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隆基为什么杀上官婉儿(唐玄宗为何要处死于上官婉儿)

李隆基为什么杀上官婉儿(唐玄宗为何要处死于上官婉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487 更新时间:2023/12/8 2:13:53

上官婉儿从武则天的仇人,角色转化为心腹,必须除掉。巩固自己政权,防止第二武则天。第二,只是个可有可无的人。第三,武则天的教训在前面,还有韦皇后干政。所以,他们最终下了毒手。可怜,一代才女,如此丧命。

李隆基是唐朝历史上被誉为仅次于李世民的有为君主,在位长达44年,给大唐带来了最繁荣的开元盛世。

当然后来因为安史之乱,如烈火烹油般的大唐突然跌入谷底,也让李隆基的人生有了宛如过山车一样的经历。

但凡是能开创新时代的君主,必然有非凡之魄力和勇气,李隆基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成功与失败,全都都是来自于政变,其中对上官婉儿的坚决诛杀,显示出李隆基作为开创一代盛世非常之才的一面。

如果把武则天这个女性当权视做是乱政的话,那么武则天死后才是唐朝真正乱政的开始,因为所谓的武则天乱政,不过只是观念上的。

因为武则天当皇帝,无论是个人才能还是当时的环境来看,跟李唐男人当皇帝没什么两样,甚至要好过很多后来的李唐皇帝。

但武则天死后,乱政就开始了,武则天给了很多女人一个错觉,就像现代成功学宣称的那样,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但事实上武则天的成功是独一无二的,几乎不可能复制,当时当时的唐朝站在权力顶尖的贵妇们可不知道这个道理,到处都是跃跃欲试的想要尝试女人当政的感觉。

上官婉儿就是弄权者之一,他是典型的武则天时代,女性权力的代表,除此之外,韦后,太平公主这些女性将轮番出场,搅动大唐变局。

武则天死之前确立的继承人是李显,以张柬之为首的五大臣,面对张易之兄弟的日益专权,终于发动了政变,提前拥立李显登基。

武则天退位,李显曾经长期被放逐,对于朝局和长安,其实完全不熟悉,面对几乎真空的权力,此时的唐帝国开始了最混乱的十几年,各方势力开始了像乱炖一样的争斗,而李隆基则默默地看着这一切,并取得最终的胜利。

权力最厌恶真空,李显不行,自然是他下面的这些人开始作妖,五大臣作为功臣,是朝中当仁不让的掌权派,跟所有的权臣一样,皇帝宝座只要一座山,思想立马就变了,昔日的功臣立刻成了皇帝的敌人。

李显为了对抗大臣,于是让皇后韦氏也参与朝政,上官婉儿和韦后联合起来,成了当时朝廷的另一股强大势力,还有武三思,这个武家的代表人物,不但没有因为武则天的退位而遭到清算,反而在女人们的支持下,权势更加旺盛。

朝廷争斗任何时代都有,这一次唯一不同的是,女性成了主角,韦后以为自己大权独揽,实际上她离武则天还差得远,她根本没有理解权力的本质是什么。

武则天花了几十年,来培养自己的亲信,而韦后跟李显一样,长期被放逐,根本没有任何亲信可言,她所谓的亲信,不过是墙头草而已,能力和忠诚度都不行。

这期间,上官婉儿做了武三思的情妇,两个人联手不到一年时间,发送神龙政变的五大臣全部被放逐处死。

最终把当时的太子逼急了,起兵造反,杀了武三思,上官婉儿捡回一条命,紧接着又发生了李显被韦后和女儿联合毒杀的事情,突然的暴毙让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而我们阅读史料会发现,事情的真相应该就是这个样子。

连李显的女儿都参与其中,足见当时渴望权力的女性有多少,更不要说一直都很强大的太平公主,但组中韦后走得有些操之过急了,李显刚死就撺掇着大臣上表,自己想要当女皇帝。

临终遗诏是上官婉儿的神来之笔,作为一个政治老手,她敏锐地感觉到韦后这么做很快会败亡,于是利用自己起草诏书的方便,偷偷地向李旦集团伸出了橄榄枝,尽管前面都是按照韦后的意思写,但加了一条,让李旦也参与到最终的权力分配中,上官婉儿自以为做的非常完美。

如果按照一般的理解,上官婉儿已经是两头下注了,这个李旦就是李隆基的老爹,如果一切正常,李隆基是没有机会做皇帝的,正是韦后的胡作非为,让李隆基看到了机会,他决定铲除这一切。

李隆基的目标很明确,是铲除一切乱政的根源,他不针对谁,而是针对所有乱政的人,说得直白一点,李隆基认为女人才是乱政的根源。

只要有女人想当权,肯定要采取非常手段,毕竟是个男权社会,而无论是朝廷和李唐宗室,一定会有人反对,不管成功与否,都是一场血雨腥风,要结束这一切,必须有雷霆手段。

于是李隆基发动了唐隆政变,一举诛杀了韦后,还有安乐公主李裹儿,当上官婉儿拿着诏书表明自己是李旦这边的人时,李隆基根本不看,照杀不误,李隆基要的是彻底了结这一切,李隆基有这样的气魄和能力。

就像几年后,他再次发动政变,逼父亲退位诛杀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时一样,必须彻底地诛杀掉这些人,要不然只要女人当政,就一直会有纷争,而且还会有源源不断的模仿者。

经历了十几年不断的风波之后,李唐王朝终于恢复了宁静,李隆基登基称帝,以李隆基的气魄,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辉煌时代。

上官婉儿不过是新时代到来之前,必须要清楚掉的人物而已,不管她做什么,都无法改变被杀的命运,只因为她是女人,这一点对于李隆基来说就足够了。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庞统为什么诈死落凤坡(明知落凤坡有埋伏为何要去送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

    从表面看,庞统死于敌军手里,但本质上是死于诸葛亮的借刀杀人之计。当年庞统准备投靠刘备的时候,恰好遇见了诸葛亮,诸葛亮就给刘备写了一封推荐信让庞统带上,庞统见到刘备以后并没有拿出那封信,而是任由刘备让他当了县令,最终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熟读《三国演义》,提起其中的顶尖谋士,大多数人会脱口而出的,便是卧龙

  • 为什么庞统喜欢用魏延(魏延和庞统是一对好搭档)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

    因为庞统和魏延都是荆州人,又一起共事,在攻取西川时配合默契,两人有合作的基础,所以庞统喜欢用魏延。魏延和庞统两人行事风格差不多,不拘一格,用兵都很大胆富有冒险精神,兵行险着是他们共同的用兵风格,比如庞统攻取西川的上中下三策。庞统之死是刘备乃至日后蜀汉的重大损失,当时刘备已经拿下了荆南四郡,正在和庞统

  • 三国演义庞统是谁的部下(三国中庞统是刘备的下属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

    三国演义庞统是谁的部下,庞统是刘备的谋士,那时有个传言是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卧龙就是诸葛亮,凤雏就是庞统,可见庞统的名气和才能有多大,后来为了刘备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进入四川,庞统不惜牺牲了自己的性命,在落凤坡魂归西去,这种舍生忘死的文人风骨打动了很多人。庞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臣之一,在《三国演义》

  • 关羽为什么打不过庞德(关羽为什么招降不了庞德)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

    庞德与关羽打了200回合也没看出个高低,但庞德明显比关羽差一个档次。关羽时年58岁,身体素质下滑了不少,而庞德年轻,身体方面有优势。假如庞德遇到了巅峰时期的关羽,也许就悲剧了。关羽是全军之胆,只要有他在,蜀军始终士气高涨,打起仗来就多了几分顾忌!在汉末三国这一历史阶段,提到著名的武将组合,很多人的第

  • 晋朝为什么不出名(很少有晋朝历史,对垃圾朝代不重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

    晋朝知名人物数量很有限,真的和晋朝有关的名人,像是司马懿,司马师,这些晋朝的缔造者们,都是时期的人物。真正到了当皇帝时,早就水到渠成了,根本不需要发生多么轰轰烈烈的夺权政变了。晋朝的皇帝也都不是很出名,可能那个“何不食肉糜”的傻瓜知名度稍微高一些。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感一直很低,史学家都习惯把他和

  • 晋朝历史简介(历史上为什么人们都不愿意提起晋朝)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

    先来说说晋朝给中国历史带来的功劳。政治方面,西晋完善了九品中正制,将尚书省、中书省及门下省依序独立出来,这为以后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打造了基础。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结束了三国乱世,是东汉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耐人寻味的是,西晋这个朝代却让后世学者不愿意提及,因为这是一个带来的灾难远大于贡献的朝

  • 霍去病传奇的一生简介(霍去病将军生平成就故事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

    霍去病传奇的一生简介,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西汉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汉武帝皇后卫子夫及大司马大将军卫青的外甥,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同父异母兄长。霍去病十八岁为剽姚校尉,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十九岁时升任骠骑将军,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总有些人,出道即巅峰,而且是让人

  • 古代封狼居胥什么意思(历史上霍去病封狼居胥具体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

    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并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霍去病大破匈奴,封狼居胥,“狼居胥”现在何处?霍去病大败匈奴,封狼居胥,“封狼居胥”是什么意思?在中国古代

  • 历史上霍去病的真正死因(霍去病是因为什么而英年早逝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

    霍去病去世原因大体来说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病死,最早出自西汉史学家褚少孙。第二种说法是霍去病被人害死,真凶大概率是汉武帝。至于第三种说法,则是说霍去病是抑郁而死,或者说是孤独无援下自杀而死。霍去病是中国古代极为罕见的天才将领,在汉匈战争中影响极大,完全可以称为改变历史进城的英雄人物。可是,就是这

  • 如果卫青霍去病不死太子刘据结局(刘据能不能顺利即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

    如果这两人无病无灾的话,在巫蛊之祸那年,卫青不到六十岁,霍去病才四十多岁。到汉武帝去世时,卫青应该也差不多的年纪,霍去病才53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卫青只要不死,那就是定海神针般的存在。卫青、霍去病,只要有一个人活着,太子刘据的结局就绝不会那么悲催! 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亲弟弟,一生七次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