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陵寝之迷:曹操究竟会把墓地选在哪里?,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在今天河北临漳县三台村,有几处已经并不太高的土台,这些土台就是曹魏政权的象征性建筑铜雀三台,今天的铜雀三台,早已风华不再。如果从铜雀台上可以眺望到曹操的陵墓,说明曹操的陵墓距离铜雀台并不是太远,显然,铜雀台是曹操墓葬的一个重要参照。
正当刘心长以及考古工作者在努力发现曹操墓的蛛丝马迹时,一个意外的发现让重重迷雾遮掩的曹操墓开始清晰起来。1998年4月,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村民徐玉超在村边的空地里挖土时,意外发现了一块石碑,当时的他并不知道这对于寻找曹操墓来说,是一个惊人的发现。因为年代已久,这块石碑的字迹有的已经模糊,考古人员对石碑进行了拓片,并对石碑记载的内容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发现这是一块墓志铭,内容是后赵建武年间的公元345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的墓志。令考古人员兴奋不已的是,鲁潜墓志首次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方位。
如果鲁潜墓志同鲁潜墓的距离太远,对于曹操墓,鲁潜墓志的记载就失去了坐标意义。考古人员在鲁潜墓志发现地进行考古调查,认为鲁潜墓应当距离鲁潜墓志发现地不远处。然而,这一带的地层已经破坏,鲁潜墓已经无迹可寻。随着鲁潜墓志古碑被发现,曹操墓的范围逐渐缩小了,被野史和传说混淆视听的曹操墓,似乎有了云开雾散的迹象。那么,鲁潜墓志记载的高决桥在哪里呢?
史料记载魏文帝曹丕曾从水路上前往祭奠其父亲,水路就是指沿漳河溯流而上,而西高穴村的位置正好在漳河南岸,距离漳河很近。河南省安阳市的考古工作者按照鲁潜墓志的记载,以鲁潜墓志发现地为基准点,对曹操陵园区可能存在的范围进行现场测量。就在考古人员确定的曹操陵园区范围内,位于西高穴村鲁潜墓志出土地,西北约有500米处,有一处隆起的高台地,考古人员在上面发现了大量大型板瓦,和宫殿建筑大门上泡钉。考古人员由此判断,这里曾经有过宫殿式建筑,河南考古研究所的潘伟斌研究员通过实地查勘与考古论证,认为曹操墓葬的区域就在河南安阳县的西高穴村,方圆不到一千平方米的范围。潘伟斌把这片遍布着庄稼的高台地称作曹操陵墓区,这片区域距离邺城遗址三十里左右,在河南安阳县丰罗镇西门豹祠以西,一个地势较高的岗岭上,西部为太行山东麓,其地理地貌特征与曹操《终令》的描述相吻合。
潘伟斌描述1700多年前,这片土地应当是一片西北高东南低的高岗,只是到了现代才通过土地平整改造成农田。这样的地形今天还可以通过一些残留的地形原貌看出来,因为这片高岗比漳河要高出十多米,因此不可能引漳河水来灌溉,当时应当是一片贫瘠之地。
2006年,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就在专家认定的曹操陵园区域的西高穴村西南,惊人的发现了一座大型砖室墓。虽然此墓葬已经被盗墓贼盗掘一空,但是考古人员同邙山出土的同一时期的东汉皇陵作比较,认为这是一座东汉晚期的大墓,级别至少是王侯级。这座大墓的方向就在鲁潜墓志出土的东南方约一公里处,考古专家大胆推测,这极有可能是曹操墓或其陪葬墓中的一座。2006年,在西高穴村被盗掘出土数件文物上面有武帝家用铭文,曹操死后,被尊为魏武帝,而武帝家用铭文牌说明,这是曹操生前用过的器物。
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载,西门豹祠在邺城西十五里,曹操墓在邺城西三十里,潘伟斌经过测量,他所确定的鲁潜墓、曹操墓都在三十里的范围之内。综合曹操墓葬的各种考古依据与史料,潘伟斌将曹操墓的位置锁定到一个非常小的区域。潘伟斌等考古学者通过史料记载与考古研究判断,曹操墓可能是一座埋藏很深的带有石墓门和长长墓道的砖室墓,墓室顶部应为穹窿顶,由主墓室和若干墓室组成,墓室里显得开阔,因为没有太多的陪葬物。曹操墓就在今天西高穴村不远处,漳河南岸的一个西高东低的高台地上,葱蓉的草树围绕着一座院落,里面就是魏武帝陵。
曹操统一北方后,邺城成为他进行统一战争的战略大后方,邺城随之成为黄河流域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因此曹操去世时将墓地选择于此。曹操在世时,他本人并没有代汉自立,而且一生中树敌太多,不可能把墓地选在当时的首都许昌或者洛阳附近。而老家亳州远离中原,接近孙权的吴国,极易为孙吴所偷袭,从安全考虑,曹操也最可能把墓地选在自己的封地邺城。关于曹操陵寝的真实情况至今仍是个谜,还有待于新的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