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时期逃户问题严重,朝廷为此做出了哪些努力?

唐朝时期逃户问题严重,朝廷为此做出了哪些努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902 更新时间:2024/2/7 0:26:35

前言

唐代是中国前所未有之强盛时期,这一时期万国来朝,与各国的文化交流商业交流十分频繁,大唐也是许多外国人心中的天堂,

这样的一个泱泱大国,理应是国泰民安兵强马壮。

但有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唐代的统治者,那就是唐朝有十分严重的逃户问题。

唐朝

所谓“逃户”就是今天所说的,没有户籍的黑户,这些黑户不用再向国家交税,服兵役,劳役,宛如国家的幽灵一般。

诚然,“逃户”这一现象贯穿于整个中国的封建朝,并不是唐代所独有的,但

“逃户”和强大的唐朝却显得格格不入,这一现象也最终成为压垮唐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令人唏嘘不已。

为何在繁华的盛唐背景下,百姓依旧会大量逃户?难道强如盛唐,民生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吗?那么政府面对这样的情况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方式呢?

盛唐景象

盛世璀璨,民生多艰

1.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靠地吃地靠天吃天的农民来说,天灾尚可忍痛挨一挨

,毕竟也有顺风顺水的年头,也有不断丰收的年头。

可是土地是他们唯一的饭碗,最离不开的便是脚下的这块黄土地。

在唐初统治者便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采取了租庸调制度,也就是以北魏的“均田制”为基础,来改善人地冲突

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做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

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做庸,总体而言,

“纳绢代役即为庸”,也叫“输庸代役”。这样的政策使得百姓有田可用,赋税的压力也变小了。

使得人人有地可用,在赋税上也吸取了前朝的教训,在人们有田可耕的情况下,缴纳税款,也不算难事。

唐代农民

但最初制定租庸调的统治者,显然没有预料到这个政策的弊端。

随着朝代的发展,

人口不断增多,僧多粥少,公家已经拿不出足够的田地分给农户,租庸调的优越性也就荡然无存。

并且随着土地兼并,许多农户迫于豪权贵的威势只得出卖自己的田地,甚至是被权贵利用强权直接夺去,

农民们渐渐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变成了佃农依靠世家豪族生存。

虽然失去了田地,但需要缴纳的税款却丝毫未减,而那些拥有巨量田地的权贵却因为特权可以免税或者合法规避税款。

这使得农户的压力不断增大,人地矛盾不断被激化,直到无以为继。

从《旧唐书》这短短的几个字,就能看出当时底层民众的生活之艰苦

民户家道悉破,或至逃亡,剔屋卖田,人不为售,内顾生计,四壁皆空。

唐代农民

在这种情况下要不选择出家当和尚达到免税的目的,要不只能选择逃亡称为黑户。而寺庙毕竟也不是任意可以进入的,

所以逃户的问题日益严重根据《唐六典》所记载:逃户者,王役不供,薄籍不挂。就是说逃户的人能免去交税纳款以及向国家服役的义务。

安史之乱后唐朝政策混乱,国家失去了有效控制户口和田亩户籍之类的能力。土地兼并越来越剧烈,贵族的胃口越来越大

。底层人民更是被各种剥削,土地买卖更加猖獗纳税名目更加繁多,人们身上背负着沉重的大山,选择逃户也是生计所迫下的无奈之举。

2.流离失所,帝国幽灵

古代的中国和灾害从来都是相生相伴,由于不能够像今天一样修筑大坝蓄水泄洪,古时候的旱灾,水灾极易发生。

人们也没有先进的手段去贮藏食物,

因此当灾害发生的时候往往民不聊生,食不果腹,造就了大量逃亡的灾民。

在拥有五千年的华夏农耕文化史中,农耕土地受到了各种各样自然灾害的侵袭,因此即使是国力强盛的唐朝也是灾害频发,一旦灾害发生就会产生大量流离失所的难民,这是人力所无法控制的

。正如古人所云:

“从古至今,将近四千年间,几乎无年不灾,也几乎无年不荒。”

唐代集市

自然灾害发生时期,生产力大大下降,人民赖以生存的粮食也几乎处于歉收状态。从隋唐宋时期灾损面积和粮食产量受到的影响看,

每逢灾年根据灾害的严重程度,粮食生产的波动幅度大概可以分为0.5~1%,2.5~5%,5~10%。

可以看出无论大小灾害,对灾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隋唐时连年灾害,欠收绝种这样的事情更是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普通百姓身上。在小农经济下,人们往往指着自己的粮食去缴纳税款,一旦粮食欠收,不但吃不起饭更是缴纳不出税款。

并且由于后期土地不断被兼并,

从《唐律疏议》中可以看到老百姓不能履行义务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人有课役,谓或有课无役,或有役无课……一日笞三十,十日加一等,罪止徒三年。

在这种动辄被处罚的情况下,大量的流民出现,他们变成帝国的幽灵,仿佛就像是不存在一般,不再缴税纳款,过起了流窜的生活。

陈子昂《上蜀川安危事》就说:“今诸州逃走户,有三万余,在蓬、渠、果、合、遂等山林之中,不属州县,土豪大族,阿隐相容”。

唐代农夫

在人丁稀少的古代,三万余口已经是十分巨大的数字,可以看出逃户问题的严重性。而这种情形还是发生在国力鼎盛的武则天时期,更是让人无法想象

。而安史之乱过后,这样的情况更加糟糕。由于中央政府的威力大大下降,中央集权的效力已经减弱。

各地军政长官为了敛财养兵,更是巧立名目收取各种各样的税款企图榨取更多的民脂民膏,

且无需获得中央的批准。

在乱世之中,食不果腹,环境动荡,人们又受到如此欺压,选择逃户也是实在毫无办法的下下策

帝王策略,民心难归

1.

武周女皇,徙狭乡就宽乡

由于租庸调制度的弊端,只适用于人口稀少刚从战乱后恢复的初唐,而随着人丁的壮大,每户所分到的土地越来越少,出现了大量逃户。

在武则天时期甚至出现了“天下户口,亡逃过半。”

可悲的场面,从旧唐书就能看出这样的流民在唐朝严重的情形。

唐代军队

因此武则天也敏锐地察觉到了逃户的问题,也在一些方面采取了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逃户的现象。

由于逃户都是从户籍地向其他地方逃窜,武则天实行了括户政策,

用较为柔和的政策,吸引了一部分人返乡,同时也承认了逃户在异地的财产,允许他们就地落户

,朝廷甚至可以免去一两年的课税,重助其生产,这样的政策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由于人口密度的增长,许多地区的土地已经不够使用

武则天采取了徙狭乡就宽乡的政策,迁徙了一批人口,到地广人稀的地方进行开垦。

她将十万关中地区的农户,安置在洛、怀等地,对迁移的农户给予优惠政策,三年之内不服徭。这样一来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

开垦土地

同时对强取豪夺的贵族也给予了一定的处分,没收了一部分土地,归还了一部分土给民众,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各地贵族都有所收敛,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只是由于世家豪族盘根错节,终究是难以根除。

2.

能臣治世,明君识才

到了玄宗统治时期,恰逢盛世,唐朝的人口达到了新的顶峰,这又使得土地问题暴露在日光之下,加上贵族的强取豪夺。

唐朝的逃户问题又一次成为君主的心头大患,面对税收的不断缩水,以及国家劳动力的不足,李隆基急需人才帮自己解决眼前的问题。

而时任八品县主薄的宇文融将这一严峻的问题上表李隆基,他立刻受到李隆基的重用,开始进行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

经宇文融等人括户扩出来的就多达八十万余户,可见逃户的人口之众人数之多

同样采取了较为柔和的政策,鼓励逃户自首并减免相对应的课税。

励各地承认客户,逃户就地入籍而非遣返原乡,承认了他们在当地的财产和田地,但过期不自首者的逃户则会发配边疆,这一套组合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逃户的问题。

从李隆基对官员的破格任用,以及一系列刚柔并济的政策,

可以看出李隆基试图从根本上结束逃户的问题。

大唐军队

只可惜随着安史之乱的发生,逃户问题再度严重,而后续的统治者只能勉强维持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

再无力去管控逃户这一现象,此后农民起义不断,

唐末各地硝烟四起,繁华盛世也被其掩埋吞没。

总结

在封建王朝逃户永远都是统治者的心头大患,大多数统治者同样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期望彻底整治逃户的问题。

但许多措施例如调整税率,调整土地,

对逃户者采取惩罚措施或者是采取较为柔和的方式,但大都只是治标不治本只能在一定时间内起到效果。

但究其原因是由于封建王朝的阶级对普通民众的剥削

不仅有赋税的压力更有土地兼并的重创。而土地兼并本身也就是封建王朝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因此逃户这一问题在封建王朝中不可能得到真的解决。

唐代权贵

而统治者因为自己的阶级,并不能彻底为普通百姓清除这些障碍,百姓一直受到权贵的欺压却反抗无门,

所以往往在王朝的最后,各地起义的农民变成了压垮一个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这样的逃户现象相信也不会再次上演。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各朝婚服演变,民国最奇葩,唐朝新娘穿绿色,而汉朝新娘要穿黑色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唐朝为何比不过汉朝,古代有几种颜色婚服,汉朝衣服和唐朝衣服

    民国受西式婚礼的影响,民国时期西方的婚纱开始在中国流行。但是一些守旧的中国人仍然接受不了纯白的西式婚纱认为不吉利。这就有了中国特有的中西合璧婚纱。在很多影视剧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新娘穿着中式礼服,头上却带着一条纯白的西式头纱,显得非常的不伦不类。唐朝一说古代结婚,很多人都会想到凤冠霞帔。像唐朝的婚服也是

  • 中国历史上唐朝最多兵力的时候有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截止天宝元年,唐军基本完成了职业化改造,沿边设置十大边镇(节度使),由应募的职业军人组成,总兵力为 49 万,京城宿卫的官兵约 6 万,局部地方民兵 2 万,总计在 57 万左右。史载“是岁天下健儿、团结、彍骑等,总五十七万四千七百三十三。”健儿是边军的称号,团结兵指不脱产的民兵,彍骑指京师宿卫军的

  • 爱红妆更爱武装——浅析唐朝流行女着男装的原由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文浮生编辑浮生前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不仅在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且在服装领域也有许多独特的风格。其中,女着男装的风潮成为唐朝时期的一大特色。本文将通过对唐朝女着男装的原由进行浅析,探讨这一现象的历史背景、社会因素以及文化意义。历史背景女着男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汉

  • 从唐朝到清朝,西方文明对遥远东方文明的崇拜到蔑视史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西方古代文明记录,唐朝古画图片,唐朝宫廷图片大全

    时光荏苒,一直到了大明朝的时候,明朝后期逐渐开放的海禁,深深地吸引了大航海时代的诸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等国家。明末之时,甚至英国为了扩大对明朝的市场,和鸦片战争一样,同样在珠江口附近,被大厦将倾的明朝军队打残,后大英帝国还向明帝国赔款,乞求大明帝国的谅解。然而在二百年之后的清朝,同样在这个

  • 唐朝最强的开国名将,22岁就英年早逝,否则必上凌烟阁!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即:唐朝最强的开国名将是哪一个?需要注意的是,所谓最强者,通常是谈综合实力,而不是单项能力!由于李世民是皇帝,所以就不在本文谈论范畴。如果李世民不是皇帝,估计最强非他莫属!接下来,先看看大家熟知的名将水平!(1)李孝恭是李世民的堂兄,他的功劳,主要依赖于李靖的谋略。(2)李靖李

  • 沙陀融入华夏的历史过程,以及对唐朝的重要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沙陀突厥与唐朝的关系在中国人印象中,沙陀突厥是唐王朝的小弟,尤其在唐末,经常帮助朝廷征讨各地的藩镇,据史料记载,沙陀突厥是西突厥的分支,贞观十九年,西突厥发生内讧,首领阿史那贺鲁带领部落前往吐火罗避难,这就是沙陀突厥的前身。第二:沙陀突厥的生活习惯沙陀突厥出走之后,逐渐把天山以北到阿尔泰山的广

  • 民国第一美男子,黑白照都挡不住的“盛世美颜”,却因鲁迅被骂了几十年…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民国才子无数,革命,恋爱,这是灵感纷飞的年代。有人千古留名,而也有人消散在历史烟尘中。最近读了一篇短篇小说叫《搬家》,惊讶于文者才气,才发现这是民国一位叫邵洵美的作家。一个纨绔子弟,长相像来自希腊神话的男子,而他说,“我天生是个诗人“。1.邵洵美有个外号,叫“赌国诗人“。赌场输得越多,诗写得越好。他

  • 唐朝最强守将,六千兵力力抗十八万敌军,守城十月,歼敌十万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但有一个问题,这些将领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攻城略地非常厉害,主要是负责攻。那么纵观大唐一朝,有没有特别厉害的守将?有的,比如说著名的睢阳之战中的张巡。张巡在元末年中进士,以太子舍人出任清河县令。亲们都知道,开元末年杨国忠当权,在当时的时代,极其讲究靠山头。张巡非常有才华,从而有人劝他投靠杨国忠,

  • 曾国藩、鲁迅推崇的奇书,里面的顶级智慧,看懂改变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虽然被誉为“半个圣人”,但细看曾国藩的人生,其实被划分成了两段。前半段,资质平平、因战事不利被朝廷革职、遭同僚攻击,甚至抑郁到愤而赴死。后半段,一改强硬自负的处世态度,深谙为人为官之道,在每一个人生节点上步步为营,最终成为整个清朝以文人身份而封武侯的第一人。 曾国藩到底是什么让他走出低谷,在人生后

  • 台北故宫的翡翠白菜,曾经让慈禧都爱不释手,天津的冻白菜更美!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那有人可能就要问了,既然是慈禧太后的宝贝,理应收藏在紫禁城里,怎么会流落到台湾去呢?这就要说到慈禧太后去世以后,陵墓惨遭东陵大盗盗墓的事了,当时孙殿英炸开了慈禧的棺材,第一眼就看见了里面这只晶莹剔透的翡翠白菜。很快,翡翠白菜连同一干金银珠宝都被倒卖了出去,辗转就流落到了台湾。以至于很多想一睹翡翠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