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入京之始,便立刻宣布革除其帝位,称君而不称帝,称其为“建文君”,并同时宣布废除建文年号,仍以洪武三十五年纪年,于次年改年“永乐”。
除此,朱棣还下令焚毁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绝大多数文字记载和实物。朱棣即位后,先是将建文时廷臣所上奏疏千余通,发给阁臣解缙等人,令其重新编阅,只保留兵农钱谷等政事的内容,其余一切内容,尤其是对朱棣不好的信息,一切皆焚毁。
与此同时,朱棣还下令重修建文时已经修好的《明太祖实录》,将其改得面目全非,为粉饰自己继位的合法性,更是歪曲事实,肆意捏造事实,好不知羞耻。
好比在记载朱棣进入南京城时的场景,朱棣让人这样写道:“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内侍数人而已,乃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自焚。”大意就是建文帝想去迎接朱棣入南京城,但是觉得实在是没脸见朱棣,便自焚而死。
此后,数年间,有精神洁癖的朱棣又先后二次将《明太祖实录》重修。好多洪武和建文年间的重要史料,就这样遗失了,无从寻找。且最严重的是,因为朱棣乱改史实,令一些重要的史实丧失了关键证据,从而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
正因朱棣将建文朝的史料改得面目全非,所以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便成了一个迷。
建文帝到底去了哪里?
明朝的正史给出的答案是自焚而死。
《明太宗实录》卷九记载:“上(朱棣)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吾来为扶翼尓为善,尔竟不谅,而遽至此乎!’”
说朱允炆在朱棣进京城后,自焚于宫中。
那么朱允炆真的是自焚而死的嘛?民间却给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说法。
自朱棣继位后,民间一直在流传着一个传说,说朱允炆并没有死,而是为僧遁去。
民间有很多野史记载和传说,都认为朱允炆没有烧死在那场大火之中,而是从宫中地道逃出生天,后隐居寺庙,出家为僧。
如野史《致身录》就详细介绍了建文帝在危难时刻逃出皇宫的经过:话说朱棣攻进南京城后,建文帝自知叔叔朱棣不会放过他,便准备自杀。这时,翰林院编修程济跑过来阻止了他,并劝他逃走。
少监王钺也站出来,对朱允炆提起先皇洪武帝驾崩前曾给他留下遗物,说有大难时就将其打开。随后,众人赶紧找到其留下的遗物,将其打开后发现三张度牒,还有袈裟、鞋帽和剃刀,并指明了逃跑路线。
尔后,程济就替建文帝剃了头发,吴王教授杨应能和监察御史叶希贤也剃了头发。剃完头发后,他们就照着朱元璋的指示,逃出了南京后,为僧遁去。
再如民间传说刘伯温曾经给朱允炆留下一个小箱子,让他在危急时刻打开。靖难之役,朱棣攻进南京城时,朱允炆打开这个小箱子,只见箱子里放着一件袈裟、一份度牒和一把剃刀。朱允炆见此不禁叹道:“此伯温教我也。”遂披剃遁去。
至于朱允炆最后到哪里为僧,民间说法最广的是在云南。
为什么是云南呢?大概是民间百姓认为云南远离京城,且云南是由与朱允炆之父朱标关系最好的黔国公沐家镇守,故而就认为朱允炆去了云南。
除此,民间除了传说朱允炆落发为僧,还有一说,称城破之时,蜀王秘密派兵来,将朱允炆偷偷接到了蜀中,此种说法见于《王文恪公笔记》。
这种说法着实有些可笑,先不说蜀中离南京十万八千里,就单单说蜀王敢冒着被朱棣惩戒的风险,去救一个已经注定失去江山的废帝嘛?不说敢不敢,完全得不偿失啊
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史料的缺失,导致现在谁也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但是,或许《明神宗实录》的一段记载,能让我们触摸到这个秘密的答案。
万历二年(1574年)十月十七日,明神宗朱翊钧问了张居正这么一个问题:“闻建文帝当时逃逸,果否?”
内阁首辅张居正给了这么一个答案:
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老相传,言建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人无知道。至正统间,忽于云南邮壁上题诗一首,有“沦落江湖数十秋”之句。有一御史觉其有异,召而问之。老僧坐地不跪。曰:“吾欲归骨故园。”乃验知为建文也。御史以闻,遂驿召来京,入宫验之,良是。是年已七八十矣。莫知其所终。
大意就是建文帝去了哪里,史书没有记载,但是张居正从前朝的老臣手中得知了此事的一个说法。话说朱棣攻进南京后,朱允炆就落发为僧,从密道逃出了南京城。正统年间,一御史在云南发现建文的踪迹,此时的建文已是垂垂老矣的老僧。
尔后,御史就将老僧接回南京,经过验证被证明就是建文,此时他已七八十岁。
从这段被记载于正史的对话来看,张居正似乎认可前朝老臣所说,不然不会说给万历听的,因此很有可能“建文帝未死,晚年入京”的说法是正确的。
当然,无论是何种说法,建文失国是真的,至于建文到底去了哪里,是自焚而死,还是落发为僧,或是被蜀王救走,这些尚无定论,各有各的说法。
历史有时就是这样的神秘,正因为它很神秘,所以才那么的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