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班昭资料简介及生平事迹(才女班昭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班昭资料简介及生平事迹(才女班昭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378 更新时间:2024/1/15 17:19:59

约49年,班昭出生于家风纯正的孔儒世家,父亲班彪身兼史学和儒学,兄长班固班超亦颇有名于当时。寻常人家的女子都在飞针走线缝衣忙时,自小深受父兄影响的她却翻遍了家中的各类典籍,并烂熟于心。

秋风萧瑟、草木摇落时,一位古稀之年的老妇人溘然长逝。

当朝皇太后知晓后,专门派人监办后事。而且,皇太后还身着一袭素衣为其哀悼,眉眼之间难掩凄然之色。

她心下悲恻,人生渺渺,沧海一粟,斯人已远去,往日不可追。

皇太后这番礼遇规格之高,足以说明逝者并非庸常之辈。

而这位离去的老妇人,确是流芳百世的才女——班昭。

班昭因博学多才、睿智聪慧而被奉为“太后之师”,辅助皇太后参与处理朝廷政事,获得无上的尊崇。

在波谲云诡的皇宫内院,她因为懂得明哲保身,一直生活得无波无折,还受到众人的推崇。

除此之外,她写得了史书教义,还教得了后宫嫔妃,堪称多面的人生赢家和智慧的女性典范。

事实上,终其一生,她都用不平凡的经历诠释了一个道理:活得精彩的女人,往往都很清醒。

懂取舍

约49年,班昭出生于家风纯正的孔儒世家,父亲班彪身兼史学和儒学,兄长班固和班超亦颇有名于当时。

寻常人家的女子都在飞针走线缝衣忙时,自小深受父兄影响的她却翻遍了家中的各类典籍,并烂熟于心。

14岁时,她嫁与同郡曹世叔,两人琴瑟和鸣,恩爱有加。

未曾想,曹世叔早逝,班昭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曾经窗下共读的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只剩下她飘渺孤鸿影孤身走四季。

其实,在那个时代,大多数寡妇都会考虑再嫁,以求一处容身之所,享受凡俗之乐。

班昭并没有这么做,她选择在学术上勤苦耕耘。

春来秋去,年年如常,她的生活阅历日日丰盈,读书积累也日日深厚,她的内心世界也变得开阔朗然。

后来,她的长兄班固因为涉入大将军窦宪叛变一事而被捕,不久死于狱中。而班固曾受旨编撰《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完成。

于是,汉和帝就召将至天命之年的班昭完成其兄未竟之业。

班昭奉命在东观藏书阁埋首十几载,领受了更深夜静时的清寒,也饱尝了寂寂无人处的孤独。

但为了不辱使命,她从来没有介怀过。

坚定如她,坐拥书林,披拣文献,穷年累月,孜孜不倦,一刻也不曾放松。

《汉书》原稿当时已散乱不堪,以致于“莫能综理”,班昭不得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排版、纠错等工作。

在浩如烟海的素材资料里,她尽心尽力地整理,细致入微地挑选,酷暑时挥汗如雨,严冬时呵墨吮毫,终于完成了“八表”的编写,用才华为世人留下了百年大汉的沧桑印迹。

待完成“八表”后,班昭已是心力交瘁,“天文志”的撰著不得不改由他人来完成。

但《汉书》多有古文训诂,措辞深奥,鲜有人懂。为了传承历史,朝廷选派十位才能之士“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在宫苑小阁内,高才学子们正襟危坐,洗耳恭听,班昭这位德才兼备的女教员落落大方,娓娓道来,俨然一位“儒林女圣”的派头。

孟子有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每个人的人生皆是如此,在面临选择时,很难做到两全其美,只能有所取舍。

班昭舍弃了眼前的安稳,耐住了数年的清寂,凭借十足的耐心和顽强的毅力续补勘定史书,在中国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知分寸

《一代宗师》里有句台词说,“做羹要讲究火候,火候不到,众口难调,火候过了,事情就焦,做人也这样。”

按火候熬煮出来的粥会更加浓香,知分寸的人做起事来也更加出彩。

班昭便是这样的人。

她的哥哥班超投笔从戎,奋身异域,战必胜,攻必取,诛杀匈奴,稳定边陲,广扬汉威,立下了赫赫战功。

久居偏远之地长达三十一年,及至古稀,羸弱无力,班超的境况苦不堪言。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他归心甚重,却仍被投荒万里。迫不得已时,他辗转托人将奏书带给皇帝。

但他“目见故土”的夙愿却石沉大海,三年过去后也没得到应允。

听闻此事,班昭助兄心切,不顾皇权威严,以洋洋数言呈上一纸被人们传为绝世珍品和政治宏论的奏书:

所与相随时人士众,皆已物故;超年最长,今且七十,衰老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耳目不聪明,扶杖乃能行,虽欲竭其全力,以报答天恩,迫子岁暮,犬马齿索,为之奈何?

班昭笔触细腻,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在上书的开头还提及,因为“赖蒙陛下神灵”,班超才取得丰功伟绩,在叙述其忠臣良将之风时也力谢皇恩,用词毫不夸张,且深得人心。

同时,她还详细分析召回班超利于国家安定强盛,言之凿凿却不失分寸。

最后,她极尽关切之词提及兄长健康问题,言语之间无一丝一毫的愤懑,拳拳之意却众目昭彰。

阅毕这份既显君王盛德又慰边将之心的奏书,汉和帝不禁戚然动容,立即下令召回了垂垂老矣的班超。

让班昭始料未及的是,班超回乡一月余便病逝。虽已至此,他魂兮魂兮归故里,也算遂了心愿。

但于班昭而言,手足永诀,骨肉流离,一想色已变,再想涕泪濡。

毕淑敏曾说,“岁月送给我苦难,也随赠我清醒与冷静。”

兄长请回的奏书杳无音讯时,班昭没有怨声载道,而是一直清醒自持,最终用自己时疾时徐的生花妙笔换得班超的归来,帮他圆了落叶归根的念想。

不得不说,在男权社会,班昭作为一位女子,能勇敢无畏地走出来,代兄求得荣归,着实展露了她非凡的人格魅力。

而因为这次“冒险之旅”,武能匡国、文能济世的兄妹二人,也留下了手足情深的千古佳话。

明事理

有人说,为人处世,重在知进退,贵在明事理。

明事理,指的是一个人既懂得察言观色,又可以趋利避害,总能在变幻莫测的形势中寻求平衡。

也因此,班昭才能在纷乱复杂的宫廷中得以庇护和周全。

由于诵读经史,她早已熟知书中奥义,自然对立身处世也多了更深刻的见解。

汉和帝时,皇家内廷贵人、嫔妃无计其数,宫斗争宠频频发生,扰得宫内气氛剑拔弩张。

于是,汉和帝邀请班昭入得宫闱担任女师,教导她们立身修德。班昭学识深厚,教育有方,被尊称为“曹大家(gu)”。

而在这个过程中,她与一位叫邓绥的贵人极为投缘。邓绥勤勉有加,经常向班昭请教问题,不仅对诗书五经深谙于心,还对天文算数了如指掌。

仰仗班昭的鼎力相助,邓绥在后来的宫廷斗争中脱颖而出,取代皇后之位,在汉和帝死后又固守皇太后宝座。

在临朝听政的十多年时间里,无论是家事还是国事,无论是前朝还是后宫,每每遇到难解之惑,邓太后总向班昭询问求解之法。

眼光独到、睿智不凡的班昭总会想到合理的对策,时间久了,班昭就成了太后的左膀右臂。

邓太后的父母去世时,手握朝廷兵权的国舅邓骘主动上书乞归守制。

因为担心兵权流落别家,邓太后一时间犹豫不决,便向班昭咨询。

饱读诗书的班昭引经据典,劝说邓太后同意其兄回乡。因为她早已洞悉,当时诸事倚重外戚,致使朝廷上下颇有微词。

加之邓骘也想全身而退,不愿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番心思,通晓人情世故的班昭一清二楚。

经过班昭深入浅出的分析,邓太后最终准了邓骘,既保全了邓氏一族的名声,也巧妙地收回了兵权。

身在帝王家,班昭一向谨小慎微,所以可以明察秋毫,做出精准无误的判断。

正因为有了智谋双全的班昭扶持左右,邓太后在内忧外患的时局下稳握大权,安邦兴国,政绩卓著。

纵然班昭在背后参与国政,但她在言行上恭谨如一,邓太后深为感佩。

《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一个人,明白世事,懂得道理,才能在行为处世中游刃有余。

班昭不过是一介凡俗女子,却一直有着清醒的头脑和心智。

身居宫中多年,她不仅因为诵度万卷经典、知晓时事天下备受赏识,还因为持高洁之操、守正道之帆广受好评。

梁晓声写过一句话,“活得清醒,才是人生最明媚的样子。”

行走人世间时,保持清醒,是一种能力,亦是一种境界。因为,它藏纳了处世的学问,也丈量着人生的高度。

才学出众的班昭荣获一世美名,终究绕不过“清醒”二字。

她虽为女儿身,懂得取舍,清守妇规,甘守无边清苦,续写煌煌巨著,收获了众人的尊重;

她念及手足情,行事谨慎,张弛有度,言辞藏显自如,为兄解思乡苦,得到了后世的敬重。

她贵为帝王师,通明事理,品行端庄,精于审时度势,终成千古传奇,赢得了皇室的器重。

她的不朽才气让她的事迹名垂青史,而她的人间清醒也让她的名声永世流传。

所以,班昭这样一代巾帼奇才成为女性心中的偶像和楷模,她的名字也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残暴变态的帝王高洋资料介绍(高洋到底有多禽兽不如)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

    高洋继位前五年时间里,绝对可以和历史上任何一位优秀的帝王相提并论;但后面五年的高洋越来越狂暴和不可理喻,他做的事情让人惊惧恐怖,他的疯狂和残暴程度,比之历史上任何一位昏君和暴君有过之而无不及。说起北齐这个朝代,我想大家是比较熟悉的,它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比较有名的朝代,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之为:“禽兽王朝

  • 中将孙继先的生平事迹介绍(孙继先的武功实力有多强)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

    孙继先,1911年生于山东曹县。一生都是“勇”字当先。孙继先出生在贫苦人家,没多大就去给地主家放牛,每天山坡里摸上爬下,练就了一身好体魄。再大点父母把他送到了拳馆跟师父学武,没想到在武术上有过人的天赋。1957年,一位新中国开国中将,被从朝鲜战场的收尾工作中紧急召回,从此消失在大众视野。外媒甚至报道

  • 康熙是被雍正毒死的吗,康熙是病死的(据史料记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

    康熙是被雍正毒死的吗?据史料记载,康熙是病死的。但是关于其死亡的真相,有着很多种说法。一是康熙的确是因病死亡的,但是实际使其病情加重的是几个皇子的手足相残,导致其心情郁结,因此才悲伤不已,最终死亡。而另一种说法则称,康熙是被雍正害死的。因为雍正本来没有继位的希望,而康熙想把皇位传给十四皇子,只有将康

  • 杨贵妃与寿王有感情吗,杨贵妃更爱唐玄宗还是寿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

    提起历史上著名的美女杨玉环,大家能够记起的都是她和唐玄宗的旷世绝恋,唐玄宗为了博取杨玉环的笑容,每到荔枝季节都要安排从四川快马加鞭驰运过来带有露水的新鲜荔枝,留下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很多人也就遗忘了杨玉环的前夫寿王,他们之间没有感情吗?杨玉环和寿王肯定

  • 富察皇后怎么死的,病重缠身死亡时只有37岁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

    富察皇后怎么死的,富察皇后本就身体虚弱,病重缠身。乾隆13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而作为皇后的富察氏也陪同其出行。而就在其回京的船上,富察皇后没等回到宫中就薨逝了。死亡时,其仅仅只有37岁。据史料记载,富察皇后死去的地点在山东德州一艘返回京城的游船上。本次出行本是乾隆皇帝为了使富察皇后心情开阔所安排的

  • 周亚夫简介及生平事迹,汉景帝为什么要杀周亚夫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

    在语文、历史课程中,周亚夫是个偶尔亮相的经典人物,他没有苏轼、屈原、欧阳修、李白、杜甫这些大牛曝光率那么高,但如果写作文,涉及到“纪律严明”一类的主题,很有可能会把周亚夫细柳治军的典故作为素材。在历史课本中,谈到中央与地方的斗争,文景之治的历史,必然会涉及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

  • 三苏指哪三个人,三苏是苏洵、苏轼、苏辙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

    三苏指哪三个人,三苏是苏洵、苏轼、苏辙。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三苏这个名称,但是却并不知道三苏是谁,是做什么的。实际上三苏指的是三个人,而且他们之间的关系还十分亲密。今天小编就来告诉大家三苏指的是谁。三苏指的是苏洵、苏轼、苏辙,其中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爸爸,苏轼和苏辙是两兄弟。苏轼是哥哥,苏辙是弟弟,二人相

  • 四面楚歌的主人公是谁,四面楚歌的意思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

    四面楚歌的意思,“四面楚歌指四面八方皆响起楚地的山歌;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四面楚歌的主人公是西楚霸王项羽。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约定以鸿沟东西作为边界,互不侵犯。当时项羽因为经过了一场的战争,兵力非常少,粮食也已经快要吃完了。在谋士建议下,刘邦派兵将项羽部队围在了垓下。

  • 诸葛亮是怎么死的,诸葛亮是病死的享年54岁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

    诸葛亮是怎么死的,诸葛亮是病死的。在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中,享年只有54年。从刘备去世以后,每次打仗诸葛亮都是坐在车上,身体长时间保持一个动作,肯定会影响自己的食欲,另外,诸葛亮还是一个工作狂,有的时候工作起来就会忘了吃饭,这也是导致他身体机能下降的一个原因。诸葛亮又是一个内心敏感、好面

  • 三国孔融怎么死的,孔融是被曹操杀害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

    三国孔融怎么死的?孔融是被曹操杀害的。对于孔融,曹操既积满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加上郗虑的诬陷,曹操于是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于建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