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隆中对策

诸葛亮隆中对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849 更新时间:2023/12/19 19:10:12

诸葛亮隆中对策,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诸葛亮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刘备在荆州住了几年,刘表一直把他当上等宾客来招待。但是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

有一次,他摸摸自己的大腿,心里有了感触,流下了眼泪。刘表发现了,就问他遇到什么不快活的事。刘备说:“没什么!以前我经常打仗,每天不离开马鞍,大腿上的肉很结实。现在在这儿过着清闲生活,大腿的肉又长肥了。看看日子像流水般地过去,人都快老了,还干不了什么大事业,想起来就感到难过。”

刘表安慰了他一阵。但是刘备心里总在考虑着长远的打算。为了这个,他想寻找个好助手。

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司马徽很客气地接待他,问他的来意。

刘备说:“不瞒先生说,我是专诚来向您请教天下大势的。”司马徽听了,呵呵大笑起来,说:“像我这样平凡的人,懂得什么天下大势。要谈天下大势,得靠有才能的俊杰。”

刘备央求他指点说:“往哪里去找这样的俊杰呢?”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音chú),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

刘备急着问卧龙、凤雏是谁,司马徽告诉他: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刘备向同马徽道了谢,回到新野。正好有一个读书人来见他。刘备一看他举止大方,以为他不是卧龙,就是凤雏,热情地接待了他。

经过一番谈话,才知道这个人名叫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

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

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

刘备从徐庶那里知道了诸葛亮的情况。原来诸葛亮不是本地人,他的老家在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沂水县南)。他少年的时候,父亲死了。他叔父诸葛玄跟刘表是朋友,就带着他到荆州来。不久,他叔父也死了,他就在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定居下来,搭个茅屋,一面耕地种庄稼,一面读书。那时,他年纪只有二十七岁,但是学问渊博,见识丰富,朋友们都很钦佩他,他也常常把自己比做古时候的管仲乐毅。但是他看到天下乱纷纷,当地的刘表也不是能用人才的人,所以他宁愿隐居在隆中,过着他恬淡的生活。

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

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

诸葛亮得知刘备要来拜访他,故意躲开。刘备到了那里,扑了个空。

跟刘备一起去的关羽、张飞都感到不耐烦。但是刘备却记住徐庶的话,耐着性子去请,一次见不到,第二次再去;两次不见,第三次又去请他。

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

刘备把关羽、张飞留在外面,自己跟着诸葛亮进了屋子。趁屋里没有人的时候,刘备坦率地说:“如今汉室衰落,大权落在奸臣手里。我自己知道能力差,却很想挽回这个局面,只是想不出好办法。所以特地来请先生指点。”

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

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

刘备听着听着,不禁打心眼里钦佩眼前这个青年人,说:“先生的话真是开了我的窍。我一定照您的意见干。现在就请您一起下山吧。”

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热情诚恳,也就高高兴兴跟着刘备到新野去了。后来,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

打那以后,刘备把诸葛亮当老师对待,诸葛亮也把刘备当作自己的主人。两人越来越亲密。

蜀汉烈祖昭烈帝刘备

关羽和张飞看在眼里,心里很不高兴,背后直嘀咕。他们认为诸葛亮年纪轻轻,未必有多大能耐,怪刘备把他看得太高了。

刘备向他们解释说:“我有了孔明先生,就像鱼得到水一样。以后可不许你们乱发议论。”关羽、张飞听了刘备的话,才没有话说。>

标签: 对策

更多文章

  • 孙夜袭吴主孙亮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故事

    眼中钉神凤元年(252)四月,病死,孙亮登上帝位。一年后吴主孙亮亲理朝政,不仅对掌控军政大权的大将军孙多有诘问,还挑选了3000多名青壮年准备训练成自己的心腹之兵。一天,孙亮在中书处查看父亲生前留下的文件,问左右侍臣:“父皇生前都是自己亲自决断国家大事,为什么到了我这里事情都是由大将军决定,我只在文

  • 刘封如何被义父刘备赐死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义父

    刘封如何被义父刘备赐死,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刘封是蜀汉昭烈帝刘备义子。有武艺,性格刚猛,气力过人。随赵云、张飞等扫荡西川,颇有战功,而后又统领孟达攻取上庸,深为刘备信任。但是后来关羽北伐曹魏,多次要求刘封起兵相助,刘封不从。而后又侵凌孟达,迫其降魏。孟达与魏徐晃共袭刘封,并劝刘封投降,刘封不降

  • 揭秘: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背后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佗

    揭秘: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背后真相是什么,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导读:《三国演义》中神医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这件事虽然不是小说家完全杜撰出来的,但历史真相与传说故事却有很多出入,真实的“刮骨疗毒”又是怎样的呢?一、关羽“刮骨疗毒”不是传说《三国演义》第75回记载,关羽指

  • 孙策的儿子是谁? 孙策儿子孙绍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儿子

    孙策的儿子是谁?孙策儿子孙绍是怎么死的?,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导读:孙策的儿子是孙绍。孙绍的父亲是孙策,母亲是大乔,叔叔是孙权。关于孙绍,历史上有这样的记载:孙绍是东吴孙坚长子长沙桓王孙策之子。吴大帝孙权之侄。孙权称帝时,被封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死后,其子孙奉继嗣。孙皓时,谣言称孙奉当称帝,

  • 为什么说刘禅不是“扶不起的阿斗”?他很有才华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阿斗

    为什么说刘禅不是“扶不起的阿斗”?他很有才华吗?,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扶不起的阿斗这句俗语是今天的人们用来指那些平庸无能之辈的,凡是被冠上了这样一个名号之人,便是平庸的化身、无能的代名词。追溯这句俗语的根源,还得从三国时期的阿斗说起,因为阿斗就是指当时蜀国的国君、刘备之子刘禅。后世人一直以为,

  • 揭秘三国五虎上将排名关羽位居榜首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上将

    揭秘三国五虎上将排名关羽位居榜首,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NO.1关羽位列五虎之首,文韬武略兼而有之。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省临猗西南)人。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水淹七军,单刀赴会足见其胆色过人,但其人待人过于孤高,傲慢有时让他失去理智,最终败走麦城,死与小人之手。死后受民间推崇,

  • 赵子龙一生为何得不到刘备的重用?有何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有何

    赵子龙一生为何得不到刘备的重用?有何原因,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有人说赵云是匹夫之勇的,有人说赵云没有战略眼光的,赵云在汉水的那个空营计,足够表现赵云的智了。还有,赵云懂得联吴抗曹,懂得以民为本,那就是他卓越的战略眼光,但现实中不可否认赵云没有什么大的功劳。1、赵云没有过独当一面的经历,他每次战

  • 扶不起的阿斗竟是三国史上最优秀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阿斗

    扶不起的阿斗竟是三国史上最优秀的皇帝,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天下第一大冤人――扶不起的阿斗历史新知,刘禅就任蜀汉皇帝共计41年,是三国时期所有帝王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其中,诸葛亮辅佐刘禅11年,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还在贤臣的辅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由于种种原因,刘禅阿斗一直被视为是弱智或低能儿

  • 第十四章 司马昭一石三鸟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司马

    第十四章司马昭一石三鸟,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邓艾在阴平度险成功之后,紧接着便挥师南下,夺江油、取涪城、克绵竹,最后终于迫使后主刘禅出降,邓艾进据成都。而在剑阁的姜维,却故意向钟会缴了械,邓艾因此痛恨钟会。对于下一步的行动计划,邓艾修了一封书信,致送给在洛阳的司马昭,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对于魏国的

  • 曹髦是曹魏的第几任皇帝?曹髦是被谁杀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皇帝

    曹髦是曹魏的第几任皇帝?曹髦是被谁杀死的?,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对于三国高贵乡公曹髦的评价,史书上的说词和讲《易》的人,基本上都是一个腔调,都是把他当作不知韬晦、忍耐,是妄动、以卵击石的典型,这么说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似乎也是一种勇敢,为尊严而死,死的很值得!关于他的轶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