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猛将常遇春身上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猛将常遇春身上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705 更新时间:2024/1/22 22:48:56

猛将常遇春身上最大的缺点是什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手下有两员大将,为其逐鹿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们就是被称为明朝双壁的常遇春和徐达。这两员大将几乎代表着明朝战力的天花板,从元末逐鹿天下到明初北伐大都,无人能出这二人之右。

可当人们谈及他们时,总是将徐达排在常遇春前面。明太祖朱元璋也在北伐时,将徐达任命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为何常遇春人称“常十万”,给他十万大军便可横行天下,勇猛方面比徐达有过之而无不及,却被任命为副将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常遇春也是如此。

幼年习武,起义参军

这就要从他出身说起。常遇春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不愿意老死在田地中,于是从小习武,希望能有一天出人头地。他长得高大雄壮,力大无比,且擅长骑射,在后面随朱元璋征战时,经常作为大军急先锋,有他参与的战斗,一般都能够以摧枯拉朽式完胜敌军。

1351年,红巾军农民大起义爆发,战火四起。1355年,常遇春投奔朱元璋,从此征战沙场、屡建奇功。如果说要给每一名武将总结一下特点,常遇春无疑是勇猛高傲,浑身是胆的代名词。刚投奔朱元璋时,便要求朱元璋给他军队前锋之位,朱元璋只是笑笑没有作答,但是心里却记下了这个年轻人。

浑身是胆,无人可出其右

常遇春的舞台首秀很快就到来了,同年六月,常遇春随朱元璋南下,在采石矶遭遇元军的凶猛抵抗。元军在岸边严阵以待,弓弩手,盾牌兵,快枪兵密密麻麻。朱元璋的战船距岸十几米远便无法前进,没有人能登上岸。接连损失了十几条船之后,朱元璋问常遇春还想不想当急先锋,想当的话就证明给他看。

只见常遇春驾一条小船,飞快划向岸边,挥着长戈直冲元军。元军士兵抓住他的长戈,常遇春便顺势跳上石矶,以一人之力掀翻元军弓弩兵,左右冲突如入无人之境,堪比三国演义中常山赵子龙七进七出之姿,可谓浑身是胆!朱元璋其余将士便随后冲锋,至此攻下采石矶,攻取太平。

后续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一战,常遇春更是护主有功,朱元璋所在旗舰搁浅,陈友谅的部下张定边报必死之心率船围攻朱元璋,常遇春奋勇当先,以一箭之力射伤张定边,又设法使朱元璋船脱离浅滩。这一战,陈友谅覆灭,朱元璋成群雄之最强,常遇春也升为平章政事。

要说勇猛,无人能出其右。

为人鲁莽,喜好杀降

唯独一个缺点,使他只能是将才,做不了帅才。就是为人鲁莽。

朱元璋时常在常遇春出兵之前就告诫他:“克敌在勇,全胜在谋。昔日,关羽号称万人敌,却被吕蒙所破,是因为关羽无谋。”让他千万不要勇而无谋。可见常遇春虽然勇猛无人能敌,但是却缺少大局观和统筹意识。

除此之外,常遇春喜好杀降。

公元1358年,常遇春与陈友谅部大战,活埋了投降士兵四千人。1368年,在攻克泰州后,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城。北上灭元时,下令将鲁中重镇潍县的全部元军士兵及大部分城内居民杀死。北伐时,东昌屠城,城内和附近的村庄几乎断绝人烟。

如此行径,在朱元璋与徐达多次警告下仍无收敛,常遇春杀降无人不知,北伐途中杀降更是不计其数。后面元军只要听到他常遇春带兵,誓死不敢投降,大多闻风丧胆而逃。

更是因为古语:杀降不详。导致世人对其英年早逝的原因,有着天谴与报应的说法。虽说这种因果论,不能全然让人信服,但常遇春杀降与屠城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相比之下,朱元璋让徐达作为主帅,而让常遇春当副手似乎是个正确的决定。毕竟朱元璋如果想统一天下,给天下百姓一个盛世,他就不可能一辈子征战沙场,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

如果让常遇春当主将,固然以常遇春的将才之姿可以百战百胜,但是战争结束之后,留给朱元璋的会是一个民生凋敝,城中无人的尴尬局面。

而如果任命徐达为主帅,不仅能够安然打下江山,还能够给他留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的天下,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第一猛将,英年早逝

常遇春自己也甘当副将,对这么一个高傲的人,甘愿屈居于徐达之下,毫无怨言。也可以看到常遇春对徐达的才能是认可的,明朝有他们两个绝代双壁守护,是明朝人的骄傲。

只可惜的是,常遇春在北伐回归途中,得“卸甲风”病暴毙,年仅四十,英年早逝,让人扼腕叹息。朱元璋悲痛欲绝,写了一首悼亡诗纪念常遇春,这也是朱元璋唯一一次因为部将去世而哭。

“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朱元璋

朱元璋给常遇春的谥号为“忠武”,在我国古代的谥号等级中,文臣的最高规格是“文正”,武将为“武宁”。而“忠武”是最高荣誉,比“武宁”还要高一级,历史上也只有寥寥数人的谥号为忠武,超脱于文武谥号等级之外。

后面徐达死后的谥号为“武宁”,常遇春也算是死后扳回一局。这也体现出常遇春在朱元璋心中的超然地位,或许朱元璋更欣赏常遇春也不一定。

标签: 历史古代明朝

更多文章

  • 在历史上张郃与马超的实力如何?有多大差距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张郃,三国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张郃是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五子良将之一,智勇双全,以用兵巧变著称,马超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有韩信和英布之勇,在演义中,张郃不敌马超,两个人交战,马超二十合击败张郃,让张郃输得灰头土脸,很没面子。而在正史中,完全不一样,张

  • 都是四世三公又是表兄弟 杨修为何比袁绍混的那么差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杨修,袁绍

    还不了解:杨修和袁绍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同样是四世三公,还是表兄弟,杨修怎么混的比袁绍差那么多?东汉时期还没有科举制度,出仕做官都是依靠官员、士人举荐,所以很容易就形成了传承几代的官宦世家,如当时全国闻名的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颍川荀氏、河内司马氏等。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

  • 三国时期庞统临终之前说了什么话?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庞统,汉朝

    庞统,刘备的重要谋士,才智与诸葛亮齐名,官拜军师中郎将。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人们总是觉得,只要自己的能力够了,就可以改变命运,甚至是改变一个国家的命数。但是这样的想法是荒谬的,对于前者而言,还有一定实现的概率,而对于后者,倘若一个国家真的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重新建立新的政权,才能够给

  • 隋文帝的《开皇律》是怎么确立封建制五刑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隋文帝,隋朝

    隋文帝的《开皇律》是怎么确立封建制五刑的?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隋朝的刑罚制度在整个中国刑罚制度发展史上可谓简明宽平,具体表现在:1、与《新律》相比,删去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罪一千余条。比《北齐律》的条数又减少近一半;2、死刑种类

  • 历史上宴婴与孔子之间的关系怎么样?有何历史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宴婴,春秋

    宴婴,齐相,也被人称为奇相,春秋末年奇才。这是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话说春秋时期齐鲁两国同处山东之地,齐国为姜子牙所建,鲁国为周公旦长子姬伯禽所创,两国原本都是为周天子抚定中原诸侯而立,按理来讲齐鲁应该唇齿相依,共同为周朝的江山社稷相亲相爱,互为羽翼,然而自周夷王听信纪国

  • 曹操到底在忌惮杨修什么 杨修是因为鸡肋才被杀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杨修,曹操

    还不了解:杨修和曹操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杨修真的因为鸡肋被杀?曹操究竟忌惮杨修什么?杨修是正儿八经的官二代,家族四世三公,血统比袁绍家族还要纯正。惋惜杨修的老爸杨彪,是一个老实人,不像袁绍那么爱折腾,所以到了乱世自然就家道中落了。杨彪是汉朝太尉,位列三公,但是他这个三

  • 杨坚与杨广父子之间的尔虞我诈有多激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杨坚,杨广

    杨坚与杨广父子之间的尔虞我诈有多激烈?历史上杨广当了太子后,日子也不大好过。这是因为,他父亲杨坚也并不完全信任他,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虽然他装出来的“节俭寡色”,但是他在一件致命的事情上犯了和杨勇同样的错误,就是结交大臣。杨广为了夺嫡,也结交了许多大臣。其中比较出名的是宇文述和杨素。宇

  • 曹操和杨修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人才是人才就是死的早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杨修,曹操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杨修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曹操与杨修之间,究竟发生过哪些有趣的故事?1.分食酥:有人送给曹操一合非常好吃的酥,曹操放在案头。由于曹操事情多,忘吃了是很正常的,为了提醒自己别忘了吃酥,就在盒子上写上“一盒酥”。这事被杨修发现,等到曹操走后,杨修就带几个人分吃了。

  • 明成祖时期鱼吕之乱的具体经过是怎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时期鱼吕之乱的具体经过是怎么样的?明成祖永乐末年,紫禁城的深宫后院内曾发生过一起有损皇帝颜面的宫闱之乱,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此事。为首的两名事主乃宫人鱼、吕 二氏,故在记载其事的朝鲜文献中称为“鱼、吕之乱”。 朝鲜李朝《世宗实录》(甲辰)六年(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424年)十月戊午,十七

  • 朱棣为什么能打赢朱允炆?原因有三点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朱棣,明朝

    历史上朱棣为什么能打赢朱允炆?明明占据天时地利的是朱允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其中原因,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个原因:兵在精而在不多论军队实力,建文帝可以用兵多将广来形容,他征调全国可用之兵可达100万人之多。而燕王朱棣的燕军不足30万,再加上其它诸侯王的杂牌军10余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