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雍正人际关系角度,解读年羹尧之死,发现他们君臣关系太离谱了

从雍正人际关系角度,解读年羹尧之死,发现他们君臣关系太离谱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972 更新时间:2024/1/11 5:33:16

上述分析各有道理,但除了上述角度,我们不妨从雍正的人际关系角度,来解读下这对“非常君臣”之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年羹是文臣出身,被康熙提拔起来的,不到30岁就做了四川巡抚。他与雍正之间的关系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我们就从这四个阶段来看他们之间的相处关系问题。

不计后果的宠幸

雍正初年,年羹尧确实起了两个巨大作用。

第一个作用就是接替了十四阿哥允禵的位置,保证了皇位的正常交接。

第二个作用就是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爆发了罗卜藏丹津叛乱,年羹尧一马当先去平叛,然后一战功成,解了雍正的燃眉之急。

再加之,他们这间除了君臣关系,还有一重姻亲关系,雍正娶了年羹尧的妹妹,所以,他们还是大舅哥与妹夫之间的关系。

上述几重因素混杂在一起,导致雍正对年羹尧极为宠幸,而且到了不正常的地步。

首先当然是因功封赏,封年羹尧为一等公,这在汉人当中非常罕见。

其次就是给予年羹尧足够大的权力,比如雍正把陕西乃至整个西北,所有的军政大权都下放给他了。

年羹尧也没有客气,来者不拒,后来干脆弄出了个“年选”,在西北擅用私人,川陕两省官员的任免只报吏部备个案,根本不向雍正奏请。

还有就是给予各种赏赐。比如雍正抄了苏州织造李煦的家,转手就赏给了年羹尧,还让他随便挑选李煦家的奴仆。

此外,还有最重要的就是“送温暖”。“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像这样送荔枝的戏码,雍正也干过,只不过他送的不是贵妃,而是宠臣年羹尧。

除了赐荔枝,像赐药、赐食物这样的事情更是不胜枚举,而且对年的家人也格外关心。比如赐给年的儿子年富双眼孔雀翎、四团龙补服,晋封年的妹妹为敦肃皇贵妃,他的兄长年希尧及妻女也被大加封赏。

从上述雍正对年羹尧的宠幸,我们也能闻到一股变了味的君臣关系,给人感觉仿佛是雍正在滥用职权提拔亲信,宠幸亲信,上赶着与年羹尧交好,有种讨好型人格的嫌疑。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雍正把君臣关系处成了“哥们”关系,上下级之间的边界感越来越模糊,几乎把年羹尧当成了自己的知己。

我们再看几个例子,有一次雍正给年羹尧的朱批御旨中,这样写,说最近朕心里烦得很,京城老是不下雨,山东又闹蝗灾,听说陕西那边下雨,不知道麦子有没有被淹?

再如,雍正在东部搞改革,有些事情经常问年羹尧,口气是这样的:“此事朕不洞彻,难定是非,和你商量。你意如何?”

再有,京城翰林院大考,雍正定完名次之后,又觉得自己拿不准,于是就把卷子送给在前线打仗的年羹尧,让他帮自己排名次。

从上述三个例子来看,其实这些事儿压根儿与年羹尧没什么关系,雍正不找当属的官员商量,反而向年羹尧又是诉苦,又是商讨。

很明显,雍正把年羹尧当成了另一个“自己”,一个一心一意为国为民,并拥有高风亮节的大忠臣,但可惜的是,年羹尧不是,他想要的无非就是能分享皇帝手中更多的权力。

由此可见,雍正这种巴结下属,以求其为己办事的心态是要不得的。自古帝王的权力不容第二人染指,谁有非分之想,谁的下场就无比凄惨。

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我们知道,年羹尧和隆科多,在雍正初期都是宠臣。雍正变着法儿的对年羹尧好,同样对隆科多也一样好得有点过头。

隆科多不是雍正的藩邸旧人,原先地位也不高,就是个尚书。只因为宣诏有功,一夜之间就平步青云了,被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与廉亲王允禩、怡亲王允祥、大学士马齐平起平坐。

在这四人当中,当然允禩和马齐是利用对象,而允祥和隆科多才是依靠对象。

所以,康熙去世九天后,雍正就赐隆科多公爵。由于论辈分,隆科多还是雍正的舅舅,所以又过了两天,雍正还下了一道谕旨,说以后称呼隆科多,都要在他的名字前加俩字:舅舅,包括皇帝在内也要这样叫。

有人评价雍正刻薄寡恩,其实不然,他刻薄是真,但说他寡恩则有失公允。就冲着他对年羹尧和隆科多的待遇,哪一点能看出他寡恩呢?

既然雍正把年羹尧当知己,也把隆科多捧上了天,这俩人都是他可以依靠的人,那不如我们大家都成为朋友吧,这样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嘛。

但可气的是,这两人不“来电”,尤其是年羹尧,死活看不起隆科多,他还把这种观点不断地输送给雍正,叫雍正别那么看重他。

这下雍正就有点不爽了,他不但不听,而且还拼命要把“年隆”二人撮合到一起,甚至还想出了一个歪主意。

他让年羹尧把一个儿子过继给隆科多,这样一来,年隆两家就产生了伦理上的血亲关系。但问题在于,人家隆科多有儿子,而且还是两个,这不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吗?

从上述可见,雍正主动在搞帮派,自己亲自下场拉帮结派,导致他由皇帝的角色变成了江湖大哥的角色,失去君臣之间该有的礼法。

君臣之间礼法涣散,失去了应有的等级界限,犯上作乱也就不远了。周朝统治周期长达八百年,尽管到东周已经没落,但由于受周礼的影响,即便周王没有昔日的实权,但没有绝对的实力,各诸侯国王谁也不敢轻易把他赶下台。

到了儒家也一样主张上下级关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等,这些思想都是在以礼法维持社会秩序。

一旦乱了套,就容易出问题雍正之后的突然变脸,实质上是他身上皇权意识的回归。

变脸

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发生了一件不是很大的事。二月二,龙抬头,钦天监测算出当天将会发生日月合璧和五星联珠的自然现象。

日月合璧就是早升的太阳会与正在落下的明月重叠会合,而五星联珠则是金木水火土五颗星同时出现在夜空中的某一方。

像这样的现象百年才会出现一次,历来被古人视为祥瑞,而雍正又特别重祥瑞,尤其爱把自然现象与朝中政治联系起来,以此证明他的政治清明。

所以,雍正下令让史官加以记录,并宣告臣民知晓,还要举朝欢庆。果然,到了二月二,天象如约出现,雍正倍感欣慰,认为这是“海宇升平,民安称阜”。

于是,内外臣也不敢怠慢,纷纷上表致贺,年羹尧也上了贺表。颂扬雍正“朝乾夕惕”,其字面意思是白天勤奋努力,晚上埋头苦干。

原本这样拍马屁也是可以的,但问题就出在年羹尧颠倒了语序,说成了“夕惕朝乾”。

雍正认为年羹尧这是大不敬之罪,此后讨伐年羹尧的战幕被拉开。先是对川陕官员大幅调整;再者凡是年羹尧提拔起来的人,要么调岗,要么撤换;之后又亲自下场暗中鼓励官员奏上年羹尧的黑料。

与此同时,年羹尧也经历了人生的滑铁卢,抚远大将军没了,一等公也没了,被贬至杭州;他的儿子们也被削籍夺官,甚至一些家人还遭到逮捕。

但奇怪的是,年羹尧并未夹起尾巴做人,依旧我行我素。到杭州时所坐之船就有三四十艘,还有说他的家人、仆人也有上千人都到了杭州。

年羹尧为什么会这样的状态,并未表现出对皇权的敬畏感和恐惧感,实际也都是源于之前他们之间“非君非臣”的相处模式。

甚至雍正要他自裁时,他内心仍是抗拒的,最后拖延了很长时间才执行君令。

这些细节都说明,在年羹尧心中,雍正就是在发脾气,过去就好了,毕竟他做得那些事儿,雍正大多都是早就知道的,这说明在他心中,他也同样模糊了君臣之间的关系,没有了君臣相处的边界感。

雍正把自己的贴身侍卫派到他军中,他却拿来当仪仗队,对这些人吆喝来去。雍正找他谈话,他叉开腿坐凳子上,指手画脚,唾沫横飞。

别人给他送礼叫“恭进”,他给人东西叫“赏赐”,属员道谢要说“谢恩”,新官报到要称“引见”。给将军、督抚的函件,不用咨文而用令谕。

年羹尧与雍正相处,一开始肯定不是这样的,是有很明显的君臣之分的,为何越来越不成体统,这都是雍正培养出来的。

恨你恨到骨子里

年羹尧死前,雍正还给他下了最后一份诏旨,说“尔自尽后,稍有含冤之意,则佛书所谓永堕地狱者,虽万劫不能消汝罪孽也。”

意思是,你自尽之后,如果稍有怨念,天地神佛都不会饶过你,度千万劫都不会超生。

雍正在年羹尧将死之时来这么一出,无非就是想表达,我对你年羹尧仁至义尽,我可不欠你的,是你自己没有好好珍惜。

说白了,这是雍正自己在安慰自己,在给自己一颗定心丸吃,以求心理安宁。

那么雍正对年羹尧的恨是突然兴起吗?肯定不是,而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我们把雍正的人际关系再放大一些,你看他与他的兄弟们之间的相处模式,对十三爷允祥好得要命,对允禩、允禵等人恨之如骨,之后对年羹尧、隆科多也是一样,好时好得不像话,不好时就要杀了你!

看上去非常极端,这与他所处的环境有一定关系。在九子争位期间,他并不被看好,也没有帮派,对上要迎合康熙,对下还要应对八爷党,内心既压抑又孤独。

所以,在他当上皇帝以后就特别想培养自己的心腹,培养自己的帮派,办法就是对人家好点,这一好就好到失去了边界。

突然有一天,他发现,我对你们那么好,原来你们对我并不咋滴,那就等于我的真情打了水漂,我不仅要把付出的全部收回,还要让你们死无葬身之地。

所以说,雍正的爱如潮水,但他的恨也是恨到骨头里的。

年羹尧之死,从法理上看,他的确是有罪,但是否罪及至死你看这些罪名,如大逆、欺罔、簪越、狂悖 、贪婪,等等,其实都在雍正一念间。

但从人际关系来看,他的死则有冤无处诉,对于他们彼此之间所形成的人际关系模式,雍正也是有责任的。

那么,雍正对允祥也是一样要好到骨头里了,为何十三爷能善终,最重要的一条,允祥一生都在雍正面前表现得很谦卑。

雍正要给他钱,他不要,实在推不掉,就少收一点,给皇帝面子;雍正要给他儿子加封,他也推辞。

也就是说,允祥把握住了君臣之间相处的边界,这条线在他心里很明确,即使雍正想模糊,他也不会给机会。

年羹尧、隆科多却是恰恰相反,只怕给得不多,恨不得把皇权收过来,自然不会有好下场了。

更多文章

  • 她出身高贵,一入宫就得到康熙另眼相待,死后却被刻意隐瞒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李氏的父亲刚阿泰乃总兵官,其祖父更是有名的汉将抚西额驸李永芳,家族属汉军正蓝旗。论背景李氏绝对称得上是富贵门第出来的女子,也正因如此,她一入宫就得到了皇帝的另眼相待,并很快在康熙十六年被封安嫔。当时和她一同被册封为嫔的妃子还有六人,她们有的是因生下了子嗣而获此殊荣,有的是侍奉康熙多年才得以晋升,唯独

  • 她24岁入宫嫁给乾隆,与令妃情同姐妹,因抚养了帝王被追封皇贵妃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根据历史资料来看,陆氏出生于雍正二年(1724年),她的父亲叫做陆士隆,历史上没有关于他官职的记载,所以他应当并不在朝廷当中任职,这也就意味着陆氏仅仅只是一名江南汉女而已。她会被乾隆看上,猜测很有可能是因为地方官员进献美女。不管陆氏是因为什么原因才被乾隆看上,总之她顺利的进入到了后宫当中,而且在后宫

  • 她出身高贵却不受宠,陪同乾隆南巡不幸落水而亡,死后还遭遇劫难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乾隆下江南随行的妃子,为什么乾隆南巡特花钱,乾隆第四次下江南带回的尼姑

    除了嫡妻富察氏外,乾隆喜欢的妃子大都出身较低,比如魏佳氏、纯妃苏氏,一个是内务府包衣奴才,一个是民间汉女,都没有什么权势背景,今天要跟大家介绍的这位诚嫔算是比较少见的出身高贵的女子了。历史上诚嫔与孝贤皇后一样是满洲镶黄旗阶级,镶黄旗属上三期之首,不仅如此,她的家族还涌现过两个了不起的角色,一个是额亦

  • 她就是历史上的沈眉庄,为56岁的雍正生下儿子,儿子却被送给别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沈眉庄是怀的谁的孩子,雍正和眉庄的关系,沈眉庄的第一个孩子活了吗

    谦妃刘氏出生地位并不高,这一点和电视剧当中沈眉庄的出生是有相差的,电视剧当中沈眉庄出身地位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显赫的,有一定的家族势力,所以刚刚进宫才能够被册封为贵人,但是真实的历史上她的出身地位其实比较低,只是一名来自包衣(奴才)家族的女子,地位可以说很卑微。为了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她参加了内务府的选

  • 她嫁给康熙,生下一个残疾儿子,残疾儿子却受两位皇帝赏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康熙娶了大臣的女儿却不给她名分,康熙简介,康熙敬酒最经典片段

    戴佳氏在康熙朝的册封记录只有一次,那就是康熙五十七年的时候她被封为现如今我们所知道的成妃,在此之前她是什么身份,史料中并没有提到。《清皇室四谱》中说她升为妃之前乃是嫔位,可是根据调查,我们发现这并不是真的,戴佳氏之子胤祐的玉碟上显示,她的母亲之前是庶妃,也就是无名无分的意思。庶妃即便生下了皇子,依旧

  • 她17岁嫁给乾隆,地位崇高宠冠六宫,皇上却因一个婢女动怒重罚她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14岁被乾隆恩宠的女人,乾隆65岁选的最后一个秀女,15岁入宫乾隆一生被视为继承人

    惇妃入宫时只有17岁,而那时候乾隆已经有53岁了。典型的老牛吃嫩草。她刚刚进宫时,就封了常在。看甄嬛传的时候我们知道,一般进宫都是封个答应。而她却封了个常在,乾隆对她的喜爱由此可见一斑。不过虽然看着有眼缘,她入宫的头几年,皇帝心里头装着令妃。也就没有特别偏爱她。既然从皇帝身上没法入手,惇常在就决定想

  • 她嫁给56岁努尔哈赤,11年后守寡,历经4朝,最后成后宫最大赢家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蒙古族的历任可汗,多数都与这个支族有关。清朝初期,博尔济吉特氏的女子,有多位入宫为妃,与皇权紧密相连,背景非凡。在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蒙古的博尔济吉特家族中出了努尔哈赤的一个侧妃。虽然不受宠爱,但却是同个时期,最为长寿的后妃。这个人就是寿康太妃。细谈她的一生,会发现她也是个受命运多番捉弄的女人。寿康

  • 她在康熙妃子中排第一位,经历3位皇后,却因一个预言当不上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惠妃的起点并不高,初次入宫时她只是个不被人重视的庶妃,然而很快她就引起了康熙的注意,并在受皇帝眷顾下诞育了两个皇子,虽然有一子夭折了,但她的地位仍旧在稳步上升中,很快就到了妃位,康熙二十年,那拉氏被晋封为惠妃,成为四妃之首,排在所有妃子中第一位。在那拉氏慢慢往上爬的时候,康熙帝的3位皇后已经都香消玉

  • 她二婚嫁给皇太极,生下的女儿却嫁给了丈夫的弟弟,母女变成妯娌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此女名为巴特玛璪,她的丈夫林丹汗,是察哈尔部的领袖,林丹汗和明朝同仇敌忾,受到了皇太极的针对,皇太极下令征战察哈尔部,林丹汗不敌,逃去了青海,谁知却意外死在了那里。林丹汗一死,整个察哈尔部就这样失去了主心骨,仿佛变成了一块砧板上任人宰割的鱼肉,巴特玛璪是个有远见的女子,她知道察哈尔部肯定是无法和皇太

  • 她为乾隆生下一个特殊的女儿,因为这个宝贝女儿,她杀人都没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汪氏与乾隆有36岁的年龄差,她入宫的时候,富察皇后、纯妃等等弘历旧府邸的老人都已经薨逝了,也就是说当时她的竞争者并不多,周围的形势对她还是很有利的,但不知为何她却没能引起乾隆对她的注意,从初次册封为常在后,乾隆就一直对她冷冷淡淡的。汪氏也算是个有头脑的,见争宠不得,就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日日去问候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