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的战略与大战略

诸葛亮的战略与大战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195 更新时间:2024/1/8 23:41:19

诸葛亮的战略与大战略,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诸葛亮的战略与大战略

赤壁之战的前一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他那时只有二十六岁,要比刘备小二十岁。诸葛亮对刘备的贡献是尽人皆知,在此不必细述。

陈寿把诸葛亮列于和管仲萧何平等的地位,可以说是非常得体,因为他们都是良相而非良将。刘备在世的时候,诸葛亮的贡献似乎都是在外交内政方面,至于用兵作战,刘备常自有主张,并不一定尊重他的意见,甚至于也不征询他的意见。“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先生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由此可见陈寿将其与萧何相比,实在是很恰当。

刘备反而比较尊重法正的意见,《先主传》上说,他以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所谓谋主就是现代语中的参谋长。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7年)刘备接受法正的建议,进兵汉中,这一次汉中战役打到建安二十四年才结束,刘备赢得一次光荣的胜利,也就是京剧中《定军山》这幕戏的来源。当曹操得知那是法正之谋,曾经这样说:“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很可惜,法正在次年就死了,年仅四十五。刘备为之流涕累日,诸葛亮与法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当刘备决心东征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不从,以后大败而归,诸葛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由此可知孔明也自知刘备对他的信服是不如对法正的(以上均见《庞统法正传》)。

诸葛亮是在刘备称帝后始出任丞相,到刘备死后才正式接管国政,至于亲自指挥作战则更是只限于“六出祁山”那个阶段(公元227234年)。虽然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但他没有赢得战争又确为事实。因此陈寿的评语并非毫无根据。

然则又有何种文献足以显示诸葛亮的确是长于大战略,或者他确有高人一等的大战略思想。事实上,不需要多所举例,有两篇几乎是尽人皆知的名文都能充分表现出诸葛亮的大战略天才和特长。

第一篇是《隆中对》,那是诸葛亮在初出茅庐之前与刘备纵谈天下大事的谈话记录。第二篇是《后出师表》,因为陈寿在《三国志》上只记录《前出师表》全文,而完全不曾提到《后出师表》,此表只见于裴松之注。

诸葛亮在与刘备的对话中,首先以曹操能胜袁绍的实例,说明事在人为,成功要靠人谋(战略)的基本道理。接着就作情况分析,并获致四点结论:

一、不可与曹操争锋。

二、江东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三、荆州为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四、益州刘璋软弱,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基于以上的分析,则刘备所应采取的大战略遂至为明显:

一、夺取荆益二州,以为霸业基地。

二、利用内政外交以巩固权力基础。

三、天下有变,始发动钳形攻势,以期一举而兴复汉室。

很明显,诸葛亮所提出的是远程计划,自然没有预定的时间表,其所重视者为总体而非细节,为未来而非现在,其所拟定行动分三阶段是完全合乎逻辑,而其中心观念即为“联吴伐魏”,三个权力集团之中,曹操势力最大,刘备势力最小,刘备若欲击败曹操,则必须与孙权结盟,此乃自然之理。所以,在诸葛亮尚未出山之前,即已确认“联吴”为其大战略计划的主轴。诸葛亮在整个计划中所最重视者为第二阶段,(三国历史www.lishixinzhi.com)必须能“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然后刘备始能立于不败之地。

于是才达到第三阶段,诸葛亮又作一假定:“天下有变。”这一点非常重要,必须天下有变,始能发动最后攻势。但若无变则不可轻举妄动,而只能隐忍以待时。

诸葛亮出山是建安十二年,次年即发生赤壁之战。战后获得机会使其大战略计划的第一阶段得以逐步实现,但等到“跨有荆益”之后,吴蜀关系已日益恶化,于是局势的发展遂有如《后出师表》在结尾处所云:“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原始大战略构想遂从此不再有实现的可能。

刘备死后,诸葛亮始正式当国(公元223年),到后主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才逝世,所以,这十一年间应可称为“诸葛亮时代”。他的处境非常恶劣,所接管的是一个脆弱而危险的国家。外交上完全处于孤立,内部危机重重,已有分离分子出现,而边区还有南蛮的叛乱。所以,诚如诸葛亮所云:“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面对这样的环境,诸葛亮又应采取何种大战略?他所作的决定有二:(1)联吴制魏;(2)以攻为守。

“联吴”本是《隆中对》的基本观念,诸葛亮对此深信不疑。过去因为种种原因,以至于未能贯彻,并导致不利的后果,现在再来重谈联吴的老调,当然会遭到更多的困难。但诸葛亮仍能毅然采取与吴结盟的政策,实可充分显示其果断和明智。诸葛亮的联吴要算是相当成功,自他执政之后,双方即能合作无间,使蜀国解除东顾之忧,甚至于在其逝世之后,此种政策仍能继续推行,直到蜀亡时为止。

“以攻为守”是在诸葛亮执政之后才出现的新观念,曾经引起很多的争论和反对。诸葛亮为什么要坚持采取伐魏的行动的确令人感到疑惑,而尤其是他在《隆中对》中认为必须“天下有变”始可发动攻势,现在天下无变,而“益州疲弊”,为什么还要劳师动众,的确令人对孔明的神机妙算,有一点莫测高深。

假使说诸葛亮的目的是只限于防守,则似无一再发动攻势之必要。因为益州险塞,只要凭险固守即能达此目的,于是可保存较多资源以厚植国力。反而言之,以诸葛亮的战略修养,应知天下三分已成定局,如果天下无变,仅凭一州之地,根本不可能收复中原。所以,他的行动似乎已经违反自己的原则。

诸葛亮当政之初,首先是整理内政,平定南蛮,到建兴五年才领兵进驻汉中,开始伐魏的行动。次年春季,战争正式展开。最初进展颇为顺利,其主因是魏国上下以为“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但由于诸葛亮误用马谡为前卫指挥官(督诸军在前)遂败于街亭。这次失败对诸葛亮是一严重打击,使国内反战派有了对他大肆攻击的机会。诸葛亮遂不得不杀马谡并自贬以平众怒,但诸葛亮并未改变其决心,到年底(或次年初)又发动第二次攻势,行前发表《后出师表》,其目的即为对其攻势战略作一次总辩护,并解释蜀国此时必须以攻为守的基本理由。

一、以高祖为例,说明像高祖那样圣明,也还是必须“陟险被创,危然后安”。所以,怎样能希望“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

二、以刘繇王朗为例,说明由于“今岁不战,明年不征”,才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

三、以曹操为例,说明曹操虽善于用兵,但仍遭遇多次危难,始“伪定一时”,自问才不如曹操,又何能“以不危而定之”?

四、仍以曹操为例,说明其计算常有失误,然后特别指出“先帝每以操为能”,以来反衬“况臣驽下,何能必胜”?

以上四点都是以史为例,下列两点则直接进入现实问题。其措词也远较锋利,直指问题的核心,足以使反战者无法反驳。

五、最严重的问题是精锐人员的消耗。诸葛亮提出非常严厉的警告:“若复数年,将何以图敌?”所以采取纯粹的守势,即无异于坐以待亡。

六、最后是从经济观点来立论。“住与行,劳费正等”,所以不可能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

“以攻为守”是具有高度政治意义的大战略。当时蜀国内部已经人心颓丧,缺乏斗志,必须发动攻势始能团结内部,渡过难关,若仅采取极守势,即无异于自认失败。从外交观点来看,“以攻为守”又与“联吴制魏”有微妙配合。蜀国一再发动攻击,才能使吴国尊重其国力,而愿意与其合作,并且也会起而效尤,与魏国交战,发挥制魏的实质效果。只要把《隆中对》和《后出师表》两文详细加以分析,即应能了解诸葛亮在大战略领域中的天才和智慧。

标签: 大战略

更多文章

  • 解密曹操立太子始末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始末

    解密曹操立太子始末,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曹操为立太子的事拿不定主意。大儿子曹昂,二儿子曹铄,一个战死,一个早夭,三子曹丕勤奋听话,各方面还不错,按长幼顺序当然应立曹丕为太子,但是,他的另一个儿子曹植才华横溢,深得他的宠爱,立哪个为太子,曹操举棋不定。一日,曹操屏退左右独留下贾诩,曹操先是长叹一

  • 刘备为何要暗示曹操杀吕布?原因让人瞠目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让人

    刘备为何要暗示曹操杀吕布?原因让人瞠目,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建安三年(公元198)十月,曹操进军下邳,吕布亲自率军迎战,被曹操打败。曹操来到城下,劝吕布投降,吕布准备接受,被部下陈宫等人劝阻。于是,吕布派人向袁术求救,袁术没有前来,吕布只好固守城池。曹操围困了三个月,吕布军心涣散,部将侯成、宋

  • 曹操手下八大谋士排行谁才是第一谋士?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谋士

    NO1、前五大谋士之郭嘉:曹操早期军事智囊团的核心人物之一,具有超卓不凡的战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因为其大局观出色,在对于作战目标的选择和作战时期的把握上经常有精辟独到的成功建议。在曹操彻底粉碎袁绍,吕布等几个实力强大的军阀,成就北方制霸的过程中谋功至伟。郭嘉达于世情,和曹操的相互欣赏也被传为

  • 吴将吕蒙: 曹操的棋子吕蒙如何用计杀关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棋子

    吕蒙(179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奋勇抵抗张辽军追袭,并于

  • 三国史上经典辩答:谁是三国第一辩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国史

    三国史上经典辩答:谁是三国第一辩手?,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第一位:秦宓的“天辩之对”秦宓和张温的“天辩”在整部《演义》里是最精彩的辩论,我感觉要超过舌战群儒。因为舌战群儒中的诸葛亮多是以气质和强辩取胜,而秦宓则运用了所学的知识,巧妙地将对手的无理之问化解,解答了天头,天耳,天足,天姓几个根本无

  • 魏武帝曹操打开魏晋的人才闸门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魏晋

    魏武帝曹操打开魏晋的人才闸门,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才闸门是如何打开的?寻根索源起来,关键人物不是别人,乃是大名鼎鼎、千秋万世骂名不绝于耳的魏武帝曹操。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思想纷呈、人才辈出的时代。儒释道三家各有时代的代表人物,互相辩论而不失其雅量。政治派分、权力攘夺

  • 揭秘三国第一猛将吕布的“情色档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猛将

    三国时代好色的男人不少,可有趣的是,其中的大多都成了英雄。比如我们熟知的曹操,就是一位“如假包换”的好色之徒。给人戴“绿帽子”,竟悄然成为曹操的人生最大的乐趣,乐此不疲之余,半壁江山居然不发一语间尽数揽入囊中。当然,在并不幽长的三国时代里,诸如曹操这般江山美人双丰收的人物毕竟不会太多。于是,我们的“

  • 刘备牺牲老婆孩子感动百姓的历史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刘备

    刘备牺牲老婆孩子感动百姓的历史真相,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刘备如果把《三国志》里刘备传记抽丝剥茧地梳理出一个脉络,你一定会发现:他就是个渣。小时候家里穷,邻居出钱供他上学,他却把这些钱用来买名牌、斗狗玩马;三十来岁下了岗,公孙瓒收留了他,却只因为徐州陶谦给了他4000丹阳兵就义无反顾地跳了槽;在

  • 古今奇闻:揭开三国东吴孙氏一族可怕的“死亡魔咒”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东吴

    人的长相虽然也能透露出一些信息,但总的说来长相与寿命之间并无特定关联,与长相很相近的不到50岁就死了。孙权的父亲只活到38岁,哥哥孙策只活到26岁,他们都死于意外事件,或被伏击、或补暗杀。孙权还有一个弟弟叫孙翊,也死于一次暗杀事件,死时只有20岁,再加上的族子(孙权的族兄弟)孙河也是这么死的,孙氏一

  • 曹操杀华佗的真正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佗

    曹操杀华佗的真正原因曹操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但由于《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曹操形象已大为走样。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今天的许多史学家也大都认为,华佗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时刻心系天下百姓的疾苦,不肯服侍权贵,专门为曹操一个人看病,于是借口妻子病重离开了曹操,曹操屡次催他回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