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雄曹操惜鬼才,三哭郭嘉见真性情,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历史没有假设,可我读《三国志・郭嘉传》后,掩卷长思,还忍不住假设:假如郭嘉不早死去,枭雄曹操一统天下的进程极有可能提前,没有后来的三国鼎立,也就没有诸葛亮的大放异彩、一枝独秀。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当代著名学者易中天在《品三国》中又一次发问:郭嘉和诸葛亮:谁是三国乱世第一谋士?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东汉末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
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在《三国演义》中,郭嘉和诸葛亮不但作为个人智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在各自阵营的分量也基本相同。刘备得到诸葛亮以后的说法是:“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曹操得到郭嘉以后的说法则是:“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刘备临终前,是托孤于诸葛亮的;而曹操对郭嘉,也曾“欲以后事属之”。只不过因为郭嘉英年早逝,历史改期。也由于同样的原因,郭嘉这颗智谋星不像诸葛亮那样璀璨明亮。诸葛亮从二十六岁出山,到五十四岁病故,为刘备集团服务了二十八年,而且还有十一年时间是乾纲独断;郭嘉为曹操集团服务却一共只有十一年,而且职务是军师祭酒(参谋)。两人施展才华的条件,真不可同日而语。
高谈阔论隐居家乡,慧眼识择明主而事
三国之时天下大乱,有枪就是草头王,天下豪强并起,饱读史书知识分子,大多隐居山林,待价而沽,司马徽、徐庶、诸葛亮、郭嘉、徐庶、庞统等名士莫不如此。
那个时期,长江流域的荆襄地区是高才辈出之地,素有“唯楚有才”之誉。在三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各政治集团中,荆襄高才有很大影响力。荆州在东汉末年战乱时期是学术中心,这里相对安宁的环境为培养杰出人才提供了条件。最有名的学术领袖是庞德公、宋仲子等人,庞德公是当地士族领袖,三国时期的神秘大隐水镜先生司马徽也是颍川人,视德公为兄长,被德公称为水镜先生,两人亲密到不分彼此的地步。
司马徽与宋仲子的学生很多,也都非常著名,庞德公让从子庞统去见教司马徽,庞统被徽赞誉为南州冠冕,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娶了诸葛亮的姐姐,诸葛亮每次见庞德公都参拜,庞德公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荆州,是三国时期的军事战略要地。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因失荆州而使统一中国的霸业不能实现;刘备因借荆州而立,取得西蜀之地而与魏、吴共为三国,但因为荆州的归属问题,导致吴蜀联盟破裂,形成长期与魏对峙的局面,最终三国归晋;吴因借荆州而和刘备成为联盟,在赤壁大破曹操,却因强攻荆州,杀死关羽,差点亡国,最后虽有荆州,却失去蜀国,唇亡齿寒,相继被司马氏所灭。在荆州这片土地上,上演着一次又一次的成王败寇的智谋对决。
在三国前期众多豪强政治集团的对抗中,形势错综复杂,没有所谓单一集团能强盛,只有兼容、联合众多力量才能统一,杰出的政治家都深谙此道。
郭嘉出生于颍川,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登封一带。少年时喜欢与长者交谈,往往有独到的见解,常使长者们自愧不如。于弱冠(二十岁)后便隐居,郭嘉自信而清高,秘密结交英杰,不与世俗交往,就显示出这位青年奇才颇有远见。
郭嘉21岁的时候,在朋友田丰等人的鼓动下,投奔到袁绍帐下。袁绍当时被称为“天下英雄”。他对郭嘉等人极为敬重,厚礼待之。但数十日一过,郭嘉便看出袁绍不懂得用人之道,非成大事之人。于是,郭嘉毅然离袁而去。郭嘉是在袁绍最风光的时候离开他的,这非但要有极大的勇气,更要有超常的眼光。此后郭嘉一直在家赋闲了6年,践行的就是: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公元196年,恰逢曹操招贤纳士之时,曹操两个重要谋士荀、程昱共举郭嘉!有这两个高参推荐,曹操大喜,十里相迎将郭嘉接入自己的营帐,共论天下大事。这次会面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后来的刘备诸葛亮的“隆中对”。郭嘉比曹操小15岁,但对曹操的宏国伟志似乎了如指掌。当曹操就天下大势向郭嘉问计时,郭嘉一语道破要害,建议曹操乘袁绍攻击公孙瓒之时先消灭吕布。这样不仅能使曹军扩大实力,又可以避免以后曹袁决战时吕布从侧翼威胁曹军。曹操又询问郭嘉,作为谋士,最关键的素质是什么?郭嘉说战争和下棋一样,没有一场战争是事先部署好的,熟读兵法只是入门,军师的优劣在于临场应变。郭嘉明晰透彻的分析,让曹操一下看到了光明的未来。曹操听完感叹道“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郭嘉离开营帐后,也大喜过望地说“真吾主也。”从此,郭嘉便当上了曹操参谋军事之官――军师祭酒,为曹操的四方征战出谋献策,忠心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