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时期皇宫的宿卫机构介绍

唐朝时期皇宫的宿卫机构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227 更新时间:2023/12/29 23:26:23

唐朝前期的中央宿卫机构有所谓十六卫,分别是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等。除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外,其余十二卫皆分别领有府兵,是全国府兵的统领管理机关,均负有宿卫京城、皇城的职责。但是从宿卫宫廷的角度看,有着直接关系的还是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与左右千牛卫。

(一)左右金吾卫

秦朝置有中尉,掌管京师巡警。汉武帝时改名为执金吾。曹魏时复称中尉,此后历代或置或废。隋朝置有左右武候府,隋炀帝时改为左右候卫。唐初沿袭隋制,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名为左右金吾卫。

左右金吾卫各置大将军一人,正三品;将军二人,从三品,为正副长官。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增置上将军各一人,从二品。在他们之下,各置有长史一人,录事参军一人,仓曹参军二人,兵曹参军二人,骑曹参军一人,胄曹参军一人,左右街使各一人。在诸曹参军之下,各置有府、史等吏职若干人。其中长史掌判诸曹,相当于内务总长。录事参军掌钩稽诸曹,负责内部的审计监察事务。其余诸曹的分工是:仓曹掌管文职军官的勋考、俸禄、医药及过所,兵曹掌管武官宿卫番第,骑曹掌管马匹杂畜簿账,胄曹掌管兵械与营缮,左右街使分察京师六街徼巡。

十六卫皆置有司阶,正六品上;中候,正七品下;司戈,正八品下;执戟,正九品下,各若干人,号称四色官。

左右金吾卫共掌管五十一个军府,其中内府一个,即翊府一,外府五十个,外府即折冲府。其中内府置于京师,其长官称中郎将,正四品下;左右郎将各一人,正五品上,因而也称为中郎将府。其下置有录事一人,兵曹参军一人,府一人,史二人,校尉五人,旅帅十人,队正二十人,副队正二十人。其中校尉、旅帅、队正、副队正等皆为一级领兵军官,分别是团(二百人)、旅(一百人)、队(五十人)等军队编制的统兵军官。

左右金吾卫的主要职能是:“掌宫中及京城昼夜巡警之法,以执御非违。”(《唐六典》卷25《左右金吾卫》)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职能:

1.宫中巡警及充当仗卫。金吾卫负有在宫中昼夜巡警之责,由金吾卫大将军或将军轮值率卫士在宫中巡察,通常只能步行,不许骑马。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宫中有其常设机构,称为仗舍,也称为金吾仗院。分为左右两院,其中左金吾仗院位于大明宫含元殿之东,右金吾仗院位于其西面,仗院是其在宫中驻兵及办公的场所。由于其位于大明宫正殿含元殿的前面,所以在唐朝前期百官上朝时,往往在这里等待皇帝坐朝。同时也是官员待罪之处,因此在仗院也时常临时关押罪犯。唐朝规定,宫门黄昏而闭,次日五更开。唐肃宗至德年间,有一名吐蕃罪犯从金吾仗院逃跑,为了搜查罪犯,宫门很晚才开,致使上朝的百官无处容身,“宰相待漏于太仆寺车坊”。因为金吾仗院位于含元殿之前,大明宫建福门与望仙门之内,宫门不开,百官自然无处容身。于是在唐宪宗元和二年(807,一说三年),始置百官待漏院于建福门外,作为百官上朝时等待宫门开启的场所(《旧唐书·宪宗本纪》)。

唐制,凡举行朝会,由三卫卫士分为五仗,皆全副武装,列于东西廊下。又置内仗,立内廊阁门外,共四十六人,“以左右金吾将军当上,中郎将一人押之”。在朝堂置左右引驾卫士六十人,由左右金吾卫大将军各一人押之,“号曰押引驾官”(《新唐书·仪卫志》)。正因为金吾卫具有这样的特殊地位,所以有金吾卫将军自称是“天子押衙”(《旧唐书·惠文太子范传》)。金吾仗卫不仅仅是作为皇帝的仪仗的组成部分,由于其所具有的特殊地位,朝会时凡皇帝欲逮捕有罪官员时也往往命金吾卫将军执行。至于金吾卫将士在京城中执行皇命抓捕有罪官员的事例更是比比皆是。

2.维护京师治安,捕捉盗贼。由于金吾卫负责长安城内的巡警,所以其廨署及营地也设在长安城中,其中左金吾卫位于皇城东面的永兴坊内,右金吾卫位于皇城西面的布政坊内。具体而言,负责京师治安的是左右街使,《新唐书·百官志》载:“左右街使,掌分察六街徼巡。凡城门坊角,有武候铺,卫士、骑分守,大城门百人,大铺三十人,小城门二十人,小铺五人。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乙夜,街使以骑卒循行叫呼,武官暗探;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三千挝,辨色而止。”金吾卫所属的翊府中郎将,“掌领府属,督京城左右六街铺巡警,以果毅二人助巡探”,也负有巡警之责。唐制,发生在街衢的案件由左右街使负责,发生在坊内的案件则由左右巡使负责。金吾卫捕获的贼徒不送京兆府而规定必须送大理寺审理。除此之外,左右街使还要负责长安城的树木养护及绿化之事,如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敕:“诸街添补树,并委左右街使栽种,价折领于京兆府。”(《唐会要》卷86《街巷》)在唐代百官上朝照例没有卫士保护,自从宰相武元衡被盗杀害后,于是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起,由金吾街使派兵护送宰相上朝,至大明宫建福门而止。直到大和九年因甘露之变爆发,才罢去了这一规定。

3.纠察京师非违及百官举止。早在隋炀帝统治时期,就在金吾卫的前身左右候卫各增置察非掾二人,“专纠弹之事”。唐朝虽然没有再在金吾卫设置这样的专职官员,这一职能却保留下来了。如唐德宗时对朝官监视颇严,李则之任左金吾卫大将军时,“希旨伺察苛细以闻,人皆畏之”(《册府元龟》卷628)。“中朝士相过,金吾辄飞启,宰相至阖门谢宾客。”以至于宪宗时的宰相裴度为了与朝官商议政事,竟要先报告皇帝后才敢在家中召见群僚(《新唐书·裴度传》)。除了对官员的监视外,凡发生在京城中的其他非违之事,不论僧俗胡汉皆在其纠察范围之列。

4.掌管登闻鼓及接收百姓冤状。唐朝在宫门置有登闻鼓,百姓有冤或有告密者,可以直接至宫门击登闻鼓告御状。登闻鼓就由金吾卫将军管理。并且规定:“其击登闻鼓者,金吾将军收状为进,不得辄有损伤,亦不须令人遮拥禁止。”(《全唐文》卷47)如有告密者,可以状投匦而进,唐朝专门置有理匦使负责此事。对告密人则规定由金吾卫收留在仗院之中,等待皇帝处理(《旧唐书·李渤传》)。由于金吾卫掌京师巡警,所以百姓有冤往往向其申诉,如李惟简任左金吾卫大将军,“长上万国俊夺兴平民田,吏畏不敢治,至是诉于(李)惟简,即日废国俊,以地与民”(《新唐书·李惟简传》)。皇帝出巡时,由金吾卫将军率引驾卫士清道,因此往往规定:“在路有称冤苦,州县不能疏决者,委御史、金吾收状为进。”(《全唐文》卷254)

正是由于左右金吾卫负有如此重要的使命,即使在唐后期南衙诸卫无兵可掌,成为空架子的情况下,金吾卫仍握有一定的兵力。比如唐肃宗时期组成的左右威远营,后来隶属于鸿胪寺,唐德宗建中元年(780)转隶于左右金吾卫,至唐宪宗元和二年(807),为了充实其兵力,又将英武军并入左右威远营(《资治通鉴》卷236胡三省注)。因此,唐人常说:“环卫之职,金吾尤重。”(《全唐文》卷309)皇帝也称金吾卫将士是:“昼巡周卫,夜警岩廊,既曰爪牙,实称心腹。”(《全唐文》卷17)可见对其重视程度之高。

(二)左右监门卫

汉魏时期有城门校尉之职,隋朝设置有左右监门府,唐因隋制,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为左右监门卫。

左右监门卫各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为正副长官,有中郎将各四人,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兵曹参军、胄曹参军等各一人,这些官员的品阶及职能与金吾卫相同,其下有府、史、掌固、亭长等吏职若干人。低级军职有监门校尉二百二十人,直长六百八十人,长人长上二十人,直长长上二十人。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增置上将军各一人。

左右监门卫的职责是:“掌诸门禁卫门籍之法。”(《唐六典》卷25《左右监门卫》)唐朝规定:在京各部门凡能入宫者,都由本部门将需要入宫的文武九品以上官员的官爵、姓名等情况编造成册,每月送达于监门卫一次;如果有吏职或者其他各类人员需要出入宫禁者,也要由其所在部门将其身份、年纪、相貌等编成文书送交监门卫,监门卫检验核实后方能进入宫门,这一套文书称之为门籍;如果是财物器皿出入宫门时,要求编造成册,并制成正副本,将一本送达监门卫将军掌管,需要入宫时,要先经监门卫将军审核批准(判),然后持判及物由守门将士检验核实后方能入宫,出宫之物也要按这套程序施行。唐朝还规定左监门卫将军掌管入宫事务,右监门卫将军主持出宫事务,其门籍一月一换。无论宫门还是城门,皆左入右出,监门卫官员检查巡视时,皆从便门出入,互不相扰。皇帝如果出巡时,仍由监门卫按照这一套制度执行,于“牙门”监守。中郎将的职责是监察诸门,并不直接掌管门司。

从国库内领取钱物,先要勘验木契(凭证),然后要编造成文书,写明所领钱物名目及数量,包括领取人姓名,加盖左藏署印后送交监门卫,经其检查核实后方能出城门。

举行朝会时,百官入宫后,御史台官员传点毕,由监察御史领百官入内门,站立两阶,监门校尉二人手执门籍,曰“唱籍”,点名时百官喊“在”,点验完毕后才可入门。

关于唐代的门籍,胡三省说:“唐制:门籍,流内记官爵、姓名,流外记年齿、状貌。月一易其籍,非迁解不除。无门籍者,有急奏,则令门司与仗家引奏。”何谓“仗家”?胡三省说:“宿卫五仗之执事者。”(《资治通鉴》卷224胡三省注)

除了门籍之外,如果在非正常情况下,出入诸门还要有所凭据,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十月敕:“宫殿门、皇城门、京城门、禁苑门,左右内外各给交鱼符一合、巡鱼符一合,左厢给开门鱼一合,右厢给闭门鱼一合。左符付监门掌,交番巡察,每夜并非时开闭,则用之。”(《册府元龟》卷60)唐代的鱼符分为左右符,作为凭据使用,必须两符勘合方可,其中左符由监门卫掌管,右符由出入诸门者持有,作为夜晚和非正常情况下出入诸门的凭据。

唐朝自玄宗以来,宦官势力膨胀,高级宦官多兼任监门卫大将军或将军,遂使掌管诸门之事逐渐由宦官控制。在唐朝后期,尤其是宫苑诸门,在通常情况下皆由宦官掌管。

(三)左右千牛卫

千牛卫的得名来自于《庄子》中的一则故事,即: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十九年,“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南朝宋时,皇帝的防身刀就称为千牛刀,取其锋利之意。北魏时遂将皇帝的侍卫军官称为千牛备身。北齐设置有领左右府,其领左右将军统率千牛备身,也是皇帝的侍卫。隋朝置有左右领左右府,是皇帝的侍卫机构,以大将军、将军为长官,掌侍卫皇帝左右及供御兵仗。唐朝建立后,改为左右千牛府,唐高宗显庆元年(656)改为左右千牛卫,龙朔二年(662)改为左右奉宸卫,咸亨元年(670)复为千牛卫。

左右千牛卫各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一人为正副长官。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增置上将军各一人,位在大将军之上。其下各置有中郎将二人,长史一人,录事参军一人,兵曹参军一人,胄曹参军一人,以上官员品阶与职能同于金吾卫。其下有府、史、掌固、亭长等吏职若干人。此外,还有千牛备身各十二人,备身左右十二人,备身一百人,主仗一百五十人。

左右千牛卫的主要职能是:“掌宫殿侍卫及供御之仪仗。”(《唐六典》卷25《左右千牛卫》)皇帝坐朝之时,由千牛卫大将军、将军率领千牛备身、备身左右执御刀,升殿侍列于御座两旁;如果皇帝亲射于射宫,大将军、将军率领其下属执弓箭、御刀侍从左右;“凡御仗之物二百一十有九,羽仪之物三百”,由胄曹参军及主仗掌之(《新唐书·百官志》)。唐制,凡皇帝坐朝之时,千牛卫的将士严禁在皇帝面前横过,禁止与左右之人私语,禁止招物或摇头示意,如果违反将受到严厉处罚。皇帝有口头宣召时,由通事舍人传诏,如果距离较远,则由千牛卫中郎将口承宣之阶下。

从制度上看,左右千牛卫应是皇帝的侍卫机构,因此对其所属将士选择颇严,除了大将军、将军、中郎将等高级武官由皇帝亲自选任外,其下属的千牛备身、备身左右等军官,多从王公贵族子弟中选拔。唐制:“凡千牛备身左右及太子千牛备身,皆取三品已上职事官子孙,四品清官子,仪容端正,武艺可称者充。”这里所谓的四品清官,“谓诸司侍郎、左右庶子也”(《旧唐书·职官志》)。实际上这是一种公卿贵族子弟入仕的途径,是唐朝门荫制度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所谓“武艺可称者”的选拔标准,往往成为一种具文,如契苾明八岁即授左千牛,试想八岁的儿童谈何武艺可称?《旧唐书·职官志》亦载:千牛备身左右,“卫官已上、王公已下高品子孙起家为之”。所谓“起家”,即释褐入仕。包括高级宦官子弟亦可据此入仕,《资治通鉴》卷246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开府仪同三司、左卫上将军兼内谒者监仇士良请以开府荫其子为千牛。给事中李中敏判曰:‘开府阶诚宜荫子,谒者监何由有儿?士良惭恚。”因为开府仪同三司,为从一品,左卫上将军,从二品,故可荫子,而内谒者监则是宦官职务,宦官无生育能力,故李中敏才说“谒者监何由有儿?”其实唐朝政府是承认宦官收养子女为合法的,这则故事实际上反映了士大夫对宦官阶层的一种歧视排斥态度。正因为如此,在唐后期千牛卫虽然没有明令废除,但作为皇帝的侍卫机构更多的只具有象征意义,仅成为帝王仪仗的组成部分,而皇帝的侍卫则另有军队承担。

(四)从左右屯营说起

左右屯营是唐朝初期的禁军部队,他们是参加唐高祖太原起兵的基本部队。攻入长安,建立唐朝后,大部分都被遣散归农,大约有三万余人不愿归农,自愿留在长安宿卫京师。于是高祖便把渭河以北、白渠两旁的无主土地分配给他们耕种。平时驻扎在长安城北禁苑之内,号称“元从禁军”。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这支部队也参与其中。《旧唐书·敬君弘传》载:“武德中,(敬君弘)为骠骑将军……掌屯营兵于玄武门”,在战斗中力战而死。这里所说的屯营兵便是指这支“元从禁军”。这支军队中原有的军士年老之后,便由其子弟顶替入伍,故又号为“父子军”。

贞观十二年(638),太宗正式组建左右屯营,军号为“飞骑”,仍驻扎在玄武门,以诸卫将军为其统兵将领。这支军队与南衙十二卫的宿卫军队不同,属于北衙系统,从而初步形成了南北衙相互牵制以维持平衡的军事体制。这支军队军士选拔颇严,要求取“长六尺阔壮者,试弓马四次上、翘关举五、负米五斛行三十步者”(《新唐书·兵志》)。即要求那些身长六尺以上、身强力壮者,并且能翘关(举重物)五次,背负五斛米行走三十步,还要通过数次弓马考试,才可以入选。

早在贞观初年,太宗就从“元从禁军”中选拔了一批善骑射的军士,号称“百骑”,并亲自进行校阅训练。命他们分两番在北门(即玄武门)宿卫,皇帝外出狩猎时便带着这支部队,实际上成了皇帝的亲信卫队。左右屯营组成后,太宗又从中选拔善于骑射者充实到百骑中,“衣五色袍,乘六闲驳马,虎皮鞯,为游幸翊卫”(《新唐书·兵志》)。另据《新唐书·姜行本传》载:“太宗选才,衣五色袍,乘六闲马,直屯营,宿卫仗内,号曰‘飞骑,每出幸,即以从。”从“宿卫仗内”、“每出幸,即以从”等语看,这支部队不仅在皇帝外出时从行,而且还宿卫宫中,应该是皇帝的贴身卫队。这里之所以仍称为“飞骑”,是因为百骑在建制上隶属于左右屯营,左右屯营的军号为飞骑,故也可以称其为飞骑。

后来这支部队还有所扩大,具体经过如下: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左右屯营为左右羽林军,仍然为天子禁军。从建制上看,百骑仍隶属于羽林军。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十月,改百骑为千骑,说明其兵力有所加强,仍屯驻于玄武门。景龙元年(707)七月,太子李重俊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私调千骑诛杀武三思后,又欲诛杀韦后等人,唐中宗对千骑说:“汝辈皆朕宿卫之士,何为从多祚反!苟能斩反者,勿患不富贵!”(《资治通鉴》卷208)于是千骑倒戈,杀死了李多祚等人。从中宗称其为宿卫之士看,说明这支军队的性质仍然未变。大约是因为千骑在迅速平息这次政变中有功,同年九月,遂改千骑为万骑,分为左、右营,进一步充实了其兵力。需要说明的是,左右万骑营的兵力虽然进一步加强,但在建制上仍隶属于左右羽林军,还不算是独立建制的军队,只不过是北衙禁军中一支专门宿卫宫室的军队而已。这支军队后来的变化情况,将在以后的相关章节中论述。

标签: 皇宫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最能打的皇帝 到了晚年竟成了一个昏君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到了

    提起唐太宗李世民,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开创了“贞观之治”的一代明君,他自幼从军,协助李渊开创大唐盛世,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登基称帝。当了皇上的李世民,勤政爱民,开创了“贞观之治”;他又不断出兵,反抗外来入侵者,剿灭东突厥、击败吐蕃,成为番邦人人敬仰的“天可汗”。不过,这些英勇事迹,都是李世民年轻时

  • 不愿与李世民争皇位:竟然在东南亚自立为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东南亚

    李靖,是隋朝大将韩擒虎的外甥,大唐卫国公,红拂女是李靖的红颜知己。红拂女,姓张,名出尘,父亲为陈朝大将张忠肃,被隋将史万岁所杀,自己被隋帝杨坚赏赐给杨素,后成为杨素府歌妓。虬髯客,本名张仲坚,姓张行三,赤髯如虬,扬州首富张季龄之子,获救从师于昆仑奴(肤黑卷发之人,即黑种人)。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靖

  • 探秘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亲手弑兄竟真是被迫?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作为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唐太宗在“权”的方面,主要面临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得到皇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二是开拓疆土,成为全天下的君主。对于内部的争权者,杀之,无话可说;对于外部的争权者,盟之,不服则打。但在整个用“权”的过程中,均采用了恩威并重的方法。·玄武门之变众所周知,历朝历代皇位斗争都是最激烈、

  • 李泌简介:中唐最杰出的智谋重臣李泌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重臣

    第一节少年聪颖,胸怀大志李泌是唐朝中期的一位特殊人物,他历事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又是肃宗、代宗和德宗的顾问。在安史之乱以及以后的动荡年代里,他深谋远虑,全局在胸,自觉地避开祸端。他为国家解决财政困难、安定边缘地区做了大量工作,保证了唐王朝的稳定和发展,是一位杰出的谋略家。李泌,字长源,西魏柱

  • 清官柳宗元: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诗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清官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他21岁中进士,授校书郎、蓝田尉;唐德宗李适贞元十九年(803年),升为监察御史。唐顺宗李诵永贞元年(805年),又擢升为礼部外员郎。他不但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诗人,也是一位少有的清官。一、改革弊政李诵早在当太子的时候,便同柳宗元

  • 大唐2个谋士,杜如晦办事坚决,此人则谋士无双,他到底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谋士

    房玄龄,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唐初齐州人,青少年时的房玄龄其大家族都是家族,其父房彦谦那时候是隋朝高官,房玄龄儿时就爱读书史学,文史,非常喜爱谋士之学,有壮志惦记着长大了必须要当丞相,做万户侯,其智谋聪明伶俐,做事儿能一跃反三,比其他儿童要成熟得多。长大的房玄龄就惦记着要出来走一走的思绪,随拜别

  • 唐武宗灭佛之谜:即位数年后为何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刻骨仇恨

    会昌五年(845)七月,唐武宗下令灭佛,沙汰寺院僧尼。先是拆毁在山野中的寺院,随后下诏长安、洛阳的两街各留二寺,每寺留僧三十人。全国节度使、观察使下的镇地和同、华、商、汝各州留一寺,上等寺留僧二十人,中等寺留十人,下等寺留僧五人,其余被沙汰寺院的僧人全部勒令还俗。在沙汰之列的寺院,派御史前去督令限期

  • 李世民一生最善于权术却唯独驾驭不了李绩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权术

    在中国的历史的长河中,成就大业的帝王为什么能够统率众多足智多谋的文臣和骁勇善战的武将,难道真的是像史书上记载的那样,帝王将相生来就器宇不凡,总是伴随着各种星宿天宫的变换而应运而生吗?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之所以他们能够聚拢这些能人异士为他们效命,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善用驭人之术能够因人而异领导这

  • 女皇武则天的处女之身给了谁?竟不是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女皇

    武则天第一次究竟给了谁?这虽然是千古之谜,但了解李世民的好色猎艳的秉性和武则天工于心计的性格,就不难知道这个千古之谜的谜底。唐太宗李世民与历朝历代的皇帝一样,是一个好色之徒,猎艳的行家里手,他不仅拥有美貌端庄的长孙皇后和后宫的三千佳丽,而且前朝隋炀帝的女儿、外邦突厥的公主都是他的囊中之物,因而十五岁

  • 【唐朝·薛涛】才华横溢,千古女校书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女校

    人物生平薛涛,768~832,字洪度,唐朝长安人,生于大历五年,卒于大和六年。幼年随父郧流寓成都,八九岁能诗,父死家贫,十六岁遂堕入乐籍,脱乐籍后终身未嫁。后定居浣花溪。知音律,工诗词。创“薛涛笺”。薛涛正式集子叫《锦江集》,共五卷,诗五百余首,惜未流传下来。后世各家所本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