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隋炀帝与关陇集团的暗战——经营东都|文史宴

隋炀帝与关陇集团的暗战——经营东都|文史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020 更新时间:2024/2/5 22:21:42

隋文帝修建新都大兴城、隋炀帝经营东都洛阳,都是隋朝皇室致力于制衡关陇集团的措施。然而隋炀帝用关东势力反制关陇集团的办法,造成了严重的政权撕裂,最终身死国灭。大司马刚从洛阳游玩归来,对其兴衰深有感触,今日推荐纪兄此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品味天下之兴亡大势。

请输入标题 bcdef

北朝隋唐专题文章:

高欢宇文泰的双雄会:东西魏五次大战的背后

高敖曹一家与东魏北齐的命运纠葛

兰陵王辈的哀歌:北齐两大都城的内耗与灭亡

西魏八柱国——北周兴亡背后的伏线

有史以来篡位最轻松的皇帝,却将前朝皇族几千人斩尽杀绝

长安大兴城与洛阳为隋代之东西二都,二都之营造意图昭示着隋代之政治风向。三十年间,围绕着两大地域的矛盾愈演愈烈,而主动挑起此矛盾者,实为杨坚父子。

皇帝欲行鸠占鹊巢之事,脱壳于关陇,东入洛阳,反制关内大局。

山东,指崤山以东之广大区域,在这场斗争中成为了隋主暂时的宠儿,也成为了其竭泽而渔的主要对象。这个过程中,朝野政风数有变动,与国都之地位变化呈现出的,是一里一表之关系。

隋朝君统承自北周,官僚及军队亦承自北周,在此基础上,宇文泰之关中本位政策得以延续。

京师乃国家重地,天子宫禁、朝官百僚所在。关陇贵族纵横陕西,在朝堂、在州郡,皆拥有以一当百之话语权。

隋文帝虽有心致力于政权归中,仍不敢轻言迁易北周旧都。文帝心有不甘,也便做出细微调整,导引出西都之重置事件—— 建筑家宇文恺营西都,号为“大兴城”。

大兴城之确立,于瓦解关陇贵族实是杯水车薪。太平盛世催生关中人口之激增。经济压力与关中之农业生态更加令杨家父子意识到关中独木难支。

炀帝出关,大兴土木,以杨素、杨达、宇文恺督造洛阳。逐步将洛阳之地位自陪都提升至御驾常驻之行在,尔后甚至赐名“东都”,已有可与大兴城分庭抗礼之意。

以“关中大饥”为借口经营东都

1

京邑所居,五方辐凑,重关四塞,水陆艰难,大河之流,波澜东注,百川海渎,万里交通。虽三门之下,或有危虑,但发自小平,陆运至陕,还从河水,入于渭川,兼及上流,控引汾、晋,舟车来去,为益殊广。而渭川水力,大小无常,流浅沙深,……故东发潼关,西引渭水,因藉人力,开通漕渠,量事计功,易可成就 。 ——《隋书·食货志》

后关中连年大旱,……发广通之粟三百余万石,以拯关中,……令往关东就食。其遭水旱之州,皆免其年租赋。十四年,关中大旱,人饥。上幸洛阳,因令百姓就食。从官并准见口赈给,不以官位为限。

——《隋书·食货志》

于是命宇文恺率水工凿渠,引渭水,自大兴城东至潼关三百余里,名曰广通渠。转运通利,关内赖之。诸州水旱凶饥之处,亦便开仓赈给。” ——《隋书·食货志》

关中饥馑,连年大旱。而自周、隋以降,长安三辅之地人口密集,单独依靠关内耕地显然不足以供给天子、群僚与百姓。缺粮之乱,隐隐有爆发之迹象。

鲜卑风俗的北周军队

隋主诏令关中饥民涌入关东就食,后来甚至演变到天子与百官就食于洛阳的地步。人口与经济体量的不配称,是关中在遭受大灾之后难以自我调整的首要原因。

但在玄学、卜学盛行的南北朝中后期与隋代,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关中饥旱很容易被人为的与“帝运将尽”扯上关系。

隋代之关陇勋贵空前强大,文帝审慎的个性终是令其做出了妥协的决定。他小心翼翼,逐步增大自己与关陇旧贵之间的距离。

首先是借口北周的长安旧宫破败,着宇文恺修建大兴城。新都的确立并没有真正逃出关陇的地缘辖制。 为解决饥荒,宇文恺再次被敕令营造小运河——广通渠。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沟通关中与山东。

杨家父子志趣相同,处置事务之方式却大有不同。父亲老成谋国,而儿子却大刀阔斧。

对于这之前的大兴城,在物理构造上,隋炀帝并无太多不满意。但是,这连年的饥荒反倒成了炀帝营造洛阳,尔后将之升为“东都”的绝妙理由。

关中,本是杨家父子土生土长之地,如今却要去别人的家里住下,令人颇为不解。重看隋初历史,有谶言“儿当大贵,从东国来”流传于北周社会上下各级。

这则谶言已追溯了杨家的祖宗血脉,挑明杨家皆出于东国,即山东。隋主东迁,在宗族法统上不会有太多羁绊,反有认祖归宗之意,是好事。

在行事分寸上,即使炀帝已然胆大包天,却也从未敢完全销掉大兴城的都城之名,因为大朝迁都将引发系列政治变革与社会动荡。

百年之前,北魏孝文帝元宏以南征之名强制迁都,为后人诟病为六镇大乱之先声。尤其是当初北镇武人繁衍而出的周、隋一脉,更将此事引以为元魏衰落之根由,甚是不齿。

长久生活在北镇及关陇文化圈的杨家父子投鼠忌器,选择东西二都平衡之局面,也是能理解的。

文、炀二主处心积虑地欲向关中反戈一击,目的莫过于削平关陇。而对于打击关陇集团,父子二人是同志不同心的。文帝偏向于斩尽北周余孽,而炀帝却是为了铺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实现功业的便捷大道。

关陇集团被急剧边缘化

2

甲午,诏曰:天下之重,非独治所安,帝王之功,岂一士之略。……爰及一艺可取,亦宜采录,众善毕举,与时无弃。以此求治,庶几非远。文武有职事者,五品已上,宜依令十科举人。有一于此,不必求备。朕当待以不次,随才升擢。其见任九品已上官者,不在举送之限。庚子,制魏、周官不得为荫。

——《隋书·帝纪第三》

炀帝嗣兴,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于是后生之徒,复相仿效。 ——《唐会要·卷七十六》

隋炀帝开进士科,以十科举人,正是预示着隋主逐渐步入打击关陇贵族的轨道。

事实上,以寒人掌机要,分世家参知朝政之权,是南北朝帝王集权的主流方略。隋文帝初试科举,本已有削弱关陇贵族之意。

关陇集团生于胡汉交杂数百年之关中,文明陵迟,但以武力争狠。隋与周之别,恰恰在于战争的减少,所以,旧贵的作用也随之下降。

国家草创,周臣数叛,文帝阴鸷雄猜,知晓北周仍是留给关陇旧贵太多的回忆。在斩杀刘昉梁士彦宇文忻虞庆则王世积、元旻、史万岁的问题上毫不手软。于隋有大功,但又对北周怀有不舍之情的佐命勋臣几乎难逃一死。

当然,为掩人耳目,他们的罪名大多另有安排。如果说这是杨家父子对关陇旧贵的侧翼钳制,那么下面所陈述的,即是正面的攻击。

唯留王、公、侯三等,余并废之。

——《新唐书·百官志一》

炀帝废九等爵中六等,只余“王、公、侯”。这已是对关陇旧贵赤裸裸的挑衅。裁剪爵位意味着旧贵难以让其子弟接触基层爵位,遏制了其开枝散叶式地掌控权力。

这只是第一步,随后旧贵会以各种名目被削爵,由于后续爵位已经被撤除,荫子的实权也会逐渐被剥夺。

隋炀帝车驾出关,便是为了与关陇旧贵保持一定的距离。在洛阳,他可以用山东人,行东夏之礼制,重新组织一套与勋贵武将抗衡的行政系统。

若把关陇旧贵看做陕西藩封,那么炀帝期望的必是一个平稳而不落人口实的削藩行动:既无战争,也无政变,直待勋贵自然凋亡。

从驾骁果多关中人,久客羁旅,见帝无西意,谋欲叛归。时武贲郎将司马德戡总领骁果,屯于东城,风闻兵士欲叛,……‘今闻陛下欲筑宫丹阳,势不还矣。所部骁果莫不思归,人人耦语,并谋逃去。我欲言之,陛下性忌,恶闻兵走,即恐先事见诛。今知而不言,其后事发,又当族灭我矣。进退为戮,将如之何?’……德戡谓两人曰:‘我闻关中陷没,李孝常以华阴叛,陛下收其二弟,将尽杀之。吾等家属在西,安得无此虑也!’

——《隋书·列传第五十》

关陇一系所代表的是隋代军队之核心。最终夺取隋炀帝性命的,乃是骁果军,其家属均在关中。禁军思归,并非皆因将帅煽动之故。

隋运河分布图

炀帝久驻山东,令他们愁容尽展,望断乡路。如若没有杨家父子的咄咄相逼,没有隋炀帝的率性而为,好大喜功,关西兵员又何以无法返乡。 炀帝被弑杀的直接原因,归诸关陇人物失宠,没有太大的问题。

(李)子雄曰:‘东都援军益至,我师屡败,不可久留。不如直入关中,开永丰仓以赈贫乏,三辅可指麾而定。据有府库,东面而争天下,此亦霸王之业。’

——《隋书·列传第三十五》

关中四塞,天府之国,有卫文升,不足为意。若经城勿攻,西入长安,掩其无备,天子虽还,失其襟带。据险临之,固当必克,万全之势,此计之中也。若随近逐便,先向东都,顿坚城之下,胜负殊未可知,此计之下也。 ——《旧唐书·列传第三》

炀帝征高句丽,杨玄感趁机兴兵造反,实际则是在为背后的关陇贵族喊冤叫屈、打抱不平。

李子雄之计是西入关中,开永丰仓以赈贫乏,纠合关中反隋之力东向争天下。他常年担任隋官,自然是看得透彻。

关中矛盾尖锐,君臣貌合神离。 只有西据关中,号令天下,才能掌握住骁果军的家眷,获得关陇旧贵的支持。此时,关陇贵族与皇室势同水火,可见一斑。

隋炀帝据洛阳以征伐四方

3

隋文帝克成一统,然除北略突厥、平江南,再无大战。炀帝锐意进取,好大喜功,企图征伐四方以成不世之伟业。大概是从前的作战阅历带来的胆略,驱使着他的欲望。

炀帝此人,无一刻不想亲驭百万隋师,扬名青史。在他的脑海中,高踞关中,处关山四塞之境,适合先帝守成治国的战略。若欲出奇兵,以御驾讨伐诸邻,则唯有中原之洛阳可成为天子四面机动的大营。

三月丁未,诏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徙豫州郭下居人以实之。戊申,诏曰:‘听采舆颂,谋及庶民,故能审政刑之得失。……关河重阻,无由自达。朕故建立东京,躬亲存问。今将巡历淮海,观省风俗,眷求谠言,……四聪以达,天下无冤。’

——《隋书·帝纪第三》

炀帝登基伊始,即下旨营建东都洛阳,应是蓄谋已久。诏书中公布了他营造东都的一个目的——审判天下。他向百姓宣布自己有问疾苦之心,不过是矫饰罢了。

大隋朝的东都洛阳

由于急于求成,他也从未把治民放在首位。炀帝战四方之志,察四方之心,不能不说夹杂包含着许多个人周游的情趣。

夏四月癸亥,大将军刘方击林邑,破之。……五年春正月丙子,改东京为东都。……三月己巳,车驾西巡河右。……癸亥,出临津关,渡黄河,至西平,陈兵讲武。五月乙亥,上大猎于拔延山,长围周亘二千里。庚辰,入长宁谷。壬午,度星岭。……甲申,宴群臣于金山之上。……吐谷浑王率众保覆袁川,……四面围之。浑主伏允以数十骑遁出。……二月乙巳,武贲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州击流求,破之,献俘万七千口,颁赐百官。 ——《隋书·帝纪第三》

初造东都,穷诸巨丽。……既而一讨浑庭,三驾辽泽,天子亲伐,师兵大举,飞粮輓秣,水陆交至。

——《隋书·食货志》

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往江南采木,造龙舟、凤甗、黄龙、赤舰、楼船等数万艘。 ——《隋书·帝纪第三》

隋炀帝于大业年连破林邑、琉球、吐谷浑,随之便是三伐高句丽。车驾四出,巡幸诸郡。洛阳在这其中发挥之作用不可谓不小。

具体的表现有二,第一是皇帝銮舆东西南北之中转站;第二是粮草财赋之中转站。炀帝开运河,功高百代,而祸及于其一世。正是此河沟通运输,使得盐米之利达于西、北,故而唐宋皆仰之以食京师。

细心观察,其实不难发现,隋炀帝打造龙舟也是在其营造洛阳,将国家重心东移之后才开始着手的。这不单牵扯到先营都城,而后挖运河、造龙舟的逻辑顺序,更是关涉朝廷对于全国的组织动员能力。

无论是造船之木料,还是用于徭役与作战之壮丁,在数量上,山东州郡皆远胜关内。为建设规模庞大,雕饰精美的龙舟,洛阳不得不担起筹措、组织与督造的责任。这份责任,也只有洛阳担得起。

总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号二百万,其餽运者倍之。癸未,第一军发,终四十日,引师乃尽,旌旗亘千里。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隋书·帝纪第三》

一百一十三万不可能是真正战士的数目,文中虽已与馈运之人分开,但大多临时征发之壮丁仍只能充当军夫,承担修造、协防等简要任务。

然而,之后的诸事已验证了炀帝透支国力的论点。若炀帝困守大兴城,维持着关中本位政策,则山东州郡绝无可能在刺史、郡守的督令下如此这般地掏空自己。

炀帝东巡、南巡,恩泽广布,确保了自己在山东的声威。最终,山东的百姓发现,这种恩泽只不过还是虚有其表的矫饰,最终仍是为了他宏图中的战争。

关东文明令隋炀帝心醉

4

上(隋炀帝)美姿仪,少敏慧,高祖及后于诸子中特所钟爱。……上好学,善属文,沉深严重,朝野属望。

——《隋书·帝纪第三》

炀帝善属文,而不欲人出其右。

炀帝为《燕歌行》,文士皆和。

——《隋唐嘉话》

隋朝版图

关中本位政策既是以内驭外的佳法,又可谓大大束缚了周、隋帝王之自由。

隋炀帝期望跳出此桎梏。他对山东的热爱有别于其父,这大概还需归功于其自身的文学素养与人生阅历。

他本就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在诗歌、音律诸方艺术上,均有过人之处。他的天性自有聪慧而自矜的一面,需要大批学士与诗人与其切磋,但更需要这些有名气的大家为之唱和。

显然,如若将自己关在大兴城中,必定难以广泛地接触到这些人。而山东,自古为文章之乡,自然诱使炀帝对之充满无限向往。洛阳作为山东数一数二的大城,作为汉魏古都,当仁不让地成为了炀帝的逞欲之所。

帝自晓占候卜相,好为吴语;常夜置酒,仰视天文,谓萧后曰:‘外间大有人图侬,然侬不失为长城公,卿不失为沈后,且共乐饮耳!’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五》

帝昔居藩翰,亲平江左,兼以梁、陈曲折,以就规摹。曾雉逾芒,浮桥跨洛,金门象阙,咸竦飞观,颓岩塞川,构成云绮,移岭树以为林薮,包芒山以为苑囿。

——《隋书·食货志》

地理上,远悬于山东诸郡的江南同样令炀帝魂牵梦萦。伐陈之役中,炀帝总制隋军,亲见江南之宫阙、人物、风俗。

开皇十年时又赴江南任扬州总管以平高智慧之乱,后又自并州改镇扬州,治江南总计达十数年之久。

他对于江南必是已有深厚的了解,并为当地文化所折服。吴音婉约细腻,切合的是隋炀帝一生对诗文与辞藻的追求。因此,他欣然学习手下败将陈人所操之吴语。

随性而为,这在隋炀帝的执政生涯中并不鲜见。本性助长了私欲,私欲则影响了决策。他需要婉约而美的东西,不需要当初为矫饰贤明而装出来的节俭。

炀帝镇抚江南时,扬州可谓其藩府,亲切感或比关中还要更胜一筹。总之,对于炀帝,江南是有百般的好。金陵是亡国之都而且已经被拆了,自然是待不得的。那么,东都北抚河阳,南界淮扬,无疑是隋天子的首选。

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然在三源中,西魏、周之源远不如其他二源之重要,影响实较微末。关中本位政策之文化政策影响隋唐之力度不如北齐、江左。隋文帝继承宇文氏之遗业,但其礼制多不承袭北周,而转仿北齐或别采江左萧梁之旧典。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隋代典章及法令多出于魏、齐、梁、陈,此四朝重心俱位于山东。论文明,则关中深有自卑感。

首先,魏晋南北朝的国家中心一直处于潼关以东,非惟东方富庶,亦有汉魏衣冠延续便利之故。

其次,大量的人才与长久的文化积累使得这套东方制度不断优化,拥戴者与日俱增,即使关陇贵族出将入相,文武兼资,也不得不学习之、采纳之。 隋炀帝崇尚文华,也明白北齐礼制、萧梁旧典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炀帝好学、善学,他知道只有更亲近于衍生出这套礼法的地区,才能够更深入地掌握、了解之。他或持此心态,但也绝不是仅仅为此。

隋文帝以山东制度治天下,那炀帝也完全可以更进一步,以更丰富的山东文明打入关中,打破关中圈设的牢笼,从而夺取属于自己的天下,而非先帝从周人手中窃夺的“关陇”天下。

综上所述,文、炀二主不遗余力地削弱关陇集团,后者更是在扶持山东士人上下了不少心思,以夺取文化胜势并达到政治制衡的效果。

内削外守,是文帝的想法,一面直截了当地血洗周人旧臣,一面减少了战争的开支。

炀帝初起,羽翼未丰,但雄心勃勃。他寄希望于武将勋臣协助完成外扩疆域的行动。要征伐四克,就必要有关陇集团的配合。故而他采取了相对温和的做法——内稳外战。

所谓内稳不过是要让东西两都相互牵制,临时稳定。在功业大成之日,再行诛逆之事。不幸的是,该战略在炀帝本人的肆意玩乐与横征暴敛下中断。

东西二都之矛盾与北齐邺、晋两都之斗争在根源上有许多共同点。如旧贵武将与新兴皇族之间的角逐,如经济重心和军事重心的冲突。

但二者的差异同样明显,首先,隋之二都代表的是更为宏观的关中与山东的地域竞争;其次,隋朝是通过提升东都地位以平衡两都,北齐则是不断调换晋阳镇将,使别都衰弱,来令首都邺城占据优势地位。

可见,隋主仍是集权的进行阶段,而齐主已然走向成功。北齐的做法造成了军事体系混乱的后果,并在外战中输得一塌糊涂。总体上,隋主的做法较为极端,激化了各阶级矛盾,使得国家自解,最终酿成大祸。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雍正王朝》中老四追缴欠款训斥群臣,突然掉下一坨鸟屎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雍正王朝里的百官欠款是真实的吗,雍正王朝八大王事件,雍正王朝老四为年羹尧洗罪

    那坨鸟屎出现的时间,正是胤禛最为尴尬的时候 追缴欠款,这本就不是一件好差事,因为涉及面积太广,涉及金额太多。如果办不好,那么就是有负圣恩;可如果办好了,又几乎得罪了所有官员。 众皇子们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面对康熙的询问,没有哪位阿哥愿意接手,反而被他们推到了老四身上。那么老四愿意接手吗?他自然

  • 众人都认为“王维”是诗人,当纪连海说出他的身份,才知小瞧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单论诗作,有学者评论,在大唐可排到第三名,仅次于李白和杜甫。但实际上在唐朝,王维的诗并未受到极大的推广,那个时期他赖以成名的作品却是“画作”!在一期节目中,学者纪连海先生专门讲到了王维,并站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了他的画作和画作影响力,文史君也是基于此,才关注到了王维的画作。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 玄武门之变,徐世勣没有参与,却为何还能名列凌烟阁?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能不能上凌烟阁,除了战功、官职等之外,还和是否参与玄武门之变有关。比如,战功实在过于卓著的李靖,因为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最终只能排在尉迟恭之下,位列第八。如果按战功计算,李靖至少能排进前五。然而,和李靖相比,徐世勣战功差了不少,既然徐世勣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为何却还能名列凌烟阁呢?而且,位

  • 海上生明月的少年天才张九龄与奸臣李林甫,迥然不同的拜相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但此二人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他们的拜相之路也迥然不同。张九龄是个文人,二十岁就考上进士,类似于如今十几岁上大学的少年天才,腹有诗书,那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正是出自他手。他的才名得到了张说的认可。张说便在唐玄宗面前大力推举张九龄。张说是谁。是唐玄宗很喜欢的一个宰相,毕竟张说时期,唐玄宗泰山封

  • 陕西小村突现一座墓葬,揭秘墓志令考古家兴奋,直言:武则天真狠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武则天惊艳片段完整第一集,陕西出土墓志揭开多年武则天行为,武则天出生时辰

    古代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非常牛叉的女强人,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不用多说,大家知道她的名字就是武则天。武则天这个名字无疑是彪炳史册的,确实她行事风格极为的狠辣,但是绝对不能因此否认她的历史功绩,这点绝对在整个古代中国皇帝中都是非常排得上号的,而当年为了稳固她的女皇地位,也真的是用尽了各种残酷手

  • 世界十大海盗之一,屡败清朝水师,重创葡澳舰队,招安成诰命夫人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上十大最强海盗,世界上最厉害的海盗排名,世界十大海盗

    她原姓石,乳名香姑,系广东新会籍。在明末时期,当时就有著名的郑、石、马、徐四姓疍家贼横行珠江口。而她的老公叫郑一,由此可见,她的娘家和夫家都是海岛世家,她们的婚姻属于强强联手。康熙收复台湾,郑成功部分残兵流向珠江口为盗,珠江口疍家贼由明末四姓演变为清初红、黄、蓝、白、黑、紫六帮。郑一乃红旗帮首领。郑

  • 中国一个县,清朝成立百余年还独立,乾隆调60万人,打了29年才拿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我们来细说一下,他的“打金川为二”,两次打金川,被列为“十全武功”的两项,那么这两项武功打的有多惨烈呢?乾隆两次打金川,就是闻名于世的“乾隆王打金川”的战争,战争从公元1747打到1776年,前后历时29年,清政府为此耗费白银9000万两,损失张广泗、讷亲、阿尔泰、温福四员大将,调遣了大半个中国

  • 三起三落频繁升降,失宠后英年早逝,她是咸丰帝后宫神秘的嫔妃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咸丰帝最宠哪个女人,咸丰皇帝为啥31岁就驾崩,咸丰皇帝有名的妃子

    咸丰皇帝虽然在位仅十一年,但是其后妃数量却不少,在他短暂的皇帝生涯中,先后有过18位后妃,这其中既有凭借美艳的容貌夺得咸丰皇帝宠爱的丽妃、云嫔、“四春娘娘”,也有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留下浓重印记的皇后慈安和懿贵妃慈禧。然而在咸丰皇帝的后宫之中,更多的则是籍籍无名的嫔妃,她们因为不得皇帝的宠爱,又没有子嗣

  • 隋朝为什么不惜任何代价,甚至国破家亡都要攻打高句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在公元581年,北周静帝将皇位禅让给了丞相杨坚。杨坚在北周亡国后就建立了隋朝,隋朝在杨坚的统治下,国泰民安。杨坚知道:“自古以来,追求奢华生活的帝王治理的国家都不会长久”的道理。所以杨坚提倡生活节俭,并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巩固政权的措施。整治官场贪污受贿官员,并大力推进和全面开放科举考试,让有能力的人才

  • 武则天的偶像,竟然是邓绥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旧唐书》记载:“则天太后总禁闱之政,蹑和熹从权之制。”(《唐会要》亦有相同记载)“蹑”的意思是追随、效法,“和熹”指的是东汉和熹皇后邓绥。《旧唐书》和《唐会要》都明确记载武则天追随效法东汉和熹皇后邓绥,可见邓绥确实是武则天的偶像无疑。由于邓绥一直在洛阳执政,武则天为了“追逐偶像”,便劝说唐高宗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