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孙权“火烧”张昭

孙权“火烧”张昭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624 更新时间:2023/12/19 19:03:23

孙权“火烧”张昭,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有一次,不听张昭的意见,与他反复辩驳,而张昭的口气越来越严厉和不客气,孙权实在难以忍受,终于手按着刀愤怒地说:如果再这样下去,他可能会杀死张昭。

>张昭对自己的话没有被采纳十分气愤,便称病不朝。后来公孙渊果然背盟,杀了张弥、许晏。孙权多次向张昭表示歉意,请他出来,张昭坚持不出。孙权把张昭门外面塞的土去掉,呼喊张昭出来,张昭以病重为由还是不出来。

>孙权急了,就烧他的门,逼他出来,张昭反而把窗户关得紧紧的。孙权无奈,又派人灭火,在门口守了很长时间,直到张昭的儿子一起把张昭扶出来。孙权用车把他送进宫里,在张昭面前深刻地责备自己。张昭没有办法,只得照常上朝。

>这一段故事很有意思。在我看来,这君臣二人都有一点赌气的样子。老小老小,人老了有时行为像小孩。不过这里孙权的行为是很难得的。张昭的赌气却是过分了,要是别的君主就不一定有这个耐心。后人评论说,张昭在这里完全失去了臣子应有的态度。为人臣者,三谏不从则奉身而退,有什么要怨恨的呢?现在孙权后悔以前的错误而要求张昭原谅,他改变意见,屈己从人,没有继续错下去,这是他善于补过的好处。而张昭不是帮助孙权改正错误,使他以后避免过失,而是由于不用自己的建议而忿忿不平,归罪于君主,关门闭户违抗命令,坐着等待焚烧,这不是太荒谬了吗?这个评论是有道理的。

>其实这时孙权在政治上早就不依靠张昭了,张昭多年来一直处于半休养状态。他这样做,很大程度上不是出于什么实际政治意图,而毋宁说是一种人情味的体现,有点像讲孝心的儿子对老得固执的父亲的忍让。

>按通常情况说,像张昭这样的行为属于大不敬,是有罪的。孙权不仅没有定他的罪,还再三再四地请他出来,赔礼谢过,这种态度远远超过一国之君对待臣下的常规,也许孙权是记起了他十八岁刚继位时,张昭扶他上马,对他的辅佐之功。当时全靠张昭为他控制局面,稳定人心。所以他不但不忍心计较张昭的态度,还一定要亲自向这个老臣认错,让他满意。

>张昭为中原名士,避难江东,被孙策重用。孙策看重的是他在士大夫阶层中的影响,曾把他比之为春秋时期齐国名相。孙策临终时托张昭辅佐孙权。张昭本是孙权手下第一个重臣。孙权对他也十分敬重,以师傅之礼相待。但从张昭后来的表现看,他确实不堪政治上的大任。

>从政治决策上说,他缺乏远见和卓识。在是否送人质的问题上,他和大臣商议了半天也拿不出个主意采。最后还是孙权自己拿定了主意,召来在母亲面前作了决定。

>赤壁大战前,在是否抗曹的问题上,他是力主投降的。

>张昭的特长不在于从政,而在做学问。他从小博览群书,很早就有才名,写了《春秋左氏传解》及《论语注》。

>总之,从政并非张昭所长,是偶然的机遇使他登上政治舞台的。经过事实的检验,他确实不适于担当像丞相这样重要的职务。所以在讨论丞相人选时,孙权两次都拒绝了众臣的意见,没有任用张昭。孙权的决定是对的。

>有评论者说,张昭接受遗命辅佐孙权,卓有功勋,忠诚正直,行动不为自己;却因为态度严厉而被孙权敬而远之,因为性情高傲而被孙权排斥在权力中心之外,既不让他当宰相,又不让他当太子太傅。最后让他闲着在家,养老而已。由此说明孙权比不上孙策。

>这段议论恐怕是不确切的。孙策起事时,借助的是张昭在士人中的名声,主要还不是他从政的才能。那时事务简单,没有丞相这样的职位。到孙权接管江东政权,张昭扮演的角色,还跟以前一样。只是后来在各种重大事件面前,张昭的作为屡有不当的地方。孙权才没有让他担任重要职务,包括丞相在内。即使孙策再世,碰到这样的情况,恐怕也会有类似的处理。

>不过张昭在从政方面并非一无所长。还是在封孙权为吴的时候,魏国使者邢贞来到吴国。他自恃是上国天使,入吴王府大门竟然不下车。张昭向前对他呵斥道:“没有礼就谈不上什么敬重,没有法就谈不上什么实行。你竟敢妄自尊大,难道以为我江南弱小,拿不出一把小刀来杀死敌人吗?”邢贞赶忙下车。

>由于张昭性情刚硬,常常倚老卖老,当众与孙权抗争,“辞气壮厉,义形于色”,使孙权下不了台,一段时间孙权没有要他上朝。后来蜀国有使者来,当朝夸耀蜀国的功德,吴国群臣中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出来与他抗议争辩的。于是孙权感叹道:“如果张公在这里,这人即使不屈服也会感到垂头丧气。哪里还能自我夸耀呢?”第二天他就派人慰问张昭,并亲自请张昭入朝。张昭要离开坐席行礼,被孙权跪立着止住了。张昭坐定后,抬起头对孙权说:“当年太后、桓王(指孙策)不以老臣托付陛下,而以陛下托付老臣,是想让我尽臣节,以报厚恩,使我死后有可称述的。然而我思虑浅短,违逆您的旨意,自以为从此以后要长久地沉沦下去,直到老死,没想到还能再蒙您的引见,得为陛下效劳。臣下是一心奉事国家,希望有益于陛下,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已。如果要改变自己的志向,为了窃取荣华富贵而取悦于人,这不是臣下我所能够做到的。”孙权再三向他赔礼道歉。

>其实在我看来,以张昭的性格和脾气,作为一个外交官应该还是可以的,在敌国面前严词厉色,一定可以不辱使命。只可惜他此时年纪已经大了,不宜再出使外国。

>孙权即皇帝位后,张昭由于年老多病,交还了官位和所统领的军队。但孙权仍然拜他为辅吴将军,改封娄侯,食邑万户,虽无实权,地位和待遇仍然很高,辅吴将军的职位仅次于三公。这是对他过去所作贡献的一种报答。孙权这样一种处置方法,也是富有人情味的。

>(摘自《文史天地》)

标签: 火烧

更多文章

  • 三国姜维简介 历史上三国姜维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简介

    三国姜维简介历史上三国姜维怎么死的,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被重用。诸葛

  • 三国时期的八大正妹排行榜:第一名竟是黄月英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大正

    三国时期的八大正妹排行榜:第一名竟是黄月英说到了历史上的正妹都有谁,那么中国古代四大正妹一定都赫然上榜,而若说三国的正妹都有谁,则貂蝉一定位列前排。但是,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正妹也是一定要排个高低的,知道三国时期的八大正妹都有谁吗?你一定不知道三国时期的八大正妹貂蝉堪堪位列第三,那么,第

  • 三国中张飞鞭打都邮:都邮为何要对刘备不依不饶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不依不饶

    三国中张飞鞭打都邮:都邮为何要对刘备不依不饶,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都邮是东汉末年负责考察干部的官员,一般是下派干部。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故事莫过于张飞鞭打都邮,那么都邮为何要找刘备的麻烦呢?且看书上写道:玄德将兵散回乡里,止带亲随二十余人,与关、张来安喜县中到任。署县事一月,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

  • 三国名将魏延打得过张A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国名

    三国名将魏延打得过张A吗,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魏延打得过张A吗魏延是三国时期蜀国的著名将领,而张颌是三国时期魏国武将,因此,后人喜欢将魏延与张颌进行比较,想要知道魏延打得过张颌吗?那么,今天我们就将这两个人物进行一个比较,看看谁比较厉害?魏延动画照首先在武力方面,我们都知道,张颌死后,三国当中

  • 三国史上第一杀妻案:猎户竟然杀死老婆招待刘备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猎户

    三国史上第一杀妻案:猎户竟然杀死老婆招待刘备,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导读:中国人之善良和平,谦恭仁爱,在这个世界上,是数得着的。但某个皇帝,某个军阀,或某个什么也不是,手中有杀人之权柄,一旦暴虐起来,那份残忍之心,也着实可怕。古代在刑法中,有一条凌迟罪,那简直比医科大学里的解剖课还麻烦。行刑的时

  • 曹魏后期重要将领丘俭简介,丘俭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将领

    曹魏后期重要将领丘俭简介,丘俭怎么死的?,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丘俭(GuànqiūJiǎn,?-255年),字仲恭,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后期的重要将领。继承父丘兴爵位高阳乡侯,任平原侯文学。魏明帝即位后,上疏劝魏明帝停止加建皇宫的工程,升为荆州刺史。238年从司马懿攻灭公孙

  • 第一百四十二章 诸葛亮野史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野史

    相传,诸葛亮的祖祖辈辈都很勤俭,因此生活也过得去。有一年,来厂一个拄着拐杖脚有点跟、满脸白胡子的老人,来他家要求施舍。诸葛亮的祖辈,把他盛情地领到客厅请他吃饭。可是,老人吃过饭,连谢字都没有说一声。诸葛亮的祖辈、都是淳朴的庄稼人,也就没有十意。可以后,老人每隔一个月都要来他家吃饭。走时,总是一声不响

  • 荀攸和荀什么关系?荀攸与荀两人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两人

    荀攸和荀什么关系?荀攸与荀两人怎么死的,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导读:荀攸与荀是从叔侄关系,荀是荀攸的叔叔,但荀攸比荀年长5岁。但是叔侄俩很明显俩人的政治观念不同。荀是保皇派的,荀攸姑且称之为实务派的,和华歆、王朗一样。在曹营众谋臣中,荀攸和荀、钟繇三颍川同乡不仅同时出道,又相互举荐,实为名副其实

  • 东吴名将丁奉战魏军以“行为秀”开场 依靠智慧歼敌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东吴

    东吴名将丁奉战魏军以“行为秀”开场依靠智慧歼敌,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记得诸葛亮祭东风这一细节,周瑜妒忌孔明,想趁孔明在祭风之际除掉他,派了两名大将带领一百个士兵快速前往江边,等孔明一旦将东风借来,便下手杀人。结果孔明事先有防备,派赵云来接人,等东吴的军队到达,诸葛亮已

  • 三国差距最悬殊一役:官渡之战曹操逆转袁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之战

    三国差距最悬殊一役:官渡之战曹操逆转袁绍,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不少,有三场战役被后人称之为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这其中之一便是著名的“官渡之战”,同样也是非常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参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最终曹操胜利,双方的参战兵力悬殊非常之大,曹操2万兵马,袁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