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又经历了很多年,这些年朱元璋招兵买马,韬光养晦,修养生息,但是很多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他手中的兵马依然没有陈友亮的兵马多,而他也依然没有张士成的钱财多,本想接着韬光养晦,无奈陈友亮不给他机会,直接率兵打来,只有硬着头皮应战。朱元璋手下谋士众多,硬拼肯定是拼不过陈友谅,但是最后用战略之书术将陈友谅打败,陈友亮直接被一箭射死,陈友谅的一切都自然到了朱元璋手里。
当时,朱元璋不仅占有了陈友亮的土地,连他的妻子都都掳了回来,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在那样战争的年代地位是极其低下的,就像是一个物品被掳来掳去,男人以此来彰显自己的荣耀。陈友亮的妃子达氏被朱元璋掳走以后,生了两个孩子,但是杀夫之仇他一直记恨,朱元璋也许是沉迷于达氏的美貌,对此并没有察觉,还是马皇后提醒他要小心达氏和达氏所生的两个孩子。马皇后并不是争宠,他是真切的在为朱元璋考虑,在以后发生的事情当中,有着深切的体现,证明马皇后的担忧是正确的。
果不其然,大师的两个孩子懂事以后,常常告诉孩子,他们的父亲是陈友亮,是被朱元璋所杀,并且他一直叮嘱孩子长大以后要为自己的父亲报仇,母亲对于一个孩子的教育真的很重要,两个孩子长大以后,的确都把朱元璋当成自己的杀父仇人,朱元璋确实是杀了陈友亮,但是他并不是两个孩子的杀父仇人,或者说并不是小儿子的杀父仇人,因为据史料记载,陈友亮是在1363年被杀的,而达世的小儿子是在1369年出生的,也就是说,可能是陈友谅的遗腹子,而是朱元璋的亲生子,因为母亲的教唆,一直把自己的亲生父亲当成杀父仇人。
达氏的小儿子叫朱梓,以前的皇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被派遣到封地称王,朱子梓也不例外,他在去封地之前跟自己的母亲说:杀父之仇我一定会报!后来到了封地还没有站稳脚跟,他就迫不及待地想要造反,但是一个刚刚到封地不久的小番王,他根本没有力量与朱元璋抗衡,事情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朱元璋派去大军几天就将朱梓打败了,他们想要活捉朱梓,但是朱梓不给机会,将自己烧死在府中。朱梓在死前说了这样一句话:宁见阎王,不见贼王!可见朱梓的仇恨深重。
朱梓打小就聪明,朱元璋对他也甚是喜爱,如果不是背着杀父之仇的思想报复,朱梓的人生应该是非常幸福的,即便是当个闲散王爷也是不错的,但是因为母亲的一己之私,给他灌输了是朱元璋是自己杀父仇人的思想,这让朱梓一辈子都活在了仇恨当中,而这仇恨原本就是莫须有的。如果朱梓在死前能够知道,朱元璋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他肯定会非常后悔自己的行为,不仅自己的一生毁了,而且竟有弑父的想法,这是大逆不道的,而这一切都源自于自己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