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3.中兴之主:革新朝政,整顿朝纲

3.中兴之主:革新朝政,整顿朝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591 更新时间:2024/1/14 19:13:10

3.中兴之主:革新朝政,整顿朝纲,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熟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有勇有谋,使他成为一代中兴之王。

>

>霍光专权和霍氏集团的强大,给西汉王朝的皇权带来了沉重压力,不利于政治的稳定和皇权的加强。汉宣帝在恢复了几失之于外戚的刘氏天下,全面掌握了国家大权后,他开始施展自己的宏图大志,在忠实执行武帝“轮台诏令”所制订政策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

>铲除霍氏集团后,为进一步削弱权臣势力,保证汉王朝的政令畅通,宣帝开始大力整饬吏治:从政治、组织上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宣帝亲自过问政事,省去尚书这一中间环节,恢复汉初丞相既有职又有实权的体制。丞相这一官职,是设立的辅佐皇帝治理天下的百官之首,一直有非常大的权力。登基之后,设立“中朝官”以削弱丞相的权力。在整个昭帝时期和宣帝前期,霍氏集团控制着“中朝官”,皇帝本人无权,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机构也没有实际权力。实际上正常的中央机构已经瘫痪,完全由专权势力来执掌朝政,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汉宣帝掌握大权后,将“中朝官”的实际权力废止,把权力交给了以丞相为首的“外事官”,恢复了中央机构的正常办公,丞相统领百官,直接听命于皇帝。汉宣帝亲政后,丞相一职既有名分又有实权,整个宣帝时期的丞相都是善终其位的,没有一个被罢黜或者杀掉。

>

>在整顿好中央的秩序之后,汉宣帝又建立了一整套对官吏的考核与奖惩制度。他十分重视地方长官的任选,他认为地方官吏对上要执行中央的政策,对下要直接治理平民百姓,直接关系国家的兴衰,是“吏民”之本。对于新任命的刺史、太守、国相等官吏,汉宣帝常常亲自考察他们的人品、学识和政绩。汉宣帝还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如官吏一旦到任就不能轻易调动,以便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行连贯的政策。除此之外,他还经常派使者考察州县事务,评定地方官吏的业绩。公元前54年,宣帝又派遣丞相等二十四人出巡天下,考察天下的冤狱,信赏必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王成原先做胶东相,他在处理流民问题上取得了卓越的政绩,给其它郡县提供了良好的经验,朝廷经过考察,赐爵关内侯,秩中二千石给他。

>

>在处理霍氏旧臣上,汉宣帝对不同的人区别对待,分寸把握得很好。例如杜延年因在粉碎上官的过程中立有功勋,受到了霍光的赏识,被封为建平侯。汉宣帝即位后,霍光又赐予他大量食邑,位居九卿之列。霍光死后,杜延年是霍光的亲党,宣帝就把他贬到地方去担任了太守。霍氏集团谋反的时候,杜延年不为所动,默默地在自己的太守职位上,尽职尽责,将辖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宣帝为此恢复了他的官职,让他做了御史大夫。张安世,为人处事宽厚仁慈,一改父亲张汤酷吏的作风,常常读一些儒学书籍,很受霍光器重。在平叛上官桀的叛乱中,张安世立下了赫赫功劳,被霍光任命为车骑将军。霍光死后,张安世感觉自己难以立身,准备辞职。宣帝认为张安世虽为霍光党人,但为人正直诚恳,勤于政事,不但没有处分他,并且还升任他为卫将军,负责长乐宫和未央宫的警卫工作,又将京城的卫戍大权交给他。张安世十分感激,更加尽职尽责。汉宣帝赏罚分明的政策深为大臣们所信服,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

>

>汉武帝末年,豪强势力渐渐强大起来,无论在京城还是在地方郡国,豪强势力都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力量。豪强势力勾结官府,欺压鱼肉百姓,无恶不作,甚至地方政府都不敢过问,这不仅严重阻碍了中央政策执行,也严重破坏了社会的治安和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汉宣帝亲政后,针对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加强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权威,为维护社会治安,保护普通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

>汉宣帝还注重实行德教。宣帝一朝,对于鳏寡孤独、三老、孝悌、名士等人的赏赐几乎年年都有。宣帝实行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方针,谋求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

>此外,宣帝还认真总结武帝时期推行的经济政策的经验教训,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收到了显著效果。首先,调整了工商官营政策,经过整顿,这些政策的一些弊端,如官吏徇私枉法、贪污腐败等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有效抑制,有利于百姓的“休养生息”。其次,轻徭薄赋,劝民农桑;抚恤流民,下诏借给他们粮食及粮种,免除纳算赋和徭役等。这是自武帝以来,抚恤流民条件最优惠、措施最具体的一项诏令。同时,宣帝还极力制止土地兼并。

>

>经过汉宣帝的努力,武帝末年那种矛盾重重、国力衰退的形势有了很大的改观,国家政治清明,皇帝的权威加强,经过38年的休养生息,不仅缓和了武帝晚年以来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平息了严重的社会危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了生产,恢复了国家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因此,宣帝被称为一代中兴名主。

推荐阅读:

兰亭集序原文及译文

上行下效

乾隆的儿子们的结局

标签: 朝纲

更多文章

  • 东汉名医华佗简介 名医华佗最后是被谁杀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佗

    东汉名医华佗简介名医华佗最后是被谁杀死的?,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东汉名医华佗简介名医华佗最后是被谁杀死的?华佗人物生平简介华佗字元化,是东汉末年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和张仲景,董奉被人们称为“建安三神医”。年轻的时候曾经遍访名医学习医术,学成之后专门为待富者治病,他的足迹遍及山东,安徽,河南等

  • 萧何为何被称为开国第一侯?萧何立下过哪些大功?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大功

    萧何为何被称为开国第一侯?萧何立下过哪些大功?,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政权之后按功分封诸侯,给功臣排位次的时候,他力挺萧何居首功。自此之后,萧何位列众卿之首,被称为“开国第一侯”。刘邦这样器重萧何,全都是因为萧何在楚汉之争中立下过3件别人都比不上的大功。拥护刘邦当时,刘邦成功说

  • 西汉中山孝王刘兴生平简介 刘兴之子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之子

    西汉中山孝王刘兴生平简介刘兴之子是如何当上皇帝的?,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西汉中山孝王刘兴生平简介刘兴之子是如何当上皇帝的?妃子给皇帝挡野熊,此事在历史上有且仅有一例,那就是西汉时期的冯昭仪替汉元帝挡熊。汉元帝刘奭是西汉第十一位皇帝,而冯昭仪则是元帝的妃子冯媛。冯媛出身将门,她的父亲是左将军、光

  • 东汉青瓷四系罐:东汉青瓷四系罐有何历史渊源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青瓷

    东汉青瓷四系罐:东汉青瓷四系罐有何历史渊源,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青瓷亦称“绿瓷”。在坯体上施以以铁元素为呈色剂的釉,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的瓷器,称为青瓷。我国的青瓷经历了原始青瓷、早期青瓷之后,一般认为在东汉时期进入了成熟阶段。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浙江的上虞、德清、余姚、宁波、绍兴

  • 汉朝货币文化:汉朝的钱币种类及特征都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汉朝

    汉朝是继秦朝之后又一大一统的国君,汉朝自建立后基本上都是汉承秦制,这一点在货币上也是一样的。只是在货币上有所不同的是汉初半两钱实际重量始变轻。那么汉朝的货币是怎样子的呢?汉朝的钱币的发展又是怎样的?汉朝的钱币种类及特征又有哪些?下面小编将大家一一为您解答。汉朝的货币是怎样子的呢?秦朝灭亡后,西汉初期

  • 揭秘七夕谜团:与董永相恋的是七仙女还是织女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的是

    揭秘七夕谜团:与董永相恋的是七仙女还是织女,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董永,东汉时期千乘人,是“二十四孝”中的人物,因为卖身葬父他被当地县令举荐为孝廉,后被司徒蔡茂上报光武帝,成为当时的孝子典范。董永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最早记载于刘向的《孝子传》中,之后的曹植在其《灵芝篇》中也有相关记载,而

  • 当书画不再只是文图符号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书画

    当书画不再只是文图符号,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我们常说的大艺术,包括文学、音乐、书法(中国特有,可与绘画合为书画)、绘画、雕塑、舞蹈、戏剧、建筑等,过去主要是7大门类(近世还出现了电影、电视,被称为第八艺术)。这些门类的开创和发展,两汉时期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并作出了卓越的成就。对于文学、音

  • 中国首次使用年号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首次

    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正月,景帝刘启去世,皇太子刘彻继位,是为汉武帝.第二年(公元前140年)十月,汉武帝定年号为建元元年,年号纪元开始出现在我国历史上.在汉武帝前的中国帝王没有年号,其纪元以一二三数计.汉武帝即位时有司上奏认为:元应当为天瑞,不应以一,二,三数.一元叫建,二元以长星称光,

  • 第四节 罪未罪兮误终身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第四节

    第四节罪未罪兮误终身,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面对刘长的先斩后奏,汉文帝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治刘长的罪,砍了他的人头,以敬老丞相在天之灵;二是不治刘长的罪,默认他的所作所为,以削高祖之绿帽辱。当然,刘长也没有闲着,他为刘长进行了“法辩述”,详细陈述了杀死审食其的三点理由。1.他的生母以前居住在赵国,

  • 5.以柔克刚:封侯而不授实权,合理安置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以柔克刚

    5.以柔克刚:封侯而不授实权,合理安置功臣,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君主忌讳之事越多,越是束缚朝臣的手脚;国家统治的工具越是先进,国家就越加混乱难治。以刚克刚,两败俱伤,以柔克刚,则会又是另一番景象。刘秀在位32年(25—57年),占东汉195年历史的六分之一。“拨乱反正,以宁天下”,他结束了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