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时期赶考一次需要花费多少钱 读书人的科举之路

唐朝时期赶考一次需要花费多少钱 读书人的科举之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600 更新时间:2024/1/23 6:44:26

自古以来,读书人都是一个国家的中坚力量,尤其是在科技大爆发的现代社会,能够拥有数量较多的科技人才,才能让国家发展日新月异。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就曾明确提出,人才是国家强盛的第一要务。

战国时期推崇管仲的稷下学官,根据管仲的治国思想,汇编而成的《管子》一书中,就曾提出了天下“四民”之说。《管子·小匡》中有云:“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

在士、农、工、商“四民”中,“士”之所以能位列榜首,不仅说明了当时的权贵阶层,已经意识到了读书人的重要性。同时,也从社会发展角度体现出了,“士”作为国家柱石的核心地位。

实际上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兴办“官学”就已经蔚然成风。贵族子弟的基础课程“六艺”,就是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教育体系。

春秋时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支撑下,开始大力主张兴办“私学”。至此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体系,读书不再是贵族阶级的特权,生活在社会中的其他阶级,也可以进入“私学”接受教育。

笔者认为,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2000多年的时间推移,时至现代社会,教书育人依然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头等大事。因为文化、知识、科技,是国家繁荣昌盛的三驾马车。一个没有人才的国度就会陷入无底深渊,不仅看不到明天的太阳,而且还会因此永远沉沦。

古代教育史中,有两次跨越式發展,第一次是孔子提倡兴办“私学”,至此即使是贫苦百姓也有权利读书;第二次则是隋朝首创科举制,而唐朝则将科举制发扬光大。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从私学至科举考试,不仅是教育意识的不断发展,更是读书人地位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

读书人的科举之路

一、科举制历史渊源,周代“乡举里选”

纵观古今历朝历代的读书人,都是倍受社会关注的群体。这主要是因为掌握文化知识的读书人,不仅对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充当了古代君主的统治工具。周朝大部分读书人都是权贵阶级子弟,但“乡举里选”制确立之后,地方贤士也可以入朝为官。

所谓“乡举里选”简而言之,就是由“乡老”举荐本乡贤士,然后历经地方官吏甄别之后,方可由地方直达庙堂。但由于这种举荐人才的方式,受到了周朝贵族阶级的抵制。所以虽然看起来底层贤士可以居于庙堂,但真正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的人却很少。

二、春秋时期世卿世禄制动摇

春秋时期由于“礼崩乐坏”,所以贵族子弟世卿制遭到破坏。简单说就是除了贵族阶级,可以直接世袭父辈官职之外,很多下层人士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笔者认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礼崩乐坏”好像是一种负面影响,但如果从根源上去分析,可以发现这其实也是一种进步。

由于贵族公卿世袭官爵出现了动摇,所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读书人,开始通过考试或举荐的形式,逐渐进入奴隶制统治核心权利层。笔者认为从贵族阶级世袭制,至底层读书人经过考核入朝为官来看,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科举制诞生的契机。

三、汉代察举制与征辟制

“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是汉代统治者的用人思想。

为了能够真正达到这个目的,开创了察举制与征辟制。这两种人才选拔制度,虽然也设置了很多障碍,但是却要比“乡举里选”更为进步。很多生活在民间的人才,开始不断走上汉代政治舞台。

事实上真正促进科举制诞生,或者说预示科举制成熟的选官制度,其实是由魏文帝创立的九品中正制。

这种选官制度又称为“九品官人法”,从其名字就可以得知,这种选官制度实际上也是封建统治者,为了选拔可用之才而设立的官制。

笔者认为九品中正制的重要地位,主要体现于上承两汉察举制,下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虽然说科举制萌芽于于南北朝时期,但如果没有周代“乡举里选”,汉代察举制与征辟制,以及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也就根本不会出现科举制。

这其实既是古代政治的一种进步,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虽然奴隶制和封建制有本质区别,但不可否认的是都是在,不断向中央集权制发展。也就是说封建君主,在不断加强皇权的过程中,也促进了选官制度的发展与成熟。

四、隋唐科举制

笔者认为根据史料记载,以及古代王朝选官制度发展过程,可以非常明确的了解到,科举制出现绝非一日之功。从察举制至科举制历经400多年,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科举制,真正成型的关键期是在隋唐。

虽然隋代选官制度承袭了,两汉时期的察举制与征辟制,但不可否认的是隋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令天下文人,趋之若鹜的科举考试。

开皇末年隋朝实行科举制,并开设了秀才、明经、进士三科。笔者认为如果从这一点来看,科举制和进士都诞生于隋朝。

五、科举制成型期

真正让科举制迎来春天的朝代,应该是隋朝之后的唐朝。

《新唐书》中曾确切记载,在长达289年的唐朝时期,唐代科举制共开科举268次,录取进士总数为7448人。但又确切籍贯记载的唐代进士,其人数总量大约为846人。

笔者认为,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唐代进士的含金量有多高。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唐代文人一旦进士及第,不仅有鲤鱼跃龙门一般的身份转换,而且还会出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所以唐代文人才会不遗余力,遇挫越勇的多次参加科举开始。

可以说进士考试确实为唐朝,选拔了一大批十分优秀的人才。同时这些来自底层社会的读书人,不仅拥有更多社会历练和想法,同时也是统治者对抗门阀士族的工具。当然如果从积极性上去考虑,这些由科举考试选拔上来的官员,也形成了开明进步的进士群体。

在他们的引导和榜样力量的影响下,生活在唐朝时期的读书人,对科举考试的态度可谓前仆后。

很多唐朝时期的知名诗人,其实也都是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当然有春风得意的人就会有失意的人,但是这些失意的唐代文人,却并没有放弃科举考试的决心。

笔者认为,在长达289年的王朝史中,唐代进士群体不仅是政治舞台上的佼佼者,而且也是最有生机的文人群体。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些通过科举考试进士及第的人,对唐代历史发展起到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培养“进士”花销巨大,进京赶考耗费巨资

唐朝作为古代历史中最辉煌的封建王朝,不仅拥有非常强大的国力,而且在选拔人才方面也煞费苦心。笔者认为如果从封建制的根源上去分析,不难发现每一个封建王朝,其实都存在着门阀氏族与皇权之争。

李唐王朝出身于关陇贵族,李渊在起兵之时受到了关陇贵族的支持,所以在唐朝建立之后很多关键要职,基本上都把握在这些贵族手中。而且皇帝做出的很多决定,其实也深受关陇贵族的挟制。在这种前提下,培养听话的官员,就变成了唐代统治者的重要任务。

事实上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出现,其实也存在这个方面的原因。

虽然唐代进士数量要远低于宋代,但是这些通过科举考试,被选拔上来的官员对唐代政治格局,或者说权利均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众人勇闯独木桥的时候,却没有人关心参加科举考试的生员。

他们从开始读书到参加科举考试,以及从家乡赶往长安的各项费用,不仅没有得到任何支援,而且这毫不夸张的说都是自费。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考中进士,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唐代读书人的赶考费用

唐代虽然是封建社会的高峰时期,但由于社会生产力依然处于落后状态,再加上当时的交通十分闭塞。所以唐代学子想要赴京赶考,基本上都要经历长途跋涉。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车较多的差旅费,而且家乡距离长安越远的学子,所需要花在路上的金钱就越多。

唐代文人刘蜕曾用文字,记录了当时应考时的心酸和开销:

“家在九曲之南,去长安近四千里。膝下无怡怡之助,四海无强大之亲。日行六十里,用半岁为往来程,岁须三月侍亲左右,又留二月为乞假衣食于道路”。

笔者认为,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刘蜕的应考之路长达4000里。由于他的家庭较为贫苦,而且也没有比较富裕的亲属,所以只能艰辛地辗转于路途之上。甚至在需要长达半年的时间,才能从家乡达到长安再返回故地。

由于身上携带的钱财较少,所以他甚至“乞假衣食于道路”,这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简直就是莫大的耻辱。

“况有疾病寒暑风雨之不可期者,杂处一岁之中哉!是风雨生白发,田园变荒芜”。如果再因为天气变化生病,那么在路上耽搁的时间就会长达一年。

笔者认为这段充满心酸的文字,不仅吐露了路上的艰辛,而且也表述出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清代书生在科举落第之后,顿觉凄凉遂写下:“费银数百,如泥牛沉海,毫无消息”。就算不顾旅途劳顿赴京赶考,但却因中举无望又耗费“银数百”,这位文人居然仰头大哭。

车马费、舟船费、住店打尖,以及医药、服装鞋帽等各项费用,对于唐代底层读书人来说,简直就是一笔无比庞大的开销。尤其是对于家庭比较贫困的考生来说,有的时候甚至还没到长安,所带银两基本上就所剩无几了,为了能够参加考试,不得不沿街乞讨。

笔者认为唐代读书人,之所以在这种困境下,依然对科举考试抱有希望。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可以发现,“学而优则仕”只是一句口号不理想。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马多如簇;书中有女颜如玉”,才是他们科级考试的最终目标。

结 语

纵观古代社会中的读书人,他们每天摇头晃脑熟背四书五经,达到一定年龄之后再去参加科技考试。从这个角度去分析费用问题,其实就高达几百辆白银。如果屡次赴京考试都没有中第,甚至还会因考试而致贫。

笔者这样说并不是耸人听闻,就算是在无比强盛的唐朝,依然有很多人读不起书。就算是平民子弟节衣缩食,往往也会因为没钱而中途辍学。就算是能挨到进京考试这一步,很多人也会因为囊中羞涩而苦不堪言。

【参考文献】

《唐代寒士研究》

《科举制与儒学的传承繁衍》

《唐代科举制度及其运作的演变》

标签: 赶考之路科举

更多文章

  • 李白和王维之间有什么恩怨?李白和王维为什么不来往?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白,有什么,恩怨

    导读:李白和王维之间有什么恩怨?李白和王维为什么不来往?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

  • 杨玉环有多美?杨玉环3D复原图高清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杨玉环,复原,多美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杨玉环还是挺有意思的,为何这么说其实原因很简单的,那就是杨玉环实在是太美太美了,所以很多人都对这个杨玉环有着非常非常深厚的向往了,对这个杨玉环非常的感兴趣了,最近很多人也说了,这个杨玉环有没有复原图呢?如果有的话,又是怎么样的,其实还真的有的,而且还是3D类型的,多的不说了,大家

  • 如何看待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有什么利弊?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有什么,利弊,如何看待

    公元626年7月2日,唐朝皇宫玄武门外发生了一场改变唐朝历史走向的重大政变!秦王李世民亲手杀掉了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两个月后,李世民登上皇位,成为了唐太宗,并开启了长达20多年的大唐贞观之治,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那么,在玄武门之变发生13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该

  • 安史之乱结束了”开元盛世“,安史之乱为什么持续了8年?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安史之乱,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持续8年之久,结束了“开元盛世”,唐朝由盛转衰,在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倾轧中走向灭亡。此外,安史之乱爆发,唐朝放弃了对西域经营,安西、北庭军团全部内调平定叛乱,从而给阿拉伯帝国可乘之机,极大影响了中亚、西亚之政治局势,对近代造成极为深远之影响。安史之乱本不应该持续8年,唐朝2年里有

  • 神秘的国度叫八百媳妇国,曾向元朝,明朝常年纳贡,八百媳妇国今何在?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媳妇,纳贡,明朝

    很多人都不了解八百媳妇国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欣赏。历史上的国名大多非常大气典雅,像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一些民族国家国名也很有气势,像突厥、契丹、西夏、大金。但正史记载并不总是方正典雅,也有古怪到突破正常认知的。比如这个名字:八百媳妇国。这个名字完全是村俗的俚语,却被二十

  • 杨国忠和安禄山什么关系?杨国忠是什么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是什么人,安禄山,关系

    其实,杨国忠原本和安禄山的关系不错,因为杨贵妃和安禄山本来就是母子关系,大家曾是一家人也。据说安禄山入朝时,杨国忠与杨贵妃姊妹都列道远迎,推为座上宾。徒出身很会察颜观色的杨国忠为了讨好老安,见他身材肥胖臃肿行动不便,所以特别在老安上下朝登殿阶时,怕他有所闪失都要亲自扶扶他,够意思啊,目中无人的杨国忠

  • 《推背图》预言到2020年是真的吗?袁天罡李淳风对2020年预言的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预言,天罡,内容

    袁天罡是唐初天文学家,玄学大师。可能很多朋友看到“玄学”二字就有种不怎么靠谱的感觉,实际上这在古代也是一大思潮。因为古时候并没有科学,所以很多东西想要找出合理的解释,就只能通过玄学。袁天罡著有多部天文书、风水书,不过普通人最了解的肯定还是颇具神秘感的《推背图》,据说《推背图》有很多预言,甚至延续到了

  • 唐朝李淳风和袁天罡共同编著的《推背图》真的这么神秘吗?都预言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天罡,唐朝,编著

    导读:唐朝李淳风和袁天罡共同编著的《推背图》真的这么神秘吗?都预言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看下。推背图是由李淳风和袁天罡共同编撰的道教典籍。其实古代不少皇帝都热衷推测国运,李世民也不例外,所以才会有《推背图》的问世。不过后人似乎给《推背图》赋予了很多神秘色彩,称其不仅预测了大唐国运,甚至把今后千年会发生

  • 中华道家第一预言奇书《推背图》是怎么预言杨贵妃和慈禧太后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预言,奇书,是怎么

    导读:中华道家第一预言奇书《推背图》是怎么预言杨贵妃和慈禧太后的?跟小编一起来看下。《推背图》的内容十分神秘,在历史上被称为中华道家第一预言奇书。传闻《推背图》是李世民请著名道士李淳风和袁天罡根据易经八卦演绎出来的。当时李世民想要推算出大唐国运,所以才下令撰写《推背图》。目前《推背图》存在六个版本,

  • 千古奇书《推背图》背后究竟隐藏了多少秘密?推背图内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奇书,推背图,内容介绍

    导读;千古奇书《推背图》背后究竟隐藏了多少秘密?推背图内容介绍,跟随小编一起来看下吧。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推背图》吧,千百年来,这本书在流传的过程中,可以说是已经被有些神化了,再加上书的作者是李淳风和袁天罡,就更加有一种让人捉摸不透的神秘感了。那么,究竟在《推背图》当中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这本书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