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建安文学的主帅_闲话三国

建安文学的主帅_闲话三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517 更新时间:2023/12/20 1:07:13

>文学的发展,与时代的动乱与安定的关系至大。东汉末年,先是黄巾农民起义,九州暴乱,生灵涂炭,后是那个军阀折腾,战祸不已。洛阳夷为平地,中原,这时候,一切都在毁灭败坏之中,文学自然也陷于绝境。>>但到了建安时期,因为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乱,接触到遭受严重破坏的社会实景,加之当时一定程度的社会思想的解放,文人的个性得以自由舒展。所以,“慷慨任气”,便成了这一时期文学的特征。回忆十年浩劫结束以后,新时期文学所以如井喷而出,一时,也是由于这些劫难中走出来的作家,适逢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才写出那些产生轰动效应的作品。这和建安文学的发展,颇有大同小异之处,就是对于那个动乱年代“梗概而多气”,真实而深刻的描写,引起读者共鸣的。因此,“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也是时代不容精雕细琢的产物,求全责备,是大可不必的。无论后来的诸位明公,怎样摇头贬低,不屑一谈,起到历史作用的文学,在文学史上便是谁也不能抹煞的了。现在那些笑话新时期文学发rèn作如何幼稚的人,其实正说明自己不懂得尊重历史的幼稚。>>由建安文学的发展看到,乱离之世只有遍地哀鸿,而文学确实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和思想解放的背景,以及适宜的文学气氛,才能繁荣起来。建安文学的发展,得益于曹氏父子的提倡,得益于相对安定的中原环境,也得益于“建安七子”为代表的文人个性的解放。>>有一次,派邯郸淳去看望曹植,据《志》裴注引《魏略》曰:“植初得淳,甚喜,延入坐,不先与谈。时天暑热,植因呼常从取水自澡讫,傅粉,遂科头拍袒胡舞,跳丸,击剑,诵俳优小说数千言讫,谓淳曰:‘邯郸生何如邪?’于是,乃更衣帻,整仪容,与淳评说混元造化之端,品物区别之意,然后论羲皇以来贤圣名臣烈士优劣之差次,颂古今文章赋诔及当官政事宜所先后,又论用武行兵倚伏之势,乃命厨宰酒炙交至,坐席默然,无与伉者。”从这里,我们看到建安文人的浪漫,豪情,和无拘无束的自由。这和《报任安书》里那种对于帝王委曲求全到低三下四的心态,和司马相如给皇帝献赋时的那种唯唯诺诺到谄媚依附的神情,多了一点作家的自我意识和不羁的精神。>>从的诗《于谯作》中:“清夜延贵客,明烛发高光。”和曹植的诗《箜篌引》中:“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可以看到他们的宴游燕集,豪饮小酌,斗鸡胡舞,高谈畅啸的快乐情景。《文心雕龙》曰:“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这类沙龙式文人聚会活动时的自由竞争,各驰所长,平等精神,批评空气,也是此前文人所不曾具有的状态。尤其党锢之祸将大批知识分子,无情镇压,人人胆战心惊,唯恐连坐,精神萎靡不振的状态下,建安文人的崛起,实际是给中国文学注入一股活流。>>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里,具体地描写了他们的一次出游,也是很令人神往的:“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既妙思六经,逍遥百氏,弹棋闲设,终以六博,高谈娱心,哀筝顺耳;驰骛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白日既尽,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参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乐往哀来,怆然伤怀。”这种文友间的平等来往,证明了建安文人思想解放的程度。作为五官将的曹丕,那时正如日中天,是个的人物,能够这样不摆架子,与一个地方官吏友情深厚若此,恐怕时下的某些文化要人,也未必做得到的。>>所以,建安文人,可能是中国较早从绝对附庸地位摆脱出来,以文学生存的一群作家。他们追求自由不羁,企慕放任自然,赞成浪漫随意,主张积极人生,并对礼教充满叛逆精神,成为中国非正统文人的一种样本。先生认为这种文学态度,可以用“尚通脱”三字来概括。到了魏晋,由,嵇康,陆机,潘岳,陶渊明,谢灵运,一脉相承,“通脱”则更加发扬光大,一时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然而,文学的每一步,总是要付出不大不小的代价。因为任何新的尝试,总是要打破过去的格局,失掉原有的平衡,必定引起旧秩序维护者的反扑。倘若探索实验,一旦越出了文学的范围以外,被视作离经叛道,逾轨出格的话,就要以文人的脑袋作抵押品了。>>“建安七子”,孔融是死在曹操手下的。有一个,被曹操送到采石场去劳动改造的,那就是刘桢。还有一个不属七子之列的杨修,也是曹操杀掉的,至于文学新秀祢衡,虽然不是曹操杀的,但事实上是他用借刀计让黄祖杀的。>>曹操作为文学家,写诗是一把好手,作为政治家,杀作家也是一把好手。但掉脑袋的这三位,也有其不大肯安生而惹祸的缘由。孔融的地位相当高,曾任北海相,到许都后,担任过将作大匠,也就是建设部长,这还不是曹操主要嫉恨的。由于他和曹操总过不去,经常发难,加之是后代的号召力,成为士族豪门的代表和知识分子的领袖。他的府邸已成为反曹操的各种人物聚合的“裴多菲俱乐部”。这时就不管你的文章写得多好,和儿时让梨的美德了,对不起,找了一个叫路粹的文人,作家中的败类,还不俯拾即是,写了封密告信,检举孔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大逆不道,宜极重诛”。书奏,下狱弃市。>>杨修的职务要差一点了,在曹操的指挥部里,只当了个行军主簿,大概相当于参谋,而且不是作战参谋,连行军口令还从别人嘴里听说,显然是闲差了。所以杀他不像杀孔融那样颇费周章,扰乱军心四个字,就推出去斩首。《三国演义》说是曹操嫉妒杨修的捷才,生了杀心。其实,由于杨修不安生,介入政治,成为曹植的嫡系党羽,出谋划策,卷入了宫廷接班人的夺权斗争之中,而且许多臭主意,都被曹操拆穿了,才要把他除掉的。>>老实说,文学家玩政治,和政治家玩文学,都有点票友性质,是不能正式登场的。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像曹操这样全才全能的政治家兼文学家呢?因此,他的一生,既没有出过政治家玩文学玩不好的闹剧,也没有出过文学家玩政治玩不好把小命搭上的悲剧。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就看曹操对付那个自视甚高的刘桢,就可知道文学家永远不是政治家的对手。他把刘桢送去劳改的理由,就在于这位文学家崇尚“通脱”,到了过头的地步,也是不怎么安生,越出了文学的范围,才惹祸上身的。有一次,曹丕在私邸宴请他的这些文学朋友,也就是建安七子中的几位。当时,大家酒也喝得多了些,言语也随便,曹丕的夫人甄氏是位闻名的美人,可能有人提出来想一睹芳容,也许正是刘桢的主意。>>《三国志》裴注引《文士传》中讲述了这段插曲,说道:“刘桢辞旨巧妙皆如是,由是特为诸公子所亲爱。其后,太子尝请诸文学,酒酣坐次,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咸伏,而桢独平视,太祖闻之,乃收桢,减死输作。”就因为看了一眼皇太子妃的“通脱”和不在乎,对不起,关进劳改营去采石了。>>过了一些日子,“武帝至尚方观作者,见桢匡坐,正色磨石。武帝问曰:‘石如何?’桢因得喻己自理,跪而对曰:‘石出荆山悬崖之巅,外有五色之章,内含卞氏之珍,磨之不加莹,雕之不增文,禀气坚贞,受之自然,顾其理,枉屈纡绕而不得申。’帝顾左右大笑,即日赦之。”(《世说新语》)看来,这篇即席吟诵的《琢石赋》,把文学家的曹操打动了,当场把他释放。看来,这该是最早的大墙文学了。张贤亮和丛维熙两位先生,常为自己是否大墙文学之父之叔争论不休,其实,大墙文学之祖,这位刘桢先生倒是当仁不让的。>>被政治家这样耍了一下以后,从此,这位文学家还敢坚持建安文人所倡导的“通脱”吗?所以,文学家想搞些什么名堂,都以适可而止为佳,太自以为是了,罔顾一切,便有物极必反的回应。假如这反馈是一把悬在头上的达利克摩斯剑,大多数凡人,是不大容易潇洒得起来的。于是,不但不“通脱”,甚至拘谨过分了。曹丕在刘桢死后,与吴质的一封信里评说到他:“公干有逸气,但未遒(尽)耳!”看来,在采石场劳改了一阵,不但为人,连文章也收敛了不少,所以魏文才有“未遒”之叹吧?>>因此,以后听到有些不知世事深浅的年轻人,不问具体环境,具体条件,动不动指责一些作家,为什么懦弱,为什么不说真话,为什么不顶着枪口上,为什么不杀身成仁?看似义正词严,掷地有声,其实不过是站在干岸上,说风凉话而已。且不说鼓吹别人去当烈士,那居心之险恶,而自己碰上这样状况,是否也说到做到,是大可怀疑的。因为这多年来,我很看到一些银样枪头的同行,嘴上说得不知多么激昂慷慨,事到临头,骨头比醋焖鱼还要酥软,两腿开溜得比兔子还快者,非止一位。但愿这些说大话的勇者,能够真正的无畏无惧,文坛也许更有希望一点。>>建安文人,最早被曹操用来祭刀的,应该算是祢衡,公元198年就让黄祖杀了。公元208年孔融弃市。杨修是公元218年,被曹操以军法处死的。在这前一年,也就是公元217年,许都流行了一场瘟疫,徐干陈琳、应chàng、刘桢,都未能逃脱,相继去世。王粲随曹操征吴,也在这一年死在路上。公元220年,曹操死。公元226年,曹丕死。曹植是建安文人中活得最久的,但到公元232年,也被他的侄子用毒酒害死,于是建安文学便画了句号。>>数千年过去,如今谈起建安文人,这些名字还是常挂在嘴上的,“融四岁,能让梨”,连小学生都知道的。至于谈到建安文学,在非专业研究者的心目中,只有曹氏父子是居霸主位置的。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丕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植的《七步诗》(虽然不能证明是他的作品),还能在普通人的记忆之中,占一席之地。而像的王粲,地位很高的孔融,才华出众的祢衡,他们的作品,当然也很了不起,但很少被现代人知悉。至于徐、陈、应、刘,他们写的东西,大半失传,如今,只不过是文学史中的一个符号而已。>>所以,懂得这一点,也许最后连符号还混不上,多些自知之明,该多好啊!文学界里那些年纪大一点的,必欲当祖师爷,要众人膜拜;名声响一点的,定要领袖群伦,一言九鼎才过瘾;位置高一点的,就成了容不下别人的把头,称霸排他;资格老一点的,便来不及地给自己建纪念馆,开研究会,树碑立传,立地成佛。这形形色色的表演,很大程度在于看不大透,才折腾个没完没了。>>但继而一想,衮衮诸公的心有外骛,不在文学上争一短长,而忙于文学外的建树,很大程度由于创作力的衰退,已如阉鸡,无振翅一鸣之雄风,才在这些地方寻找自我。如果不让他干这个,又能做些什么呢?世界本是舞台,没有这些膀大腰粗的,迎风掉泪的,顾影自怜的,哗众取宠的老少作家粉墨登场的话,也就不热闹了。>>于是,作为一名观众,不妨莞尔一笑,且看诸公如何把戏演下去就是了。

标签: 建安

更多文章

  • 从《铜雀台赋》看被人误读千年的三国诽谤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被人

    从《铜雀台赋》看被人误读千年的三国诽谤案,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这是曹操之子曹植曾奉父命所作《铜雀台赋》中的一句辞赋,然而令曹操父子始料不及的是,这样一句浪漫之作竟成为三国最大的桃色诽谤案的最有力的证词,而这起桃色诽谤案的制造者就是未出隆中而知三分天下的诸葛亮。

  • 孙权的妻子们都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有谁

    孙权的大小老婆:可以说东吴是典型的因家事乱而导致国事乱的范例,孙权当年英雄过人,使曹操都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概叹。但在晚年,在家事的处理上真是糊涂万分,简直可称为一塌糊涂。首先让我们来从他的大小老婆说起,我们按顺序来说吧:1:谢夫人,这是元配,没有生子,抚育了孙权妾生的儿子孙登,后来因孙权有了更美丽

  • 为什么说中国自曹操之后就没有过真正的男人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就没

    为什么说中国自曹操之后就没有过真正的男人了?,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历史上称男人,是与女人示别。虽然女人中也有强者,那叫以柔克刚,最多就叫阴刚;与阴刚划分界限,历史男人的标志,就叫阳刚,阳刚的别称,就叫英雄。中国历史,问某人是不是男人,等同问他是不是英雄。英雄是男人的递进,是男人迈进世界的最后一

  • 三国最猛的男人是谁 真的被乱带绿帽子击败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绿帽子

    三国最猛的男人是谁真的被乱带绿帽子击败的吗,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大汉天下自从董卓祸乱朝纲以来,就再也未能恢复至原有的安定与强盛,而相比于东征西讨的战争片段,那些发生在这个时代的桃色新闻却被我们很多人忽略了。譬如有着乱世枭雄之称的曹操,在征讨天下之余,还不忘给自己的敌人乱戴绿

  • 诸葛亮为何是注重儒家道德的读书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儒家

    诸葛亮为何是注重儒家道德的读书人,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司马光和陈寿都是帝制时代的儒生,他们同时具备儒生的长处和短处。儒生的长处是治史认真,叙述客观;儒生的短处是分析和评论历史时着重处世态度而不着重处事的方法。正史里对诸葛亮的赞扬,基本上是他处世的态度。正史对诸葛亮的肯定,简单地说是他的清高、忧

  • 三国赤壁之战前夕,蒋干为什么会中计?原因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赤壁之战

    三国赤壁之战前夕,蒋干为什么会中计?原因有哪些?,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细作分析,可知群英会蒋干中计的原因有三:说降无望,求功心切。周瑜偷察曹操水寨之后,曹操正不知以何计破之,蒋干毛遂自荐,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并夸下海口丞相放心,干到江东,必要成功。不曾想,

  • 揭秘:三国时期的老百姓们为何都无法使用货币?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货币

    揭秘:三国时期的老百姓们为何都无法使用货币?,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说到董卓,很多人都认为他的残暴是他失去民心的关键。不过抛开他的出身和结局对他的历史评价产生了某些副作用以外,还有一个不怎么为人注意的侧面。就是他在经济政策上的失败。原来在190年(初平元年)6月,董卓采取了一项措施。他宣布废除自

  • 曹操为什么离不开酒?酒在三国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重要作用

    曹操为什么离不开酒?酒在三国历史中的重要作用,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曹操对于酒的认识是理性而深刻的。一方面他非常了解酒的种种优点和好处;另一方面,他也深刻认识到酒的弊端。期间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由于连年饥馑,爆发农民起义。曹操虽善饮,但从国计民生大局着眼,坚持在国难当头

  • 新《三国》落幕“十宗最”难息 最奸雄: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奸雄

    新《三国》落幕“十宗最”难息最奸雄:曹操,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在孙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背书声中,白发苍苍的司马懿闭上了眼睛――高希希耗时数年、耗资1.55亿元打造的新《三国》,也就此画上了卫视首轮播出的句号。在长达48天的播出中,新《三国》的收视一直呈现出领跑的姿态,不过,随着世界杯冲击

  • 盘点古代十大神射手:三国时期的居然占一半!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神射手

    盘点古代十大神射手:三国时期的居然占一半!,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第一名:后羿后羿,又称「夷羿」,相传是夏王朝东夷族有穷氏的首领,善于射箭。一说是中国第一个朝代“夏”的建立者,有“人王”之称。神话中后羿之箭连射天上九个太阳,这个第一名当之无愧。第二名:纪昌纪昌,战国时期时赵国邯郸人,从小便练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