。

再加上胡惟庸侄女嫁与李善长的侄子,有了这层关系,胡惟庸俨然就成了淮西势力在朝堂上的代言人,指挥李善长的旧部更是得心应手。胡惟庸愈加的嚣张跋扈,朱元璋更加坚定了铲除祸患的决心。

就这样,锦衣卫组织出现了。这些人打扮成多种身份潜伏各处收集情报,锦衣卫首领毛骧,将各县上交的情报进行汇总,很快便有了一份“胡党”名单。

随着阻隔占城使节,私赏罪妾和里通倭寇等案的被揭发,胡惟庸欺上瞒下的罪行一一暴露。另外,加上云奇告变,最后促使朱元璋对胡惟庸下达了死亡判决。洪武13年,也就是1380年的正月,胡惟庸被官军押赴刑场,惨遭凌迟处死。

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锦衣卫出现了

在处死胡惟庸之后,朱元璋立即颁布了《昭示奸党录》。朝臣们原以为朱元璋针对的,只是胡惟庸和极少数亲信。但他们没想到,最后被处以极刑的钦犯,多达三万人。朱元璋随即罢除中书省,最终大权独揽。

而在清剿胡党的过程中,仪鸾司也悄悄完成了它的职能转换。洪武15年,朱元璋亲自驾临拱卫司,将其改名为锦衣卫指挥使司。设指挥使一人,官至三品;同知二人,官为从三品。下属机构有南、北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专理诏狱。

锦衣卫,这个贯穿有明一朝的间谍组织,至此走上了历史舞台。锦衣卫密探从此无孔不入。在战场上,他们要终日奔波获取军情;在朝内,他们还要负责监视文武百官。

据明史记载,大学士宋濂在家里面请客。第二天,朱元璋突然问他:“昨天有没有饮酒啊?家中来了客人是谁呀?”宋濂都如实回答。朱元璋笑道,“你没有骗我”。宋濂退朝之后,汗流浃背,惊惧不已。

朱元璋利用锦衣卫监视朝野内外

洪武18年,胡党之案再起波澜,短短五年内,被牵连进此案的功臣,自李善长以下有21位。族诛、连坐、流放的有数万人之多,朝中文臣几乎为之一空。

洪武25年,也就是1392年,年过六旬的明太祖再也不是当年那位春秋鼎盛,叱咤风云的帝王了。这些年,马皇后病逝,甚至连太子朱标也都英年早逝,亲近的人一个个离开了自己,在身边只有皇长孙朱允文,能够让他感受到些许温暖。

然而,朱允文性格懦弱,难以驾驭朝中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将。在朱元璋看来,唯有亲生骨肉才值得信赖。所以,早先就分封诸子,靠着这些藩王掌兵来制衡武将。现在为了扫除皇长孙继位的障碍,朱元璋开始对日渐骄横的武将痛下杀手。

随着常遇春、徐达、傅友德等老将凋零故去,常遇春的内弟蓝玉渐渐成长为明朝最出色的将领。在捕鱼儿海战役中,蓝玉大军消灭和俘获北元王子地保奴,及官民七万余众,一举摧毁了北元蒙古政权的指挥中枢。

蓝玉成长为最重要的军事将领

此战后,蓝玉因功封为梁国公,成为朱元璋后期朝中武将集团的首领。蓝玉自恃有功,便逐渐骄横起来,他领兵在外时,经常擅自升降将校,在军中培植党羽,甚至对皇帝的诏令也有所不从。

更为严重的是,蓝玉不仅在回师途中纵兵毁关,形同哗变,还私蓄庄奴数千人,横行霸道,胡作非为。御史上奏弹劾他,竟然命手下殴打御史。蓝宇这些嚣张跋扈的行为,开始令朱元璋寝食难安。

集胡惟庸之后,蓝玉迅速成为了锦衣卫重点关照的对象。此后,蓝玉的一举一动都尽在皇帝的眼中。洪武26年,也就是1393年的一天,蒋献和几位头领,在整理完蓝玉谋反的罪证之后,随即带领锦衣卫前往梁国公府抓捕蓝玉。

在朱元璋的授意之下,锦衣卫在赵玉那对蓝玉动用了各种刑罚。遍体鳞伤的蓝玉,为求速死,一口承认了所有的谋反罪行。朱元璋以谋反罪,将蓝党成员抄家灭族,自公侯以下被杀的官员及家属,约一万五千多人。

朝廷威胁清除之后,朱元璋开始清除锦衣卫

经过“胡蓝党案”,朝中大臣几乎被杀一空。而当外廷威胁清理完毕之后,朱元璋也开始削减锦衣卫的职权。在传位皇太孙朱允文之前,朱元璋深恐锦衣卫尾大不掉,便立即下令焚毁诏狱刑具,并严旨大小案件必须交给三法司审理。

为了平息众怒,朱元璋还将指挥使毛骧、蒋献二人秘密处决。这些举措都为日后朱允文继位拔除了隐患。洪武31年也就是1398年,71岁的朱元璋在南京皇宫平静的死去。建文帝朱允文登基为帝。

可是,由于开国功臣被屠戮殆尽,加之锦衣卫被消解,导致皇权削弱,结果给了燕王朱棣可乘之机。四年之后,建文帝失踪于应天城的战火之中。他的叔叔朱棣取而代之,锦衣卫也暂时的消失于历史。

标签: 锦衣卫创立目的

更多文章

  • 杨宪是谁?为什么最后死因史官都不敢记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史官,死因,记载

    明朝开国功勋有很多,他们在开创大明江山时,都曾立下过不少的功劳。我们熟知的功勋有刘伯温、汤和、李善长等人,这些大臣都曾在不同程度受到朱元璋的重用。但是在明朝初年,还有一个人深受朱元璋重用,这个人便是杨宪。他原本是太原阳曲人,本名杨华。元朝末年,杨宪加入红巾军反抗蒙元统治,之后有幸加入朱元璋所在的部队

  • 明朝开国功臣中除了汤和还有谁没有被朱元璋的毒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朝,毒手,有谁

    朱元璋以农民的身份造反成功,登上了皇位,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白手起家的典范,这一点朱元璋可以被称赞,但是登基为帝之后,朱元璋也是做了许多开国皇帝都做的事情,诛杀功臣,对于这点上,朱元璋可以说是做的最狠的,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他,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开国功臣里边,徐达,常遇春虽然功

  • 刘伯温对大明的贡献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大明,有多大,贡献

    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历史资料小编为您讲述刘伯温的故事。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刘伯温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这已经是为世人所公认的事实。刘伯温的《时务十八策》刘伯温运筹帷幄,施展韬略。他一度因恶时世,隐居深山,纵情山水。后来经过朱元璋的盛情之邀,毅然出山。他出山后,向朱元璋

  • 一代良将袁崇焕为什么会被凌迟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良将,凌迟,处死

    明末清初发生了很多历史事件,而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很多历史人物,而明朝的袁崇焕,就是其中一个。袁崇焕是明末大将,在与后金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取得多次战役的胜利。但是却遭到多次阴谋陷害,而皇太极又实行反间计,导致崇祯皇帝认为袁崇焕勾结金人,所以判处袁崇焕凌迟处死,这样一个忠君爱国的国之良将,落得如此凄

  • 秦淮八艳中谁的结局最惨?秦淮八艳中结局最惨的四位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淮,最惨,结局

    她们八人有个共同点,都具有爱国的民族气节;秦淮八艳除马湘兰以外,其他人都经历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换代的大动乱。然而上天从不悲天悯人,那么她们中最悲情的四位女子又是谁?她们的结局又是如何?又该怎样看待她们呢?“秦淮八艳”最早见于清初文学家余怀的《板桥杂记》,分别写了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

  • 马湘兰有着什么样的爱恨纠葛?马湘兰与才子王稚登跨越33年爱恋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纠葛,才子,爱恨

    在明末清初,有这样一个女子,她才貌双全,在秦淮河畔尤得才子佳人的青睐。一说到秦淮河,可能有的人就猜到了,这女子恐怕是风尘女子吧,不错,确实如此。那么她是谁呢?她就是秦淮八艳之一的马四娘。为啥叫马四娘呢?在马家,她排行老四,因此大家叫她四娘,其实人家原名叫做马守贞,与陈圆圆、李香君、董小宛、寇白门、顾

  • 卞玉京怎么死的?卞玉京最终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结局,卞玉

    自古红颜总会诞生许多故事,秦淮八艳的八位美女自然也不例外,但并不是所有人的故事最后都圆满,例如卞玉京令人动容的一见钟情,红颜薄命用在她身上再合适不过。卞玉京又名卞赛赛,虽说命运是个悲剧,但她的出身可以算得上是不错的。她们家是官僚世家,但是因为她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所以家道也逐渐中落。年幼的卞玉京只能带

  • 卞玉京最后结局 ,青灯黄衣了却余生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青灯,余生,了却

    才子佳人,别看古代文人墨客最好狎妓享乐,许多名妓备受追捧,冠以“才女”之名。但风月场所的“妓”到底是不入流的玩意儿,没有谁愿意沦落风尘,哪怕成为“才女”。十大名妓卞玉京,“十大名妓”说的好听,但风月场所的女人,哪个不是悲惨的呢?卞玉京原本是官僚人家的小姐,可惜的是父亲早亡,家道沦落。她和妹妹两个女子

  • 马湘兰怎么死的?马湘兰最终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结局,马湘兰

    马湘兰,人如其名,一生爱兰,命运也如空谷幽兰,独守寂寞。在秦淮河畔,歌楼酒肆,美女如云。马湘兰容貌平常,眉目纤细,中等身材又如风中弱柳,皮肤白皙。并非绝色惊艳的那种美,却另有一番楚楚动人。马湘兰能诗善曲,又擅画兰,一叶兰独步画坛。文人名士,达官贵人争相求画,后来她的画传到日本极受重视。她虽是风尘中人

  • 陈圆圆怎么死的?陈圆圆最终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陈圆圆,结局

    陈圆圆作为一代才艺双全,美貌双馨的女子,因为貌美被吴三桂相中,成为吴三桂宠爱的小妾,后来吴三桂必须去打仗,为了不落下话柄将陈圆圆留在家中,不料一心对抗清军的吴三桂没有防住李自成,朝廷沦陷,陈圆圆也落入李自成之手,吴三桂本欲归降,但得知爱妾落入他人之手很是生气,便投了清军攻打李自成。陈圆圆重回吴三桂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