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诈术平平的司马懿凭什么躲过了曹爽的毒手

诈术平平的司马懿凭什么躲过了曹爽的毒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09 更新时间:2023/12/16 13:29:47

诈术平平的司马懿凭什么躲过了曹爽的毒手,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世人多以为司马懿能够从曹爽的手中逃得性命,是因为司马懿诈术高明。其实不然。司马懿能够活命,最应该感谢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李胜。

李胜是谁?

李胜的父亲叫做李休,本是张鲁手下的司马。当张鲁势力强盛的时候,李休曾经劝说张鲁称王,但张鲁不从。等到曹操大军攻打汉中的时候,李休又劝说张鲁投降曹操。从这两件事情可以看出,李休其人很喜欢搞投机。张鲁归顺曹操之后,受到曹操的尊崇,李休也沾光得了一个关内侯的爵位,之后曾经担任上党太守、钜鹿太守。李休给李胜创造了一个还算可以的环境,虽然不算很好,但也是世家子弟。也因为这个出身,李胜前往都城,有机会和曹真之子曹爽混在一起。

在魏明帝时期,李胜因为喜欢浮华之风而受到打压,到了曹爽掌政时期,开始步入仕途,出任洛阳令。李胜和曹爽一党的骨干关系都比较亲密,像夏侯玄当征西将军的时候,就特别邀请李胜为军中长史。夏侯玄发动骆谷之战,就是李胜帮助出谋划策。司马懿曾经反对曹爽、夏侯玄出战,认为时机不成熟,必然大败。可曹爽、李胜认为,必须发动一场战争来夺取魏国军权。当战争失败之后,司马懿等官员很是不满,但反对的声音被曹爽强行压制下去。

被派查探司马懿李胜暗助司马懿

曹爽等人看到司马懿在朝中担任的不过是太傅的虚职,依然可以一呼百应,心中都很是不安。曹爽的心腹丁谧、毕轨等人多次在曹爽面前提醒曹爽,司马懿野心勃勃,擅长笼络人心,千万不要被司马懿的低调虚伪所蒙蔽。曹爽等人最后决定,派人去司马懿府上了解下司马懿的最新动态,如果需要,就将司马懿除去。

这个被派去查探消息的人就是李胜。李胜已经被任命为荆州刺史,就以辞行为名,拜访司马懿。一开始司马懿听到门房通报,李胜来访,心中地方,不想见面。李胜让门房转告,自己没有什么功劳却蒙受皇恩,任命为荆州刺史。荆州乃是魏国要地,正要请教司马懿治理方略,希望太傅能够不吝赐教。

司马懿明白了李胜的意图,决定演一场戏给李胜背后的曹爽看。司马懿让两个丫环搀扶着自己走出来坐下,手中要提起衣服的时候手不能用力,衣服滑落下去;又指着自己的嘴巴,意思是口渴,丫环端了一碗粥来,司马懿喝着喝着粥竟然从嘴巴里面流出来,米粥沾了一胸口。李胜看到总总迹象,认定司马懿中风已经非常严重,对自己一方根本造成不了任何威胁。李胜不禁同情心泛滥,眼泪流了出来。

李胜告诉司马懿,现在皇帝年幼,天下人都倚仗明公,我们也知道明公旧病发作,不料竟然如此严重。司马懿喘气连连,表示自己年老病重,危在旦夕。李胜前往并州,并州靠近少数民族,多发战乱,要用心治理。从此之后可能再无相见之时,奈何奈何。司马懿也假装感伤起来。李胜连忙说明,自己去的是自己的老家荆州,并非是并州。司马懿根本就没有糊涂,却假装糊涂,说什么你到了并州之后,一定要多多努力,建立功勋什么呢。李胜再三解释,司马懿才假装恍然大悟的样子,连连道歉,说自己实在年老昏聩。自己一旦死去,希望李胜能够多多照顾自己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说着说着,司马懿流泪哽咽。李胜听了长叹不已。

李胜出来之后,把种种迹象告诉曹爽,然后流着泪告诉曹爽:“司马太傅的病估计再也不可能好了,想想实在让人伤心!”

依据李胜和司马懿见面前后的情形看,李胜为什么会被派往司马懿府上查问情况呢?必然是因为李胜和司马懿的关系还没有闹僵。在曹爽帐下诸位谋士中,丁谧等人主张铲除司马懿,可李胜等人对司马懿却很是看重,主张联合并利用司马懿。于是,当李胜拜会司马懿之后,比较轻易的就被司马懿的假象所蒙蔽。看李胜在离开司马懿府上回禀曹爽的时候,依然流泪慨叹,就可以看出李胜对司马懿极为同情。曹爽用同情司马懿的李胜去查探司马懿的消息,最后又听从同情司马懿的李胜的建议,只能说明曹爽当时过于自大,同时缺少决断,容易被感情蒙蔽眼睛,而不能说明司马懿的演技多么高超。

换做是曹操或者刘备、孙权等君王,如果对方威胁到了自己,就算是对方再如何流泪悲叹,那也绝对不会放纵,该杀的自然要斩草除根。司马懿虽然昏聩,可司马家族的势力还在,怎么能够掉以轻心呢?当司马懿发动兵变时,桓范曾经闯出城门,告诉曹爽种种对策,可曹爽却依然选择了回到都城,接受司马懿的处罚。桓范告诉曹爽,一旦入城,想做一个平民都不可能。可曹爽却认为司马懿必定不会那么冷酷的对待自己。事实证明,曹爽虽然把持朝政十年,在政治上依然是个低能儿。反观司马懿,在兵变得势之后,不但是把反对党曹爽一族清除,把曹爽门下曾经提议铲除自己的那些人斩首,连同情自己的李胜也不放过。李胜离开京城,前往荆州上任,还没有到任,就被司马懿派出使者假传诏命在半路上杀掉。

这个情节,不禁让我想起了《鸿门宴》中的一个细节。项羽刘邦的一番表白之下,愧疚的表示,自己本无意讨伐刘邦,是曹无伤告密。刘邦逃出项羽大营回到军中,不问具体情由立刻诛杀曹无伤。一个用个人好恶代替理性判断,一个时刻把天下大局我放利益放在首位。是以项羽刘邦,曹爽司马懿等人,虽然一度强弱分明,但最终却形势大变。

标签: 毒手

更多文章

  • 张飞一声喊死夏侯杰的真相?夏侯杰的真实死因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一声

    张飞一声喊死夏侯杰的真相?夏侯杰的真实死因,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张飞,即张翼德,他“面如泼墨,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势如奔马,性烈似火,声若巨雷”。张飞性格豪爽,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曾义释严颜,又爱鞭挞部下。官至车骑将军,封西乡侯。与关羽、诸葛亮并称“蜀汉三杰”。章武元年(公元221年)死于部下暗

  • 狂放不羁的曹操在幼年时就曾伙同袁绍调戏他人新娘!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狂放不羁

    狂放不羁的曹操在幼年时就曾伙同袁绍调戏他人新娘!,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任侠放荡的曹操童年的曹操机警伶俐,善于权变,任侠放荡,悠游自在,特别喜欢飞鹰走狗,不务正业,所以,并没有多少人注意他。但是,他的叔叔却对他的这种行为却非常不满,多次告诉曹操的父亲要他限制曹操的行为。曹操对叔叔的这种做法十分生

  • 凌统是个什么样的人?如何客观评价凌统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的人

    凌统是个什么样的人?如何客观评价凌统的一生?,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陈寿评曰:「凡此诸将,皆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三国志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虽在军旅,亲贤接士,轻财重义,有国士之风。」(《三国志吴书十凌统传》)「自创业功臣疾病,权意之所钟,吕蒙、凌统最重,然其次矣。

  • 揭秘:三国历史上的名人钟繇为什么会与美女幽会?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名人

    揭秘:三国历史上的名人钟繇为什么会与美女幽会?,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导读:《三国志·钟繇传》说,钟繇小时候长相不凡,聪明过人,他曾与叔父钟瑜一起去洛阳,途中遇到一个相面者,说:此童有贵相,然当厄于水,努力慎之(这个孩子面相富贵,但是将有一个被水淹的厄远,走路一定要小心)。结果,走了不到十里路,

  • 阮籍是谁?阮籍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阮籍

    阮籍是谁?阮籍生平简介,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

  • 董卓之乱是发生在什么时候?他是如何祸乱后宫?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祸乱

    董卓之乱是发生在什么时候?他是如何祸乱后宫?,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东汉中平六年,董卓奉何进之命进京铲除宦官势力,却因此引狼入室,使破败的东汉王朝落入董卓手中,成为俎上鱼肉,任其宰割,董卓入朝后执行暴政,最后导致群雄激愤,结盟讨伐。东汉末年,经历了黄巾之乱,汉室地位迅速下滑,各地州郡的势力大为上

  • 曹操不称帝是因为他生前都不具备称帝的条件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都不

    曹操不称帝是因为他生前都不具备称帝的条件吗,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虽然当时曹操已经取得汉王室的绝对控制权,但他的势力还是局限于中国北方,孙权和刘备还在东南、西南虎视眈眈,国家还未统一,天下并不太平,如果曹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贸然称帝,势必成为众矢之的,让刘备、孙权抓住把柄,带领天下英雄讨伐他,这

  • 刘备为何对庞统很器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器重

    刘备为何对庞统很器重,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庞统的死,是刘备的一大损失,也是三国一大公案,而庞统与孔明之间的关系,是敌是友,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以下提出一点见解。东汉末年,刘表割据荆州,他藉着与襄阳蔡家联姻和招揽荆州名士蒯氏兄弟来巩固本身在荆州的权威,并且也任用傅巽之类的流亡客,结合本地豪族与外

  • 刘禅给诸葛亮的回信写了什么?刘禅读出师表后反应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师表

    刘禅给诸葛亮的回信写了什么?刘禅读出师表后反应如何?,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刘禅给诸葛亮的回信我们都知道,诸葛亮的《出师表》是上书写给后主刘禅的出征建议表,主要就是提出来几点内容:首先《出师表》针对当前的局势,做了一个细致的分析。并且,反复的劝勉刘禅要继承先帝的遗德,因为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 究竟是谁导致了蜀汉的灭亡:并非昏庸后主刘禅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蜀汉

    究竟是谁导致了蜀汉的灭亡:并非昏庸后主刘禅,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究竟是谁导致了蜀汉的灭亡:并非昏庸后主刘禅我们看到,在东汉末年诸侯并起之际,知识分子――或曰士大夫,或曰儒者,或曰文人――比以往江山一统的年代更能拥有发挥自己才华和政治抱负的机会,因为他们有较多的主公可以投奔,可以像春秋战国时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