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济、张绣集团,源于董卓的凉州集团。在董卓死后不久便与李、郭汜等人合流,后来中途脱离,成为一支独立的地方割据势力。这支军事力量的存在,对于发展中的曹操集团曾经造成重大威胁,曹操在与这支军事集团作战之中,也有过惨重的教训。而这个集团最后的结局也颇为独特。>>董卓余孽>>张济、张绣集团的两位首脑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三国志·张绣传》中说得比较清晰:“张绣……骠骑将军济族子也”。所谓族子,即为同族兄弟辈中某人的儿子,因此,二张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叔侄。至于这个家族的出身,在史料中没有记载,只知道在东汉末年,张济就已经是武威祖厉县的一名县吏了。>>张济成名,大约是在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三国志·张绣传》中说:“边章、韩遂为乱凉州,金城曲胜袭杀祖厉长刘隽。绣为县吏,间伺杀胜,郡内义之。遂招合少年,为邑中豪杰。”之后,张济便加入了以董卓为首的政府军来对抗边章、韩遂的叛军。之后更成为董卓女婿牛辅手下的一名校尉。关东联军讨董之时,张济受命参战。《后汉书·董卓传》中说:“(董卓)使(牛辅)以兵屯陕。辅分遣其校尉李、郭汜、张济将步骑数万,击破河南尹朱俊于中牟。因掠陈留、颍川诸县,杀略男女,所过无复遗类。”此时的张济与李、郭二人一样,同属牛辅管辖,还只是董卓集团的一名普通将领。>>董卓死后,董卓的女婿牛辅又被胡赤儿杀死,其残余势力群龙无首。此时的张济同李、郭汜等尚在陈留、颍川。听说王允、吕布掌权的东汉朝廷准备诛杀董卓手下的凉州官兵,仓皇之下,三人打算遣散手下兵士,逃回凉州避祸。在贾诩的策划之下,张济和李、郭汜一起率兵进攻长安,经过十余天的战斗便取得胜利。此役,凉州军队的凶残暴露无遗。《三国志·董卓传》中说:“等放兵略长安老少,杀之悉尽,死者狼籍。”之后,东汉政权便落到了李、郭汜的掌握之中。张济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平阳侯。张绣跟随张济作战有功,也被升至建忠将军,封宣威侯,屯兵弘农。至此,张济、张绣集团初步成型。是时为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长安混战>>张济再次走进长安,是在李、郭汜反目之际。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李、郭汜之间的权利斗争日益激烈,并最终演变成一场武装冲突。双方都把献帝及其公卿大臣作为争夺的目标。李抢到了献帝,而郭汜则是劫持了公卿大臣。为此,双方激战数月,死者万人。《晋书·食货志》中说:“及卓诛死,李、郭汜自相攻伐,于长安城中以为战地。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盈积,残骸余肉,臭秽道路。”眼看同为凉州集团的李、郭汜内讧,长安一片狼藉,汉献帝想起了远在弘农的张济,便召张济前来长安。《后汉纪》中说:“前者受命,来和、汜”,说明张济的和解是奉命而为的。作为献帝来说,化解当前危局,保证自身安全是第一要务。而《后汉书·董卓传》中说得很明确:“张济自陕来和解二人,仍欲迁帝权幸弘农。”张济前来的目的却并不是完全来做和事老的,他是来分一杯羹的。张济在弘农等了三年,也许就是在等这样的一个机会。从后来张济与李、郭汜的数次分歧及之后的反复来看,此时的张济虽然并不像李、郭汜一样打算把持汉末朝廷,但通过缓解局面并为自己捞点好处却是不争的事实。>>张济的出面,对当时紧张局面还确实起到了一个缓解的作用。李、郭汜二人和好了。张济的目的也达到了。袁宏《后汉纪》载:“汜、许和,质其爱子。”而张济则是“为骠骑将军,封平阳侯,假节,开府如三公”。在对待汉献帝的问题上,张济表现得也比李、郭汜要强多了,不但是沿途“从者皆饥,张济赋给各有差”,而且在郭汜想改变献帝路线转去高陵之时,张济还与其他大臣一起反对,认为应该按照原计划去弘农。>>张济的这些举动,看上去让献帝很感动。汉献帝曾经称赞张济“有拔车驾之功”。其实,献帝此举想法很明确:分化凉州集团,以达到最后回到旧都洛阳的目的。因此,这也就注定了汉献帝与李、郭汜、张济等凉州军阀的最后决裂。>>果然,在汉献帝到达弘农之后,张济与杨奉、董承发生冲突,他又一次与李、郭汜言归于好,共同追赶汉献帝,唯恐其脱离自己集团的控制之中。双方又在弘农东涧爆发激战。在战斗中,“济等抄掠乘舆物及秘书典籍,公卿已下、妇女死者不可胜数”。不久,双方又在曹阳再次发生战斗。《后汉纪》载:“行幸曹阳。、汜、济并力来追。董卓、杨奉间使至河东,招故白波帅李乐、韩暹、胡才及匈奴右贤王去卑牵其众来,与等战,大破之,斩首数千级。”>>经过两次激战,双方均损失惨重。这时候,汉献帝又企图通过联络张济来分化凉州集团。他派侍中史恃、太仆韩融前往张济军营,又把张济给盛赞了一番:朕惟宗庙之重,社稷之灵,乃心东都,日夜以冀。洛阳丘墟,靡所庇荫,欲幸弘农,以渐还旧。诸军不止其竞,遂成祸乱,今不为〔定〕(足),民在涂炭。济宿有忠亮,乃心王室,前者受命,来和、汜,元功既建,岂不惜乎?济其廪给百官,遂究前勋。昔晋文公为践土之会,垂勋周室,可不勉哉!>>不过,汉献帝的用心显然没有被张济所接受。接下来双方又经历了一场大战。汉献帝几乎丧命。而张济、李、郭汜等人也没有达到再次控制汉献帝的目的,只能眼睁睁看着汉献帝往旧都洛阳方向扬长而去。>>数年的战争,给长安和三辅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后汉书·董卓传》中说:“初,帝入关,三辅户口尚数十万,自、汜相攻,天子东归后,长安城空四十余日,强者四散,蠃者相食,二三年间,关中无复人迹。”如此惨状不但令关中地区人民饱受煎熬,就连张济自己也因为缺粮而不得不放弃已经经营数年的弘农地区,转而向富庶的荆州方向发展。不料,张济在进攻穰城之时中流矢而死。这样,这支几乎已经沦落为流寇的军事力量便正式落入了张绣的手中,并逐渐演变成为一支地方割据势力。是时为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依附刘表
更多文章
陆逊既有纳孙尚香之心 为何不擒杀刘备?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之心
陆逊既有纳孙尚香之心为何不擒杀刘备?,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陆逊为何不擒杀刘备,现在权威的解释,都云三国志的这样一段话:曹丕大合士众,外?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无几,魏军果出,三方受敌也。火烧连营后,陆逊指挥东吴人马,对刘备进行了疯狂的追击,几乎在马鞍山生擒刘备,刘备靠傅彤,程畿等人
白门楼为何关羽只为张辽求情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只为
白门楼为何关羽只为张辽求情,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朋友发贴说,如果高顺比张辽强的话,为什么关公只为张辽求情,却放任高顺慷慨就义呢?我想,关公为谁求情不是看谁厉害吧?让我们看看高顺与张辽是怎么对待刘备势力的可能就会明白一点为什么刘备关羽为何要帮张辽了其实也不外乎俗套的人情事故。高顺`“顺领兵五万,
揭秘:三国中诸葛亮在周瑜手上输得最惨的较量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国中
揭秘:三国中诸葛亮在周瑜手上输得最惨的较量,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此诗只是一种假设,东风终与周郎便,所以三国时期的大美女大乔小乔。并没有被曹操锁于铜雀台中。事实上,小乔与曹操素未谋面,也没有什么实际瓜葛,纯属莫须有的关系,而尽管如此
苏东坡曾题诗完整记录不明物UFO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苏东坡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游金山寺》)不是鬼不是人究竟是何物?不说苏东坡当时夜游镇江的金山寺时,在月黑星稀的二更,忽见江中亮起一团火的奇遇深感迷惑,今人也是迷惑的。因为这样的景观今人看了还是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而仍是猜测这
曹操两位性格不同寻常的夫人:都是超凡脱俗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都是
曹操两位性格不同寻常的夫人:都是超凡脱俗之,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曹操喜欢美女,既要江山又要美人,还因贪恋美人而在宛城陷于险境。但在册立妻室方面,他还是很慎重的。他正式册立过的丁夫人和卞夫人,就属性格超凡脱俗之人。正妻丁夫人之前还有个刘夫人。刘夫人早亡,给他撇下儿子曹昂(子修)和女儿清河长公主。
刘备为何要三顾茅庐?他当时很了解诸葛亮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茅庐
刘备为何要三顾茅庐?他当时很了解诸葛亮吗,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当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作战时,刘备被袁绍派往汝南(袁绍的本郡)一带活动,以扰乱曹操的后方。建安六年(201年),曹操打败袁绍后,亲自率军进击刘备,备逃到荆州,刘表令备屯驻新野,看守荆州的北门,以防曹操。从这时起,备在荆州居住达十年之久。
三国时代最早提出三分天下的人居然不是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的人
三国时代最早提出三分天下的人居然不是诸葛亮!,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展开来写的重头戏,历史上仅仅那么一句“凡三往乃见”,小说的作者竟然妙笔生花写出了有声有色的三回故事,真让人佩服作者编故事的本事。三国时代最早提出三分天下的人是谁?并非诸葛亮原创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也
张飞墓在哪里?历史上名将张飞是因何而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名将
张飞墓在哪里?历史上名将张飞是因何而死的,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张飞墓:张飞,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张飞以其勇猛、鲁莽、嫉恶如仇而著称,虽然此形象主要来源于小说和戏剧等民间艺术,但已深入人心。那么张飞葬与何处呢?张飞墓,位于四川省阆中古城西街汉桓侯祠内。《三国志》载,汉献帝建安十九
刘备心目中地位比关羽张飞都要高的人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的人
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为了少挨刀,最稳妥的办法:一是少得罪人,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二是多结交江湖好汉,在家靠父?,出门靠朋友。江湖上经常能看到好汉们成群结伙的在各大山头扯旗子,什么“贾家楼三十六义”、“陷空岛五鼠”、“乱石山七雄&rdqu
解密:诸葛亮死后刘禅为何还能再当30年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死后
解密:诸葛亮死后刘禅为何还能再当30年皇帝?,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仍能继续领导蜀国30年,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就单凭能让皇权维持这么长时间而又没出什么大乱子这一点看,刘禅并非如史评那么昏庸。历来对史事都存在不同看法,这本是正常现象。比如近日有学者称水浒一百单八将都是土匪强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