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你一定要知道的三国历史细节

你一定要知道的三国历史细节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710 更新时间:2024/1/6 4:04:00

你一定要知道的三国历史细节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当下,新版《三国》热播。1800年前的金戈铁马、英雄气概、智谋勇义再次成为人们瞩目的话题。新《三国》以三国时代为背景进行了重新的改编,介乎于《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之间而偏“演义”。

世人热捧的三国故事,主要来自演义。文学史家都认为,演义成于众手,一代代说书人、唱戏人反复宣讲、吟唱,集中了民间方方面面的智慧,罗贯中是一个最重要的整理者。将其作者确定为罗贯中则已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事。此后,干隆年间的毛宗岗又做了系统整理校订。

演义虽说与正史颇多不符,但它已成为中华民族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史诗,融汇了中华民族一千多年来的理想与向往。鲁迅曾说:“盖当时多英雄,武勇智术,瑰伟动人,而事状无楚汉之简,又无春秋列国之繁,故尤宜于讲说。”诚如此言,那确是一个产生史诗的时代。

不过,历史剧的创作究竟要在多大的尺度上遵从史实,成为近些年来争议最大的难题。这问题其实不复杂,一部历史剧,对确凿的史实不宜作大改动,而史料中没有记载或语焉不详的则可以进行艺术加工。那些认为历史上的真实故事不够精彩需要重新编排的说法不值一哂。

喜爱历史的人都知道,许多影视剧编撰出来的情节远没有真实的历史故事吸引人,关键是导演和编剧能否把它表现出来。

某些历史影视剧为了迎合市场和票房,借古人的躯壳将现代人对权力、金钱、美女的欲求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不惜胡编乱造、戏说连篇。这种“古为今用”,往往会误导观众,以为历史上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因而“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甚至把本来是错误的东西,当成真实的历史接受下来。

国人对三国史的认识因有了“演义”而更为复杂。不错,我们在演义里看到了义薄云天的胆色与忠勇,看到了匡扶正义的光辉和希望,看到了扭转干坤的努力和奋斗,看到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无奈和悲壮,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三国真实历史细节的挖掘和品味。

本文尽力溯本清源,呈现一个个丰富而细腻的史实,让三国的魅力更加清晰、真切。古今多少事,都付细谈中。

关羽用的不是青龙偃月刀

青龙偃月刀是整个三国故事中最为著名的兵器,它几乎与关羽融为一体,人们几乎理所当然地认为关羽应当使用这把刀,关于它的传说大家耳熟能详:温酒斩华雄、斩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即便到今天,这种造型的刀仍被称作“关刀”或“关王刀”。可见其在百姓心目中的尊崇地位。

但历史上,关羽使用的并非是青龙偃月刀,而是类似于矛一类的兵器。遍查史书,三国时代无人曾使用“青龙偃月刀”,《三国志》中说到关羽“策马刺(颜)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很可能他使用的是矛,同时随身佩有短刀,以便对刺杀的敌将进行斩首。

《三国演义》中说关羽使用青龙偃月刀是一种附会,为的是使人物的英勇形象更加丰满,其实偃月刀到宋代才出现,也叫“掩月刀”,偃月,即半月的意思。宋代《武经总要》中就有这种刀的绘图。这种宽刃大刀的制造工艺在三国时还不成熟,很难造出。三国时的刀为窄而直的刀,长度在1米左右,东吴的刀长60多厘米,蜀国的刀则长1.2米以上,有坚厚的刀背和单侧刃,不再有锐利尖锋,而且一般都有环首,环首上的布条缠在手腕上,可以防止格杀时刀从手中脱落。

自西汉时起刀得到广泛应用,而且传到朝鲜、日本。秦末农民起义经过楚汉相争之后,骑兵日渐增多,由于马速很快,想要毙伤敌人主要靠挥臂劈砍,而不是用剑向前突刺,快速冲杀的骑兵需要一种便于砍杀、不易折断的短兵器,用以取代重量较轻、只宜刺杀不宜砍杀的剑。这样一来,尖长的剑锋的作用不大了。虽然剑两侧都有刃,但是劈砍时只能用其中一侧的刃,另一侧的刃不但不能发挥作用,而且使制造工艺更为复杂,剑的最厚部分在中脊,不但工艺要求高,劈砍时还容易折断。用剑刺杀还有一个缺点:因为当时马镫还没发明,骑兵在马上刺杀极容易把自己顶下马来。于是,自西汉时起就出现了环首的长刀,这是一种专门用于劈砍的短柄兵器,一侧有刃,另一侧做成厚实的刀脊,同时去掉了锐利的长剑锋。厚脊薄刃不但从力学角度看利于劈砍,而且刀脊无刃,可以加厚,因而不易折断。所以,《释名》说:“刀,到也。以斩伐到其所乃击之也。”三国时环首刀已经普遍装备军队,其在实战中的地位超过了传统上的剑。当时的炼钢技术也有了重大发展,在此之前,上等的钢只有反复锻打而成的“百炼钢”。“百炼”是形容其多的意思。西汉晚期以后,随着炼炉的增大以及鼓风技术的改进,炉温提高,可以将铁熔化了。生铁可逐渐除碳变成熟铁,造刀、剑时,用生铁和熟铁糅合在一起,反复折叠锻打,乃是百炼成钢。在由生铁炼成熟铁的过程中,如工艺不够或原料较差,就炼成质量比较差的钢,有的环首刀就干脆是铁制的。这一时期优质钢刀的代表作品,应该是山东苍山发现的一把有纪年铭的长刀,全长111.5厘米,大约是一与三之比。刀身上饰着错金的火焰纹,并且有十八个错金的隶书刀铭:“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大刀吉羊宜子孙。”由此可以知道这把刀是汉安帝永初六年,即公元112年制造的。这把刀经过鉴定,是以含碳较高的钢为原料,经过反复多次锻打的。铭文中的“卅”,即“三十炼”,指将钢锻造后折叠锻打,这样反复锻打三十层而制成的。同时,这把三十炼大刀的刃部还经过了淬火。采用百炼钢造刀,大大提高了质量。

百炼钢虽好,但成本高,费时久。曹操曾下令作百炼刀5把,耗时3年才造成,自己留了两把,另3把分给了3个儿子用来随身佩带。东汉晚期,炼钢技术出现决定性突破,发明了灌钢法,这一技术水平在全世界一直领先到十七世纪。所谓灌钢法,就是把生铁液淋灌在熟铁板上,再加以锻打,仅需几个昼夜就可以炼成品质令人比较满意的钢。这种钢虽然品质比百炼钢要差一些,但成本比百炼钢低了数倍以上。造刀技术的日趋精良使造刀业规模增大,一次造刀动辄上千。蒲元为刘备造刀5000口,在斜谷为诸葛亮造刀3000口,其淬火技术已十分先进。当甘宁百骑劫魏营归来后,孙权一次赏给甘宁刀百口。由于生产量大,铁环刀基本取代长剑,成为军中最主要的格斗短武器。

虽然青龙偃月刀在三国并未出现,但带有木柄的长刀却是可能有的,《三国志?魏书?典韦传》就称:“韦好使大双戟与长刀”。不过这一时期带柄长刀不是常见兵器,三国时将领使用的主要是长矛,如关羽、张飞、吕布等用的都是矛,取其突刺作用。

到了唐宋时期,长柄大刀已成为长兵中的重要武器之一,唐代有种被称为“陌刀”的长刀就常被使用,这种刀两面有刃,前边带尖,能刺能砍,极为凶悍。唐代名将李嗣业就是著名的陌刀将。宋代的长柄大刀形制多样,有掉刀、屈刀、笔刀、眉尖刀、戟刀等五花八门的名称和样式,当然,也有掩月刀。

吕布的兵器不是方天画戟

前文提到,吕布用的是矛而非方天画戟。新版《三国》中吕布用的戟实际也是到宋代才出现的“戟刀”。三国时,戟是军队中的标准武器,从战国开始常用“持戟”一词作为士兵的同义词。

吕布为刘备解袁术大将纪灵之围时,在营门树戟一只,约定双方,如射中小支,则袁、刘解斗。吕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戟的小支原是横枝,整个戟呈“卜”字形。到了三国时,横支逐渐弯曲上翘,减弱了勾的功能,增强了刺和叉的功能,称为“雄戟”。典韦阵亡前,“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余矛摧。”说明小支上翘后,叉法威力大增。戟是制式兵器,大量装备部队。官渡战前,袁绍檄文称自己的部队“长戟百万”,此说虽有夸张,但也说明其装备之多。袁绍有大戟士700余人为左右随从。

戟分长短,短戟又称手戟。手戟是单手握持的短柄戟。曹操年轻时,私入中常侍张让室内,被发觉,舞手戟自卫。典韦喜好手持大双戟。军中谣谚:“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说明典韦手戟每只重40斤,折合今8.9公斤。

手戟也可投掷。董卓拔手戟掷吕布。典韦手持10余只戟,敌至5步,大呼站起投掷,无不应手而倒。孙策席间向严舆投掷手戟,严舆当场死亡。虎伤坐骑,孙权投掷双戟,虎受伤而逃。

军中所用的戟,主要是长戟。《三国志?魏书?张辽传》,辽守合肥时,面对孙权的优势兵力,“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吓得孙权只好“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

汉魏时期,车战衰落后,戟的功效已由主要是回拉钩斫,转变为前冲叉刺,因此就与矟(shuò,指长矛)的效能相近。但到南北朝时,大量的甲骑具装出现在战场上,要杀伤对方的人或马,必须穿透或斫(zhuó)断人披的两当铠或明光铠,以及马披的具装铠。由于铁铠制工日精,戟体窄,虽带旁枝具有叉刺的功能,但穿透力并不如长身阔体的两刃矟。因此对付披重铠的敌方,戟的杀伤能力远逊于两刃矟。

从工艺制造技术方面来看,锻制两刃矟则较简易。由于是军中主要的格斗兵器,既要求质精,又要求量足,因此工艺简便易造的矟较之工艺繁复费工的戟,更合于战争的需要。马矟排挤掉马戟,成为南北朝时骑兵的主要格斗兵器。

戟一直流传到唐代,但那时已不是作为格斗兵器,而是用于“门戟”了,具有仪仗的性质。门戟的的制度到宋代仍沿用,并规定戟刃改为木质,完全失去了兵器的功能,仅为摆样子的仪仗。它不仅在战场上看不到了,连集录各种兵器的《武经总要》中也毫无遗痕,只录有异形的长柄刀戟刀了。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标签: 要知道

更多文章

  • 关羽死于谋杀:攻襄阳腹背受敌,刘备不救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襄阳

    关羽死于谋杀:攻襄阳腹背受敌,刘备不救,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从小看三国,看到关羽之死的时候,总是觉得有些蹊跷。北有曹操,东有孙权,关羽孤军北上,身后没有任何支援,不是找死是什么?就算关羽看不明白,刘备看不明白,诸葛亮也看不明白?后来总算明白,其实刘备看明白了,诸葛亮看明白了,关羽也看明白了,就

  • 令风流曹操致死不能忘记的女人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风流

    令风流曹操致死不能忘记的女人是谁?,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本文《妆点三国》,作者:阮卿,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自己早已看透了这个男人,年少轻狂时便戏耍别家新娘,逐鹿沙场时仍不忘拈花惹草。即便如此,自己仍然将他挂在心上,初时的爱,最终的恨,爱有多深,恨便有多切。那是男人的时代,女人只是附属,所以,

  • 揭秘:三国史上曹操为何把大将军之位让给袁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国史

    揭秘:三国史上曹操为何把大将军之位让给袁绍?,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公元196年,曹操把汉献帝迎接到了自己的许都。既然皇帝已经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凡事自然就由曹操说了算。于是,曹操首先加封自己为大将军,封武平侯,然后率领大军把盘踞在洛阳附近的军阀杨奉给消灭掉。本来,汉献帝是在杨奉、董承手上,杨

  • 蜀汉四相:除了诸葛亮还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蜀汉

    蜀汉四相:除了诸葛亮还有谁?,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说到蜀汉四相,大家肯定第一时间想到诸葛亮。在三国中,诸葛亮就是被神化了的未卜先知,那么除了诸葛亮,这蜀汉四相还有谁呢?分别是――蒋琬、董允、费t,这或许是蜀汉时期最好的丞相,他们为了平定中原,鞠躬尽瘁、扶危济困,并使蜀汉更加兴旺。蜀汉四相诸葛亮

  • 盘点三国乱世最强的十大势力:投靠哪个势力最佳?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势力

    如果你生在三国乱世会投靠哪个势力?一、何进何进在妹子当上皇后之后,他顺理成章的当上了国舅爷,在汉朝以国舅为首的外戚是一支很强的力量,虽然吕后之乱以后,真正开始了异姓不王的时代,但是外戚虽然不能称王,其权力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地约束,在东汉末年反而急剧膨胀。何进就是这么个例子。兄凭妹贵,他一路上从郎中、

  • 解密:莽汉董卓是如何将巧妙巧妙包装自己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巧妙

    解密:莽汉董卓是如何将巧妙巧妙包装自己的?,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董卓是个人物,以前曾经因为征剿黄巾军不利,涉嫌违法犯罪,可是他却通过巧妙地脱胎换骨,把坏事说成好事。居然一步步入主中央,摇身一变成了国家大员,董卓是如何做到的,又是何人对董卓进行巧妙包装的呢?董卓是这样做到的:其一,金钱铺路,通过

  •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个虚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演义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个虚构,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1.桃园结义:正史并无写到三人有结拜只提到情若兄弟(年龄:关羽刘备张飞)2.温酒斩华雄:实华雄死于江东猛虎孙坚刀下,《三国演义》反把孙坚写成是华雄的手下败将,这对孙坚太不公平了。3.三英战吕布∶吕布实被孙坚击退(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

  • 三国里的女人为什么总是跟马超过不去?马超干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干了什么

    三国里的女人为什么总是跟马超过不去?马超干了什么?,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三国里英雄云集,但也有不少巾帼不让须眉,比很多男儿还要坚毅的女英雄。但是为何三国里的女人们总是跟马超过不去?而不是跟其他英雄过不去?其中一个就是王异。马超带着十万人的关中联军造反,结果被曹操打得七零八落,像是兰博基尼高速撞

  • 曹操打荆州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荆州

    曹操打荆州曹操的荆州战略,在三国荆州战略中最具有全局性的意义,是三国历史进程及曹操本身能否完成统一大业最关键的一着。在汉末大动乱年代,曹操以其自比周公、文王的政治抱负,知人善任的用人韬略,气势如虹的过人胆略,克敌制胜的军事谋划,以及赏罚分明、执法严峻、注重自律的治军措施,在群雄角逐混战中崭露头角,逐

  • 解密三国:大将孙坚击败吕布,吓得董卓送女求和?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吓得

    《三国演义》中,开局最热闹的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战,三位超凡脱俗,骨骼清奇,将要维护宇宙和平的英雄人物闪亮登场,关羽温酒斩华雄,刘关张三英战吕布,从此三位英雄的名号响彻后汉大地,所到之处基本亮瞎人的眼。可是,历史上没有温酒斩华雄,也没有三英战吕布,(当然更没有娱乐搞笑的刘^刘三刀)倒是有一位英雄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