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窦建德是一个怎样的人?窦建德生平简介

窦建德是一个怎样的人?窦建德生平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609 更新时间:2024/2/8 3:49:51

窦建德是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据说窦建德是东汉名臣窦融的后代。窦建德在河北、山东等地起义后,和隋唐军队之间的战争长达12年之久。不过隋炀帝的暴政能被推翻,窦建德也是功不可没。他虽然带领义军获得了不错的成果,但因为缺乏远见,还是犯下一些错误,导致最后战败而亡。很多人还不太了解窦建德的为人,下面就为大家做个简答的介绍,感兴趣的话就来看看吧。

窦建德,出身扶风窦氏,世代务农,崇尚豪侠,为乡里敬重。大业七年,隋炀帝募兵高句丽之时,担任二百人长,目睹兵民困苦,遂抗拒东征。带领孙安祖进入高鸡泊,举兵反叛,全家坐罪遇害。率部归顺高士达起义军,先后击败魏刀儿、宇文化及孟海公等,称雄于河北一带。

最终,到了武德四年(621年),为了拯救郑王王世充,带兵攻打虎牢关,为秦王李世民所败和俘虏,押解长安处死。

每当历史爱好者读起关于窦建德的故事,总会觉得扼腕叹息。窦建德不同于一般的草莽流寇,这个家伙身上,虽然有骜不驯的气质,但是,他待人宽厚、亲政爱民、信守承诺。更为难得的是,在那个封建迷信成风的年代,窦建德是为数不多的“唯物主义者”。

窦建德遭人诟病的缺点很少,以至于他的生死大敌,一个唐朝的小官殷侔,竟不顾忌讳替他树立了一块纪念碑,还亲笔写下一篇慷慨激昂的碑文:

“感豪杰之兴奋,吊经营之勿终,始知天命之莫干,惜霸略之旋陨。”这篇碑文末尾的四句话,堪称窦建德生平的真实写照,一个有希望建立王图霸业的枭雄,竟因为莫名其妙的“天命”,中道崩殂,着实令人惋惜。正因这篇碑文,后人才格外感慨窦建德的失败。

为了一个无德行无能力,且背信弃义的小人王世充,窦建德竟率十万主力前往虎牢关,与如日中天的秦王李世民殊死决战。结果,这场恶战成就了李世民的伟业,窦建德本人则被押送到长安砍了脑袋。

十一年辛苦经营的基业,就这样为了一个人品败坏的小人付诸东流,这场仗打得真是要多窝囊有多窝囊。后人在总结这场虎牢关大战之时,都觉得窦大王犯下两个原则性错误:

首先,窦建德不该挑起这场战争,王世充这个家伙本就是个丧尽天良的王八蛋,根本不值得窦建德赌上身家性命相救。李世民兵强马壮,正值事业巅峰,窦建德若顾全大局,根本不应该拭其缨锋;

其次,就算窦建德有一万个理由出兵,也不应该直取虎牢关,与李世民的主力硬碰硬。若窦建德采纳国子祭酒凌敬的计策,转道进攻太原,搞一出“围魏救赵”,没准能解王世充之围,至少,不会让自己身陷囫囵。

实际上,后人对窦建德仍存在曲解。

其实,窦建德有不得不救王世充的理由,而且,进攻虎牢关也是无奈之举。窦建德被俘后,李世民责备道:“我征王世充,关你何事,你越界而来,冒犯我军士的锋锐!”建德说:“今日,若我不自己来,日后,恐怕有劳你远取。”

所以说,以上两点对窦建德原则性错误的总结纯属谬论。

曾有人抱怨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支援那些拉丁美洲的独裁国家,甚至,说这些国家不值得援助,但是,艾森豪威尔却依旧慷慨大方地帮助了这些国家。其实,国际政治无外乎就是这么回事儿,不论古今中外,类似的情况大同小异。

王世充虽然是个丧尽天良的王八蛋,但是,他却是个有实力的家伙,他的兵力可以牵制唐军的主力,消除窦建德的后顾之忧。若王世充与唐军僵持不下,窦建德就能获得喘息之机,积蓄力量。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窦建德才不得不容忍王世充这个小人盘踞在自己的大后方,这样窦大王才能专心对付大唐在山东的守军,并借机夺取大半个中原。

试想,当时若王世充被唐军干掉,那么,窦建德辖区北方就会面临罗艺。要知道罗艺可是与大唐穿一条裤子的军阀,过早地与罗艺交手,对窦建德来说没有一丁点好处,反而弊病无穷。李世民虽兵强马壮,但在讨伐王世充时还是费了一番手脚的,若窦建德不趁着这个机会与王世充联手攻打李世民,等李世民解决了王世充后积蓄实力,届时等待窦建德的下场岂不是更惨?

至于凌敬的计策更是荒谬,太原是李渊父子的“龙兴之地”,是大唐王朝的“革命根据地”。窦建德若想从河北直取太原,起码要率军翻越一座太行山。且不说这段路有多艰难,若唐军及时两面夹击将窦建德堵在太行山上,恐怕窦建德也会回天乏术。更何况,此时的李渊父子已稳居长安,太原的战略地位已不重要,至少不会逼得唐军“救魏”。

后来,一个叫刘武周的军阀占领了太原,李氏父子不还是安之若素?

按说,窦建德进攻李世民时,双方的兵力应该差不多,虽然,《新唐书》中着力渲染这场战争李世民以少打多,但毕竟这是唐人的史书,所以,真实性有待考量。

从两军的表现来看,决战之际双方是势均力敌的,不过,窦建德此时刚刚击败了孟海公,又因长途跋涉全军人困马乏,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就地扎营疏通粮道,与李世民打持久战。如此布局,唐军若撤退,窦建德即可顺理成章地蚕食王世充的地盘,若唐军不撤,战局亦对窦建德有利。可惜的是,窦建德带着疲惫不堪的将士们羊入虎口,遭到李世民的偷袭,最终功败垂成。

常言道“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是对于战场上的当事人来说,也许一个小小的失败就会让自己掉了脑袋,关于自己的历史亦戛然而止,再也没有复盘的机会,窦建德就是如此。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管仲为何被称为“圣人之师”?看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成为五霸之首,齐国国力也一度达到鼎盛。管仲开辟了法家的先驱,更是被誉为“圣人之师”。不过这个“圣人”恐怕和儒家倡导的圣人含义是格格不入的,孔子就曾评价管仲“管仲之器小哉&rd

  • 古代被称为兵仙的是谁?一代军事天才却无他的容身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

    实际上被后人称为“兵仙”的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西汉开国功臣韩信。韩信是古代兵家四圣之一,一生中打赢了很多不可思议的战役,也被认为是刘邦能够开国的最大功臣。可惜韩信身为一代军事天才,立下无数战功,到了最后反而成为刘邦的一颗眼中钉。刘邦和吕后究竟为何要除掉韩信,历史上有很多不同的说

  • 诸葛亮军事能力不行是真的吗?多数人对“军事能力”只有片面理解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

    虽然《三国演义》存在一定神话诸葛亮的成分,但诸葛亮在历史上的评价的确很高。“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便很好的总结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一生。很多人都会觉得真实的诸葛亮军事能力不佳,并没有那么厉害。实际上从战绩来看,诸葛亮的确算不上三国中的最强将领,但诸葛亮对于整个蜀汉的重

  • 春秋夏姬是什么人物?夏姬典故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

    夏姬是春秋四大美女之一,夏姬出身于郑国,是郑穆公的女儿。不过夏姬也是古代五大艳后之一,她曾与多位诸侯有关系,而且七次嫁给她人为妻,共有九个男人因她而死。这种事迹在历史上也不多见,所以很多人好奇夏姬一生的经历到底是怎样的,夏姬究竟是有多大的魅力竟能做到如此地步?那这次就为大家简单讲讲夏姬的典故故事,想

  • 李存勖一生有哪些功绩?李存勖是如何大败契丹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

    李存勖是后唐开国皇帝,唐末著名军事家。李存勖一生骁勇善战,深谋远虑,在担任晋王期间曾多次击败后梁,还有北方契丹。当时契丹人的战力十分强悍,但李存勖却能从中胜绩连连,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虽然李存勖打仗有一手,但没有治国之才,他在位期间重用官宦,杀害忠臣,还对百姓巧取豪夺,弄得民不聊生,士卒离心。这次

  • 朱高煦真的被明宣宗做成了“瓦罐焖鸡”吗?揭秘真实的朱高煦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朱高煦

    说到朱高煦其实这个人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很有故事的,传说啊,传说这个人最后竟然被明宣宗做成了“瓦罐焖鸡”,我的天啊,这也太惨了吧,那么有的人问了,这在历史上到底是不是真的呢?真正的历史上是否真的有此事,对于这个问题小编也还是很有话说的啊,具体是个什么情况,下面我们继续分析揭秘

  •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犯了哪些错?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

    唐太宗一世英名,被称为“千古一帝”。不过圣人也会犯错,唐太宗到了晚年也曾犯过几个错误,给后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唐太宗晚年会突然犯起糊涂,接连做了一些荒唐昏庸之事。实际上这是偶然,但也可能是必然,毕竟唐太宗年轻时常年征战四方,而且勤于政事,所以精力消耗过多。而且

  •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为何齐王田荣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

    田荣是齐国田氏宗亲,秦末跟随陈涉一同起义,最终恢复齐国并自立为王。不过当时推翻秦朝的主力是项羽,项羽还是想通过分封诸侯的方式来稳固权利。此后项羽便开始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计划,不过田荣并没有臣服项羽,反而第一个站出来起兵对抗他。田荣此举将项羽彻底激怒,此后项羽亲自率领大军攻齐,田荣兵败被杀。为什么田荣明

  • 吕蒙一生有多励志?被轻视后靠努力赢得尊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吕蒙

    吕蒙是吴国名将,也是东吴四杰之一。实际上吕蒙的有一段十分励志的经历,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实际上两个成语就和吕蒙有关。吕蒙早期不识字,孙权告诉吕蒙如今他已身居要职,应该多读点书才对。但吕蒙总是以军务繁忙当做理由,直到孙权再次好心相告才下定决心开始学习。等鲁

  • 司马光如何评价韩信?韩信的结局其实是败在了自己手上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韩信,韩信的结局

    提起“兔死狗烹”可能很多人都会因此想到韩信,韩信被誉为是刘邦开国的第一功臣,最后却遭到陷害,不得善终。虽然史书提及韩信有谋反的迹象,但真相究竟是什么早已无从知晓。韩信也是有勇有谋之人,难道他就没提前想到自己的下场吗?司马光就曾评价韩信,认为韩信的结局还是因为没能看透刘邦的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