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末年党政十分激烈 明朝末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明朝末年党政十分激烈 明朝末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929 更新时间:2024/2/12 2:21:01

还不了解:明末党政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明末的派系纷争?

李自成的兵马进了宫,朝中的文武百官奴仆们四散奔逃,连崇祯帝都亲自敲响了大钟,也没有看到一位文武百官。他了解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便带着一名随从,向着皇城北方的万年山而去。

看着眼前这座自己辛辛苦苦经营的城市,他的心里充满了凄惨,一位君王,就这么草率的自缢而亡,三十四岁,大明王朝,在短短两百年的时间里,就这么烟消云散了。

一、兄长朱由校,明熹宗

明熹宗朱由校,在位不过七年,不但寿命短,而且治理不善,老是听信小人的谗言,特别是魏忠贤这个败类,拍马屁更是正合了皇上的心意。

眼看着手中的明代日渐衰弱,明熹宗也无奈,只能龟缩在宫里,不问政事。一天到晚都在研究傀儡、丹药等一些鸡肋的东西,结果却在成仙路上,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崇祯是明代末代皇帝,年仅十六岁,自兄长明熹宗朱由校手中接任明代时,已然是满目疮痍。

看得出来,崇祯帝是真的要翻盘了,他登基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将魏忠贤和他的党羽全部铲除。他在位期间,勤政,重用贤才,提倡节俭节制,做的事情,甚至超过了历代的帝王。

但大明已经有了覆灭的迹象,朝堂上的纷争不休,百姓们也是天灾人祸,内外兼修,风雨飘摇,内忧外患。

事实上,他的兄长朱由校自幼就过着不安稳的日子,他的母亲不过是一名卑微的侍女,身份卑微,而他的父亲明光宗,更是被皇帝爷爷看不起,因此朱由校幼年的日子并不好过。

二、朱常洛,明光宗

朱由校五岁的时候,刘氏的母亲做了错事,虽然有了儿子,但她是个丫鬟,明光宗对刘氏也没有什么好感。

说来也巧,明光宗朱常洛的生母也是个宫女,而且还是个未得万历皇帝认可的宫女。万历帝对王氏的宠爱,也是机缘巧合,如果不是李太后对他的照顾,也不会有朱常洛。

郑贵妃是当时最受宠爱的一个,她的两个儿子都是万历皇帝的宠儿,他甚至有意让三皇子朱常洵做太子。但是,万历皇帝的意见不合常理,而文武百官和皇上却是各执一词,局面就这样僵持了三十多年。

太子是下一任皇帝,这件事必须慎重,所以一般都是先嫡子再长子,明代也是如此。

三、国本之争

但是,由于万历皇帝一意孤行,很多大臣都不同意,而东林派的人,却是坚定地站在了他的一边。这些人想要捍卫儒家的传统,但也只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尊严。

只要是和政党有关的事情,都不会有好的影响。之所以被世人称作“东林党”,是因为这个组织没有任何的界线,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成员。

加入政党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只要他们的观点和观点和东林一众人是一致的,那么他们就会被分配到这一块。而与东林党对立的,则是邪党,他们的名字五花八门,但都被东林党当成了卑鄙无耻之徒。

双方各执一词,渐渐形成了两股强大的力量,双方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而另一方却是错的。

他们之间的分歧太多了,他们可以为国家的利益而争吵,但实际上,他们都是在为自己着想。

在立储一事上,两派意见不一,东林党一直主张立长子,就是让万历帝最不喜欢的朱常洛做太子,而在他们看来,三皇子是郑贵妃的儿子,所以万历帝对三皇子更加宠爱。

但不管万历帝如何刁难,他们都是寸步不让,李太后更是帮了朱常洛一把。作为一个侍女,李太后对朱常洛的宠爱并没有因为她的出身而轻视。

在立储一事上,万历皇帝的压力也很大。在李太后和文武百官的压力下,万历皇帝不得不将朱常洛推上了皇位。

立了自己最不喜的儿子做太子,将来又要将王位传给他,这就让人很不爽。万历皇帝的怒火和不甘久久不能平息,而且因为派系纷争,他也很疲惫,所以才会有了万历的懒政。

他身居高位,不谋朝政,二十多年不上朝,这就给了各大派系发展自己的力量和时间,加剧了朝堂上的纷争。

崇祯帝的继位,可以说是一个意外,本来应该是明熹宗的继承人,可三个儿子一个接一个的死去,就连一个女儿都没有。只是因为他身体不好,又没有子嗣,所以明熹宗才会答应将皇位传给崇祯帝。

不管怎么说,他都是朱家的继承人,这是最好的办法。

用一句话来说,崇祯的人生只能用“无力”二字来形容,他虽勤奋,却无法摆脱明代灭亡的宿命。他是一个卓越的帝王,也是一个悲哀的帝王,十七年来,他尽心尽力的帮助明代恢复了往日的荣光,但最终,却是无济于事。

他虽然没能让一国覆灭,但他已经背负了整个帝国的末日,看着这一幕,崇祯帝应该是彻底的绝望了。崇祯帝虽然从小就不得宠,但比起明光宗来,还是要好上许多,但遗憾的是,他并没有能够扭转战局。

事实上,崇祯帝继位的时候,明廷内部的矛盾就很严重了,根本不可能解决,但崇祯帝却将明代的灭亡推迟了很多年,这是他力所能及的事情。

参考文献:《明史》

标签: 历史明朝党政

更多文章

  • 咸丰帝妃嫔玫贵妃是什么出身?在后宫的地位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玫贵妃,清朝

    俗话说一入宫门深似海。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大清史上被降位又复宠的玫贵妃,她是咸丰帝的嫔妃徐佳氏。徐佳氏宫女出身,身份低微。咸丰三年十一月初三封为常在。后晋升为玫贵人,咸丰五年五月二十四日降为常在,后降为官女子。据清史记载,官女子实际上只是陪皇帝睡觉的宫女,地位极为低下。咸丰五年,

  • 历史上杨坚的皇位是怎么来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杨坚,隋朝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统一朝代,这是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对于杨坚,人们的印象都是不错的,此人是个有雄才伟略的明君,不仅统一了分裂多年的中原,带领百姓走出了最黑暗的时期,还经过了一番改革,使得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这样的一个君王,自然是需要受到后世的称

  • 历史上李清照做过什么事情轰动了京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李清照,宋朝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小编带您走进才女李清照的故事。1、十六岁两阙新词轰动整个京师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李清照自幼耳濡目染,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自少年便有诗名,才

  • 平阳公主有过三任丈夫,为何选择与卫青合葬?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古代,汉朝

    平阳公主有过三任丈夫,为何选择与卫青合葬?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说起平阳公主,我国历史上出名的有两位,一位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之女,另一位就是汉武帝的姐姐。后者的确先后嫁过三次,而且每任老公都是列侯以上,但在她死后却选择了与第三任丈夫合葬,也就是令匈奴闻风丧胆的大将军--卫青。平阳公主和汉

  • 霍去病和卫青谁的名气更大呢?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古代,汉朝

    霍去病和卫青谁的名气更大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霍去病和卫青是舅甥关系,而且他们都是西汉时期的名将,两个人的名气都很大。不过如果要对比的话,霍去病的名气要大一些,因为霍去病走南闯北,打下了许多疆土。如果不是他英年早逝,相信他的名声还会更广。而且在他离世的时候,所有人都在传着他的丰功伟绩

  • 霍光当初帮助刘病已登基 刘病已为什么还要杀他的后代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刘病已,霍光

    还不了解:刘病已和霍光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霍光拥立了落魄的刘病已,霍光死后,刘病已为何要诛杀他的后代?霍光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辅政大臣,他曾经临危受命,辅佐过汉昭帝刘弗陵、汉宣帝汉询,可谓权倾中外,无人能及。辅佐过西汉两位帝王的霍光一生兢兢业业,不仅很好地弥补了汉武帝生前

  • 卫青死后,他的整个家族被灭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古代,汉朝

    卫青死后,他的整个家族被灭了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卫青出身微贱,本是私生子,少年时替人牧马为生,成年后为平阳公主的骑奴,其姐卫子夫生的仙姿玉貌,后被汉武帝刘彻相中纳为嫔妃(后生子被封后),卫青也由此成为武帝的亲信。汉武帝大胆破格提拔卫青为车骑将军,统军迎击匈奴,汉帝国反击匈奴的战争的

  • 卫青是怎么捍卫卫子夫地位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古代,汉朝

    卫青是怎么捍卫卫子夫地位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据《史记》记载,卫青年少时,曾有一个犯人对他说,他将来会做官封侯。卫青笑答,我是奴婢生的,不挨打受骂就不错了,怎么可能做官封侯呢?然而等到卫青长大后,他真的成为了汉朝一员大将,并被封侯。一个奴婢生的孩子如何做到这一步?当然离不开她的姐姐卫

  • 刘邦死后,吕雉为什么还厚待薄姬?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古代,汉朝

    刘邦死后,吕雉为什么还厚待薄姬?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先来说一下吕雉,她初嫁给刘邦时,刘邦还是个穷小子,吕雉就带着孩子下地干活,自食其力,不依靠丈夫,也算是贤妻良母的代表了。只是后来发生战争,吕雉一众人被俘虏,几年后才被放回家,她回到家发现刘邦身边多了个戚夫人,这个戚夫人仗着自己受宠,就经

  • 唐朝奸相卢杞打压异己,为何放过郭子仪?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唐朝奸相卢杞打压异己,为何放过郭子仪?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唐朝中前期盛产明君,然而从唐玄宗中后期开始,盛产奸相,比如以“口蜜腹剑”而出名的李林甫就是大大的奸臣。除了李林甫外,在唐德宗时期的宰相卢杞也是一个很坏的人,都称为奸相。在唐德宗时期,由于重用卢杞,导致群臣沸腾,当时的宰相李勉就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