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宋有没有延用北宋的“守内虚外”策略?

南宋有没有延用北宋的“守内虚外”策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927 更新时间:2023/12/27 8:44:40

南宋有没有延用北宋的“守内虚外”策略?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守内虚外是北宋立国到灭亡以来一直执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守内虚外简单来说,就是将关注重点更多地放在内部,防止将领拥兵自重,同时放松对外的防备力度。

宋经过唐破灭后的五代十国,即“梁唐晋汉周”五个中央朝代和北汉等十多个小国家。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有兵权的人就可以自立为帝。

后晋、后汉、后唐的建立者,无一不是前代的统兵大将。甚至宋的建立者赵匡胤也是拥有了后周的兵权,才建立了宋朝。

为了防止宋朝重蹈后辙,赵匡胤采用“杯酒解兵权”的方式解除将领兵权,又采用“守内虚外”的国策防止他们重新拿回兵权。

那么北宋灭亡后,南宋是否也执行了这个国策呢?按现在史学界的普遍看法,南宋继承并实行“守内虚外”政策直到南宋灭亡,但实际上,南宋并没有完全按照北宋那样来执行。

这一点从南宋扛住金、蒙古的压力并坚持了一百五十余年就可以知道。南宋的实力不如北宋强大,面对的敌人却远比北宋凶恶。

如果真的照搬北宋的“守内虚外”政策,放松对外防御,怎么能保持与北宋几乎相等的国祚呢?

一、守内虚外的内容

既然要探讨南宋是否承袭了北宋的“守内虚外”国策,就必须要了解守内虚外的具体内容。

如果不能知道“守内虚外”是什么,自然也就不能分析北宋南宋为什么要执行该政策,以及双方所面临的情况与执行程度上的不同。

1、什么是守内虚外

“守内虚外”是北宋王朝的基本国策,它对北宋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五代的建立者都是前代的统兵将领领兵起义,包括北宋建立者赵匡胤本人也是如此,北宋便认为外部敌人和内部叛乱相比危害性更小,因此将精力更多地放在国内。

北宋的冗官杂官极多,一个职务往往要拆分成许多的职位来负责。可以一个人做成的事情也往往要分给几个人去做。

这样分权的目的就达到了,政治上分权的举措,好处很明显,就是防止某些人大权独揽,产生异心。

2.守内虚外带来的危害

坏处同样明显,建立多套班子,所需的俸禄支出成倍增长不说,有利益时每个人都要争着分一杯羹,出现问题则互相推诿扯皮。

军事是政治的延伸,普通职位尚且如此,武官就更甚。前面的冗官分权尚不必说,北宋的将领隔一段时间就要换一支部队统帅。

力求做到“将不知兵,兵不拥将”,同时还要派出宦官作为监军,分走将领一部分的权力用以制衡。

每当大军征伐,必有来自宫内的宦官前往作为监军。将领只有战时指挥权,且基本没有“临机设变”的权力,怎么打都是中央说了算。

我们经常诟病宋朝军队的战斗力,但在将领和兵士不一心,不相知,又有不懂兵法的宦官们对将领指手画脚、旁牵掣肘的情况下,北宋军队的战斗力自然没法提高了。

边境的守兵,为防叛乱往往布置的人数虽然不少,但分散了许多。例如宋仁宗时,河北的守军大概有四十万人,但分成了近三百支。

经济上,北宋将经济权全部收回中央,断绝地方叛乱的经济基础,使封疆大吏听命于中央,听命于皇帝。

政治军事经济三管齐下,“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

二、南宋不彻底实行“守内虚外”政策的原因

“守内虚外”作为北宋的基本国策,在南宋也当然实行。毕竟当时的人根本不会觉得有“北宋南宋”的区别。

无非是皇帝被俘虏后新皇帝在江南继续统治而已。但我们之前已经下过结论,南宋并没有像北宋那样执行守内虚外政策。

1、国家形势不同

北宋承继五代,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因此不得不说,南宋建立,距离北宋开国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礼仪教化已经普及得差不多。

人们也早已将大宋王朝认作正统,不会再有人会生出“皇帝者,兵强马壮者为之”的想法。

再加上分权、监军等政策一直在施行,国家没有那种需要忌惮的将领,因此在内部形势上,南宋无须着急、严苛地推行守内虚外政策,再有就是外部形势。

北宋时,宋朝占有中原大地,燕云虽然一直没有收复,在对辽、金中处于守势,但所能调动的资源非常庞大。

而且北宋面对的主要敌人辽、金、西夏,压力都不算很大。南宋就不一样了,徽钦二帝北狩后。

南宋丢失了河北、关中等膏腴之地,税收减少,加上对付的是蒙古这样的敌手,南宋不得不将战略重心由内转移到外。

无法再把大量的资金用于对内监视。因此,守内虚外的政策也不能推行。可以说,是蒙古的强大逼迫南宋不能着力于守内虚外。

2、军事力量的经营

为了对抗金国和蒙古,守住自己的统治,南宋必须培养有强大战斗力的部队。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将领正是一支军队的主心骨,历史上没有哪支骁勇彪悍百战百胜的军队,有一个草包一样的指挥官。

而如果继续遵从之前的政策,将不知兵,兵不附将,是没有办法做出一支凝聚力强、战斗力高的部队的。

因此,南宋放松了对军队的管控,以将领名字命名的军队越来越多,最著名的就是岳飞创建的“岳家军”。

岳飞与岳家军的强悍笔者无须赘述,而这也是南宋在守内虚外方面妥协的结果。

在与金的相持中,荆襄、川蜀和两淮战场最为重要。尤其是两淮之处,正对金国南下之地。

故在这里南宋布置了大量精锐部队,史载“国之精锐,尽在两淮”乾道年间,南宋在此地的驻军超过十万人。

荆襄、川蜀虽然稍次于两淮,驻守的兵力同样超过五万。“蜀——荆——淮”这一道防线之中,部署了大量兵力。第二道重要的防线就是长江天堑,宋朝训练了大量水军。

《宋史》上说“水军之制大加于前者(北宋),盖以南渡之后,江、湖、淮皆为边境故也。”

与陆军相比,南宋的水军不仅数量多,战斗力也较高,在与金国乃至后来的蒙古作战之中,都成功地遏制、击退了对方。

直到张弘范在长江上击败文天祥后,南宋已经基本宣布灭亡,因为国都建康已经摆在对方面前,而南宋是守不住的。南宋对军事力量的经营,是南宋部分放弃“守内虚外”政策的佐证。

3、南宋对边防的重视程度

南宋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将大量军队驻守在北方边境,因此也要花费大量的经费。

宋高宗曾说“天下财赋,十分之八耗于养兵”。在留正给皇帝的上疏中也提到“国家财赋用于养兵者,十之有八也。”

北宋由于“守内虚外”的国策,在国都汴京的禁军不仅在质量上超过边防军,甚至在数量上超过全国各地边防军的总和。这也导致北宋明明国力不弱,却在对外战争中频频失利。

到了南宋,朝廷不得不将精锐部队大量部署在北方边境。《宋史》载:“乾道三年。

国中兵三十二万三千三百一人,建康、禁中守备者五万一百七十四人。”南宋的主要军事压力来自外部,故将大量军队用来对付外敌。

对于南宋来说,内部叛乱不过是“疥癣之疾耳”。北方少数民族才是“腹心大患”,在这样的局势下。

兵力、钱粮都优先供给对外战争,北宋的“守内虚外”政策,又怎么能在南宋实行得好呢?

这时的守内虚外,多半已经是一个空壳,实质上已经是可以抛弃的东西了。因为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加上南宋皇帝在对统兵将领的控制所需之下才得以保留。

事实上,明朝也有派宦官监军的传统,对于南宋来说,“守内虚外”着实不是一件要紧事了。

总结:

自北宋开始实行的基本国策“守内虚外”,意图在于减小其他官员的权力,集中权力到皇帝手中。防止地方叛乱,从而降低地方将领对兵众的管控能力。

到了南宋时,“守内虚外”政策只是部分施行,其执行程度不能与北宋相比。原因在于形势的不同。

北宋刚刚经历五代乱世,人们道德观念浅薄,国家面临的内部威胁比外部威胁大,因此守内虚外政策得以不遗余力地推行。

到了南宋,一方面人民已经教化,宋作为正统已经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另一方面由于资源匮乏和外部压力,使得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成为头等大事。

因此南宋必须建立强大的军队,对将领的管控势必要放松。这也是南宋不能像北宋那样执行守内虚外政策的原因。

在南宋时,守内虚外虽然存在,但也只剩下一个空壳罢了。

标签: 历史古代北宋

更多文章

  • 曾抓了明朝皇帝的瓦剌部后来去哪儿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古代,明朝

    曾抓了明朝皇帝的瓦剌部后来去哪儿了?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对明朝历史有一些了解的人,应该大多都知听过“土木堡之变”的这一段史实吧?这场战役的结果就是当时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率部擒获了明朝御驾亲征的皇帝。这也使得这个部落一时风头大盛。但到后来的历史中却没有了瓦剌部族的消息,这是为什么呢?下

  • 清朝大才子纳兰性德为什么会英年早逝?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清朝,纳兰性德

    “清词三大家”之一的纳兰性德为什么会英年早逝?历史上也没有明确的原因,说法有很多,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纳兰性德的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

  • 明朝为何是世界一流火器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古代,明朝

    明朝为何是世界一流火器国家?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所统治的封建王朝,在明朝时期,已经有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明朝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中国从宋朝开始,火器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到明朝,火器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了世界一流的水平。当时明朝的军队普遍配有鸟铳、火铳等火

  • 韩信都上过战场厮杀过的 韩信难道打不赢宫女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韩信,刘邦

    对韩信被杀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韩信战场称王,为何却死在一群宫女手中?他经历了什么?大家都知道韩信是一个典型的穷人。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没有人可以依靠,只能抓些鱼来生活。由于出身贫困,韩信经常受到欺凌和歧视。曾经有一群恶人包围了韩信。一个屠夫问他是否敢用刀刺

  • 朱元璋为什么禁止明朝皇室吃人参?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古代,明朝

    朱元璋为什么禁止明朝皇室吃人参?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人参味甘,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神农本草经》关于人参用药的最早记载,就在《神农本草经》之上,直到今天这里面关于人参的用药规则和药效的描述,都还被海内外众多医学名家所沿用。关于《神农本草经》这本书,目前学界广泛认为它并非一人

  • 李隆基杀上官婉儿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李隆基杀上官婉儿的真相是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景龙四年(710年),太平公主的权力鼎盛,上官婉儿开始讨好太平公主。六月初二日,李显驾崩,韦皇后为了独揽皇权,开始安排自己的党羽族人。这个时候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起草了一份遗诏,立李重茂为皇太子,李旦辅政,让韦皇后为皇太后摄政。宰相宗楚客

  • 魏征去世后不久,李世民为何下令推到亲手所立的墓碑?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魏征,唐朝

    魏征, 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他提出的主张对李世民的行动及施政给以极有益的影响,辅佐李世民共创“贞观之治”。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千百年来,李世民和魏征是明君与诤臣的典范,两人合作默契,君臣情深,许多佳话流传后世

  • 北宋太监梁师成为何自称是苏轼之子?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古代,北宋

    北宋太监梁师成为何自称是苏轼之子?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一直以来,梁师成自称“苏轼出子”、“苏氏遗体”,即苏轼流落在外的儿子,而苏家也没有否认这一点。《齐东野语·朱墨史》记载,梁师成顾及兄弟情谊,甚至对家中帐房说:“凡小苏学士用钱,一万贯以下,不必告我,照付就是。”梁师成是北宋末年六贼

  • 宋朝皇宫一年能吃掉多少斤羊肉?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古代,宋朝

    宋朝皇宫一年能吃掉多少斤羊肉?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都说现在的年轻人是无肉不欢,其实古代人也不例外,但比起现代人的种类繁多的选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人眼里,他们只专注于一种食材——羊。宋朝人为什么爱吃羊?羊肉一直是中国人乃至世界各族人民历史最悠久的肉类食物,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牛—

  • 北宋士大夫饮食习惯有着哪些巨大变化?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古代,北宋

    北宋士大夫饮食习惯有着哪些巨大变化?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富庶的国家之一,它的疆域虽然不大,但是商业十分发达,在这一时期国民的衣、食、住、行与前朝相比都有了非常大的提高。北宋初年,受前朝战乱影响,社会上存在着节俭的良好风气,伴随着国家的发展,阶级差异明显突出,士大夫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