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伟人被讽痴人说梦:青藏铁路艰难铺设五十年

伟人被讽痴人说梦:青藏铁路艰难铺设五十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307 更新时间:2024/2/29 3:55:04

1979年7月28日,青藏铁路铺轨到高原新城格尔木。

今年是青藏铁路建成通车10周年。10年前的7月1日,这条横亘于“世界屋脊”铁路正式通车,赢得世界赞叹。

“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上世纪美国旅行家保罗·泰鲁如此断言。早在104年前的黄浦江畔,一代伟人孙中山就向《纽约先驱报》记者、澳大利亚人威廉·亨瑞·端纳披露了自己宏伟的造路计划。孙中山的这个计划不但要修建十万英里的铁路系统,甚至还包括两条穿越“世界屋脊”、从兰州和成都直通拉萨的高原铁路!

端纳后来在致友人的信中说,“那个地方连牦牛都上不去,怎么可能架设铁路呢?我确信孙不仅是个疯子,而且比疯子还要疯。”端纳没有想到,“修建高原铁路”这个充满浪漫主义、看似不可能实现的命题,在其后整整百年时间里,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众多中华儿女前仆后继的伟大梦想,并最终实现。

“一定把铁路修到喜马拉雅山下”

1954年12月25日,青藏公路、川藏公路同时通车。

千里之外的北京,一直关心西藏交通的毛泽东,高兴得彻夜未眠。毛泽东把震将军召进中南海,让他出任铁道兵司令员。王震立下军令状:“一定把铁路修到喜马拉雅山下。”

10个月后,被誉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将军带着铁道部西北设计分局(中国铁建所属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前身)的曹汝桢、刘德基、王立杰,乘坐一辆破旧的美式吉普再次进藏,就修建铁路的可行性展开调查。他们经西宁、格尔木,翻昆仑,越唐古拉,当时藏区时有出没的土匪让几个年轻的工程师一路紧张到了拉萨。第二年春节前,曹汝桢一行回到兰州,提交了厚厚一沓资料,结论是:可以修铁路。几个月后,由青藏铁路第一任总设计师庄心丹带队,对进藏铁路进行全线踏勘。

1956年11月至1957年7月,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青藏铁路进行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航空选线;1958年5月,兰青铁路正式开工;同年9月,青藏铁路西格段开工;同时,铁一院抽调了近600人的队伍,开展了格尔木至拉萨段的初测工作。1959年3月,经历过朝鲜战场洗礼的铁道兵,满怀豪情,第一次踏上高原,揭开青藏铁路施工建设的序幕。

当时的共和国百废待兴,只能满足部队一半的给养。饿了,战士们就挖野菜甚至捉老鼠充饥;冷了,就挤在一起相互取暖;没有像样的施工装备,就靠人拉肩抬一米米地修,用钢钎、铁锹一寸寸地凿、一铲铲地挖。凭着“铁道兵前无险阻,铁道兵前无困难”的气概,他们硬是以血肉之躯,在海拔5000多米、素有“冰雪仓库”之称的风火山建成了最早的冻土试验工程,在格尔木以东几百里的荒原上摆开了战场。

但随着“三年自然灾害”,1961年3月,在全国基建一片“下马”声中,青藏铁路被突然叫停。当时,铁一院已完成全线的初步设计和部分的施工设计,所有的资料被认真地封存了起来。

1978年停工,建设者和当地牧民都哭了

1973年12月9日,毛泽东在北京会见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80岁的伟人对28岁的尼泊尔国王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跟我们的西藏做生意很少,要跟北京做生意就得要修一条铁路到你们边境才有可能。我就是想修铁路这件事。”4个月后,周恩来总理找到铁道兵领导:“边疆人大代表强烈要求通铁路啊,青藏线你们要抓紧上马。”

1974年,沉寂了整整13年的青藏铁路又一次迎来建设高峰。首先是西格段恢复施工,青藏高原一下子集结了6万人的铁道兵。其次是格拉段展开会战。一方面,来自全国的1700多名科技人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青藏铁路科研攻关大合作。另一支1700人的队伍是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的6个勘测队,外加物探队和钻探队。站舍、路基、桥梁、隧道都设计出来了,人工手绘的图纸可拉两大卡车。定测后施工的木桩,一根一根地从柴达木盆地登上昆仑,穿可可西里,过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向拉萨方向不断延伸。

青藏铁路有32公里路段要通过盐湖,是青藏线施工的一大难题。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的我国最大盐湖察尔汗盐湖,由于常年干旱,盐湖水分蒸发量大,湖面凝结成一层厚厚的盐盖。受雨水和季节性河流溶蚀,盐盖下是大小各异的溶洞,不要说跑火车,就是人在上面走都很危险。铁路还要经过一段5公里的粉细沙震动液化地带,这种结构受到震动,会立刻变成一片沼泽。

最终,担负施工的指战员们和科研工作者共同试验,采取以砂治盐,打挤密砂桩的方法,在盐湖上筑起一条万丈“盐桥”长达32公里的牢固的晶体路堤,人们看不到桥墩、桥梁、栏杆,湖面下,5.7万根总延长13.5万米的挤密砂桩支撑着湖面上的钢轨和路基。这项工程为我国在盐湖地带修建铁路积累了经验。

战严寒、斗缺氧、克盐湖,铁道兵用了5年时间,把铁路向西推进了800多公里,一直修到昆仑山脚下的南山口。

1978年,刚刚历经10年浩劫的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已无法维系进藏铁路的修建;高原和冻土两大难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5年间已先后有400余名官兵牺牲。为此,铁道部和铁道兵联合打报告,建议停建格尔木至拉萨段。

接到停工命令,很多人都哭了,闻讯赶来的当地牧民也哭了。面对着越来越多赶来送行的藏族同胞,当时的现场负责人、青藏铁路第二任总设计师张树森依依不舍,一步一回头。

2001年,建设者的激情像火山喷发一样迸发出来

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青藏铁路几次上马,又多次停工,几经波折,终于在1979年铺轨至格尔木,1984年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公里交付运营。

党中央、国务院对铁路进藏的关心从未停止,除了青藏,滇藏、川藏、甘藏等铁路进藏方案的比选工作一直在进行。1983年7月,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阴法唐向邓小平同志汇报工作,邓小平亲切地问他:“进藏铁路到底走哪边好?”阴法唐回答:“还是走青藏铁路好,一是投资少,二是修建得快。”邓小平向阴法唐仔细地询问了许多问题,掐指计算着,说:“进藏,看来还是要修青藏线啊。”

1994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做好进藏铁路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此时,青藏铁路的科研工作者已经在技术上默默积累了几十个春秋。

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在讨论“十五”规划时明确谈到进藏铁路。在当年的全国人大会议期间,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热地向铁道部部长傅志寰表示,哪条铁路进藏快,就先修哪条铁路。经过紧锣密鼓的科学论证,各方达成共识:先修青藏铁路。

2001年2月8日,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审议了青藏铁路建设方案。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会议上满怀深情地说:“通过多年不间断的科学研究和工程试验,对高原冻土地区筑路技术问题也提出了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几个建设方案综合比选中,青藏铁路方案比较有利,投资少,工期短,地形较为平坦。修建青藏铁路,时机已成熟,条件也已经具备,可以批准立项。”

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开工仪式在拉萨和格尔木同时举行,朱镕基在格尔木庄严宣布:青藏铁路全线开工!建设者积聚了近半个世纪的激情一下子像火山喷发一样迸发出来。

2006年7月1日,雪域高原迎来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这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历史时刻。2014年8月16日,青藏铁路的首条延伸线拉日铁路正式通车运营,拉萨到珠峰之间实现一日通达,当年王震将军“将铁路修到喜马拉雅山下”的宏愿终成现实。

标签: 近代历史

更多文章

  • 揭秘:毛泽东一生读了多少书?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近代历史

    毛泽东不仅是个伟人,而且是个奇人。就读书而言,很难有人与他相比拟,据党史专家不完全统计,一生读书在9万册以上。他,一个农家子弟,中专学历,没有上过一天大学,没有喝过一天洋墨水,为什么一跃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伟人?他,没有进过一天军校,为何能统率三军,指挥千军万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打败力量比之

  • 义勇军进行曲的来历及其作者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近代历史

    《义勇军进行曲》原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曲,当《风云儿女》开拍时,田汉作词,并请聂耳谱曲,但田汉歌词还未写出就被国民党当局逮捕。 田汉后来被关在龙华监狱,他在狱中偷偷地把歌词写在两个烟盒的被面,趁家属探监之便带了出来。聂耳接到歌词时,已准备去日本,他立即谱出初稿,让朋友试听,并听取意见,但

  • 解放军差点攻占印度首都 尼赫鲁慌忙迁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近代历史

    中印两国在领土上仍然有争端,印度将麦克马红线作为国界,印度政府在官方地图中也侵占了中国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印度对中国始终带有敌意,并在美国的支持下大力发...... 如今,中印两国在领土上仍然有争端,印度将麦克马红线作为国界,印度政府在官方地图中也侵占了中国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印度对中国始终带

  • 红军长征从未中埋伏:蒋介石至死不明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近代历史

    在万里长征途中,红军时时受敌重兵围追堵截,却未中过一次埋伏,在国民党军设置的包围圈中都能准确找到空隙钻出,这主要是依靠电台侦察及时掌握了准确情报。 当年红军电台有一条基本要求:“人在密码在,人亡密码亡。”遇到危急关头,首先砸电台毁电码。机要人员会毁掉一切机密,直至牺牲也

  • 周恩来用哪些话震惊全世界?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近代历史

    作为中国的外交官,周恩来无疑是成功的。在外交期间面对外国记者犀利的问题,周总理总是可以给出精彩的回复,这些语句不仅展示了周总理的机智,也让全世界人们为之震惊。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看一下这些语录有哪些内容。1、“中国的妓女在我国台湾省”周恩来总理的捷才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下

  • 国歌中的“义勇军”原型是指哪支队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近代历史

    记得我们从上学起,第一首学的歌曲就是“义勇军进行曲”。当时的我们对这首歌的背景丝毫不了解,也不知道其中的“义勇军”到底为何物。那历史中“义勇军”究竟是指的哪只队伍。1933年2月的一天,聂耳随同东北抗日义勇军总司令朱庆澜将

  • 中南海便衣保卫队:队长曾受命以身挡刺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近代历史

    在共和国创建的前夕,专门组建了一支150多人的便衣保卫队。这是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年轻、忠诚,忍辱负重,吃苦耐劳,甘当无名英雄,为共和国的初创和保卫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安全建立了功勋。1、便衣警卫重心移向中南海 大约在1949年的8月,中共中央领袖与中央机关开始向中南海搬迁。毛泽东正式迁移中南海究

  • 大浪淘沙:新中国最著名7位卧底的最后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近代历史

    1、曾任国民党特务头子徐恩曾机要秘书的钱壮飞 1896年生于浙江吴兴(今湖州市)。本名钱北秋,又名钱潮。早年就读于湖州中学,后考入北京医专。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在上海考入国民党特务头子徐恩曾主办的上海无线电训练班后,日益得到徐的信任。1928年秋,徐恩曾被蒋介石任命为上海无线电管理

  • 黄埔出身中共“十大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近代历史

    民国时期最著名的三所军校:黄埔军校,保定军校,云南陆军讲武堂。其中黄埔军校是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共同创办的军事学校。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日后成了统率千军万马的将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就有很多拥有黄埔背景的杰出军事人才。1、共和国元帅:徐向前 徐向前,

  • 开封:七朝古都如今却是四线城市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近代历史

    “七朝古都”一指现今河南省开封市。中国史上有七个朝廷曾把开封设为首都,历史上先后有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定都于此,所以开封有“七朝古都”之称,开封也曾是世界第一大城市,那么为什么今天的开封沦落为中国一个小小的四线城市了呢?河南的开封古称汴梁、汴京、东京,春秋时期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