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修武夺军”前后,刘邦韩信之间“被遗忘”的一次重大战略争论

“修武夺军”前后,刘邦韩信之间“被遗忘”的一次重大战略争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569 更新时间:2024/1/5 22:20:51

前204年4-6月,楚汉战争主战场上演了一次大规模决战,项羽范增的建议下,向刘邦的“荥阳成皋-宛叶”防线发动猛烈攻势,最终取得攻占荥阳、成皋的重大胜利。

在此期间,刘邦除了正面顽强防守,主要做了两大重要决策,一是请求彭越出击楚国后方,二是命令韩信张耳迅速率军从赵地来援。

彭越由此主动进攻下邳、大破薛公,成功调动项羽从前线返回,一段时间内有力缓解了主战场的当面压力。

相比之下,韩信赵军则“拖拖拉拉”,直到项羽驱逐彭越,再回前线,攻占荥阳、包围成皋,韩信才刚刚进军到黄河以北的修武。

此时成皋已岌岌可危,所以刘邦极为愤怒,断然采取非常规手段,他和夏侯婴逃出成皋、孤身渡河,以“汉使”身份直入赵军大营,火速夺取了韩信张耳的“印符”。

这就是著名的“修武夺军”事件。

实话实说,我们完全可以“共情”刘邦这一阶段的愤怒心理,他都要被项羽干掉了,你韩信张耳还拖拖拉拉,这不就是“见死不救”么?

刘邦既然决定采用完全超出常规程序的激烈手段,本身就已说明,他对韩信张耳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

这也说明,在之前的几个月中,他肯定已经多次催促甚至“请求”韩信张耳来援,然而都没有如愿。同时,韩信张耳,自然也就该有不配合乃至拒绝的各种理由与答复。

那么现在问题就来了,韩信张耳到底为什么不愿意来援?

刘邦是张耳的好友,是韩信的伯乐,他俩此时也都是刘邦的臣属,故意不救或者已经有啥异心的解释,肯定是站不住脚的,阴谋论就算了吧。

索性抛出我的观点:韩信不愿渡河救援主战场,是因为他对楚汉战争的整体战略方针,或者说战略解决方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主张,但这与刘邦的主张“截然对立”。

刘邦的主张很简单,即在主战场和项羽一决高下,这表现在,汉方所有的兵力,都要优先集中到主战场。

无论是萧何在关中征的兵,英布在宛叶收的兵,尤其是韩信在魏、代、赵所接连俘获的降兵、精兵,都要调动到主战场,以满足主战场的决战需求。(彭越是独立势力,听宣不听调。)

即,刘邦一贯的战略主张是“合兵决战”

但是,韩信在经过近两年的实战摸索,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战略主张,即相比在单一的主战场与项羽决战,汉方继续开辟外围战场,形成对项羽的战略包围,然后再与项羽决战,才是楚汉战争真正的解决方案,即韩信的战略主张是“分兵包围再决战”

显然,这是“合兵”与“分兵”两种截然对立的战略指导方针。

纵观四年楚汉战争,前205年11月井陉之战至前204年10月灭齐之战,这近一年的时间里,韩信的表现其实是严重“失常”的,相比前后的神奇战绩,在“修武夺军”之前,韩信有半年多的时间是陷入了在邯郸等赵地,与当面赵军以及北上楚国援军的拉锯战之中。

这其实说明,汉方在这一阶段的总体战略方针是存在问题的,而问题就是,在刘邦的“合兵”战略方针指导下,韩信麾下的赵兵常被刘邦抽调,导致他很难集中兵力迅速平定赵地。

又因为刘邦重心只放在主战场,韩信继续大力开辟分战场的战略建议,势必很难被刘邦同意通过,也就无法实施。这一年韩信战事不顺、表现不好,无疑有刘邦“战略掣肘”的锅。

而刘邦因为主战场危急,强令韩信率军南下渡河支援,这相当于放弃进攻赵地,也就再也谈不上继续开辟外围战场。

所以韩信迟迟不愿南下,甚至可能直接拒绝支援,这个表象的背后,其实蕴含着一次“被遗忘”的刘邦与韩信之间的重大战略争论,多次“使者战”、“电报战”,其实是韩信坚持自己的主张,一直向刘邦建议、争取实施“分兵包围”战略。

这当然会惹火刘邦,因此这一阶段的争论,以刘邦“修武夺军”、强行剥夺韩信的军权宣告收场。

“修武夺军”之后,史书并没有记载刘邦和韩信之间的继续争论,但后续的一系列战事与历史走势,已经明白无疑地说明了这场争论的结果。

首先,“修武夺军”后,刘邦并没有直接率军返回成皋,而是继续平定赵地,这主要被记载在靳歙的传记中,应该是在前204年6-8月,即仅仅两三个月内,靳歙就拿下朝歌、邯郸等地,赵地彻底平定。

其次,到前204年8月,原本想率军回到主战场的刘邦,又被郎中郑忠劝止,建议主战场深沟高垒、坚守不战,而赵军进行分兵,由刘贾、卢绾率军渡河,联合彭越骚扰楚国后方。稍后,靳歙、灌婴也先后出发,执行扰楚任务。

第三,被剥夺军权后的韩信,和张耳一起在赵地重新征兵,准备进攻齐国,但我们都知道,韩信这次的攻齐部队,可不止是这些新兵蛋子,而是包括曹参、灌婴等汉军步骑兵精锐部队,刘邦其实是下了大本钱的。

以上种种,都毫无疑问地说明了一个事实:在“修武夺军”之后,汉方的整体战略方针,已经从“合兵决战”转向了“分兵包围”。

也即是说,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但是刘邦韩信的这次战略争论,最终结果是:刘邦放弃了自己的“合兵决战”战略,接受、采纳了韩信的“分兵包围”战略。最终的胜出者,其实是韩信。

包括刘邦之后对英布的使用,也是这一重大战略思路转变的结果,他不再把英布留在宛叶,而是派他前往淮南,实质也是开辟新战场,形成对项羽的大包围圈。

史实雄辩证明,终楚汉战争全程,刘邦都没有在主战场真正战胜项羽,双方是以“鸿沟之约”和平收场,刘邦之后能够彻底击败项羽,由韩信、彭越、英布所开辟的分战场共同构建的战略包围圈居功至伟、不可或缺。

也就是说,刘邦集团之所以能够取得楚汉战争最后的胜利,中间所经历过的这一次整体战略方针的重大转变,才是军事战略上的根本原因。

历史的表象是,“分兵包围”战略成为刘邦集团整体指导方针后,赵地平定,刘贾彭越扰乱楚地,韩信平定齐地,英布进军淮南,项羽集团“四面漏风”、左支右绌,相继在成皋之战、历下之战、潍水之战遭遇惨败。

这三大战役,实质是楚汉战争真正的转折点,从此项羽集团彻底失去了战略攻势,转攻为守。此时不过是前204年11月,距离“修武夺军”不到半年时间,这一战略态势的根本转变,都源自于刘邦韩信在修武的那次重大而关键的战略争论。

具体的过程,猜测是这样的:虽然刘邦剥夺了韩信的军权,两人关系也有所恶化,但作为顶级政治家、军事家,两人都不会把个人好恶置于战争大局之上,韩信应该是继续坚持、阐述了自己的战略主张,刘邦终究也是采纳了。

随着之后战事的顺利推进,刘邦也真正领悟到了“分兵包围”战略的更优之处,果断调整、跟上。

行文至此,如果熟悉解放战争,相信不难发现,所谓“修武”,与“城南庄”,是不是大为相似?正是韩信、粟裕对于“赵军渡河”、“华野渡江”的坚决抵制,矫正了最高层的整体战略方针,真正促生了各自战争的“整体战略转折”,这才是韩信粟裕最精华的战略级贡献。

只是,楚汉战争是“分兵”优于“合兵”,而解放战争是“合兵”优于“分兵”,这是两大战争总体的军事规律并不相同,不可一概而论,这个以后再说。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1922年陈炯明叛变,北伐军55天4战翁源,为何最终没能救孙中山?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1922年6月16日凌晨,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导致孙中山退到广州海面的永丰舰上继续抗击叛军,这就是著名的六一六兵变。同时孙中山火速命令北伐军率师回粤戡乱。然而孙中山55天却没能等来北伐军的回师救援,要知道此时的北伐军正在赣南集结,准备攻打南昌。应该说,五十多天,正常情况下,北伐军回师广州,完全够了!然

  • 豪格的实力和能力均不如多尔衮,故无缘辅政王且被下狱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可就是有着如此强劲实力以及皇太极长子身份的豪格,却也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皇太极驾崩后的那场皇位争夺战中败下阵来,不仅没有能够登上大清王朝最高统治者的宝座,就连被委以辅政王、与多尔衮平起平坐的资格都没有获得,以至于在此之后的豪格不断遭到了多尔衮的排挤与打压,并最终在顺治五年(1648年)的时候含

  • 马谡街亭之战的失败,导致诸葛亮北伐的失利,街亭究竟位于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马谡街亭失守冤不冤,马谡王平守街亭进可攻退可守,新三国马谡请求守街亭

    街亭是一个去往长安的最重要的一个地点,称得上是大家必争之地。不过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对于街亭的具体位置。大体上就存在着很多的争议,目前都已经出现了高达几十种说法。不过最为主要的是以下这四种,首先就是有人认为他位于甘肃省秦安县东北陇城镇的街泉亭。是根据众多的史书记载推论出来的,它位于陇山与关山的交汇地

  • 吴三桂向其承诺“绝不动手”,结果暴打人家15年,还断其后脉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为啥吴三桂能打八年,吴三桂的伤害有多严重,吴三桂打到哪了

    崇祯十七年(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随后吴三桂打开山海关,迎清兵入关。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可从清初至今,人们一直把吴三桂降清的原因归为陈圆圆事件,但事实并非如此。早在崇祯十五年至崇祯十六年间,皇太极就曾数度致信吴三桂,许诺“分茅裂土”(即封王)。当时鉴于明

  • 汉朝从秦朝的历史上吸取了教训,以秦朝思想为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另一方面,汉初思想家反思前代历史的目的是探寻长治久安的治国之道,而秦为此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历史反思与借鉴的材料。汉人对秦切齿痛恨,故多言秦事,汉初思想家在痛恨之余,不得不冷静思考:秦这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为何在短短十余年就崩溃瓦解了?这些惨痛的事实中包含了哪些深刻的教训?同时,汉初的统治者也面临着严峻的

  • 她是康熙少年时的宠妃,排在众妃之首,真实身份是康熙的表姑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而正史上,康熙确实有过纳“姑”为妃的事,但此“姑”非彼“姑”,这个姑其实是康熙的表姑,在那个表兄妹都可以结婚的年代,娶表姑确实也算不得什么违背伦理的事情!更别说这个表姑还不是嫡系表姑。康熙的这个表姑,姓博尔济吉特氏。是孝庄太后堂叔的儿子的女儿,虽然说辈分是表姑,但其实是很远房的表姑!她可能是孝庄太后

  • 官渡之战时投靠曹操的许攸,为曹操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还是被曹操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当时曹操听从了许攸的建议,偷袭了袁绍的粮仓,导致袁绍的军粮变成了曹操的军,这样胜利的天平就从袁绍那边倾向了曹操这边。这一战使得曹操一举成名,实力大增。依据常理来说,曹操应该对许攸这个贵人保持无限的尊重和推崇才对,为什么曹操最后还是杀了许?其实,这和许攸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要我说就是因为许攸这个人他太

  • “最美”的清朝格格:一生命运多舛,文静而优雅终生未嫁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这位“末代格格”本名“完颜童记”,又称“立童记”,属于满洲“镶黄旗人”。她的父亲立贤是军机大臣崇厚之孙,母亲则是贝勒毓朗“二格格”恒慧的女儿。立董记出身于名门望族,在众多的兄弟姐妹当中,她身材纤瘦颀长,眉眼精致,皮肤娇嫩白皙,堪称一位清秀漂亮的“格格”。从小受母亲及长辈的规训,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大家闺

  • “隆国公”黄鼎凤:据守要塞抗清,湘军背信弃义将其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清末将领黄鼎因何被刺,黄鼎湘军,资中县住建局黄鼎凤

    黄鼎凤,广西贵港人,天地会政权“隆国公”,地位非常显赫。早年黄鼎凤家境贫寒,度日如年,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为补贴家用,黄鼎凤去理发店当学徒,跟老师傅学习手艺。谁知,地主黄德三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黄鼎凤父亲偷吃地主家玉米,被黄德三殴打致死,黄鼎凤怒不可遏,直接放火烧了黄德三几间茅草屋,因而被官府通缉。

  • 关羽被人杀害后,诸葛亮说了什么话?让魏延听了想辞官回家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先看一下造成关羽被害的2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外部的因素:刘备在汉中打仗的时候,惹得曹操十分的暴躁,因为他手下的人打不过刘备,那时候曹操就想,既然正面攻打不行,那就搞点小动作,于是他让曹仁去打荆州,想让刘备分出兵力去救援,这样自己的胜算回大一点。但是没有想到最后被自己人给坑了,这就是“偷鸡不成蚀把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