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揭秘:为什么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逆天而行”反倒取得胜利?

历史揭秘:为什么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逆天而行”反倒取得胜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002 更新时间:2024/1/18 19:48:42

周武王临朝

我们知道,周国在武王伐纣之前还是个诸侯国,虽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文王姬昌也已在“内部”称王,但是周人与商朝的实力悬殊还是很大的,正所谓“商,周之不敌”。周人自文王开始就采取“韬光养晦”的政策,发展自身,蓄势待发。实际上,商纣王帝辛对周人的发展壮大早就心存忌惮。纣王帝辛曾在山西黎城攻打过周国,结果周国大败,文王被俘囚于羑里,后被释放回家。于周文王在得到吕尚后,一直坚持太公的计策,假装顺从商王朝。周文王还曾经率领诸侯朝觐商王帝辛,表示忠心。另一方面,“列侍女,撞钟击鼓”,装出一副享乐的无为之举,就是国内修筑“祭坛”也要遮挡,好让纣王放松警惕,避免再次对周国用兵,为准备灭商赢得时间。

商纣王像

周文王病逝后,其子姬发继位。周武王继承父王遗志,在吕尚的辅佐下,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采取蚕食政策“翦商”羽翼,对商都朝歌形成战略包围态势。为此,周人相继征服犬戎、密须、阮、共等方国,消除了后顾之忧。向东发展,东渡黄河,先后翦灭黎、邘、崇等商室的重要属国,打开了进攻商都的门户。还利用各国因承担商朝攻打东夷的大量军队和物资,深受商王的压榨和猜忌的特点,积极向商纣发起外交攻势。商朝原本统治各诸侯国也都为了摆脱商朝的压迫,纷纷向“西伯侯”靠拢。据《史记》记载:“天下三分,其二归周”。

周武王还在讨伐商纣的前两年,在孟津与众多反商众诸侯结盟(孟津之会)。积极收留叛逃商纣王的叔父箕子等商朝王族成员,以及向朝歌派遣间谍等,准备伺机兴师。最为重要的是,周武王还利用吕尚来自东夷的身份背景,秘密鼓动东夷地区各部落,发动了规模更大的反商叛乱,牵制商朝。

吕尚(姜子牙)像

是的,周人在做灭商的各项准备的同时,成功的“鼓动”东夷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叛行动,为灭商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周人明白,商纣王一直就对周国的发展壮大心存忌惮,商朝一旦平息了东夷,回过头来便将是攻打周人。因为周国在实力上与商朝存在较大差距,其结局便可想而知。为平息东夷的反叛,商朝军队倾城而出,这本是周武王和姜子牙的精心设计,也正是周武王“逆天命”发动牧野之战的动力所在。在商纣王调动部队倾全力进攻东夷时,西线兵力出现了空虚,给周人灭商创造了极好机会。也可以说是,“唯一”一次机会。对周武王来讲,真的“机不可失”。实际上,周武王假若不选择伐纣,那他也将是没有活路的。即便伐纣的取胜几率很低,总还算有一线希望。所以,为了周人的生存,周武王只能选择出兵伐纣。即便是卦辞 “大凶”有违天命,也在所不辞。

周武王灭商态势图

另外,周人在世界观上于商人大有不同。商人是信奉鬼神、上帝(黄帝)和占卜。主张神灵主导“人事”,并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而周人则不信鬼神,信奉“昊天上帝”也叫作“皇天上帝”,这里的“帝”是上天之帝。周人主张“受命于天”,命有定数,重视人在社会中的决定作用。商朝统治阶级深信,自身天命来自上帝的授权,社会认同“血统天命观”。而周人相信“德性天命观”。周人尽管依然还存在着对“天命”的信仰,但却不再迷信鬼神,更相信人自身的努力与否,才是一切事情成败的关键因素。所以,周武王对占卜卦辞中所示的吉、凶也就不那么迷信了。他所相信的“天命”便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周公

所以,就出现了武王占卜后还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逆天而行”的选择。公元前1046年,武王在伐纣出兵之前,照例(商朝的习惯)他叫太史对“出兵”进行占卜,兆象显示“大凶”。有些人犹豫起来,甚至主张暂停伐纣。这时,姜太公从人群中站出来说:“殷纣剖比干心,囚禁箕子,以飞廉、费仲当政,伐他有什么不可?这些枯草,朽骨,怎么知道吉凶?”说罢挽起袖子一扫,将神案上的龟壳和蓍草全部摔落在地,并用脚把龟壳踩得粉碎。还说:“吊民伐罪,天下大道!当为则为,当不为则不为,何祈于一方朽物?”武王看到太公这种勇气和精神,正合自己心意,马上传令三军,发兵程。

牧野之战战场图

武王出兵伐纣之时,一路虽不祥之兆频出,但他毫不动摇,一直坚持自己的决心。比如,浩浩荡荡自镐京东出伐商,就曾遇到“狂风暴雨山体滑坡”,“电闪雷鸣,骖马击死”等自然现象,姜太公、周公旦都一一进行解释和宣传。周武王还结合当时的情势,连发三篇“泰誓”声讨纣王,宣称自己是“恭行天罚”。三次“泰誓”都充分揭示了极端天象的自然性,进一步揭发了商纣王的暴政,激发了众军对纣王的仇恨。帝辛惊闻周军来袭,只好仓促武装大批奴隶、战俘,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

根史料记载,帝辛出动的总兵力有十七万,迎战周武王的联军。周军则以四万五千人趁商朝主力军滞留东南之际,深入王畿击溃守军,加之奴隶、战俘阵前倒戈,一举攻陷商都。商纣王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商朝灭亡。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这也恰恰就是对商朝“君权神授”有力反击。你是怎么看呢?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周武王“牧誓”图

更多文章

  • 郑国地缘劣势注定遭攻击,韩郑较量前期郑国略占上风,但仍为韩所灭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当然郑国也不是谁想灭就灭的。春秋初期,郑国曾一度是中原最强大的诸侯。晋文公曾联合秦国一起侵打郑国,秦兵退去了,晋国也不得不班师。邲之战之前,郑国归附晋国,楚庄王伐郑,连续攻打三个月才拿下郑都。战国时期,长期作为战场的郑国衰落是不争的事实。然而韩国虽然是七雄之一,但是国力却最弱,更何况国际形势风云万变

  • 秦始皇统一六国,六国对他恨之入骨,为何能在围追堵截中全身而退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秦始皇在他三十二岁的时候,迎来了他的头次遇刺,也是他深感耻辱的遇刺、荆轲刺秦。事情发生的很猝不及防,前一刻秦始皇还在很高兴的看着图纸,觉得眼前这个年轻人是个人才,然下一刻就看到原本讨好自己的年轻人变了脸色,紧随着一把小刀杵上来。被大臣看着满殿跑,慌得连剑也拔不出来,那平时只会被人奉承的帝王哪里受过这

  • 揭露历史的隐秘:称霸一方的楚国,是怎么“白给”秦国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var1]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笔者要给楚国正名。他们被秦国揍了一顿,真的不是因为楚国人不会打仗,也不是冶铁之术不好,更不是楚国没有将领。王翦灭楚的时候,项燕尚在;后来项羽崛起的时候,也把秦国打的落花流水。楚国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变法不彻底,三大家族牢牢把控了政权,导致楚国的决策能力根本无法和其他

  • “权制独断于君”:从商鞅变法的角度看,战神白起的结局是必然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商鞅和白起是什么关系,南康白起真人照,白起电视剧53集

    根据史料记载,二人虽然都对秦国的崛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他们的下场都很凄惨:商鞅帮助秦国构建了宏伟的战略蓝图,但他的存在在秦惠文王嬴驷继位之后则显得功高盖主,对王位存在着威胁,出于政治原因,秦惠文王将商鞅车裂示众,以稳固秦法和安定世族。如果说商鞅作为政治原因,不得不死,那么为秦国的崛起立下不世之功

  • 范蠡为何知道越王勾践只可共患难不能共享乐?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注意,不是没有底线,而是底线很低。西周建立后,周公旦以“礼法”建立了一套新的尊卑秩序,礼法的最根本目的虽然是为了巩固小邦周的统治地位,但也一样是需要以“道德”作为手段来实现统治,所以在周代时,一个君主的“道德底线”很重要,比如“君王死社稷”、“宁死不屈”这种种表现、都是底线的一种。[var1]可勾践

  • 楚国“带甲百万”如何实现?荆州文保修复专家发现楚甲小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 人甲胄湖北省博物馆藏(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海冰摄)甲胄作为防护性兵器,在冷兵器时代作用十分重要,类似今天战争中的“防弹服”。《战国策》中,苏秦在盛赞楚国“天下之强国”时,就提到“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目前,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张杨带领团队,正在修复一批从荆州纪南城出土的楚国皮甲

  • 本是街头混混的嫪毐,遇见吕不韦,他的人生会迎来什么样的巨变?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var1]秦国丞相吕不韦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结识了这个街头混混嫪毐,为什么他愿意结识这样一个人呢?原来当时秦王嬴政年纪尚小,吕不韦便与忍耐不住寂寞的秦王后赵姬有些私情,但是眼瞅着嬴政一天天长大,他怕嬴政长大后知道这件事,会找他报复。为了自己的人生安危着想。他决定找个人来代替他,而眼前这个嫪毐懂得讨女

  • 大臣能力太强并非是好事,大明两广总督韩雍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韩雍儿子,明朝中期的名将韩雍,韩雍传全文译文

    [var1]早在数年之前,韩雍就曾担任江西巡抚、宣大巡抚,他在这两个地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极大地改善了两地的民生和财政状况。尤其是任宣大巡抚时,将军事重镇宣府、大同治理得井井有条,其防务如铁桶一般。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显赫的政绩,韩雍被调往京师出任兵部右侍郎。天顺八年,大学士陈文告发宦官与翰林学士

  • 电视剧《他是谁》中,三人定位反转,卫国平成“渣男”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袁卫国抛妻弃子是什么电视剧,幸福像花儿一样卫国和谁结婚,周卫国被举起来是哪一集

    宋哲宋哲和卫国平一直以来好像伤对头一样,两人见面就打嘴架,卫国平看不上宋哲,因为宋哲会拍马屁。刚开始没有继续追剧下去的时候觉得宋哲是个好人,表面上一点看不出来他有啥事。比如:吴教授表达自己对碎尸案的意见时,宋哲就会附和,没有自己的观点。表面上看只是一个会讨好上级的小人。比他官大的,他都是讨好型的,人

  • 朱元璋让刘伯温算大明国运,刘伯温写4字,276年后恍然大悟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如果细心的话,古代每一个做大事人,在办事之前都会占卜吉凶,并认为占卜的结果会影响到自己的事情成败。朱元璋也是如此,老朱出生贫苦人家,别说科学道理大字都不识几个,因此比常人更加迷信算命风水。当年朱元璋当和尚时,就为自己的去留发愁,夜里睡不着觉起手一卦,结果不管是留还是走都逃不过一个死字,如果参与起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