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海子为什么卧轨自杀,海子自杀的原因有哪些

海子为什么卧轨自杀,海子自杀的原因有哪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4852 更新时间:2024/1/23 13:04:22

1985年3月26日,年仅25岁的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他死的时候,身边只带了4本书,兜里仅剩下2钱,临死前,他留下了一封极为简短的遗书:

“我叫查海生,我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的教师,我的死与任人无关。”

海子卧轨的四个原因

原因1:火车情怀

海子一直以来,都是众人眼中的"天才"。他年仅15岁就考入北大,这样的成就无疑让众人惊叹。

在1979年,他拿到北大法律系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不仅全家的人为他欢呼雀跃,当地的村民们也为此喜悦万分。因为,这一个"天才"来自于他们那个落后贫穷的小山村。

为了庆祝这一高兴的事情,当地村民们第一次放了一部露天电影,名为《铁道游击队》。或许真是因为这部电影,海子内心才会对火车那么执着。在他打算结束生命时,才会第一时间选择卧轨的方式。

火车对于海子来说,意义是不一样的。因为他梦想的起航,正是从火车开始。是火车将他带到了北京,将他从遥远贫困的山村带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大城市。也同样是火车,让他能够回到安徽老家,回到这个虽贫穷,却让他觉得温暖的臂弯。

原因2:因情所伤

海子虽然被大家称之为"天才",但他也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有着人的七情六欲。

尤其是像海子这样一位充满着柔情似水的大诗人,他们更容易受到来自于情感的伤害,更容易被无法满足的七情六欲打倒。

海子这一生,也经谈过几次恋爱。而众多恋爱中,最让其怀念不舍的,当属初恋。

初恋的美好青涩,却是这位大诗人心中的甜蜜。

可据了解,在海子死亡的前几天,他意外的遇到了自己的初恋女友。在交谈过后,发现对方现在定居深圳,而且已经结婚生子。

这对海子来说,算是一种不小的打击。虽然两人早已分手,但是海子对这个初恋女友还是怀有一份美好的憧憬,如今知道这份憧憬破碎,他心里自是觉得悲痛。

而后在当天,他喝了很多酒,想要借酒消愁,却没想最终愁更愁。

原因3:压力太大

海子从安徽老家走出来,身上承载了无数人的希望。父母们指望他他改善家境,乡亲们指望他造福村里。

可是,海子这样的一个寒门弟子,虽然身上有着才华,但想获得高收入也是很难的事。更何况他是一位走艺术道路的艺青年,所以,这样沉重的经济压力,时让他郁闷苦恼。

在死前,他的父母们还催促他赶紧给家里寄钱,因为田里的庄稼需要施肥了,两个弟弟的学杂费也该交了。

但海子的生活本来就过得紧巴巴,而且他还欠着其他人钱,哪有多的钱往家里面寄呢?

在他去世前,他专门给好友骆一禾写了一封信,让他将《十月》2期稿费收着,至于还欠的钱,他很遗憾今生都没法还清了。

正是因为海子身上背负了太多的经济压力,以至于他时常饿着肚子。因为他既要为家里寄钱,又要省着钱来买书,想实现诗歌梦想。

这也是为什么海子在卧轨前饿了好几天的原因,不是他不想吃饱了上路,而是现实不允许他这样做。

原因4:身患疾病

海子最终选择死亡,归根结底是因为他患上了郁郁症这样的疾病。

现如今,大家对抑郁症的不觉得陌生了,这样的病,曾经带走了很多人的性命。

抑郁症虽然不是一种残害人身体的疾病,但却是一种摧残人心理的疾病。

海子头上顶着"天才"的光环,在学习上是众人的榜样,在生活中却始终不得志。

他写的诗歌,曾经多次遭到了人们的批判。北京的诗歌圈,他花了很长时间,做了不少功课,却始终没办法挤进去,得不到其他人认可。

这对于将诗歌视为生命的海子来说,是一种沉重的打击。他为此郁闷难受,心中的忧郁悲伤都快溢出来了。

曾经,他在一个夜晚呐喊:我不想活着,这样活着有什么意义呢?

他这些言语惊扰了周边的人,有人甚至敲开他的房门问他怎么了?他摇摇头,对关心的人说道:没事,就是做了一个噩梦,不好意思,惊扰大家了。

也是这一晚,他送走了上门关心他的人,然后在无声的夜晚中静静的思考着,最后写下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歌。

这一首诗,似乎是海子这一生所有精血的凝聚,因为这首诗太美了,美的让读过的人都忍不住怦然心动。

在这首诗里面,大家感受到了他对未来的期盼,看到了名叫希望的东西。可是最终,他却是在死亡里找到了他梦想中的希望。

其实,海子年纪轻轻就得了抑郁症,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承受的压力太多了。不管是经济压力,还是理想压力,这就让他内心充满了抑郁。

而他这个人,又不善于和人交谈,不喜欢将这些悲伤诉说给别人听。于是,这些负面情绪就不断的在他心里面堆积,直到有一天,这些情绪夺走了他的生命。

海子的死对他的父母影响很大。他的父亲查权告诉剩下的两个儿子不要步大儿子的后尘,所以他们没有学习,走了别的路。而他的母亲坚持要把儿子埋在离家300米外的一棵松树下,觉得自己可以一直在他身边。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高丽棒子的出处,为什么把韩国人叫高丽棒子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棒子往往一般是指韩国人。由于曾经叫高丽,而高丽又盛产人参。人参在我国方言有个别名叫棒子啊。因此就有了用高丽棒子来称呼韩国人的由来。高丽棒子(朝鲜语:가오리빵즈/고려봉자)早在清代就已出现,但却是清末民国时期尤其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1931年1945年)才广泛使用。由于日本派遣很多朝鲜人到中国为战争服

  • 赵州桥是什么时期修建的,隋朝李春建造,1400多年的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河北省赵州桥是隋朝时期修建的。赵州桥由隋朝匠师李春建造,距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唐贞元八年(792年)七月,赵州桥第一次修缮。据刘超然《新修石桥记》载:建桥200年,因大水冲坏桥北面西侧的金刚墙,桥台下沉,使排(小拱)有欹斜崩

  • 汉武帝的一生简介,汉武帝生平有哪些功绩?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汉族,是汉王朝的第7位天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民族英雄。刘彻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子、汉太宗刘恒的孙子、汉太祖刘邦的重孙子。7岁时被册立为皇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在位期间击破匈奴、吞并朝鲜、遣使出使西

  • 乒乓球起源于哪个国家,乒乓球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乒乓球起源于英国。19世纪末,欧洲盛行网球运动,但由于受到场地和天气的限制,英国人便把网球移到室内,以桌子为球台,实心球改为空心的塑料球,用木板代替网拍,在桌子上打来打去,因其打击时发出“PingPong”的声音,取名为乒乓球。1904年12月乒乓球运动从日本传入中国。开始是

  • 临渊羡鱼的下一句是什么,临渊羡鱼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临渊羡鱼的下一句是不如退而结网。这是荀子《劝学》中的一句话,意思是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比喻只有愿望而没有措施,对事情毫无好处,或者比喻只希望得到而不将希望付诸行动。《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

  • 中国的父亲节是几月几号,中国的父亲节是哪年建立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国的父亲节是8月8号。1945年8月8日,上海发起了庆祝父亲节的活动,市民立即响应,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各界名流联名请上海市政府转呈中央政府,定爸爸谐音的8月8日为全国性的父亲节,在父亲节这天,人们佩戴鲜花,表达对父亲的敬重和思念。父亲节顾名思义是感恩父亲的节日,约始于二十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现

  • 荷月是几月,一月到十二月的别称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荷月是农历六月。六月赤日炎炎,只有荷花开放,亭亭玉立,在暑月为人们带来凉意,旧时民间就以六月二十四为荷花生日,六月便称之荷月。六月除了叫荷月,还有很多其他雅称:且月、季月、暑月、伏月、焦月、三夏、暮夏、晚夏、杪夏、极暑、溽暑、溽月、精阳、季夏、林钟、未月等。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进入初伏,三伏的时间主要

  • 杯弓蛇影的寓意是什么,杯弓蛇影的意思和解释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杯弓蛇影的寓意是:做事情要心胸坦荡,不要没有根据的疑神疑鬼,要敢做敢当。在遇到问题时要善于思考、勇于发现,不要被事情的假象所迷惑,要通过调查研究去努力弄清事情的真相,求得正确解决的方法。成语故事:有个叫乐广的人请朋友来家里喝酒,朋友喝酒时,却看到杯子里有条蛇在晃动,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回去后朋友久病

  • 花间词派是什么意思,花间派的鼻祖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花间派的鼻祖是温庭筠。温庭筠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他的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他的词更是刻意求精,注重文采和声情,对词的发展影响很大,成就在晚唐诸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被尊为“花间派”之鼻祖。花间词派是

  • 郑国渠在什么地方,郑国渠简介和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郑国渠在现在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郑国渠由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主持穿凿兴建,是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郑国渠长达300余里,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灌溉工程。郑国渠发挥灌溉效益百余年,对于后世引泾灌溉有着深远影响,在秦以后,历代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