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时齐国独富东方、军事稳固,为何逐步衰落?

战国时齐国独富东方、军事稳固,为何逐步衰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771 更新时间:2024/2/10 16:08:05

在管仲佐政时期,齐国成为了春秋首霸,在当时无人能敌。到了战国中期,和秦国形成了“齐秦并强”的局面,但最终秦国一统天下,而齐国却一蹶不振。

在管仲改革时期,实施了严刑峻法,众所周知,法律是为统治者而服务的,这虽然使齐国迅速强大起来,但也形成了很多问题,比如说在执法、立法、过程中对于贵族的袒护,这导致当时的人民对于齐国而缺乏信心。

在政治上过于严苛的法律也让官员们产生了恐惧心理,无法维持政治机器的正常运转。加上统治者暮年垂危,又没有培养出得力的继任者,最终导致了奸臣当道,国力衰微。

[var1]

一、齐国衰落的主观因素

(1)过于严苛的法令:

管仲的著作《管子》,自始至终都在强调着法令的重要性,法律是统治者,管理国家的最重要工具。

可以说,法律关乎一个国家的政局是否安定,但是当时的法律却存在一定的弊端。在古代社会法律往往是国家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这也就意味着法律除了维护国家治安以外,最重要的作用是维护着君主的统治,因此国君的素质对于法律质量的影响极大,国君一人的能力、知识、好恶都会影响到国家安危。

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之首,自然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君主,可是他的继位者却资质平平,最终在争夺权力的过程中将齐国的国力一点点磨耗光。法律也变成了一纸空文,对于这些贵族没有一点约束力,管仲苦苦经营几十年的法令制度,逐渐崩塌。

另外,严苛的法令对于官员也有极其不利的影响,《管子》中有记载“百官论之,非惠也,刑罚必也”虽然这促进了法律的普遍性,但严刑峻法下,必然压抑了官员的个性。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法律稍微松懈,那么人们的手法精神也会渐渐松懈,

对于严苛的政治产生厌恶,不信任的关系在官员之间、君臣之间蔓延开来,产生了隔阂,官员在做事时只求不违法,不会用正常的伦理道德关系去看待事物,

在这种缺乏人性的关怀下,情况下即使人们不敢触犯法律,但在心中也是不信任法律的合理性的。

[var1]

(2)统治者的个人原因:

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的喜好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国君是整个国家运行机构的服务对象,国君个人素质制是整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在世袭统治下,国君素质常常会导致政治危机,要么是国君暮年行踪神秘,在朝堂中极易引起官员们的怀疑,导致阴谋风行,最终国力大衰,要么是国君年少,致使强臣崛起,最终逼宫灭国。

很显然,齐桓公就属于后者,齐桓公在前期十分信任管仲,对于管仲的建议,他全部都采纳,但在管仲死后,齐桓公却不顾管仲最后的叮嘱,远离奸佞,最终落了个无人收尸的下场。

而他之后的子嗣也是如此,齐威王时期,国内的两个大臣邹忌田忌二人矛盾颇深,这两个人,一个主持变法,一个掌管军事,如果二人能够团结,齐国的前途将不可限量,可是二人却在齐威王的挑拨下矛盾重重。

齐宣王主政时期,本来齐国的状况渐渐好转,但他却在燕太子求救时,暴露了自己内心中的无耻本色,进入燕国一路烧杀抢掠,最终在其他国家的干涉下撤出了燕国,但也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敌人。

齐国的亡国之君齐闵王更是狂妄自大,不可一世。

他当政时期,完全不顾周天子的颜面,对其百般侮辱,之后更是妄想独自吞灭富饶的宋国,

引发了秦国和赵国的厌恶,最终在燕国的号召下被秦国、赵国、魏国、韩国所灭。

[var1]

(3)国家内部缺乏对统治者的约束:

管仲对于法律的认知侧重于法律的执行过程,虽然提出了一些对于君王行为的约束政策,但却没有规定具体的惩治措施,这就意味着君主所受的限制极其有限。到了齐桓公晚年,更是没有人能够去阻止其还工接近小人。

在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往往将立法权、司法权和执法权统归于国君一人所有,这导致即使已经有了明确的法律制度,但是统治者的态度对于司法过程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这就意味着执法过程中会存在很多不符合法律的判决,

这让法律变得十分脆弱,法律可以被帝王所决定,但是帝王却没有人去约束,这也是齐国渐渐衰落的根源。

[var1]

二、齐国衰落的客观因素

(1)其他各国的敌视:

战国中期的齐国可以说是当时除秦国以外最强大的国家,公元286年,齐王在苏秦的挑唆下吞灭了宋国,这一举措引起了其他六国的不满,大家都担心齐国一家独大之后会打破战国时期各国势均力敌的形势最终,导致自己灭亡,于是燕、楚、韩、赵、魏,五个国家联合秦国,共同攻打齐国。

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了“子之之乱”,燕太子向齐宣王求救,齐宣王却联合中山王一同攻入燕国境内,还诛杀了燕太子,从此燕国和齐国的良子便结下了,之后,燕昭王利用乐毅,苏秦等一众有志之士,谋求为国报仇,苏秦进入齐国本来就怀揣着“弱齐”的目的,在他的谋划下,齐国最终陷入了腹背受敌的状态。

[var1]

(2)多次战争导致国力衰微:

从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国开始,齐国就把自己推入到了战争的泥潭当中,公元前284年,燕国派乐毅伐齐,之后5年,齐国境内七十余座城池,甚至是临淄王宫都处于燕国的管制下,国内大量的财富,青壮劳动力被掳掠走。

公元前279年,田单富国,虽然齐国重新被复兴,但是多次战争早已把齐桓公时期所积累的财富,给折腾得一干二净,齐国从此也被迫走向了保守的外交政策,到了六国统一抗秦时期,也无法发挥出自己过去的实力。

(3)秦国势力的壮大:

民国在经历商鞅变法之后日渐强大,和管仲一样,商鞅也侧重于法治,可是齐国的“法”最终还是归属于统治者管理,归根结底还是“人治”,但是秦国不同秦国是彻彻底底的“法治”天子犯法,当与庶民同罪。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律融入到了每个秦国子民的心中。

在政治上,秦国实施军功爵制度,废除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改革了户籍制度,让普通的百姓有了出头之日,有了改变自己阶级的机会,对他们来说秦国的前途就是自己的前途,因此与齐国大大相反,此时的秦国上下一片统一。

另外在废除井田制,采取重农抑商,奖励耕战,统一度量衡的基础上,秦朝这个本来贫乏的国家,经济得到大大发展这为之后的战争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

[var1]

总结:

齐国这个原本富足的强大的国家,一步一步衰落的原因有很多。

君主的暮年危机,五公子争夺皇位,各国的联合对抗,最终使这个国家毁于一旦,其实这个结果早在管仲改革时期就埋下了伏笔,严苛的律法让国内的人民厌恶法律,即使君主统治得以加强,但还是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结果,这告诉我们,法律的强制性不应该存在空白。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朝“奴才”称谓的由来,奴才可不是你想自称就能自称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奴才”这个词在现在来说绝对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在清朝的时候,这个词可不是一个贬义词,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自称“奴才”的资格的。 奴才不是你想叫就能叫的 乾隆三十八年,满人大臣天保和汉人大臣马人龙向乾隆皇帝一起上奏了一道关于科场舞弊案的折子,内容平淡无奇,当乾隆看到署名的时候,写的是“奴才天保、马人龙

  • 秦国和魏国打了上百年的战争,魏国却向秦国输送三位旷世奇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秦国和魏国河西之战打了多久,秦国魏国是现在的哪里,秦国胁迫魏国割300里地

    [var1]在第一次河西大战和第二次河西大战中,都以秦国的失败告终,当时秦国失败的主要原因不仅仅在于魏军的强大,更为重要的是,秦国内部混乱,官员相互争斗,百姓死斗频繁,整个国家经济凋敝,十分贫苦,无法和东方六国相比。到秦献公时,秦献公开始放弃一味和魏国死拼的方针,开始缓解国内的矛盾,注重国内体制的建

  • 延信:皇太极曾孙,被雍正帝囚禁而死,全家降为“红带子”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延信,肃亲王豪格的孙子,清太宗皇太极的曾孙。从辈分上看,延信跟雍正平级,属于族兄弟。1648年,豪格班师回朝,被劲敌多尔衮投入监狱,旋即暴毙,家族衰落。1651年,顺治清算多尔衮,给兄长豪格平反。豪格这一脉传到延信时,已经属于“远支”,子孙人才凋零,只有延信能力强悍,有望重振家族荣耀,却被雍正打回原

  • 清朝的黄马褂是什么?有什么特权?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黄色,在古代代表皇帝,是一种代表着皇权和高贵的颜色,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甚至是官员都不能穿黄色的衣服,否则等同于“谋反”,是要满门抄斩的!黄马褂,是皇帝赏赐给对朝廷或皇室有特殊贡献的人,代表着皇帝对自己的赏识和肯定,更代表了高人一等的荣誉,穿黄马褂的人见官大三级,其他人自然会对其充满敬意。黄马褂主要

  • 皇帝吃得比你还惨?看看清朝末代皇帝如何说,事实让人不敢相信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清朝皇帝为啥都很残暴,末代皇叔,为什么那么多人致敬清朝末代皇帝

    据曾在光绪身旁服务的太监说,慈溪很疼爱光绪,所以对他很严格,不许他多吃东西。可光绪当时正是身体发育的时候,不让吃东西,那岂不是要饿死?快要饿晕的光绪,一溜烟小跑到太监房里偷馒头吃。光绪这日子过的可真憋屈,为了填饱肚子,竟然沦落到偷东西的地步,这样的事实真的让人不敢相信啊。光绪被饿得很惨,溥仪的情况也

  • 红楼梦:贾琏、王熙凤和平儿的玩法有没有伤到你的神经?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平儿与王熙凤吻戏,红楼梦第七回贾琏怎么戏熙凤,王熙凤碰见平儿和贾琏

    周瑞家的悄问奶妈“姐儿睡中觉呢?也该清醒了。”正说着,只听那边一阵笑声,有贾琏的声音。接着房门响处,平儿拿着大铜盆出来,叫丰儿舀水进去。如此看来,至少可以确定,房内有贾琏和平儿。丰儿舀水进去,是为了事后大家洗漱。那么王熙凤到底在没在房里呢?平儿见到周瑞家的,便问“你老人家又跑了来做什么?”周瑞家的说

  • 他母亲是朝鲜人,父亲是民国总统,死后上千妓女为他送行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袁克文是袁世凯的二儿子,而刚出生的袁克文就因为大姨太没有孩子,而被过继给了大姨太收养,而大姨太对于这个儿子,也是喜欢的不行,基本上会满足他提出的任何要求。而因为袁克文的天赋非常出众,不光擅长书法和作诗还有作词,爱唱昆曲的他,小生和丑角扮得也是非常的专业,而这样的袁克文更是得到了袁世凯的宠爱。甚至一度

  • 《如懿传》仲景的名字本来还有别的含义,乾隆不知道的风格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图片来源网络静思的原型是孔帝的第五个女儿,她的母亲是女王的继承人。如果你不知道静思这个名字的含义,你会认为这个名字很好听。图片来源网络随机扫评:BlingBling是北京翻译的奢侈母犀牛。看到这里我真的忍不住笑出声来。我狐疑地看了看,发现“晶”字是指翡翠的光泽;符号Si表示雌性犀牛。这样一来,把他翻

  • 临武清朝时期的香楠木公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京城大修皇宫,派钦差带一批人来临武索要香楠木(也就是金丝楠木)。这些人一到临武便索拿卡要,百般要求,弄得鸡犬不宁。当时在临武任知县的是奉天广宁人张声远,他奉着圣旨,派人在县内搜遍深山老林,也没找到有香楠木影子,更不用说一百根的任务了。钦差一再催促,说他办事不力,想抗圣旨,

  • 北京大学未名湖前世今生:乾隆御驾赐和珅私家园林,大兴土木休整几易其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当年和珅升任协办大学士,获乾隆皇帝赐予圆明园的附园淑春园,为其私家园林。和珅大兴土木营建休整淑春园,让淑春园成为冠绝京华的私家园林。和珅被嘉庆皇帝革职抄家下狱赐死后,楼台六十四座,房屋一千零三间,游廊楼亭三百五十七间的淑春园,被嘉庆皇帝查抄充公,随后几易其主。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看中了落到军阀陈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