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松、法正为什么臭味相投?

张松、法正为什么臭味相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205 更新时间:2024/1/11 9:11:26

张松、法正为什么臭味相投?,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刘焉死后,刘璋继位。这个刘璋是个暗弱少决之人,耳根又特别软。公元211年,刘璋听说将派钟繇进攻张鲁,内怀恐惧。

>

>早在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荆州之后赤壁之战之前,刘璋派别驾从事(州牧的行政助手)张松出使荆州,向曹操输诚,张松受到曹操的冷遇,心怀愤恨,故劝刘璋结纳刘备自保,拒绝归附曹操主持的中央政府。现在,刘璋终于接受张松的建议,邀请赤壁之战后已占据江南四郡(今湖南省)的,入蜀防张。

>

>刘备入蜀后,与刘璋会于涪县(今四川省绵阳市),吃喝玩乐,达数月之久。刘璋把自己驻白水关(今四川省广天区)的军队交给刘备统领,刘备却在当地盘桓游移,收买人心。

>

>次年,刘备由涪城移军至葭萌关(今四川省广元市南),诱杀白水关守将杨怀、高沛,南下至涪城,大破涪城守将刘贵、冷苞、张任、邓贤。刘贵等退保绵竹。刘璋遣李严都督绵竹诸军,李严率领全部守城部队投降刘备。刘备进军围雒城(今四川省广汉市)达一年之久。雒城守将是刘璋的长子刘循,坚决抵抗。庞统即在进攻雒城的战斗中死于落凤坡这个地方。

>

>公元214年,刘备进围成都,、、从荆州入川赴援成都。占领江州(巴郡治所,今重庆市)后,兵分两路,张飞从陆路北上,经巴西郡(今四川省阆中地区)、德阳县(属广汉郡,今四川省江油市东北),与刘备会合。诸葛亮、赵云、刘封走水路,经江阳(今四川省泸州市),抵达犍为郡(今四川省彭山县一带),从南面威逼成都。恰在这时,脱离张鲁加盟刘备,整日在成都城下耀武扬威。荆州兵围成都数十日,刘璋遂率众出降。

>

>刘备围成都的时候,成都尚有精兵三万,粮草可支持一年。曾有一个叫郑度的人,认为刘备悬军深入,民心未附,军资无所出。郑度建议刘璋坚壁清野,据守城池,不与交战,刘备抄掠无所得,不出百日,必然溃败,趁势击之,必获大胜。

>

>刘璋说:“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加于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野草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拒绝坚守的建议,将老爹留下的大好江山拱手送给刘备。

>

>曹操是于公元215年平定汉中的。如果刘璋能坚持一年,曹操平汉中后,可与刘璋夹击刘备,恐怕刘备只能乖乖地退回荆州,甚至连退回荆州的机会都没有。如此,也就没有以后的蜀汉帝国。当然,曹操赶走刘备,也会趁势占领成都,刘璋也只能以投降了事,只不过是向曹操投降。

>

>一句话,如果刘璋不想死,只有投降一条路,剩下的只是向谁投降的问题。毫无疑问,向曹操主持的中央政府投降,可以美其名曰“归附”,要比向强盗刘备投降好得多。即使向曹操这个强盗投降,也要比向刘备投降好得多。毕竟,曹操这个强盗要强得多,前途要远大得多。刘璋的最后结局可以反证这一点。

>

>刘璋的失败,首先是他自己引狼入室,且不去谈它。其次一个原因,是张松、法正、李严的背叛。

>

>在刘璋治下的益州,这些人都是高官厚禄,吃香喝辣,体体面面,风风光光。他们为什么要吃里爬外,背叛刘璋?

>

>陈寿没有在《志》中为张肃、张松兄弟立传。他们的生平事迹散见于刘璋、刘备、法正等人的传记中。张氏兄弟是蜀郡(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属益州土著。张肃为广汉太守(张肃先于老弟张松作为刘璋的使者,拜会过曹操,被曹操任命为太守),张松为别驾从事,都是刘璋的左膀右臂。

>

>张松虽为益州土著,却瞧不起刘璋,看透刘璋不能自保;心高气傲的他又被曹操主持的中央政府拒诸门外。

>

>法正为扶风县(今陕西省眉县)人。建安前后,也即李、郭汜这帮恶棍蹂躏长安的那些年,关中大饥,法正与同乡孟达逃往益州,依附刘璋。法正(包括孟达)是进入益州的难民——逃荒之民。法正好不容易当上了新都县的县令,后转为军议校尉(中级参谋官),但郁郁不得志,又被同样远来依附刘璋的其他人诽谤,得了个品行不端的名声。

>

>张松、法正两个失意之人,臭味相投,结成一个地下党,伺机推翻刘璋,另迎新主。这是对张、法二人不忠于刘璋最好的解释,也是成为定论的解释。

>

>我看问题并不这么简单。在仕途上,张松谈不上失意。不得意倒是有可能,他想做更大的官。公元208年刘璋派他到荆州晋见曹操的时候,他本来是悄悄地带着益州的地图献给曹操的,希望曹操的中央政府收回益州,自己做一笔一本万利的买卖。可曹操不待见他,张松出于一己之私,转而投靠刘备,希望刘备这个强人替家乡自保。

>

>对法正来说,益州并不是他的家乡,他是逃难来的,外人一个,谁掌权无所谓,只要自己高官厚禄就行。他的出卖刘璋,完全是与刘备做一笔买卖。

>

>张松、法正为什么臭味相投?因为他们都是把政治当买卖的商家。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一点没错。对法正这个难民来说,谁来当难民营的总管,他是无权也无力决定的。只要自己能弄个副总管或管家干干,下地狱也要干他一票,甚至不惜出卖现任总管。

>

>张松的情形,可能比法正更复杂一些。他把刘焉父子视作入侵者,而这个入侵者不仅掠取了他家乡的权益,入侵者本人又不如他的法眼。这种复杂性,与以后的谯周相似。

>

>尽管张松、法正这两个死党早已悄悄地出卖刘璋,如果李严不在阵前反戈,刘备也难以至少不那么容易占领成都。

>

>李严是何许人?荆州南阳人,原是刘表的部下,为秭归县令。公元208年,曹操占据荆州时,入蜀依刘璋,为成都县令。依常理而言,曹操是代表中央政府的,刘表的儿子都归降了曹操,李严这个刘表手下小小的县令,竟然拒绝归降中央政府,可见李严也不是什么善茬。刘备去世后,李严的所作所为和结局证明了这一点。同时,李严也是以难民——战争难民——的身份进入益州的。

>

>公元213年,李严奉命率军在绵竹抵抗刘备时,职位是护军,大约相当于刘璋手下军队的政委,竟然不放一枪,不费一弹,率部投降刘备。

>

>李严的投降,不是山穷水尽时的无奈之举,不在通常的情理之中,而在情理之下。情理之下的东西,其实就是一种心态。心态,是心理活动、思维活动的基础和背景,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理趋势。但它又对心理和思维活动起重要影响。

>

>李严的心态与法正相似。他们都是难民(也可以叫移民),不在乎谁当难民营的总管(或移民村的村长),只要自己高官厚禄,有利可图即可。

>

>从刘焉父子的下场,可以总结出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当强敌压境时,益州军阀或益州立国的政权中,手握大权的大臣或手握重兵的大将,往往不战而降。我们去翻翻新朝(注意,这个“新”字不是新旧的“新”,而是王莽政权的国号)以及西汉、东汉王朝过渡期间由公孙述在益州建立的成帝国灭亡的史料,也可印证这个结论。

>

>当然,刘焉父子的失败,归根到底怪他们自己。刘焉刚刚在益州站稳脚跟,野心就膨胀起来,想割据称王甚至要进攻长安。尽管那时(公元194年)的京城长安由李、郭汜等一帮暴徒把持,刘焉是清君侧呢,还是要推翻朝廷?别人还真是不好说,也说不清。留住儿子刘璋不予遣返京城时,刘焉对朝廷的态度就更说不清道不明了。

>

>刘璋比他老爹还要糊涂。公元208年上半年,曹操平定荆州时,刘璋本来是要归附中央的,才分别派遣张肃、张松向曹操致敬。曹操表示接受,刘璋振威将军的职位,就是曹操封的。

>

>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政治安排。如果刘璋稍有一点政治敏锐性的话,他应该认识到,他屁股下面的益州,其实是个火药桶,自己又暗弱无能,不如把益州交回给中央政府管理,自己在朝廷里做个闲官,了却残生,保护家人,这是自己和家族最好的结局。

>

>刘璋听了张松的一番叨咕,竟然就迎刘备进川。刘备是什么人?第一,刘备是不服输、不低头的主,前将军这样的高位都满足不了他的胃口。第二,刘备是曹操的政敌,是曹操的死对头。

>

>刘璋与刘备联手,不是与曹操决裂,对抗中央么?你把曹操尊为汉相也好,骂为汉贼也好,毕竟,中央政府是曹操主持(或把持)的。把一个强悍而又欲壑难填的刘备拉在自己身边,结为同盟,却得罪一个更强悍的强人和中央政府,不是找死么?即使要找一个强盗帮自己搬家,也得找一个合法而强大的强盗才对。

>

>找死的人,死到临头,却往往不敢死,甚至不敢坚持一阵。刘备兵临城下时,刘璋坚持下去,或向曹操求助,事情都是可能有转机的。大不了向曹操投降,总比向刘备投降好。毕竟曹操代表中央政府,投降后成为归附中央的模范和表率,披红戴花,评先发奖;高官照做,高薪照拿。

>

>从刘璋父子的下场,可以总结出另一个带规律性的现象:动乱时期,益州的统治者,一旦立稳脚跟,容易,野心膨胀。一旦强敌压境,却意志薄弱,丧失斗志,霎时土崩瓦解,树倒猢狲散。几十年后,后主的不战而降,也可证明这一点。

>

>本书前面的内容说过,蜀汉帝国的建立,从人事的角度,贡献最大的,不是诸葛亮,而是。是关羽降曹后的回归,奠定了刘备集团的组织架构,也就奠定了刘备后半生事业的基础。

>

>看来,这个说法仍然是不准确的。准确的说法是,从人事的角度,对刘备的蜀汉帝国的建立贡献最大的,是刘璋,而不是关羽。如果没有刘璋的短视、幼稚和易受蛊惑,没有刘璋的迎刘备入川,只要刘璋守住长江三峡,关羽的赤兔马爆发力再强,也飞不过去。益州这块土地,永远没有刘备的份。即使刘璋丢掉益州,也是丢给曹操。

>

>曹操占领了益州,刘备只能龟缩在荆州一隅,不被吃掉,也被曹操一口吞下。那就没有以后的蜀汉,当然就没有三国和三国历史。没有蜀汉,益州归曹操所有的话,地处东南一隅的孙权集团,也就成了曹操砧板上的肉。孙权集团根本就不可能立国,那就连两国也谈不上,遑论三国。

>

>如此这般地一分析,可以得出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刘璋才是三国和三国历史真正的缔造者。看来,什么英雄创造历史、群众创造历史的说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似乎都有值得商榷之处。不信?你看,就像刘璋这样的一个窝囊废,一不小心,一时糊涂,竟然能“创造”一段动人心弦、欲说还休的历史!

>

>不说不知道,历史真奇妙。

标签: 臭味相投

更多文章

  • 三国名将马超与关羽谁厉害?关羽不服马超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关羽

    三国名将马超与关羽谁厉害?关羽不服马超吗?,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马超和关羽谁厉害关羽和马超都是我国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和刘备是结拜兄弟,所以一直追随在刘备左右,而关羽是在后期穷途末路的时候才归顺于刘备,二人都是刘备的得力助手,同时也都是蜀国最强的大将之一。那么马超和关羽谁厉害呢?马超和关羽

  • 孙权都送上美女了,为什么还是没套住色狼刘备?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送上

    东汉末年,东吴孙权想取回刘备有借无还的荆州,于是,大都督周瑜提出最佳方案,就是假招亲扣人质。诸葛亮识破了东吴的美人计,便安排赵云陪同前往,首先拜会了周瑜的岳父乔国老。乔国老说动吴国太在甘露寺见面,吴国太见刘备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就真的将女儿孙尚香嫁给了刘备。但是,如愿以偿的刘备还是没有将荆州还给东

  • 曹操杀华佗是何故:曹操为什么杀华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佗

    曹操杀华佗是何故:曹操为什么杀华佗?,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华佗(约公元2世纪~3世纪初),字元化,沛国谯(即今安徽省毫县)人。他在年轻时,曾到徐州一带访师求学,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沛相陈圭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请他去做官,都被他一一谢绝,遂专志于医药学和养生保健术。他行医四方,足迹与声誉遍及

  • 一代枭雄曹操:曹操的一生枉杀了多少无辜生命?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杀了

    一代枭雄曹操:曹操的一生枉杀了多少无辜生命?,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查看曹操一生的业绩,就会发现:曹操还就真是块当皇帝的料!虚心好学,军旅匆匆不释卷;机智多变,宦海漫漫有强文。脸厚心黑,谈笑杀人不眨眼;情浓色滥,哭辞旧侣有新人。目远志高,可做猴子可做虎;意坚性韧,不达目的不罢休;文韬武略,前无古

  • 盘点:三国历史上最准的十大神奇预言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十大

    盘点:三国历史上最准的十大神奇预言,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NO.10曹操之煮酒论英雄曹操是当然的英雄,他身负多种才华,别的不说,光是知人之明就让人叹为观止。刘备,一个汉朝的破落宗亲,漂泊流浪了半辈子,让吕布给打的象狗一样到处逃窜。投奔到曹操这里的时候已经快四十的人了,加上故意装傻,谁也瞧他不上。

  • 诸葛亮一生做的十件错事是什么?都与谁有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错事

    诸葛亮一生做的十件错事是什么?都与谁有关系,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一:架空刘禅。刘备死后,由于刘禅年幼,由诸葛亮执政。当刘禅长大成人后,诸葛亮理应把大权移交给刘禅。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干,而是把军政大权进一步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更派人监视后主的一举一动。令刘禅敢怒不敢言,刘禅想抢回大权,但满朝都是诸葛

  • 与诸葛亮齐名,聪明有才干,庞统犯了跳槽3大禁忌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犯了

    与诸葛亮齐名,聪明有才干,庞统犯了跳槽3大禁忌,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与诸葛亮齐名,聪明有才干,庞统犯了跳槽3大禁忌在职场文化中,「同业跳槽」常被视为是一种背叛,一般人不会轻易做这样的选择,若是逼不得已这么做,多半是经过深思熟虑,且在具备一定的筹码下跳槽,尽管有本钱,但跳槽还是有禁忌,要是不小心

  • 曹植简介,曹植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曹植

    曹植简介,曹植是怎么死的,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曹植简介,曹植是怎么死的曹植是三国时期三曹之一,文采极高,在曹魏文人雅士中,曹植的文采是最高的,为领军人物,曹植最为出名的则是七步成诗,那么曹植简介,曹植是怎么死的?下面就由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解答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

  • 诸葛亮和司马懿到底谁更厉害?这一战足以说明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更厉害

    诸葛亮和司马懿到底谁更厉害?这一战足以说明问题许多人对于诸葛亮和司马懿到底谁更厉害搞不清楚,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呢?一是因为《三国演义》这本书中关于诸葛亮的许多精彩桥段都是编造的,例如赤壁之战、借东风、草船借箭、火烧新野等等。感觉诸葛亮用兵如神的形象瞬间崩塌了。二是因为诸葛亮五次伐魏都以失败告终,

  • 揭秘:蔡文姬的丈夫是谁?蔡文姬共嫁过几次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蔡文姬

    蔡文姬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父亲蔡邕是大文学家,同时也是大书法家,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说蔡文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可惜时局的变化,打断了这种幸福。蔡文姬一生三嫁,在被掠到南匈奴之前,曾远嫁河东卫家,卫家是河东世族,她的丈夫卫仲道更是大学出色的士子,夫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