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第一谜案,建文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是被火烧死还是出家为僧

明朝第一谜案,建文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是被火烧死还是出家为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408 更新时间:2024/2/12 10:53:37

朱棣入京之始,便立刻宣布革除其帝位,称君而不称帝,称其为“建文君”,并同时宣布废除建文年号,仍以洪武三十五年纪年,于次年改年“永乐”。

除此,朱棣还下令焚毁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绝大多数文字记载和实物。朱棣即位后,先是将建文时廷臣所上奏疏千余通,发给阁臣解缙等人,令其重新编阅,只保留兵农钱谷等政事的内容,其余一切内容,尤其是对朱棣不好的信息,一切皆焚毁。

与此同时,朱棣还下令重修建文时已经修好的《明太祖实录》,将其改得面目全非,为粉饰自己继位的合法性,更是歪曲事实,肆意捏造事实,好不知羞耻。

好比在记载朱棣进入南京城时的场景,朱棣让人这样写道:“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内侍数人而已,乃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自焚。”大意就是建文帝想去迎接朱棣入南京城,但是觉得实在是没脸见朱棣,便自焚而死。

此后,数年间,有精神洁癖的朱棣又先后二次将《明太祖实录》重修。好多洪武和建文年间的重要史料,就这样遗失了,无从寻找。且最严重的是,因为朱棣乱改史实,令一些重要的史实丧失了关键证据,从而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

正因朱棣将建文朝的史料改得面目全非,所以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便成了一个迷。

建文帝到底去了哪里?

明朝的正史给出的答案是自焚而死。

《明太宗实录》卷九记载:“上(朱棣)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吾来为扶翼尓为善,尔竟不谅,而遽至此乎!’”

说朱允炆在朱棣进京城后,自焚于宫中。

那么朱允炆真的是自焚而死的嘛?民间却给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说法。

自朱棣继位后,民间一直在流传着一个传说,说朱允炆并没有死,而是为僧遁去。

民间有很多野史记载和传说,都认为朱允炆没有烧死在那场大火之中,而是从宫中地道逃出生天,后隐居寺庙,出家为僧。

如野史《致身录》就详细介绍了建文帝在危难时刻逃出皇宫的经过:话说朱棣攻进南京城后,建文帝自知叔叔朱棣不会放过他,便准备自杀。这时,翰林院编修程济跑过来阻止了他,并劝他逃走。

少监王钺也站出来,对朱允炆提起先皇洪武帝驾崩前曾给他留下遗物,说有大难时就将其打开。随后,众人赶紧找到其留下的遗物,将其打开后发现三张度牒,还有袈裟、鞋帽和剃刀,并指明了逃跑路线。

尔后,程济就替建文帝剃了头发,吴王教授杨应能和监察御史叶希贤也剃了头发。剃完头发后,他们就照着朱元璋的指示,逃出了南京后,为僧遁去。

再如民间传说刘伯温曾经给朱允炆留下一个小箱子,让他在危急时刻打开。靖难之役,朱棣攻进南京城时,朱允炆打开这个小箱子,只见箱子里放着一件袈裟、一份度牒和一把剃刀。朱允炆见此不禁叹道:“此伯温教我也。”遂披剃遁去。

至于朱允炆最后到哪里为僧,民间说法最广的是在云南。

为什么是云南呢?大概是民间百姓认为云南远离京城,且云南是由与朱允炆之父朱标关系最好的黔国公沐家镇守,故而就认为朱允炆去了云南。

除此,民间除了传说朱允炆落发为僧,还有一说,称城破之时,蜀王秘密派兵来,将朱允炆偷偷接到了蜀中,此种说法见于《王文恪公笔记》。

这种说法着实有些可笑,先不说蜀中离南京十万八千里,就单单说蜀王敢冒着被朱棣惩戒的风险,去救一个已经注定失去江山的废帝嘛?不说敢不敢,完全得不偿失啊

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史料的缺失,导致现在谁也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但是,或许《明神宗实录》的一段记载,能让我们触摸到这个秘密的答案。

万历二年(1574年)十月十七日,明神宗朱翊钧问了张居正这么一个问题:“闻建文帝当时逃逸,果否?”

内阁首辅张居正给了这么一个答案:

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老相传,言建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人无知道。至正统间,忽于云南邮壁上题诗一首,有“沦落江湖数十秋”之句。有一御史觉其有异,召而问之。老僧坐地不跪。曰:“吾欲归骨故园。”乃验知为建文也。御史以闻,遂驿召来京,入宫验之,良是。是年已七八十矣。莫知其所终。

大意就是建文帝去了哪里,史书没有记载,但是张居正从前朝的老臣手中得知了此事的一个说法。话说朱棣攻进南京后,朱允炆就落发为僧,从密道逃出了南京城。正统年间,一御史在云南发现建文的踪迹,此时的建文已是垂垂老矣的老僧。

尔后,御史就将老僧接回南京,经过验证被证明就是建文,此时他已七八十岁。

从这段被记载于正史的对话来看,张居正似乎认可前朝老臣所说,不然不会说给万历听的,因此很有可能“建文帝未死,晚年入京”的说法是正确的。

当然,无论是何种说法,建文失国是真的,至于建文到底去了哪里,是自焚而死,还是落发为僧,或是被蜀王救走,这些尚无定论,各有各的说法。

历史有时就是这样的神秘,正因为它很神秘,所以才那么的吸引人。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朝多昏君,而清朝鲜有昏君”,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多昏君,而清朝鲜有昏君”,这种说法是历史上的一种常见评价。在这种评价中,明朝被认为是一个昏庸的朝代,而清朝则被认为是一个更加明智的朝代。这种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局限性。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一个朝代是否“昏庸”,不能仅仅从君主个人的表现来判断

  • 如果宋江没有拦住林冲,让林冲杀了高俅,结局会有变化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话说张顺在水里捉到了太尉高俅,宋江知道后,紧急传下命令,不可杀害军士,张顺把高俅压上忠义堂,宋江见高俅像个落水狗一般,叫取来新衣服,给高俅换上,然后把高俅请到上坐,纳头便拜,一边拜一边向高俅请罪,高俅这时候成了阶下囚,没有了往日的傲慢,赶紧起来还礼,宋江让公孙胜,吴用上前扶住了高俅。重新落座后,宋江

  • 宣德官窑年底款的常见笔迹特征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故宫博物院藏“年款”是从明朝开始兴起的一种在瓷器上印上帝王年号的艺术形式。明代年款大体有两种楷书题写和篆书题写。篆书题写的自永乐开始,以后宣德、弘治、万历等朝代也有。用篆书题写的以刻划暗款为主,一般为“某某年制”四字。并且锥刻款多见于单色釉瓷器上。明宣德起开始出现以青花楷体题写,题于青花框或圈中的年

  • 挖李自成祖坟的米脂县令边大绶缘何成为“时代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崇祯十四年(1641)十二月初五日,陕西延安府米脂县令边大绶为塘报事,上呈巡抚汪乔年一件启禀。塘报始创于明代,作为官方情报工具之一,由兵部专设夫马驿站收发,本是用来传递紧急军情报告的。七品知县边大绶被授权以塘报,与省级大员汪乔年单线联系,显然涉及重大机密。多年后边氏撰《虎口余生记》附录了这封塘报,后

  • 李善长临死前大喊:免死金牌在此!朱元璋:睁大眼睛看看这9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在我国历史上也算是一个比较强盛的朝代,其中开国皇帝朱元璋可以说也是一位传奇人物,毕竟历史上所有皇帝还没有一个人是放牛娃出生。能够推翻一个王朝建立属于一段自己的历史难于登天,如果没有强大的家庭背景或者手握重权的人很难很难成就一翻帝业,再者就是像朱元璋这样虽然一开始一无所有,但是凭借着自己的影响力

  • 雍正王朝:年羹尧如此飞扬跋扈,雍正为何要忍,又为何坚持赐死他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雍正怎么评价年羹尧的,乾隆大婚雍正含泪赐死儿子,九爷为何被雍正赐死

    年羹尧如何辅佐雍正继位。在剧中,年羹尧和雍正是亲戚关系,年羹尧的妹妹就是雍正的妃子。年羹尧本是雍正府里的包衣,为了能够飞黄腾达,一心追随雍正。雍正到江南赈灾,年羹尧尽心协助,得到了留在京城任职的机会。后来雍正逐渐得到康熙的器重,年羹尧个跟着步步高升。雍正为了得到《百官行述》,年羹尧就杀掉江夏镇几百口

  • 清朝灭亡时还有100万士兵,他们去了哪里?有一支军队撑到1987年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而日本更是眼见打不过,马上就转头派遣使者来唐朝学习先进技术,制度和文化。所以日本的方方面面,其实都有中国文化的影子在里面。随着晚清时期的到来,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导致国力孱弱,更是错失了大量成长的机会,比如就失去了工业革命的红利,最终导致西方列强的入侵,成为西方眼中的羔羊。随着1912年溥

  • 大清已亡100多年,仍有人守皇陵,他们靠什么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清朝皇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存之一,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因此,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和人力资源,以确保皇陵的保存和修缮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同时,政府也对守陵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和保障费用,以激励他们对皇陵的守护。但是,这些守陵人员实际

  • “靖康之变”时,被俘的北宋达官显贵,为什么多数选择了屈辱?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靖康王,北宋靖康之耻简介,靖康元宝简介

    也就是说,即使某个士兵无能,也只是他一个士兵而已;但是到将领就不同了,如果将领无能,将会影响的是整个部队。同样这句话用到国家上也是相同的道理,北宋靖康之变时,选择逃避、接受屈辱的岂止达官显贵而已,国家的最高当权者(宋徽宗、宋钦宗)都选择了乌龟政策,以至于在身边形成一批投降派。宋徽宗,这个已经坐了二十

  • 清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的第二代都是谁,对大清有哪些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1、二代礼亲王(巽亲王)满达海满达海是代善的第七个儿子,顺治六年(1649年)代善去世,满达海承袭了礼亲王的爵位。当时代善长子岳托已经另立门户,二三四五六子都已经先代善一步去世,所以等到代善去世的时候只能满达海袭爵了。满达海之父代善影视形象满达海在皇太极时期先后参加过围攻锦州之战和松山大战。顺治帝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