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细讲乾隆两位皇后:出身不同,命运各异,却都在丈夫心中无可替代

细讲乾隆两位皇后:出身不同,命运各异,却都在丈夫心中无可替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685 更新时间:2024/1/28 21:27:44

秀女指婚为福晋,摇身一变成皇后

旗人家姑娘选中秀女后,也有两种去向。一是充入帝王后宫;二是被指派给近支宗室。近支宗室指的一般是皇子、皇孙,以及与皇帝同祖父的血脉宗亲。我们最熟知的天字一号模范夫妻,乾隆皇帝最宠幸的富察皇后,就是在雍正五年(1727年)参加选秀女,在选中后被雍正皇帝指婚于皇四子弘历(后来的乾隆皇帝)。同年七月,16岁的弘历与15岁的富察氏举行婚礼。由于,富察氏是雍正指婚,弘历明媒正娶的,所以,15岁的富察氏也就成了弘历的福晋。

当时,16岁的弘历早已有了妾室,但她们都不是福晋,所以富察氏出嫁后,地位远高于弘历的那些妾室。结婚一年,富察氏就为丈夫生了第一个女儿,两年后,有了弘历的第二子永琏;第四年,富察氏又为丈夫添了一个女儿。四年后,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皇四子宝亲王弘历继承大统。乾隆登基后,即立富察氏为皇后,即后人称之为富察皇后。两人感情一直如初。但在乾隆三年(1738年),夫妻俩8岁的儿子永琏因病夭折。这让两人极为悲痛。因为,乾隆早已秘定永琏为未来大统的继承人选。而作为母亲,富察皇后更加的悲痛,难以从失去爱子的悲痛中走出来。此时,她已失去一子一女,大女儿与大儿子都夭折了,唯有二女儿陪在她的身边。

此后的八年,富察皇后虽然与乾隆感情一直未变,但因悲痛,两人一直没有生育。直到乾隆十一年(1746年),从悲痛中走出的富察皇后再为丈夫乾隆添了一子,即皇七子永琮。对于乾隆来说,又有了大统合适的人选,而对于富察皇后,此子弥补了自己多年的丧子之痛。一年后,乾隆十二年三月(1747年),乾隆与富察皇后唯一长大成人的女儿固伦和敬公主下嫁蒙古王公。为了能让女儿陪在父母身边,乾隆破例打破了公主出嫁蒙古王公要离开京师的惯例。乾隆在北京建造和敬公主府,让公主与额驸永久的留在京城,守在自己与富察皇后的身边。这既是作父母的心愿,也是固伦和敬公主的渴望。

然而不幸的是,就在同年的九月份,乾隆与富察皇后仅一岁的幼子永琮因病夭折。再次痛失幼子,这次彻底打垮了已经36岁的富察皇后。一年后,乾隆十三年(1748年),37岁的富察皇后在与乾隆东巡途中,病逝于御舟之上。自从15岁出嫁,从宝亲王福晋到乾隆的皇后,富察皇后与丈夫相伴22个春夏秋冬。

皇帝钦定皇后谥号,歇斯底里惩处官员

富察皇后去世,乾隆悲痛至极。为了能对富察皇后的生前身后有一个盖棺定论的结论。乾隆亲自为皇后钦定“孝贤”这一完美的谥号。乾隆曾在上谕中说:“惟贤与孝,实乃兼优。曰孝且贤,词无溢美。”乾隆认为把孝与贤这两字用在富察皇后的谥号中再合适不过了,并不是溢美之词。当然,这也可能是清朝皇帝对皇后的一次最高评价。

原本清朝对于册谥是有一定的流程与步骤的。就是先由皇帝确定是否应该赐谥号。因为有些人死后有资格享有谥号,而有些根本就没有资格。当然像皇后这一级别的自然享有赐谥号的资格,但是否真正赐谥号,还需要皇帝本人决定。如果,皇帝允许赐谥号。那么将有内阁拟出数个谥号,并且注明谥号的含义,然后交予皇帝选择。最后,皇帝在内阁所初拟的谥号中,选择自己中意的谥号,或者进一步提出修改意见。如果皇帝实在不满意,那可能将由他自己重新拟定一个谥号。

富察皇后的“孝贤”谥号就没有通过内阁,而是由乾隆拟定的。《清史稿》中曾记载:当初,皇贵妃高佳氏薨逝时,乾隆以慧贤作为谥号,而在一旁的富察皇后对乾隆说道‘我到那时,是否能用孝贤两字。’后来乾隆履行诺言,用了孝贤作为富察皇后的谥号。”在《清实录》中更是突出了乾隆不按流程亲自拟定了这一谥号。其中记载乾隆的上谕:“从来知臣者莫如君,知子者莫如父,则知妻者莫如夫。朕昨赋皇后挽诗,有‘圣慈深忆孝,宫壸尽称贤’之句,思惟“孝贤”二字之嘉名实该皇后一生之淑德,应谥为孝贤皇后。所有应行典礼,尔部照例奏闻。”其中,两种记载都证明,孝贤这一谥号在乾隆眼里都是对富察皇后身前身后最完美的总结。

对于富察皇后的丧礼,乾隆自然也是非常重视。对于在丧礼期间,那些失礼的王公大臣,乾隆更是毫不姑息,甚至对这些人有些歇斯底里,失去理智地惩罚查办。乾隆首先开刀的就是自己的皇长子永璜与皇三子永璋。由于两兄弟在富察皇后的丧礼中没有表现悲伤之情。乾隆皇帝忍无可忍,连连斥责,甚至骂道“此二人绝不能继承大统,如此不孝,我念在父子之情的份上,不杀你们,你们感念不杀之恩,安分守己的过日子。”作为皇帝,对皇子这样训斥,绝对让两位皇子惊恐不已。而作为为父皇,对自己的儿子说出这样的话,可见乾隆对这两个儿子失望透顶。当然,也可看出乾隆对富察皇后丧礼的极度重视,不容任何人对死去的皇后不敬。

相对于皇子,乾隆对在丧礼期间,他认为失礼的大臣更是加倍惩罚。按照惯例,一般只要求地方官员在百日内不准剃头,但乾隆却强制各地士兵也要与官员一样,严禁百日之内剃发。对于那些没有及时下达命令的地方官员,乾隆命令严惩不贷,由此很多地方大员纷纷被交部察议。其中,最惨的是湖广总督塞楞额。作为封疆大吏居然因为违禁剃发,被乾隆怒斥其“丧心病狂”,随之部拟斩决,钦命自尽。塞楞额不会想到自己因剃发却真把自己的头剃了。就连当时的名臣张廷玉因为在富察皇后冬至祭文中用了“泉台”一词惹怒乾隆。乾隆认为“这两个二字,平常之人用尚可,即王公等宜不用,岂可加之皇后之尊。”张廷玉作为主要负责人,和当时的同僚阿克敦、德通、文保、程景伊一起受到了罚俸一年的处理。当然在富察皇后丧礼期间,因为失礼而受到惩罚的王公大臣远不止这些。不得不说,乾隆这次对于处罚官员,有些失去理智,歇斯底里。

富察一族受宠崛起,八大世家延续并立

富察一族因富察皇后的关系,可谓是青云直上。当初,富察皇后能在选中秀女之后被指婚给当时的宝亲王弘历。一是,因为其富察家族隶属于皇家上三旗的满洲镶黄旗。作为镶黄旗的秀女自然有着自身的优势。二是,因为富察皇后的伯父都是朝廷重臣。大伯父马思哈曾任内大臣、都统;二伯父马齐功封二等伯,任大学士长达三十年,历经三朝,三伯父马武功封三等轻车都尉,任领侍卫内大臣,父亲李荣保曾任察哈尔总管。由于,伯父权倾一时,极得雍正皇帝的赏识,所以,作为侄女富察皇后当年选中秀女后才有更大机会被指婚于宝亲王弘历。

当乾隆继承大统,富察福晋晋升为皇后,父亲李荣保自然按惯例被追封为一等公。李荣保有九个儿子,也就是富察皇后的九个兄弟。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富察皇后最小的弟弟傅恒。虽然,傅恒本人确实有能力,但不得不说也沾了姐姐富察皇后的光。姐夫乾隆对这位小舅子极其赏识。乾隆五年(1740年),此时的傅恒只是一名在内廷值守的蓝翎侍卫,居然在五年之间,晋升御前侍卫、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右侍郎、山西巡抚。从一位蓝翎侍卫到封疆大吏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乾隆十年(1745年),傅恒进入军机处,成为权力核心中的一员。

由于乾隆崇尚武功,又极赏识信任小舅子傅恒。所以,在这之后,乾隆屡次派傅恒挂帅征战四方。在平定大小金川后,傅恒因功封一等忠勇公,并赐宝石顶、四团龙补服。不久之后,乾隆为富察氏建立宗祠,并为小舅子傅恒在东安门内建造府第。因在平定准噶尔的争论中,傅恒坚定地支持乾隆,胜利之后,乾隆将百名功臣画像陈列于紫光阁,小舅子傅恒荣居首位。在之后的缅甸之战中,傅恒再次挂帅,但这次因为环境相当恶劣,身体肥胖的傅恒染上恶疾,腹泻一天比一天严重,以致一病不起。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傅恒班师回朝,两个月因病情恶化去世,终年48岁。乾隆悲痛至极,亲临灵前祭酒,并按照镇国公品级置办丧礼。

傅恒四个儿子福灵安、福隆安、福康安、福长安皆为乾隆皇帝赐名。尤其傅恒的第三子福康安更是超过了父亲傅恒。乾隆数次让其挂帅亲征,并屡次获得大胜。最终,乾隆帝破格封福康安为贝子,成为第一个宗室之外,活着被封为此爵的人。福康安死后,乾隆居然追封其为嘉勇郡王。此时虽是嘉庆元年,但乾隆依然一言九鼎。福康安被追封为郡王后,其父傅恒自然也被推封为郡王。

经历乾隆一朝,从嘉庆朝开始,富察皇后的兄弟子嗣中出现了八个世职,形成了所谓的八支世家,他们分别是承恩公家、嘉勇忠锐公家、诚嘉毅勇公家、忠勇公家、襄勇侯家、一等子傅清家、一等男奎林家、云骑尉福灵安家。富察一族,可以称得上是清中后期旗人世家里的翘楚。

富察家族出现八大世家,自然要归功于家族中出了一位极得乾隆宠幸的富察皇后。当然还得益于满洲延续已久的传统,那就是重视女方的亲戚。富察家族的子弟也没有辜负乾隆的信任与赏识,屡立战功,让乾隆长了脸,增了光,在汉臣中吹嘘了一番。然而,当乾隆驾崩后,嘉庆掌权,富察家族的荣耀让嘉庆产生了嫉妒。当时人说:“帝王若妒,天下无路”。由此,富察家族也从巅峰开始走下坡路。

宫女得宠晋妃嫔,母以子贵成皇后

相对于孝贤皇后,乾隆的孝仪皇后,进入后宫就是另一种途径了。此人就是电视剧《延禧攻略》中魏璎珞的原型。孝仪皇后的家族原是汉军正黄旗包衣,也就是内务府包衣家的姑娘。所以,她进宫的途径与正身旗人出身的孝贤皇后不同。她参加选秀成功后,被称为内务府三旗秀女,在书面上称为“宫女子”或“官女子”,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宫女。

宫女在内廷就是从事服侍工作,所以,魏佳氏进入内廷是以服侍人员的身份,自然难以与那些进入后宫的正身旗人秀女相比。如果,不是被乾隆宠幸,魏佳氏的命运会和其他一般的宫女一样,在内廷服侍十年左右,二十三四岁出宫,自由婚配。但偏偏这位叫魏佳氏的宫女却被比她大十六岁的乾隆皇帝选中了。由于正身旗人姑娘选秀一般是13岁,而内务府包衣姑娘选秀是十一岁。因此,魏佳氏应该最早是十一岁进宫,也就是乾隆三年(1738年)。由于魏佳氏的祖父五十一是内务府总管,父亲魏清泰也是内务府的中级官僚,所以进宫后魏佳氏所服侍的主子的品级不会太低。因此,她才能有机会与乾隆皇帝见面,而最终被选中。关于魏佳氏做宫女的资料缺失,电视剧中又是凭空想象。我们只能按照存在的有关资料推测。

魏佳氏在宫廷服侍了五年左右,应该被乾隆看中,所以在乾隆十年(1745年)被封为魏贵人。由于宫女初封一般是低品级的答应或常在,而魏佳氏被封为贵人之前应该有个过渡期,当然也不排除乾隆直接把其封为贵人。就在同年,魏贵人被晋封为令嫔。三年后乾隆十三年(1748年),又从令嫔晋封令妃,但之后从令妃晋升令贵妃,魏佳氏经历了长达11年的时间。在这11年间,令妃为乾隆先后生育了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皇十四子永璐、皇九女和硕和恪公主。一年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令妃魏佳氏晋封为令贵妃。可以说,魏佳氏用两女一子换来了令贵妃的封号。

然而,令贵妃并没有止步于此,就在一年后的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争气的令贵妃为乾隆生育了最重要的一位儿子,皇十五子永琰(后来的嘉庆皇帝)。两年后,令贵妃魏佳氏又为乾隆添了皇十六子。虽然令贵妃魏佳氏接连为乾隆生了两位皇子,但品级一直停留在贵妃级别。直到三年后,乾隆三十年(1765年),令贵妃才晋封为皇贵妃。此时,魏佳氏与后宫最高等级的皇后只差一步之遥。一年后,魏佳氏再为乾隆添了一位皇十七子永璘。这也是乾隆最小的一位皇子。

乾隆十七位皇子,十位皇女中,他与魏佳氏就生育了四位皇子,二位皇女。可以看到,魏佳氏曾极得乾隆皇帝的宠幸。当然在“盛宠期”,魏佳氏也没有让乾隆失望,为其生育了四位皇子,两位皇女。更重要的是,在乾隆心中有了大清江山合适的继承人。乾隆四十年正月二十九日,48岁的魏佳氏以皇贵妃身份去世。二十年后,她的亲生儿子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承袭大统,成为大清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母凭子贵,去世二十年后,令懿皇贵妃被追封为皇后,并册谥曰孝仪皇后。

孝仪纯皇后在后宫时期的封号为“令”,据内务府《鸿称通用》的记载,其意为“聪睿”、“明智”。后来的追谥“令懿”,而“懿”意为“端庄”、“有风度”。这个谥号在孝仪纯皇后追封为皇后的时候,为了规避孝懿仁皇后的谥号而改为了“仪”,意为“有礼的”。

孝贤皇后与孝仪皇后,两位皇后,可以说在乾隆心中都是无可替代的。一位与乾隆皇帝,相爱一生,被后人称为天字一号模范夫妻;一位为乾隆繁衍子嗣,并留下了大清江山的继承人。乾隆驾崩时,身边只剩下四位皇子,一位皇女。其中,就有孝仪皇后的两个儿子,嘉庆皇帝与十七弟永璘。

更多文章

  • 秦朝统一六国,是英雄造就还是时势造就?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var1]第一阶段是秦国发展壮大的阶段公元前361年到公元前238年,历经了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等几代贤君,秦国通过变法、开拓、联合、攻伐等手段,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在这个阶段中,秦国先后灭掉了西戎、巴蜀、韩中地区等周边小国,扩大了领土

  • 纪晓岚是大清第一才子?乾隆吃西瓜随口说了一句上联,他却对不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他们最常进行的娱乐活动便是文雅的对对子。这对对子不仅需要深厚的文学功底,还得有敏捷的反映思考能力,特别考验人的思维水平。乾隆和纪晓岚都是对对子的高手,看他们“博弈”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乾隆有一年宴请全国百岁以上的老人进宫庆寿。在这些百岁老人中年纪最大的一位高达一百四十一岁。乾隆看着这么多老人家欢聚一

  • 姐姐当了童养媳,这是她的大不幸,却为何成为韩先楚的大幸?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韩先楚回家探亲是哪一集,韩先楚,韩先楚妹妹扮演者

    那么,您知道韩先楚的早年身世吗?那怎叫一个苦字了得!韩先楚生在大别山,长在红安县,他是这个家中的第四个孩子。韩先楚的父亲叫韩志恺,是一个穷苦的农民,直到30多岁才娶到老婆。这就是韩先楚的母亲了,韩先楚的母亲是从四川逃荒到红安来的。韩先楚的出生,让这个已经有了3个孩子的家庭,生计更加艰难,4个孩子,张

  • 清朝官员一年的工资是多少,为什么退休以后很多都成了地主?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清朝退休后的待遇,望江县清朝十大地主,清朝地主院落价格

    一,正一品职位有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 诰授:(朝廷用诰命授予封号)光禄大夫、荣祿大夫…… 俸银:180两/年。俸米:180斛/年。1.约合现在的人民币:以今天的国际银价4.5元/克计算,500克=2250元。180两约合今天的112.5两=5625克x4.5元=25312.5(贰万伍仟叁佰壹拾

  • 吴越之争的硝烟散去,为勾践立下大功的西施去了哪里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形容美女往往是闭月羞花,沉鱼落雁而沉鱼讲的就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西施的故事。据说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美女西施长得粉面桃花,姿容过人。有一天西施在河边浣纱,清澈的河水映照她美丽的脸庞,水中的鱼儿看见如此美丽的女子,竟然忘了有水,纷纷都沉到了河底。于是西施就有了沉鱼的美誉。西施在中国历史上是家喻户晓

  • 此人为太平天国第一完人,被割一百多刀,从始至终毫不吭声!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石达开,广西贵县(今贵港)人。生于农家,虽自幼丧父,饱经磨难,但少年时勤于耕读,颇知诗书,尤喜孙子兵法。早年加入拜上帝会。金田起义前夕,即1847年秋,洪秀全和冯云山至贵县访石达开,邀其共图大事。太平天国史志谓之“访石相公”,以“三顾茅庐”喻之。16岁的石达开就这样走上了反对满清腐朽统治的革命道路,

  • 战国时期,秦军锐士和赵国边骑谁更强,两者相遇谁会更胜一筹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秦军与赵国铁骑谁更强,秦军锐士,秦军弩阵攻击赵国的电影

    [var1]这两支不同种类的军队自训练诞生之后,便成为当时各自兵种领域内战力最为强大的存在,那么两者相比,谁的战力更强,若是相遇,谁最终更胜一筹呢?首先说一下骑兵和步兵各自优势,两者都是古代军队中最为常见的兵种,也都在历史上大放光彩,发挥过重要作用。骑兵是以战马为基础,再配合练习骑射、以及骑兵专用的

  • 北方民族常南下侵扰中原,为何春秋和三国时,中原大乱却不见他们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路线,瓦剌南下入主中原,春秋时期各国混乱原因

    这些蛮夷民族最擅长的就是见缝插针,一般只要中原王朝稍有势弱,他们就会趁机浑水摸鱼,想尽办法捞便宜。但令人不解的是,当中原真乱成一锅粥的时候,反倒不见他们的身影了,这是怎么回事?[var1]譬如在中原第一个大乱世春秋战国时,似乎只见各诸侯国打得不可开交,鲜少听说有外族插足。再比如在三国乱世时,好像也没

  • 荀子与儒家《春秋》的经典化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在儒学史上,汉代以前孟荀并称,唐宋以后黜荀申孟,荀子逐渐隐没于历史深处。因此恢复荀子本来的学术地位,把握荀子与时俱进的思想特征,是我们今天准确把握儒家思想精华,为当前文化发展提供富有生机与活力之因素的重要保证。本文以荀子与儒家《春秋》经典化为切入点,以个案研究的方式重新展示荀子在儒家思想发扬光大的过

  • 动漫《秦时明月》,合纵本身是脆弱的,但人心是强大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var1]因此农家又如同畏惧秦国的六国,六国中被秦国用重金收买而背叛国家的人不计其数,最后,农家六堂之争,是第三部玄虎一试困境的再现,玄虎一试隐喻的是七国纷争的必然,没有人能阻止两头背道而驰的玄虎,就如同没人能阻止七国或者六堂互相厮杀一样。所以在农家之局里,我们看到了和当年卫庄一样迅速做出选择的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