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好妒忌不能容人 没器量

诸葛亮好妒忌不能容人 没器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682 更新时间:2024/1/18 1:44:03

诸葛亮好妒忌不能容人没器量,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诸葛亮好妒忌不能容人没器量

朱德自幼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饱读诗书,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底。他青少年时师从家乡名士席聘三,学习四书五经、涛词歌赋、春秋左传、二十四史。后来,朱德投身军旅,成为滇军的高级将领。1918年护法战争后,他率部驻防四川泸州时,博览群书,尤其爱看历史书籍。他对三国史怀有浓厚的兴趣,精读了《三国志》,并在书中作了许多批语。从这些批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朱德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正是他之所以成为伟人的思想基础。

朱德很欣赏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的信念。《魏书・陈恩王植传》说:“昔汉武帝为霍去病治第,辞曰:‘匈奴未灭,臣无以家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他读到这―段时,对霍去病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先公后私的胸怀非常赞赏,赞之曰:“军人格言”[1],表示要学习这种精神,“倾心为国志无违”[2],要为国家民族的富强贡献力量。

朱德很注意探讨三国时期战争胜败的原因,对《三国志)中记载的政治军事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他认为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很多,但根本在于“义”和“名”,也就是是否符合民众心愿,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方向,是否正义,即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尽管有时正义一方的力量弱于非正义―方,但正义―方最终将得到胜利。因此他特别在《三国志》上批道:“成大事者起兵以义”,“师出无名,焉得不大败!”“人思自利来有不解体者。”[3]只要是正义的事业,最终能够成功;那些非正义的,不管当时如何气势汹汹,最终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

在对战争胜败的具体分析中,朱德指出许多战争失败是由于内部不团结,作战不协同造成的。他在读到东汉献帝初平年间,各路军阀推举袁绍为盟主,联合讨伐董卓,尚未交战孙坚就与袁术发生内讧,结果首战即告失败一节时,―针见血地评论说:“联军不战,必将内图,内衅一开,立见消亡。”[4]在读到袁术与袁绍兄弟俩都不能合作,互不相让,发生战争,结果是袁术失败、袁绍削弱时,朱德批道:“亲相离何能成事。”[5]咄在分析曹操同袁绍的官渡之战的胜负时,批评袁绍集团内部:“坐失机会,不协力,自亡也。”“不协战,兵多无用,故败。”[6]朱德指出,袁绍之所以败于人力物力都远不如他的曹操,原因之一就是军队内部的不协同、不合作,互相牵制。朱德还指出,当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后,曹魏的力量最强大,孙吴和蜀汉理应通力合作,共同对付曹魏,并且吴蜀存在合作的基础和条件;然而吴蜀却两虎相争,相互削弱。孙吴和蜀汉最后被灭,就是吴蜀纷争、互相削弱的结果。他评论道:“权、备当时人杰也,两相斗意气也,知其不可斗而斗之,逞一时之小忿也。小不忍则乱大谋,曹之灭蜀吴,是吴蜀之自亡也。”[7]朱德不是历史学家,但他的见解非常中肯。

朱德对那些重私利、轻大义者极为鄙视。《魏书・袁绍传》说:“建安五年,太祖(曹操)自东征备。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丰以其杖击地曰:‘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朱德读此,禁不住尖锐地批判袁绍:“以家为重,何能保国!”[8]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天下大乱。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了多个军阀集团。其中以曹操和袁绍势力最为强大,两人都企图一统天下。姑且不论袁绍进攻曹操是否就是“保国”,但袁绍以这种所谓理由而不顾大局的做法,理所当然地受到包括朱德在内的历代人们的鄙视。

朱德深知以身作则的重要性。《魏书・三少帝纪》记述尚书何晏向魏帝进言:“善为国者必先治其身,治其身者慎其所习。所习正则其身正,其身正则不令而行;所习不正则其身不正,其身不正则虽令不从。”何晏的意思是要当帝王的以身作则,为臣属带个好头,否则就会上梁不正下梁歪。朱德对此深表赞同,他批道:“人人皆宜,不必人君。”[9]而在他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坚持做到以身作则。

朱德志存高远,胸怀宽广。他鄙视那种心胸狭窄,争个人名利的人。他读到《魏书・武帝纪》中汉献帝封袁绍为太尉,官品在曹操之下,袁绍不接受这一段时,批道:“不屑居人下,又无特长,何能成事?”[10]认为像袁绍这样的人被曹操消灭是必然结果。同样,朱德对蜀汉将领杨仪也很鄙视。诸葛亮北上伐魏六出祁山,病死五丈原,生前将指挥权交给杨仪。杨仪与魏延素有矛盾。杨仪掌权后利用职权杀了魏延并诛其三族。朱德对此感慨地批评:“军人不能与人有私仇。”[11]认为―个身居高位掌握很大权力的人,尤其是握有兵权的军队将领,应有心胸度量,能容人,包括反对过自己的人,绝对不能公报私仇。

朱德在评读《三国志》时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面更是如此。例如,他十分重视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他认为古往今来,没有哪一项事业的兴衰不和人才的优劣以及是否正确使用人才联系在―起。他在读到《三国志》中有关这类问题时,从这个角度对历史人物作了不少精辟评论。

诸葛亮,历来被作为智慧和做人的典范,古往今来的人们都对他十分崇敬,尤其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被后人视为楷模。朱德对他也很崇敬,并赞赏其功绩和才华,但对其用人政策表示遗憾。朱德读《蜀书・马良传》后,对诸葛亮不听劝告,破格重用言过其实的马谡,结果造成一出祁山战役失败很不以为然,批评孔明“溺爱不明,慎者不免”,并尖锐地指出:“武侯之帅才有限。”[12]

他在读完了《蜀书》中的《刘封传》、《廖立传》、《彭兼传》、《李严传》后,认为这几个人都是很有才干之人,是蜀汉政权的功臣,如果使用得当,定会有很多贡献的。朱德对诸葛亮未能恰当地使用他们深感痛惜。他在这几个传记上批了“所以败也,不容将何能克敌?亮、备之不成事也在此”;“亮忌才”[13]等语。朱德以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角度,从蜀汉事业的大局出发,认为诸葛亮应该重用这些人才。诸葛亮没有这样做,因此诸葛亮的人才政策不太成功,而诸葛亮的才干和度量则自然有限。朱德的这些评论是很有见地的。

在东汉末年,袁绍集团兵多将广,人才济济,占据着很大的地盘,是当时势力最强的军阀。但朱德认为袁绍集团徒有虚名,不过是个纸老虎,因为其“谋士贪财,主将无谋,败必矣。”[14]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大破袁绍集团,朱德认为是必然结局;他分析说,袁绍“无能之将兵,‘降器械而为雄,终不可恃。”[15]他对袁绍心胸狭窄、猜忌下属、不听正确意见特别厌恶。在《魏书・袁绍传》上精辟地写道:“人才如此之多,而卒至于灭亡者,有才而不能用也。”[16]

对于曹操,朱德没有受传统的“奸雄”之类负面观点影响,很欣赏曹操的政治军事才能和他能使用有才之人,认为曹操“唯才是举”政策,是曹魏之所以“成事”,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但是朱德很不满意曹操用人只重才干不重品德的作法。他写道:曹操“尚才不尚德,功成而民无生气矣。”“尚才不尚德,乱平而人心丧尽。”“功则有之,德则未也。”[17]这些评论就是现在看来都是比较实事求是的,也是很有道理的。

综观朱德读《三国志》的批语,我们可以看到他当时观察思考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可以了解他的志向、情操和道德观,可以知晓他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底。可以认为,朱德之所以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成为卓越的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既是长期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结果。

推荐阅读:

碧血剑中八大高手排行:何铁手垫底,玉真子却只能排到第二名

记忆|1994年4月11日,“非法集资第一案”长城机电总裁沈太福被处决

梦见被敌人侮辱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好不好有什么征兆

梦见吃烤鸭是好事吗梦见烤鸭代表什么意思–周公解梦

梦见看礼花_周公解梦梦到看礼花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看礼花好不好

标签: 器量

更多文章

  • 揭秘:孙策竟是这样子被害死的 为一代枭雄叹息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枭雄

    揭秘:孙策竟是这样子被害死的为一代枭雄叹息,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承继父志,实力逐步强壮。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动,预备攫取江北庐江郡。庐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占有庐江的诸侯刘勋实力强壮,狼子野心。孙策知道

  • 三国历史上吕布真的被孙坚打败过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吕布

    三国历史上吕布真的被孙坚打败过吗?,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吕布简介吕布出身低微,祖上三代都是别人家奴。吕布天生聪颖,自我意识萌发比较早,觉得命运应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他勤学武功技艺,在并州担任主薄,得到丁原的赏识。丁原觉得吕布虽武艺高强但心机不深,留这样的人在身边比较放心。从此吕布发迹,从此正式

  • 历代帝王三国之吴国开国大帝孙权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吴国

    历代帝王三国之吴国开国大帝孙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吴太祖大帝孙权孙权(公元182-252),汉族,字仲谋。东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父孙坚,是春秋时大军事家孙子之后。任长沙太守,封破虏将军。兄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孙权生于光和五年

  • 第四节 钱是害人精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害人精

    第四节钱是害人精,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人生是一种需要发酵的美酒,越年久越能品尝出美味来。47岁才开始在天下活跃起来,并敢于与统治者斗争,这本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精神。但由于他实力不够,而且强敌太大,所以始终不能获得天下人的认可。不过,刘邦是一个善于运用智谋,或者说是长于使用贤良之人。所以,在秦朝末

  • 中国大一统思想从秦汉以后基本确定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汉

    中国之所以形成大一统的惯性,自秦统一中国以后到大汉固定大一统的基因,其中最重要的两条是:一是没有全民信仰的宗教,更没有出现过政教合一的王朝;二是在时代,开创的儒学便由汉武帝、董仲舒十分聪明理智地推到了独尊地位。这两条可以说是中国大一统基因的内核,两者缺一不可。我们说大汉王朝,大一统的遗传基因基本固定

  • 卫子夫长得有多美?卫子夫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卫子夫

    卫子夫长得有多美?卫子夫的结局如何?,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古代很多平凡人家的女子,都希望拥有如窦漪房那样的锦绣人生,但是窦漪房只是幸运的极少数,世间的大多数女子都没她那样的好运气。在窦漪房之后,从歌女做到皇后的卫子夫可以说是最像窦漪房的人了,但是她却将这条路走成了绝路。汉武帝被世人誉为千古一帝

  • 《汉兴八十年》第三卷 楚汉相争>第三章 汉高帝三年 公元前204年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楚汉相争

    《汉兴八十年》第三卷楚汉相争第三章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第三章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第八节称雄北方吸取齐国田氏兄弟和项王耗的办法,在正面和项王拖着,就是不正儿八经的开战,而另一支部队韩信不负众望,迅速平定了整个北方。首先是魏国。韩信带着灌英和曹参一起攻打魏国,曹参和

  • 西汉皇帝简介列表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西汉

    西汉皇帝简介列表,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西汉,又称前汉,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东汉合称汉朝,是中国古代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公元前206年刘邦被西楚霸王分封为汉王,而后经过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取胜后,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称皇帝,国号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太祖高皇帝。至9年1月

  • 第四节 力推行黄老政策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第四节

    第四节力推行黄老政策,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西汉政权建立后,为稳定局势,巩固政权,对异姓诸侯王的割据行为采取严厉镇压,而对百姓则实行与民休息的让步政策。功高勋著者受到赏赐,与之剖符铁书,共享富贵;谋反作乱者,天下共诛之,手下决不留情。这种一软一硬、一德一刑的两手政策,是西汉前期黄老政治的主要特点

  • 刘恒的妻子是谁?刘恒妻子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妻子

    刘恒的妻子是谁?刘恒妻子简介,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刘恒的妻子是谁?刘恒妻子简介刘恒是历史上西汉皇帝,被称为汉文帝,汉文帝与他的儿子汉景帝开创了文景之治,那么汉文帝刘恒的妻子是谁?刘恒妻子简介。下面就由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解答。刘恒的妻子是窦漪房,清河郡观津县(今河北省武邑县)人。唐司马贞《史记索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