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高宗真的软弱吗,是如何权衡朝堂与武则天的

唐高宗真的软弱吗,是如何权衡朝堂与武则天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137 更新时间:2024/3/9 12:08:36

自从麟德元年上官仪被诛后,武则天开始“垂帘听政”,上元元年更是与唐高宗并称为“二圣”,号称把持朝政二十余年。然而令人不解的是:

为何手握大权独断专行的武则天却没在唐高宗活着的时候任命过任何一位宰相或大将?

何武则天要等到唐高宗驾崩后才敢将于自己有恩的李义府袁公瑜等人追封?

武则天除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外,到底有什么可为人称道的文治武功?

事实上想要知道武则天究竟有多厉害,以及所谓的“唐高宗李治是怎样一步一步失去权利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看武则天究竟都做过什么。

首先便是废后未遂一事。

但凡是对这段历史稍有了解的人就会知道,这场废后风波的导火索便是麟德元年宦官王伏胜的告密,称武则天大行厌胜之事,然后宰相上官仪借机向唐高宗提出了废后一事。然而细心一点的人就能发现,掀起这场风波的上官仪和王伏胜有着一段相同的履历:此二人皆曾是唐高宗长子、废太子李忠的幕僚。李忠封陈王的时候,上官仪任陈王府咨议,王伏胜为陈王府内侍。

而纵观历朝历代的宫廷事件便能知道——一旦皇后被废,那么她所出的太子的地位也就随之不保。所以武后若是被废,那么她亲生的太子李弘以及其余三子将会面临何种境况已是不言而喻。

上官仪身为宰相,又岂会不知此理?然而在这紧要关头,上官仪不仅不力劝高宗以保太子,反而如此积极主动地提议废后;而王伏胜告发皇后,其用意又是何在?这种种举动不得不令人疑窦丛生,所以紧接着许敬宗向唐高宗举报说上官仪、王伏胜暗中勾结废太子李忠图谋不轨,也是情理中的事了。

唐高宗的废后未遂一事看似是以武则天的大获全胜为告终——因为上官仪被诛,武则天也赢得了“垂帘听政”的机会,甚至与唐高宗并称为了“二圣”。然而这“二圣”的称呼并非前无古人之举,隋朝的独孤后就因为经常与隋文帝谈论政事,“往往意合,宫中称为二圣”。

且再仔细看一看随后上任的宰相名单,就可以知道武则天的这场“胜利”以及所谓的大权在握,不过是笑话一则。

乾封元年刘仁轨拜相,紧接着戴至德、张文瓘、郝处俊等人相继拜相,上元中来恒、李义琰也拜相了。这几位宰相除了戴至德、张文瓘与武后并无甚恩怨情仇外,其余几位可都是与武则天结过不小的梁子的。

比如刘仁轨,高宗一朝的重要人物,入则为相出则为将,既是唐高宗的肱骨大臣也同样是军事方面的代表人物,只可惜与武则天的爱将之一李义府是死对头。

比如郝处俊与李义琰,这二人在唐高宗因为风疾想要逊位于武后的时候是一唱一和,三言两语便让高宗打消了这个念头。

处俊对曰:“尝闻礼经云:‘天子理阳道,后理阴德。’则帝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阳之与阴,各有所主守也。陛下今欲违反此道,臣恐上则谪见于天,下则取怪于人。昔魏文帝著令,身崩后尚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遂欲躬自传位于天后?况天下者,高祖、太宗二圣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陛下正合谨守宗庙,传之子孙,诚不可持国与人,有私于后族。伏乞特垂详纳。”中书侍郎李义琰进曰:“处俊所引经旨,足可依凭,惟圣虑无疑,则苍生幸甚。”帝曰:“是。”遂止。(《旧唐书·列传第三十四》)

又比如来恒,其弟便是著名的反武派前宰相来济,就更不用说军事上的诸位大将了。

刘仁轨自是不用再提,裴行俭也是著名的反武派人士之一,还有王方翼,人家可是被武后取而代之的王皇后的族兄,薛仁贵更是唐高宗一手提拔上来的,还有程务挺、李孝逸等等这些尽与武则天不是一条心的。而武则天的另两位爱将袁公瑜与崔义玄,倒是在军事上还算有点本事,只可惜是被唐高宗流放的流放,贬的贬。

即便是武则天后来绞尽脑汁上书的建言十二事,唐高宗的反应也不过是“皆下诏略施行之”——好不容易搞出来的政令不仅要通过唐高宗的同意才能施行,而且还只是“略施行之”,可见武则天的意见对于唐高宗来说根本就是无足轻重。

事实上,与臆想中的唐高宗对武则天言听计从的场景截然相反,史书中处处可见的是武则天在一心讨好着唐高宗,小心揣摩着唐高宗的心思:

知道唐高宗提倡节俭,所以武则天主动将皇后裙子上的十三个褶子改成了七个;

知道唐高宗一心想将母亲长孙皇后的亲蚕礼发扬光大,所以与王皇后从不举行亲蚕礼截然不同,武则天的亲蚕次数堪称是有唐一代之最;

知道唐高宗忌惮外戚坐大,所以武则天特意写了一部《外戚诫》,并“以身作则”,唐高宗活着的时候,武家人在朝堂上不见踪影,直到唐高宗驾崩,武则天这才敢将武家的人一个个全部安插在朝廷的要职上。

我们甚至还可以在唐高宗时期的重臣花名册中扒拉一下,瞅瞅朝中究竟有哪位宰相是武则天钦点的,又或者有哪位大将是武则天任命的,借机欣赏一下唐高宗对武则天究竟是怎样一种“言听计从”的法子,顺便再观摩一下武则天又是如何生杀予夺大权在握的。

只是可惜的很,翻遍史书看到的却是当年力挺武则天登上后位的那些人,除了许敬宗这个从唐高宗还是晋王时就跟随在身边大臣外,没一个落着了好下场,倒是那些屡屡被武则天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备受唐高宗的青睐。

例如,武则天当年恨王皇后与萧淑妃恨得非得将这二人一一弄死才算完,死后对其子女家族的种种羞辱更是不用多提,唯独拿王皇后的族兄王方翼没有办法。是武则天宽宏大量吗?史书中可是明载了她对王方翼“欲因罪除之,未得也”的经过。然而,当王方翼在高宗一朝青云直上官运亨通的时候,“生杀予夺”的武则天除了眼睁睁地看着,还能做什么?

又如,长孙无忌对武则天立后一事多有阻挠,武则天对此也暗恨在心。虽然长孙无忌最后失势了,然而事隔不到四年的时间,长孙无忌的嫡孙长孙延便回京做了一名正五品上的官员。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武则天称“天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唐高宗便下诏追复了长孙无忌的官爵,将之陪葬昭陵,又命其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国公。而此时“把持朝政”的武则天又在哪呢?

再如,扶持武则天登上后位有功的李义府、袁公瑜、崔义玄等人被唐高宗流放的流放,贬的贬的时候,“大权在握”的武则天又做了些什么呢?为何只能等到唐高宗驾崩后,才想起来这些人“在永徽中有翊赞之功”,这才大肆追封一番?

想来武则天若是真的对唐高宗有那么大影响力的话,真的是生杀予夺大权在握的话,那么想必处理掉王方翼、长孙延这些人绝对不在话下,而将李义府、袁公瑜等人好好提拔提拔更是举手之劳。然而纵观史书,唐高宗发话的时候偏偏看不到武则天的身影,唯有等到高宗不在了,武则天才敢出面收拾这些曾经恨之入骨之人,追封当初于自己有恩之人。

更有甚者如武思元,也就是武则天的堂兄,能文能武颇有才干,还在平定西域的战争中屡屡立下功劳。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武家的人才,就因为堂妹当上了皇后,随即遭到唐高宗的两次贬黜,最后死在零陵县令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位子上。直到武则天临朝称制了,这才敢下诏追赠武思元为汝州刺史,并予以风光改葬。

也正因为在唐高宗活着的时候,武则天根本就没有多少置喙朝政大事的权利,所以这才出现了所谓的“二圣”时期,唐朝的疆域可以不断扩大,然而等到唐高宗一驾崩,号称“架空丈夫、把持朝政二十年”的武则天居然连仗都不会打了。

虽然表面上看,武则天是为了独揽大权,这才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将泰半精力都放在了铲除异己上,以至于对外战争频频失利。然而如果只是清除异己也就罢了,偏偏武则天自己又没有那份军事才华,只知道将唐高宗留下来的那些高级军事将领,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李孝逸、张虔勖、泉献诚等人杀光,流放光,却不知道任命合适的将领,更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打胜仗。

所以看看最后被武则天挑选出来的那些将军,要么是毫无军事指挥才能的平庸之辈,要么是不懂兵事的诸武子弟,如武重规、武攸宜、武三思、武懿宗等;要么是自己的男宠,如薛怀义等;要么就是自己还算信赖的文臣,如魏元忠、狄仁杰、韦待价等;即便好不容易找了真正武职出身的担任将领,也是临阵怯懦者如淳于处平。

再加上缺乏长远有效的战略构想和军事部署,这便导致了武周时代动辄可见上十万的军队,在一群庸将的指挥下沦为无数炮灰。武则天也因此一度企图以物资、金帛、和亲换取苟安,然而由于并未认清突厥的真正意图,武则天派自己的侄子淮阳王武延秀前往突厥迎亲时,反被默啜借口武延秀并非李唐皇族子弟而拒婚——好不容易推出的一个和亲政策,居然被羞辱不说,最后还能沦为突厥出兵的借口。武则天的“军事才能”,简直就是惨不忍睹。

这就导致了武周时期的版图硬生生是比唐太宗唐高宗时期缩水了近五分之一,而武周时期的边境也堪称是安史之乱前最烂。可见唐高宗在世的时候,武则天根本就不曾接触到真正核心的军国大事——不然以武则天的智商,又怎么会在长年累月的耳濡目染下,水平如此的不堪入目?

而且更加让人跌破眼镜的是,如果武则天光是个人能力不足也就罢了,可她身为武周王朝的皇帝,实际上连威望也没有多少。

圣历元年为了抵御突厥默啜的进攻,武则天亲自下诏募兵,结果募兵募了一个多月,居然连一千人都招不满。无奈之下,武则天只得打出自己的儿子——皇太子李显的名号,顿时“应募者云集”,没几天前来应征入伍的人就达到了五万之众。

不仅是天下百姓不肯买武则天这个所谓的武周皇帝的账,就连朝中大臣对武则天也多是阳奉阴违。尤其是在各路网文中,被吹成是武则天一手提拔起来的宰相狄仁杰,看似对武则天毕恭毕敬,实则一直在为光复李唐王朝,为李显的复位而不停奔走。光是劝说武则天重新册立李显为皇太子,狄仁杰就写了洋洋洒洒几万字的奏章,后来李显好不容易被接回皇宫,狄仁杰更是激动得涕泪交加。

就更不用说吉顼李昭德这些被武则天视为心腹,并赐予高官厚禄的重臣了。即便得到了武则天的重用,吉顼、李昭德等人仍旧经常抓住机会打击武氏子弟,劝说武则天将皇位传给李显而不是武承嗣。

甚至神龙元年张柬之、李多祚等人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下台的时候,这些大臣还哽咽着表示,这是为了报答高宗大帝当年对自己的恩情。而此时距离唐高宗的离世,已然过去了整整二十一年的时间。

想想武则天作为唐高宗的皇后,唐中宗、唐睿宗的生母,号称在丈夫活着时就把持朝政二十余年,在唐高宗死后又亲自执政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居然还不能从容号令天下,不能让大臣真正效忠于自己,只能对内重用酷吏稳定朝政,对外无力反击一再溃败。

就是这样一位水平堪忧的统治者,如今只因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女性皇帝,所以很多现代人本着一白遮三丑的心理——政绩不够,性别来吹,硬是将武则天粉饰成了是中国历史上治国水平数一数二的皇帝。

然而史书上的白纸黑字却是记载得清清楚楚,再明白不过了,无论是内政还是外战,说武则天执政能力平庸,都已经算是相当客气的话语了。

标签: 权衡软弱武则天

更多文章

  • 隋文帝杨坚怎么取代北周登上帝位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北周,帝位,登上

    在1436年前的今天,0581年3月4日 (农历二月十四),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即帝位。图片来源于网络隋文帝(西元541六月癸丑阳历7月21日-604年)杨坚,汉族,鲜卑赐姓是普六茹,小字那罗延。隋朝开国皇帝,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官至柱国大将军,封为隋国公,杨坚承袭父爵。初唐的李

  • 千古历史之谜:为何武则天陵墓刀枪不入,万人挖不动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刀枪不入,陵墓,万人

    武则天墓之谜:武则天墓为何万人挖不动?如果问世界上哪个皇帝的陵墓最难挖,那么毫无疑问是武则天的“万年寿域”——乾陵。她的陵墓被冷兵器时代的刀剑劈过,被热兵器时代的机枪、大炮轰过。1300多年之中,有名有姓的盗陵者就有17人之多。然而时至今日,汉武帝的茂陵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被扫荡了,康熙大帝连骨头

  • 如果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失败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世民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资料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李世民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唐太宗李世民如果在玄武门败给李建成,如果李世民没被杀死,他很可能会裂土自封为王,那么,唐朝将会陷入内乱而分裂,国力将被削弱,大唐盛世还有没有,只能说,是个疑问吧。如果李世民被杀死了,可能虽然唐朝会在周边少数民族夹击下的难过一

  • 李世民为玄武门之变做了哪些准备?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之变,玄武门,李世民

    武德九年(626年),大唐爆发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大哥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迫使父亲李渊交出了大权。李世民由此登基为帝,开创了名垂青史的“贞观之治”,成就了“千古帝范”的历史佳话。有人说:“成功始于计划。”但由于各种原因,史书并没有详细记载李世民集团制定的有关“玄武门

  • 玄武门之变后,朝臣为什么都倒向了李世民?是因为太强大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是因为,朝臣,之变

    玄武门之变后,为什么朝臣都倒向了李世民?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皇帝即位都是嫡长子,可是在唐朝建立第二个皇帝却不是的,李世民通过宣武门之变,杀了自己的两个亲兄弟,逼父亲将皇位让给他。那为什么当时所有的朝臣一面偏倒李世民,而不是当今皇帝李渊了呢?对于唐朝历史比较了解的

  • 李世民杀兄逼父玄武门之变为何能成功?都做了哪些准备?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都做,之变,成功

    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玄武门之变的详情介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玄武门是唐朝长安城皇宫大明宫的北宫门。李世民敢在皇宫之内发动兵变,将李建成和李元吉弑杀,那李渊身边的禁军为何毫无作为呢?李渊才是大唐皇帝,李世民此番计划也会直接威胁到李渊的地位,为什么在这起事件中李渊的存在感会显得如

  •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原来另有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隐情,另有,之变

    公元626年七月,唐帝国都城长安皇宫中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一般人都会认为这是皇家子嗣的争夺皇储的战争,是极为平常的,即便在其他朝代这样的现象也是时有发生。但是,“玄武门之变”还有另外的一个方面的原因,这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弟媳齐王妃偷情,直接的促使了“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李世民弟媳李元吉

  •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不是被逼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被逼,发动,之变

    作为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唐太宗在“权”的方面,主要面临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得到皇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二是开拓疆土,成为全天下的君主。对于内部的争权者,杀之,无话可说;对于外部的争权者,盟之,不服则打。但在整个用“权”的过程中,均采用了恩威并重的方法。玄武门之变众所周知,历朝历代皇位斗争都是最激烈、最

  • 玄武门之变发发生在哪里?都有谁参与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有谁,之变,参与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代明君,他在位期间,国力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然而后世很多人对李世民的皇位非常感兴趣,他的皇位确实得来不易。根据历史上记载,李世民真正继位是玄武门之变胜利之后。那么李世民到底与玄武门之变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李世民像李世民的父亲名叫李渊,是一个贪图享乐,爱好酒色之人

  • 李世民和武则天什么关系?标准答案:既是夫妻关系又是公媳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关系,又是,武则天

    说起他们俩的关系,真的是一言难尽啊,毕竟这里面还有李治横叉一杠子。但是,从历史格局来讲,他们之间只有以下两层关系。夫妻关系637年,14岁的武则天以功臣之女的身份入宫,成了李世民的妃子,很快被封为才人。为什么武则天颜值高、举止美,只能当才人呢?因为在看重门第的初唐时期,人们普遍青睐名门望族的女子,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