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吴后期的两次鸿门宴 孙休以孙D之道诛杀孙D

东吴后期的两次鸿门宴 孙休以孙D之道诛杀孙D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844 更新时间:2023/12/24 23:20:34

东吴后期的两次鸿门宴孙休以孙D之道诛杀孙D,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孙休是孙权的第6个儿子,也就是孙亮的哥哥。当时任会稽(今浙江绍兴)王。258年,孙D派两个大臣去请孙休登基时,24岁的他都傻了,馅饼还是陷阱?去还是不去?头脑中两个小人不停地打架辩驳。几天以后,才磨磨蹭蹭地动身,诱惑实在太大了,就拿身家性命赌一次吧。

孙D被怀疑心里不爽

到了建业的近郊,看到上千人黑压压地在路旁下拜,领头的人正是孙D。孙休知道未来吉凶未卜,很客气地下车回拜。

孙休即位后,对孙D的友好态度超出了大臣的想像,看上去如同一对好“基友”。两人书信不断,情意绵绵,孙D反反复复只为表达一个意思:天长地久,永远忠心。

孙休投桃报李,送的定情物就是权力,孙D被封为丞相、大将军兼领荆州牧。孙D兄弟五人都被封侯,全部掌管禁军部队。这是东吴开国以来,都没有出现的事情。

凡是孙D打的报告,比如提拔什么人、完成一项工程,孙休基本上是看都不看,直接签字。而且隔几天就表彰孙D,说他为国尽忠,劳苦功高,并把他和西汉的霍光并列,推崇至极。

两人似乎掏心掏肺,爱如潮水。然而,爱太深,就容易看见伤痕。

一次,孙D又兴冲冲地跑过来,送了一批酒给孙休。

孙休也是很客气,派人回复孙D:谢谢你的美意,不过如今无论哪个送礼,皇上都不收,你还是拿回去吧。

孙D陡然心凉了半截,这是不信任我啊。孙休哪敢喝这酒呢?说不定不明不白就被毒死了。

孙D知道以前的山盟海誓都付之东流。皇上给他的一切,那些奖赏、封的官爵,都不过是在敷衍。就在一转眼,发现这张脸,已经陌生不再像从前。

孙D诉苦惹了大祸

孙D摆下酒宴请左将军张布,倾诉心中的痛苦。酒越喝越多,真心话也源源不断而出,他伤感地说:当初我废孙亮的时候,大家都劝我应该自己做皇帝。我认为当今陛下贤明,所以迎立他做天子。没有我,他能做成皇帝吗?现在我送礼物他都不要,明显是对我不放心啊,你说我怎么办?我不动手能行吗,肯定会被他灭了啊。

人在失恋后都会失去理智,孙D都没搞清楚张布是什么人。张布一直跟随孙休,本来是个中级军官,后来被孙休提拔在身边,就是为了对付孙D的。

一句话评价孙D:不作死就不会死。

张布随即密告孙休。孙休沉默不语,他懂得弟弟的失败是操之过急,他要咬紧牙关再等。

孙休定下暗杀的计策

此后,为了弥补给孙D造成的伤害,孙休给他的赏赐越来越多,又给他的弟弟孙恩加官进爵。当时有人告发孙D意图谋反,孙休把这个人抓了起来,交给孙D,说:这个人诬告你,现在让你发落。

孙D杀了告密者,心里七上八下,皇上到底是放心我呢,还是不放心我呢?每天恍恍惚惚,疑神疑鬼,又没有胆量再把孙休废了,因为孙休对他浓情蜜意,恩宠有加。真要翻脸,大臣们也只会骂他没良心,背信弃义。

反复思量,他想了个万全之策,就是离开建业这个是非之地。

他向孙休上表,说自己要出镇武昌。孙休也很爽快,当即答应。还不忘关心:你手下有上万精兵,跟你很久了,全部带走吧,如果需要武器,尽管到武库里拿。

孙D匆匆收拾行装,准备早点离去。

在皇宫中的深夜,灯光照出影影绰绰的几个人,那就是孙休和张布等。他们还拉了一个重要的人物―丁奉,在东兴率3000人大胜魏军7万人的老将。

三人达成共识:在孙D去武昌前解决他。计策:上次孙亮摆“鸿门宴”杀死权臣诸葛恪,此次复制粘贴,在腊祭之日的宴会上动手。

历史又一次轮回。

孙D被杀年仅28岁

腊祭宴会当天,孙D也和当年诸葛恪一样,眼皮总在跳,心神不定,感觉要出事。就向孙休请假,说身体不好不去参加了。孙休怎么会同意呢?派出使者10多批轮流请他,不请到绝不罢休。孙D无奈,出发之前和家人约定:在宴会过程中,家人在府内放火,他就找这个借口赶紧请假回来。

宴席进行了一半,孙D见府中火起,向孙休请求返回,孙休不准。孙D知道大事不好,站起来就往外逃。张布和丁奉示意左右,亲兵拥上前,把孙D捆了起来。孙D两腿哆嗦,跪下叩头哀求:我愿意被流放到交州赎罪。

孙休积压在心中所有的恨,刹那间爆发:你当初怎么不流放滕胤吕据,而把他们诛杀呢?

孙D被斩首示众,孙休为了不引起更大的动乱,宣布曾与孙D同谋作乱者一概赦免,孙D部众大多数人放下兵器请降。孙D死时28岁,被夷三族。

孙休还觉得不解恨,把孙峻的棺木挖出来,把里面陪葬的印绶取出,把棺木全部砍碎,直接把他的尸体埋葬。又认为与孙峻、孙D同族是耻辱,特地从宗族中取消了他们的名字,他们的名字改成“故峻、故D”。

他又给诸葛恪、滕胤、吕据等人平反。其他流放的人,都放了回来。

孙休杀掉孙D,终于昂首挺胸站到绝顶。然而隐隐约约间,他又多了一块心病,梦绕魂牵挥之不去。

标签: 东吴

更多文章

  • 曹操率军北伐:血战白狼山击溃乌桓的数万骑兵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乌桓

    曹操率军北伐:血战白狼山击溃乌桓的数万骑兵,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提起曹操,人们很容易想起铜雀台,想起赤壁,想起煮酒论英雄,想起官渡之战。但紧接着官渡战事的另一场大战却长时间地被人忽略,以渲染战事为长的《三国演义》也仅仅用了一页多的篇幅来描写这场历时四个多月的血腥大战,其中关于乌桓的败亡更是惜墨

  • 解密三国:正史中的周瑜为什么会遭到后世的贬斥?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正史

    解密三国:正史中的周瑜为什么会遭到后世的贬斥?,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既生瑜,何生亮,这一声叹息,几百年来一直回荡在民间。这是《三国演义》对于周瑜最大的感叹。同情之声清楚地表现了他的形象,雄才大略,但是在面对蜀汉集团的中心人物之时,又不得不退一射之地。对于那些中心人物,周瑜只能是陪衬。这样一个矛

  • 刘备和诸葛亮都参加过哪位蜀汉将军的葬礼?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蜀汉

    刘备和诸葛亮都参加过哪位蜀汉将军的葬礼?,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刘备是蜀汉的开国君主,尽管出身贫寒,但是知人善任,尤其是喜欢提拔一些不为人所知的将领,从而使自己的事业越做越强。其实关羽张飞以前只是不入流的马弓手步弓手,魏延也是从基层战士成长起来的高级指挥员,另外还有一个人他虽然也名不见经传,可是

  • “吕布戏貂蝉”故事的历史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吕布

    “吕布戏貂蝉”故事的历史真相是什么?,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中国古典“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形象,始见于《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等小说演义。据传貂蝉是汉献帝时司徒王允的歌妓并养女,天生丽质,能歌善舞,体态轻盈。某日夜间貂婵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恰巧为王允瞧见

  • 解密:名臣诸葛亮在出山之初为什么会屡屡犯错?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之初

    解密:名臣诸葛亮在出山之初为什么会屡屡犯错?,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诸葛亮出山之初,曾经让刘备大喜过望。两人亲密无间的劲头让关羽张飞都有点吃醋了。刘备则声称自己和诸葛亮的组合是如鱼得水。但如鱼得水的日子随着法正的到来就结束了。自从伐蜀之后,法正就成了刘备手下的头号红人。此消彼长,诸葛亮多少要感受

  • 谁是刘备三顾茅庐前的大谋士?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茅庐

    谁是刘备三顾茅庐前的大谋士?,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刘备在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参加“革命”,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三顾诸葛孔明于草庐之中,制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伟大计划。可在刘备三顾茅庐前,又是谁担任刘备的大管家,为其鞍前马后,奔波劳碌的呢?此人就是北海郡(治今山东昌乐西)人孙乾。

  • 孙权为何厚爱大将凌统?孙权为何收养凌统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孙权

    合肥之战,凌统浴血奋战,死命保住了孙权。凌统死后,孙权把凌统两个孩子当成自己亲生儿子一样抚养。他就是凌统,字公绩,吴郡余杭人。因为凌统父亲为国捐躯,孙权拜凌统为别部司马,统领他父亲生前的兵士。忠烈正直国士之风当初,凌统和督官陈勤等人饮酒,陈勤刚勇欺人,凌统看不惯,就当面和陈勤争论。陈勤就骂凌统,骂的

  • 爱才如命的曹操什么何非要处死三国名将吕布?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爱才如命

    爱才如命的曹操什么何非要处死三国名将吕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曹操爱惜人才,而且善于使用人才,例如对于关羽,他明明知道关羽要投奔刘备,刘备又是潜在的对手,即使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他也不追究。这是何其爱惜人才啊。同样是人才的吕布,为何没有关羽的幸运待遇?反而被曹操处死呢?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吕布的

  • 孙权为什么会厚爱大将凌统?孙权为何收养凌统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孙权

    合肥之战,凌统浴血奋战,死命保住了孙权。凌统死后,孙权把凌统两个孩子当成自己亲生儿子一样抚养。他就是凌统,字公绩,吴郡余杭人。因为凌统父亲为国捐躯,孙权拜凌统为别部司马,统领他父亲生前的兵士。忠烈正直国士之风当初,凌统和督官陈勤等人饮酒,陈勤刚勇欺人,凌统看不惯,就当面和陈勤争论。陈勤就骂凌统,骂的

  • 解疑:曹操为何要对知识分子下毒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要对

    解疑:曹操为何要对知识分子下毒手?,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曹操在东汉末年这样一个时局混乱、群雄逐鹿的动荡年代,曹操之所以能够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最终脱颖而出,统一中原,纵横朝野,把持政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实行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机制。广泛地吸收和笼络文人名士,是曹操在用人机制上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