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泾原兵变,如不是此人唐朝提前150年灭亡

泾原兵变,如不是此人唐朝提前150年灭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35 更新时间:2024/3/12 19:08:14

安史之乱是唐朝最严重的一次的叛乱,虽然没有推翻唐朝李氏家族的统治,但让这个昔日无比辉煌的盛世王朝由此开始走向衰败、分裂和动荡之中。安史之乱后不久,唐朝又发生了泾原兵变,其规模虽不如安史之乱大,但产生的影响力却一点不比安史之乱小,差点让唐王朝成为一个短命王朝。但战神李晟的出现,成功粉碎了泾原叛乱,支撑起了唐朝即将倾覆的大厦,否则唐朝可能会提前150年灭亡。

为什么说泾原兵变虽然规模不大,却差点要了唐朝李氏王朝的命呢?我们从下面三个方面分析一下。

首先,安史之乱后,唐朝军阀割据现象非常,冲突频繁,很多藩镇节度使已经与中央政府形成势不两立之势,唐朝李氏王朝随时随地都有灭亡的危险。

这些藩镇乱象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一是他们逐渐形成子承父业的潜规则,很多藩镇节度使一旦年老去世,他的儿子就会向中央政府要求子承父业,承袭父亲的节度使职务,把藩镇变成自家的独立王国。即使中央不批准,他们也会自行承袭父职,成为名副其实的“藩二代”。

唐德宗建中二年,也就是公元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了,他的儿子就立马要继承父亲的职务,并向唐德宗写报告要求自己名正言顺就任新的成德节度使。还要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死后,他的侄子田悦也跳出来继承伯父的职务,要成为新的魏博节度使。有了这两个人带头,其它的节度使都蠢蠢欲动,也做这样的打算和准备。一时之间,这些雄霸一方拥兵自重的割据势力就成了唐朝皇帝最头痛的地方。

这种现象就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刚开始实行分封制,确实对当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到后来,当周王朝无法控制这些分封的诸侯之后,天下就开始大乱,各路诸侯争霸天下的刀兵祸乱就愈演愈烈,最终把周王朝陷入万劫不复的地位。

二是这些藩镇节度使之间往往会形成联合,共同对抗中央政府。本来一二个不听话的藩镇节度使已经很让唐朝皇帝头痛万般,如果这些藩镇的节度使相互联合起来,势力大增,这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了。

在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死后,其侄子田悦就任新节度使,当时的唐代宗几乎没有过问,没有过问就等于默许了。之后,又有了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后,其子李惟岳照葫芦画瓢,也要继承父亲的职务。当他的要求被新上任的皇帝唐德宗拒绝之后,这个人就很快和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道节度使梁崇义商量好,一起举兵造反。要把这个不听话的新皇帝赶下台。

三是藩镇节度使虽说受中央政府管辖,但实际上他们已经形成独立王国。行政上不受中央管理,财政税赋方面也独立运营,不向中央政府上缴。军队规模上,这些节度使个个野心膨胀,发展自己的武装,力求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也大展拳脚。

四是唐王朝在削蕃政策上走入了一个死胡同,他们奉行“以藩制藩”的政策。因为中央没有可以控制的军队,所以只能借助其它的藩镇去镇压不听话的藩镇。这样一来,当不听话的藩镇被镇压之后,新的更大的藩镇就形成了,对唐王朝更大的威胁随之而来。

比如说,当李惟岳等四个节度使发起叛乱之后,唐德宗命令幽州留守朱滔、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前去平叛。这两个人很快把这次叛乱很平息了,但事情远没有结束,在这次平叛中立下战功的朱滔、王武俊两人觉得德宗皇帝对他们的赏赐恩惠不公,于是又找借口联合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纳重新叛乱,并且各自称王,明目张胆和中央政府对抗。

德宗皇帝再次任命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先去平乱,但这个李希烈此刻却在心里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不但不去平叛,反倒和这群剿灭的对象勾结起来,开始向唐王朝中央政府宣战,而且他自己也找了理由把自己封为建兴王。

唐王朝这种“以藩制藩”的政策不但没有达到平叛的预期,而且加剧了天下割据势力的做强做大。

尽管各地藩镇节度使都蠢蠢欲动,而且已经有几个藩镇发生了叛乱,好在这些藩镇都离长安较远,即使内战硝烟弥漫,但也烧不到唐王朝的家门口,天下大势可以说还在唐朝皇帝的控制之中。

最主要的是,北方地区及首都长安周边还非常稳定,这对唐王朝来说还有很大的战略腾跃空间,只要关中不乱,再难的事情总会很容易处理,得关中者得天下。

但事情的发展,总会让人无法预料,当你在想象着享受幸福降临时的美妙场景时,灾难总会不期而遇来到跟前。对于四面八方都漏雨的唐王朝大厦也是如此。

公元783年,唐德宗命令李勉、哥舒曜前去镇压李希烈。本想着能一次性歼灭李希烈领导的叛军,但没想到李希烈这个人挺能打仗,朝廷派去的这两员大将跟他打了几仗都没有打过他,吃了败仗。于是唐德宗又重新调整了带兵将帅,并命令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带5000士兵前去援征。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首都长安爆发了兵变,这就是唐朝历史上有名的泾原兵变,是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面临威胁最大的一次兵变,如果当时处置不当,唐王朝大厦就有立刻倾覆危险。

为什么这么说呢?同样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番。

首先,这次兵变发生在首都长安,处于唐王朝的心藏地带,如果兵变成功,唐朝灭亡也就是瞬间的事情。

当增援前线的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带领5000人度过长安时,长安城的京兆尹王翃按照皇帝的交代要慰问犒赏一下自己的军队,可这个王翃表现的有点小气,他给将士们吃的是一些过期食物和残羹冷炙,这下把这些将士们的心给伤了,觉得朝廷不拿他们这些上前线送死的人当人看,结果就起兵反了。

德宗皇帝一看泾原兵反了,先是派人带着大量好吃好喝去慰问,结果这些人已经不在乎这些物质引诱了,铁了心要反叛。德宗皇帝一看这事弄不成,兵变越演越烈,自己也顾不上那么多了,立刻带着家眷学着祖爷爷唐玄宗一样,向长安城外逃跑,来到离长安不远的乾县躲避兵灾。

当时赋闲在家的太尉朱泚并没有跑掉,泾原兵觉得这个人职务高,威望也不低,年龄又大,于是就把朱泚请出来一起造反。

朱泚早有此意,加上他的弟弟朱滔此刻已经反叛自立为王,所以朱泚就毫不犹豫的答应了给这帮泾原兵站台,自封为大秦皇帝,并给他的弟弟朱滔写信“三秦之地,指日克平,大河之北,委卿除珍,当与卿会于洛阳”,意思要和弟弟共享天下。

在做这些工作的同时,朱泚不忘消灭唐玄宗的子子孙孙。他立刻派兵去乾县围攻唐德宗,准备一举拿下,然后杀之。这样自己这个大秦帝王也就当得踏踏实实了。

如果一切按照朱泚的计划顺利进行,大秦帝国的大旗可能就替代唐王朝的大旗,在长安城上迎风飘扬。

但这个时候,粉碎朱泚大秦皇帝梦想的人却好不征兆的站在的朱泚的面前,准备亲手撕碎朱泚的大秦帝国旗帜。

就在朱泚猛攻乾县时,决定大唐命运的这个出来了,此人就是李晟。

为什么说他成为决定大唐命运的人呢?因为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李晟的所作所为是他成为唐王朝名副其实的支柱型人才。

首先,他在泾原兵变后,立刻从河北率领神策军赶了回来勤王,稳定了唐王朝的统治。

李晟当时是神策军节度使,神策军既不是地方军阀的部队,也不是李晟自己的部队,而是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重点打造的一支中央嫡系部队,是专门服务于唐王朝统治的一支武装力量,虽然人数不多,但装备精良,且政治素质合格。

李晟作为这支部队的缔造者,在泾原兵变后勤王及时,且在泾原兵变时面对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和朱泚企图阴谋作乱的局面,李晟沉稳应对,斗智斗勇,勇敢的粉碎了这两个人的勾结。把关中地区的军队逐渐统一起来,并听从唐德宗的调遣,是关中各方势力重新回归到唐王朝的立场中来。

李晟在统一了关中各派军事势力之后,就向盘踞在长安城里的朱泚叛军发起攻击,只用了三天时间,就把这次因为泾原兵变而给唐王朝造成极大损害的叛军一举歼灭,收复了长安,把已经逃亡汉中的德宗皇帝迎回长安。

最终,短命的大秦帝王朱泚逃亡去了塞外,朔方节度使李怀光也灰溜溜的躲回到河套一带去了,关中及周边地区重新回到唐王朝的统治之中。

另外,在此后的岁月里, 李晟先后做了凤翔节度使兼四镇北庭行营兵马元帅,率领神策军在西北抗击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的侵扰,为稳固唐王朝统治立下了不少战功。

李晟一手打造了忠于朝廷的神策军,通过十几年的发展,是这支不到5000人的神策军最终发展到15万人的规模。这支部队除了保护首都地区防卫安全之外,还经常被派往全国各地,去执行剿灭叛乱藩镇的任务,有效的震慑了一些蠢蠢欲动的藩镇军阀。

纵观李晟一生,他始终效忠于唐王朝,无论是代宗时期,还是德宗时期,或者是后来的唐僖宗时期,李晟虽官居高位,却从来没有产生过背叛唐王朝的想法,在自己长达半个世纪的为官生涯里,履行了一个忠臣应该履行的的责任。后人评价他是和郭子仪李光弼齐名的唐朝中兴名将。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监狱里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监狱生活是比较有规律的,要听从监百狱内的工作人员的安排,按时起床吃饭,并按照规定统一劳动。服刑人员从看守所到监狱以后,首先到教育监区进行学习改造,监狱会给服刑人员发放统一的囚服、餐具、洗漱用品等,一般还会安排简单的体检。刑期不度一样,所从事的工种也不一样。一般刑期长的会从事服装加工等,因为这可以让服

  • 浙江发现八千年前人类遗骸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浙江久远的古史,可以从浙西建德一个叫乌龟洞的洞穴说起。40多年前,考古学者深入洞里,发现一枚人类牙齿化石,经鉴定,它属于5万年前一个浙江人的。近年来,也有类似的新发现:在义乌桥头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一具完整的人类遗骸,来自8000多年前,被考古学界称为“浙江第一人”。专家初步推断,他并不属于我们所属的

  • 这五座新石器时代遗址最具代表性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距今4000年以前,楚雄境内先民多已进入新石器时代。现代考古发掘证明新石器文化遗址在楚雄州各县均有发现,并以元谋、永仁、禄丰等县最为集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谋大墩子和永仁菜园子。根据历史学家研究,古称“大笮”的攀枝花盐边县,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类的垦、捕、渔、猎等生产活动 足迹

  • 亚圣庙和孟母林是怎么来的你知道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亚圣”就是战国时著名思想家孟子,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他继承了孔子的中庸学说,对当时和后世的思想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孔子以后最大的一个儒家大师。所以历来孔、孟并提,以孔子为圣人,以孟子为亚圣。北宋1037年,孔子45代孙孔道辅任兖州知州时,在山东邹县东北的四基山西麓发现孟子的墓,并在这里建庙祭

  • 古老神秘的千佛山,他是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千佛山是泰山的余脉,古称历山,又名靡笄山。位于济南市南部,成为除大明湖、趵突泉外的济南第三大名胜。千佛山有隋朝开皇年间所刻佛像,随石作形,因而建寺名叫千佛寺,山名亦称千佛山了。千佛寺内南崖上的千佛崖,镌刻着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佛像浮雕,与洛阳龙门石刻、敦煌壁画和杭州灵隐寺巨佛齐名。其中,以极乐洞中

  • 岱庙:悠久的历史文化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岱庙为泰山五庙,在泰山南麓泰安县城内,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的地方。历史上有“汉亦起宫”的记载。经历代拓建增修,形成了宏大壮丽的古建筑群,总面积达96400多平方米,其规模设计完全效仿帝王宫殿和宫城,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风格。岱庙前是岱庙坊,坊前遥参亭为入庙初阶。古时帝王朝山,先在亭内举行简单的

  • 关于泰山的由来与传说你们知道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登临泰山之颠后即兴之作《望岳》中的名句。泰山气势磅礴,雄伟壮丽,向来被誉为“五岳之长”、“五岳独尊”。泰山古称岱山,又名岱宗。古人有“山至泰山,天下无山”的赞语。其实泰山玉皇顶仅高1545米,位于五岳第三,跟全国的高山巨峰比,也是微不足道。泰山为什么有这

  • 揭秘:南京瞻园是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朱雀桥边野草花,鸟衣巷口夕阳斜。”穿过唐代诗人刘禹锡歌咏过的乌衣巷,就可看到白鹭洲畔的江南名园瞻园了。这里说的白鹭洲,并不是李白诗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里的地方。但这个白鹭洲却与古时的白鹭洲有密切关系。古时的白鹭洲在城西1.5千米隔江中心,因湖上多聚白鹭而得名,李白游此后留下诗句。但

  • 南京莫愁湖之名由来的美丽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莫愁湖古称横塘,因其依石头城,故又称石城湖,名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莫愁是河南洛阳人,幼年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她文静,聪明好学,采桑、养蚕、纺织、刺绣样样拿的起来。邻居家的小孩念书,她听着记着,不但识的些字,连诗文也能吟咏几句,莫愁还和父亲学了一手采药治病的本领。十五岁那年,父亲在采药途中不幸坠崖身

  • 曾经是世界第一宫殿的南京明故宫,为何只剩下一道残景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南京明故宫,又称明故宫、南京紫禁城,是明朝首都应天府(南京)的皇宫。始建于元至正廿六年(1366年),明洪武廿五年(1392年)基本完工。历时二十余年,占地面积超过101.25万平方米,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南京故宫作为中国古代都城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其建筑形制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