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五节 战薛举

第五节 战薛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158 更新时间:2023/12/13 22:52:02

就在李渊夺取长安不久,另外一个有能力有机会夺取关中的隋末豪强薛举的前锋也打到了与长安近在咫尺的扶风。薛举原为河东汾阳(今山东万荣西)人,后随父迁居金城(今甘肃兰州附近),是当地一个大土豪,号称拥有“家产巨万”。此人跟武士*有点类似,财雄势大后,便开始向军队钻营,后来当上了金城府校尉。可能是英雄所见略同,薛举与李渊不约而同地在大业十三年(617)举兵反隋,很快就拥兵十三万,几乎完全控制了陇西之地。不过土豪毕竟是土豪,刚刚有点势力就开始称帝,并且给自己取了一个“西秦霸王”的名号。中国历史上自从有了项羽这个倒霉蛋之后,一般称自己霸王的下场都不会太好,薛举自称霸王,显然是身边没有什么得力的文官幕僚,是一个典型的纯武力政权。

从战略上来说,薛举是大胆而激进的。他首先以两千精锐迎击驻守在*罕(今甘肃临夏一带)的隋将皇甫绾率领的一万驻军。此后占据岷山一带的羌族首领钟利俗也率军两万投奔。接着,薛举攻克鄯(今青海省乐都县)、廓(今青海省贵德县)二州。很快就占据几乎全部陇西之地,率众达十三万人。

可是好景不长,薛举在大肆扩张之际又派遣了部将常仲兴向河西的李轨势力发起了攻击,但是此次攻击却以失败告终,非但如此,还被李轨打了一个反击。结果原处于薛举控制之下的西平郡(今青海乐都一带)、*罕郡(今甘肃临夏一带)统统被李轨所占,使得薛举的老巢金城直接处在了李轨的兵锋下。如此情况迫使薛举不得不迁都,于是在大业十三年(617)七月,薛举迁都秦州(今甘肃天水),避开李轨的威胁。由于河西受阻,那么东进就是唯一的选择,因此薛举军马不停蹄地开始向东攻略,很快就打到了扶风郡一带,距长安仅三百一十里,快马一天便到。

到了扶风之后,薛举军开始同*源(今陕西陇县)贼帅唐弼的十万大军展开对峙。起初唐弼立李弘芝为天子,后来薛举感觉力敌不是办法,就派使者用高官厚禄对唐弼进行招降。唐弼被薛举的条件诱惑之后便杀了李弘芝投靠了薛举。可是此时薛举军的统帅薛仁杲非常不厚道,唐弼投诚之后便对薛举军不加防备,于是薛仁杲直接翻脸,率军突袭唐弼军,将唐弼全军兼并,唐弼无法抵抗,只能率领数百人逃跑。薛举军势力一下子发展到了三十万,兵锋直指长安。对于这样的心腹大患,李渊方面马上作出了反应,于是由李世民率领大军从长安出发,屯驻在高*(今陕西长武县北),对抗薛举军。

薛仁杲对待唐弼的做法让人齿冷,后来向薛举军投降的人就越来越少。唐弼的残军集体向守卫扶风的安定道行军总管刘世让投诚,因而拼凑起了一支两万人的军队同薛仁杲对抗。但是薛举军的战斗力相当强劲,刘世让一战之下全军覆没,甚至他跟弟弟都被薛仁杲所俘虏。刘世让当时假装投降,结果当薛仁杲让他命令守城唐军投降的时候他却大喊:“贼军也就这点能耐了,你们要好好防守!”说来也奇怪,薛举父子在史书中一直被描述成残忍好杀之人。据说薛举每次击破敌阵所俘虏的敌方士卒一个不留,统统杀掉,而且杀人还变花样,比如割舌头、割鼻子,或者用石杵捣死。而薛仁杲就更为变态了,据说曾把不肯投降的着名文学家庾信的儿子庾立做成烧烤分给部下吃,还把秦州的富户统统抓起来倒吊着,用醋往鼻子里面灌,用尖的木锥插进肛门,来勒索金银财宝。可是刘世让这样耍薛仁杲,照理应该会遭受酷刑才对,可是薛仁杲却并没有处死他,反而对他还很敬重。薛仁杲这次对刘世让的仁慈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刘世让一点都不领他的情,反而在之后又派自己的弟弟将薛仁杲军中的虚实统统提供给了李世民。到了这份上,薛仁杲不败才是怪事,两军对阵之后薛仁杲被打了个落花流水,被李世民乘胜追至陇坻(今陕西陇县以西的陇山东麓),距薛举的都城天水仅有一二百里地。

就在李世民与薛仁杲交战的同时,李渊又遣窦轨等人出散关,安抚陇右,从战略上对薛举构筑起了一道包围网。之后局势的发展果如李渊所料,平凉等郡在李渊的感召下相继归降。此时薛举后有李轨虎视眈眈,周围都处在李渊所营造成的包围圈中,薛仁杲又大败,老巢秦州也岌岌可危,形势极为不妙。因此薛举开始打起了投降的主意。他就问手下,自古有没有投降的天子?他的部下分成了两派,一派以黄门侍郎褚亮为代表,主张效仿汉代的南粤赵佗还有西晋时期的西蜀刘禅那样向李渊投降。另外一派则以卫尉卿郝瑗为代表,主张学习汉高祖和昭烈帝刘备那样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后成功的精神,不能轻易投降。这个发表反对意见的郝瑗十分有趣,他本来是金城的县令,因为大业末年陇西盗贼蜂起,于是招募了数千兵员由薛举率领前去镇压,结果反而被薛举趁着这个机会给挟持着造了反。郝瑗是薛举最为重要的智囊,因为他的一番话,薛举这位已经几乎山穷水尽的枭雄居然又咸鱼翻身了。郝瑗给薛举策划了一个打破李渊包围网的计划,那就是联合梁师都,重金贿赂突厥,集中全部兵力东进。对于薛举来说这个策略是打破战略劣势的唯一出路,于是薛举全盘接纳了这个计划,积极地运作与梁师都和突厥的结盟事宜。不过计划虽好,真正实行起来却只成功了一半。薛举想拉拢突厥一同攻唐的图谋遭到了彻底的失败。其失败的原因很简单,一句话概括就是“卖国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卖的”。想拉拢突厥的不单单是薛举一家,北方靠近边境的反王没有一家跟突厥没关系,李渊更是极为看重与突厥的关系,跟薛举比起来李渊毕竟是世代经营关中、有数的门阀之一,如今掌控关中兼有巴蜀,儿子李世民还跟突厥大贵族突利结拜为兄弟,无论是身份、地位、财力还是关系都比薛举要强得太多,薛举拉拢突厥的企图失败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

而当薛举收拢残兵败将喘息之际,李世民却没有再接再厉进攻秦州,这个时候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干,那就是与太子李建成一起兵发洛阳,试图夺取这座天下雄城。可是此次的行动却失败了,仅仅最后设伏击败了追击的段达军,夺取了洛阳附近的两个郡而已。此次行动让李渊知道了夺取洛阳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江都之变后,隋炀帝被杀,身处洛阳的隋皇泰主正式称帝,各路反王纷纷表示承认,一时间隐隐有天下共主的趋势。而李渊立的代王杨郁则无人问津,没有任何号召力。于是李渊在公元618年5月搞了一个“禅让”的仪式,自己赤膊上阵当了皇帝,因为他是唐国公,因此建国号为唐,年号武德。

李渊这边暂时放松了警惕,可是薛举却没闲着。他在这段时间整军经武,并且迅速同梁师都建立了联盟关系,并于武德元年(618)六月先派遣大将宗罗*攻取了刚刚向李渊投降的凉州郡。而七月梁师都也配合薛举的行动发兵攻打灵武,几乎同时向新成立的唐政权发起了攻击。李渊对此的反应便是派出了一支以李世民为西讨元帅,下辖刘文静、殷开山等八总管的大军,意图一举荡平薛举集团。

而薛举攻陷了凉州之后继续东进,这次薛举军没有走第一次走过的扶风一带,而是从平凉郡向东推,目标直指扶风更北面的唐军重镇高*城,这显然是为了与北方的梁师都呼应而制订出的战略计划。他的前锋宗罗*推进到高*城一线后,与唐军丰州总管张长逊发生了激烈的交战,此时薛举率大军来援,张长逊战败,唐军的根据地高*城被夺。打下高*城之后,薛举军由于给养不足,只能纵军掳掠,因粮于敌。从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五里)一直抢到豳州(今陕西彬县)、岐州(今陕西凤翔)一带,使得军力分散,被李世民的主力大军乘虚又夺回了高*城,此时唐军上下开始对薛举军产生了轻敌的思想。

接下来的过程则是历史上一段有名的公案,虽然找不到任何证据,但是很多人喜欢以有罪推定,认为此战是李世民一辈子打过的第一场败仗。具体的战争过程大体是这样的:当唐军上下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之时,李世民心中却依然很明白,他看到了薛举缺粮的窘境,于是打下高*城后他便深沟高垒、坚守不战,要利用资源的优势将薛举打垮。这种招数是李世民的惯用招数,我们在以后他指挥的战役中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看到。李世民的战略非常正确,这样打下去薛举必败无疑。可是李世民运气不好,突然得了疟疾,一病不起,只能将兵权交付刘文静、殷开山等人,并且一再叮嘱他们不要出战,等他病好之后自然会率军破敌。可没承想如此千叮咛万嘱咐还是让这帮人坏了事,此时唐军上下弥漫着一股轻敌的情绪,而刘文静又是一个胆子特别大的,被殷开山两句话一激就沉不住气,居然不听李世民的吩咐,悍然领兵于高*城西南的浅水原列阵,要与薛举进行决战。当然李世民毕竟还是领导,因此刘文静出发之后派了个人请李世民来检阅他们胜利的场面。李世民得到消息之后知道不好,赶紧修书一封责问刘文静,让他立刻回军。但是此时为时已晚,唐军由于骄傲大意未派多少斥候,结果被薛举事先埋伏的精锐铁骑自后突袭,唐军大败,八总管中的李安远、慕容罗*等人战死,刘弘基被俘,唐军精锐死伤大半。李世民见势不可为,只能收拢败兵撤向长安,薛举军又一次攻陷了高*城。

浅水原之战争论的焦点便是在李世民到底有没有生病上,按照阴谋论的看法,李世民现在是王子,以后是皇帝,打败仗找几个替罪羊那还不方便?又况且薛举一来他就生病,薛举死了他病就好了,世界上哪有如此凑巧的事情呢?其实具体计算时间,李世民病得时间还真不短,他从武德元年七月初开始生病,一直到八月中下旬才病愈,前后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对于一个才十九岁的青年人已经算是相当严重的疾病了,如果一个月的时间李世民都好不了,那后世对李世民可能只有四个字的评价,那就是“英年早逝”。李世民病愈之后李渊依旧非常信任李世民,立刻派他率军继续对抗薛仁杲,完全不曾有对李世民能力上的不信任感。这与之后李元吉丢掉太原,李渊立马换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真的是李世民打了败仗,李渊完全可以让李建成顶替上去。就在这年的四月,李建成还作为主帅攻过东都洛阳,有资格也有能力作为主帅与薛举对垒,再不济也还有李渊本人可以披挂上阵,让一个因为能力不足而打败仗的儿子继续统兵作战实在不是李渊的风格。因此以个人的观点来看,正史的记载问题并不大,基本是可信的。

浅水原之战唐军之所以战败,其实并不是如表面那样简单,还有着隐藏在深处的原因。很多人对于李世民刚与薛举对阵就采取守势不能理解,因为在此之前李世民作战都是一马当先、勇猛无比。与薛举对阵为何就如此慎重呢?其实这个很好解释,那就是李世民清楚地看出了双方军队构成上的差别,才作出了坚守不战的决策。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顶尖的骑兵战大师之一,骑兵的威力没人比他更清楚。唐军此时极其缺乏马匹,历史上记载,唐朝建国之时,找遍了整个国家也仅收到三千匹马,其窘境和汉初刘邦凑不起四匹白马拉车,大臣们只能坐牛车的境况相差仿佛了。但是薛举方面却不一样,薛举起家不久便把隋朝在陇右设的大牧场给抢了。屈突通是有名的刚正严明,而最体现他性格的一件事就是一次隋炀帝让他去陇右查牧场,结果他查出当地养马的官员光是瞒报的马匹数量就多达两万匹,可见当地牧场的规模。薛举有了如此多的马匹,自然能组织起大规模的骑兵,因此以李世民之强也不得不暂避风头,采取以守代攻的战术,慢慢与薛举拼消耗。可是当时唐军上下只有李世民意识到了这样不利的实力对比,结果唐军的失败过程就是典型的被骑兵击溃的战例。唐军第一时间战阵就被击溃,据记载,仅有八总管之一的刘弘基一军还能保持阵形,最后也因箭矢射完而溃败。因此唐军此次战败除了心理和战术上的原因之外,更有实力上的差距。

此战后唐军元气大伤,长安空虚。可是薛举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依然继续实行向北进攻以便与梁师都联合的策略,派儿子薛仁杲进攻宁州(治定安,今甘肃宁县),却被刺史胡演击退。此时郝瑗再次发挥了一个军师应有的作用,他详细分析形势之后向薛举进言,要求一鼓作气直捣长安。如果薛举真的实行了这个计划,那么鹿死谁手还未可知。可是风水轮流转,之前李世民生病卧床,现在一下子就轮到了薛举。而李世民是年轻人,火力旺,顶顶也就挺过去了,可是薛举就麻烦了,病势一天天地沉重。在生病这个问题上薛举再显土豪本色,看病不找医生,反而找了个巫师来帮他治病,结果这个巫师倒也凑趣,把薛举的病因归结于被薛举虐杀的唐兵冤魂作祟,结果一代枭雄就这样死于“唐军”之手,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轮回吧。

薛举死后其子薛仁杲继承了大位,薛举的死给秦国巨大的打击。首先薛举军失去了一个重要的领导人,继承人薛仁杲并不能完全让部将们心服,其统治基础开始有了裂痕。此外薛举之死使得郝瑗悲伤过度,竟然随薛举而去,这对薛举军是一个更为巨大的打击。一直以来郝瑗都是薛举军最重要的军师,此人的病死使得薛仁杲失去了战略方面的指导,只得撤军至折*城(今甘肃泾川东北)屯兵。而薛仁杲本人勇武有余但是不太能服众,与薛举手下很多大将都有矛盾,他即位之后,很多将领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小九九。

在薛举严重的军事威胁下,以李渊为首的唐军开始全力反击。李渊先派遣使者暗赴凉州,安抚李轨,为了取得李轨的支持,甚至在信中称呼李轨为“从弟”。李轨自然十分欢喜,立刻派弟弟至长安入贡,于是李渊顺水推舟地封李轨的弟弟李懋为大将军,李轨为凉王,自此取得了李轨的全力配合,让薛仁杲军的后方岌岌可危,后勤更加不畅。武德元年(618)他又派病愈的李世民再次披挂出征,与薛仁杲正面对决。

这次李世民的战法与之前几乎如出一辙,他首先率军抢占了高*城,然后就深沟高垒开始防守。这次李世民贯彻防守非常坚决,他为了不重蹈上次的覆辙,直接下达了“敢言战者斩!”这样的死命令。薛仁杲的骑兵虽然野战实力很强,但是攻城能力却弱,完全不可能在攻城方面给李世民造成什么麻烦,结果两军在高*相持了足足六十多天。

与此同时,李渊为了减轻李世民方面的压力,又派遣秦州(治今甘肃秦安西北)总管窦轨率部东进,向薛仁杲的老巢进行突袭,但却被击败。薛仁杲看攻下高*城一时没了指望,便率大军猛攻泾州,唐军虽然损失巨大,但还是守住了泾州。之后唐陇州刺史常达又在宜禄川(位于今陕西长武西北)袭击薛仁杲军,斩首一千多级。薛仁杲屡次与常达交战都不能胜,最后使了一招斩首行动,找了一帮“特种部队”诈降,绑架了常达才取得了胜利。虽然唐军的非主力部队在与薛仁杲军的交战过程中损失惨重,但是有力地为李世民的主力部队分担了压力,牵制了薛仁杲的大量部队。到了十一月七日,在相持六十多天之后薛仁杲军终于粮饷用尽,后勤断绝。此时薛仁杲根基不稳的弱点来了个总爆发,手下部将纷纷开始投降。李世民知道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令行军总管梁实率部分唐军在浅水原摆出一副要与薛军野战的模样,诱使薛仁杲大将宗罗*猛攻数日。梁实率军拼死抵抗,断水数日依然稳守阵地。之后李世民又派右武侯大将军庞玉于浅水原西面摆阵,诱使宗罗*放弃梁实转而猛攻庞玉。薛仁杲军的骑军实在骁勇,就算已经打了几天,依然将庞玉的部队打得抬不起头来。此时李世民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突然率主力出城从浅水原北面向宗罗*军阵后发起猛攻。李世民本人骑着昭陵六骏之一的“白蹄乌”率先陷阵。宗罗*军势崩溃,大败而逃,士卒死伤数千。其实按照实际的伤亡,薛军损失的数字并不高,宗罗*手下是十万人的大军团,才死伤了数千,可见步兵对骑兵的战斗有多么难打,赢了追不上,输了逃不掉,这就是以步克骑最尴尬的地方。如果不是李世民的天才指挥,想打赢这场仗实在困难。

会战胜利之后,李世民当即要率唐军仅有的两千骑兵进行追击。但是窦轨却极力反对,请求暂时看看情况怎么样再说。其实窦轨的考虑并不能说错,虽然唐军会战暂时是胜利了,但是从战果上看并没有太大的收获,薛仁杲依然还有较强的实力,李世民光凭两千骑兵就追击风险太大。但是李世民却执意要追击,当追到折*城下之后,薛仁杲在城下列阵,还想与李世民野战。但他手下部将浑干等人临阵投降,给薛仁杲军心理上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薛仁杲只能退回城中坚守。可是薛仁杲又怎么跟李世民比,李世民身后有源源不断的后勤补给,粮草充足,而薛仁杲早已粮尽。结果当晚士兵们纷纷向唐军投降,薛仁杲无计可施,只得投降,最后被斩于长安,薛家父子的传说终于落幕。

李世民彻底击败薛秦势力之后,唐朝又收获了一员大将,那就是自李密入关中降唐之后,依然占据河南黎阳的李世□。李密入关后,身边跟了很多贴身的臣子,其中一个就是后世名臣魏征。待了几个月之后魏征发现自己无所事事,丝毫不被重用。对这种功名心非常强的人来说,这种蹉跎时光的日子简直就是一种折磨,因此他主动请缨去关东招揽李密旧部。当时李渊占据关中,正是大展拳脚之际,因此就赏了魏征一个秘书丞的官,让他去河南碰运气。魏征敢主动请缨,自然是心中有所成算。他出关之后直接就找到了李世□,希望他能看清形势,主动降唐。当时李世□虽然占据黎阳,实际上继承了李密的大部分产业,但是他的实力不可能有什么更大的发展,如果不早作选择,最后的结果不是被王世充就是被窦建德消灭,但此二人都不是李世□想要效忠的对象,所以向李渊投诚就变成了唯一的选择。李世□不是一般人,要投降也不会像一般人那样直接投降了事,而是玩了一个噱头。他将手中所掌握的人口、土地、兵马等数字造成册,先献给李密,让李密再去献给朝廷。按照李世□的话来说,这叫“不能拿原本是主上的东西为自己邀功请赏”。这种行为被李渊大加赞赏,李世□以也被李渊赞叹为是“纯臣”,又被赐姓“李”,封为黎州总管、英国公,委派他经略虎牢以东,准许凡他打下的地盘,都由他任命官员。

按照一般的看法,李世□自然是大大的忠臣。可是李世□绕了这么大的一个圈子,真的仅仅是为了表明他对李密的忠心么?从李世□的人生历程来看,这很值得怀疑。如果以阴谋论来看待这件事,李世□之所以这样做实在有莫大的好处,反正黎阳不论如何都是在他的手上,谁来接管都得靠他来稳定地方,李渊也不可能真的把献城的功劳算到李密头上,李世□以这样的姿态做出来,正符合了上位者都不喜欢“二五仔”的心态。如果李世□只是投降,相信绝不会得到李渊如此的厚待。当然做事情就要做全套,武德元年十二月,李密居然反了,而且因此被杀。由于之前李世□所做出的忠臣姿态,李渊派人拿了李密的头到黎阳去给李世□看,并告知其李密的死因。这既是一个试探,也是一个警告。你不是忠臣吗?现在就看你这个李密的忠臣怎么干!李世□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如果此时跟李密撇清关系,那么势将遭到天下人的耻笑,如果要为了李密报仇而起兵造反,肯定马上就会灭亡。李世□当时也挺光棍,就当着使者的面号啕大哭,还向李密的首级行君臣之礼,又上书李渊索要李密的尸体。李渊被他感动,将李密的尸体也送到黎阳,李世□全军缟素为李密发丧,将李密葬在黎阳山南,用行动表示他既没有忘记前任主子的恩情,对现任主子也依然忠诚。李渊对李世□的表达出来的讯息也表示接受,没有因此为难李世□,李世□的忠义之名从此闻名于天下。

薛秦势力灭亡之后,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当时被李渊封为凉王的李轨搞了一个无厘头式的喜剧,由于已经自称了皇帝,结果他居然决定不接受凉王的爵位,而搞了一个不伦不类的“皇从弟大凉皇帝臣规”的自称来回复李渊。当使者回到长安之后,薛仁杲已经被平定,本来给李轨一个凉王的称号也是为了促使他去对付薛仁杲的,现在他没了利用价值,李渊正愁没有理由对付他,现在正是瞌睡来了枕头。李轨被李渊反手灭掉,自此唐王朝彻底拥有了河西和陇右,为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独孤天下》独孤曼陀因谁“洗心革面”?最后结局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独孤

    正在热播的《独孤天下》是何澍培和蓝志伟共同执导,由安以轩、胡冰卿、张丹峰、徐正溪、李依晓等联袂主演的古装宫廷权谋剧,讲述的是北周时期一代贤臣独孤信因“独孤天下”的预言的故事。他膝下三个女儿,堪称绝世佳人,其中他的二女儿独孤曼陀(李依晓饰)被受争议,有说她是三姐妹中过得最差的那个,一人远嫁陇西,性格极

  • 第二节 太原李渊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太原

    身在太原,不管李渊是否愿意,突厥都是他必须要正视的一个大问题。李渊到了太原不久,隋炀帝就为了震慑突厥而巡边雁门,结果非但不能震慑突厥,反而被突厥所震慑。就在隋炀帝父子在雁门抱头痛哭之际,李渊的次子、年仅十六岁的李世民却在隋炀帝被围的雁门之役中初露头角。为了解救皇帝的危难,李渊不但派出了能够派出的兵马

  • 发现一墓碑,证明秦琼并非名门之后,反而出身低微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低微

    隋唐更替期间,群雄并起,遍地狼烟,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因为一部《隋唐演义》,更是让大家记住宇文化及、秦琼、罗成、李元霸、程咬金、罗士信、尉迟敬德、王君可、侯君集、史大奈……等等虎将的名字。其实,演义与历史大多数时候是脱节的,比如其中的无人敌李元霸,史上并不其人。而演义中战功赫赫的秦琼,在真实的历史中,

  • 独孤皇后历史原型是什么 独孤伽罗历史结局如何有几个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独孤

    《独孤皇后》是根据历史人物改编的,所以独孤皇后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独孤皇后原型是隋朝的文献皇后,是鲜卑人,北周魏国公独孤信的嫡女。那么这是她的真名吗?根据历史记载,应该是的。独孤皇后出生在南北朝时期,那个时候正在普遍推崇佛教思想。独孤信也是佛教徒,所以给女儿取名富有佛教色彩。伽罗,在梵语中是Taga

  • 隋朝起义军李密和翟让的矛盾为何无法调和呢?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起义军

    自从李密加入瓦岗寨后,不断取得胜利,队伍和地盘都日益壮大,纵观天下,风景这边独好。以目前这种轰轰烈烈,所向披靡的势头发展下去,进入东都喝酒是迟早的事,然后一统江山。可是,谁都没想到,在政治上、军事上都进入全盛时期的瓦岗寨,却悄悄地正演变为一场人祸。由于李密的功劳最大,连翟让也觉得自愧不如,说要让出第

  • 隋朝编年史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隋朝

    隋王朝:(公元581~618年)隋文帝杨坚执政时期:公元581年:辛丑,开皇元年,北周静帝宇文衍大象三年大定元年,杨坚废北周静帝宇文衍公元582年:壬寅,开皇二年,公元583年:癸卯,开皇三年,公元584年:甲辰,开皇四年,公元585年:乙巳,开皇五年,公元586年:丙午,开皇六年,公元587年:丁

  • 隋唐时期简介:简单介绍隋唐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隋唐

    534年,北魏被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魏的实权落在大将高欢手里,这是一个鲜卑化的汉人。西魏的实权落在大将宇文泰手里,这是一个出身于鲜卑族宇文部的人。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自立为帝,经北齐取代东魏。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也废掉西魏皇帝,建立北周。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

  • 《独孤皇后》独孤伽罗母亲扮演者是谁?独孤伽罗母亲扮演者郭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独孤

    独孤伽罗母亲的扮演者是郭虹,她是一名母亲专业户,演过多个妈妈类角色。3月2日,郭虹出生在甘肃一个工人家庭,家中姐妹三人,她排行老二。1990年,兰州战斗歌舞团招生,郭虹一个人去兰州参加考试。被州战斗歌舞团录取后,她正式走上艺术道路。1993年,郭虹拍摄首部影视作品《黑情》,接触到影视圈子。为了实现演

  • 作恶多端——自酿苦酒无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作恶多端

    在如火如荼的农民战争的烽烟中,隋朝很快土崩瓦解。最令人奇怪的是,作恶多端的隋炀帝,不是死于遭受他残酷剥削的农民起义军之手,而是被他最宠幸的贴身臣僚所缢杀,这生动形象地演绎了暴君不得善终的结局。自从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三幸江都以来,国事日非,朝政昏乱,农民起义的烽火燃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尽管

  • 贺若弼简介 隋朝着名将领上柱国将军贺若弼生平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隋朝

    贺若弼(544年—607年),复姓贺若,字辅伯,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隋朝着名将领。贺若弼出生在将门之家,其父贺若敦为北周将领,以武猛而闻名,任金州(今陕西省安康)刺史。北周保定五年(565年)十月,贺若敦因口出怨言,为北周晋王宇文护所不容,逼令自杀。临死前,曾嘱咐贺若弼说:“吾必欲平江南,然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