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武宗是个怎样的皇帝?明武宗不太爱讲套话

明武宗是个怎样的皇帝?明武宗不太爱讲套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163 更新时间:2024/1/4 14:53:14

反面教材明武宗是朱姓王朝的一个不肖子孙。他当上皇帝不久,就以天气热为借口停止了经筵日讲,经筵日讲可是皇帝、太子的必修课。

不仅如此,他上朝经常迟到,甚至干脆就不上朝了。长期罢朝大概自武宗始,至神宗就达到十几年不出宫闱一步了。至于在宫内办妓院,在外设豹房,在民间骚扰百姓,都是他任内做下的孽事。

然而历史十分有意味。正德十六年三月戊辰,武宗颁布遗诏。诏曰:“朕以菲德,绍承祖宗丕业,十有七年矣。图治虽勤,化理未洽。

深惟先帝付托,今忽遘疾弥留,迨弗能兴。夫死生常理,古今人所不免。惟在继统得人,宗社生民有赖。吾虽弃世,亦复奚憾焉!”(《武宗实录》卷一九七)看这段文字,明武宗并非认识不到自己的一生都做了什么。

面对历史,我们不免浩叹:历朝历代皇帝都知道如何做才对,甚至口中嘉言无数,结果做得连武宗也不如,不是亡国破家,就是民怨沸腾。何以如此?治史的人常从外部环境和内在体制入手全面分析,譬如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谈到李自成进京后的种种享乐行为,从顺军身上寻找了一些深刻原因。但我们对一个又一个王朝从兴起、荣盛转而衰败的过程仍然抱有兴趣,因为很多道理从古代一直讲到今天,不仅仅我们耳熟能详,古人,或不太古的人们,比我们知道的并不少。明武宗朱厚照说:“朕恭承天命,嗣守祖宗成业,夙夜孜孜,勉图治理,乃者乾清宫灾,朕心惊惶,莫知攸措!”其实,这位皇帝自上任以后只知玩乐,乾清宫一场火灾别人焦心得不得了,他却毫不在乎,看着冲天的火光对左右说:“是好一棚大烟火也!”这是庚辰日的事,到了壬午日又“上服浅淡色服,御奉天门视朝”,降诏自责,说自己勤勉理国,不意发生事故云云。(据《明史考证》)此足可见,朱厚照胡折腾,原因并不是他不懂为君之道,而在于他所处的内外环境可以使嘉言美行相互分离。

好在明武宗这样的皇帝没人把他视为仁君,不管说什么光彩照人的话,最终也不会换得生前身后名。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聪慧的朱厚照君不像君,帝不像帝?古代的明君、仁君也处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专制环境中,譬如李世民,听到的颂扬声比明武宗多吧?戎马生涯多年,性格暴烈程度比明武宗大吧?他却建立了丰功伟绩,原因何在?

专制制度之下的好皇帝多有一个十分了得的功夫──自我束缚。李世民曾对侍臣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资治通鉴》)在那个时代,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不自束谁也没法。李世民对提意见的魏徵曾咬牙切齿,要杀掉他,但最终老魏活得挺不错,主要还是李世民能够反省、自束。提到这点,有人以为这是长孙皇后的劝慰之功。其实,那只是表面的原因。如果李世民本人觉得老魏碍手碍脚,非置他于死地不可,长孙皇后就是言辞再恳切,能起什么作用?千万不要把坏事往女人身上推,也不要把好事往女人身上推,那样会模糊真正的关键处,空留话柄于后人。相反,武宗能不上朝便不上朝,能与大臣疏远便疏远,围在左右的就是刘瑾等几个太监。太监,不过是仆人,主子是皇帝。武宗手下的太监有那么大的权力,还不是武宗给的?据说刘瑾奏事总是选择武宗玩兴正浓的时候,武宗嫌麻烦,就什么事都让他处理。有武宗的放弃职责在先,才有刘瑾专权于后,至于武宗何以能如此,不自束是重要的因素,为什么不自我监督?因为他是皇帝,放任自流任何人也没法子。大臣弹劾这弹劾那都成,你总不敢弹劾皇帝吧?你要敢想到这一层,真活得不耐烦了!

君主成为好君主,自我约束是很重要的一点。尤其在专制的时代,整个国家是他私人的,没有一种力量可以约束他,他想做什么便能做什么。这种自我约束是绝对的靠自我控制,完全靠自觉,与现代讲的约束略微不同。现代有外界的监督力量,哪怕那种力量很弱,它也会迫使一个人约束自己,否则人们就可以舍弃他。而在专制时代只有皇帝舍弃臣民,人们却无法选择皇帝,龙椅上的帝王是好是坏,只有听天由命了。

因此可以说,新时代的外界力量若与古代的自束结合起来,作用会更大,好官会更多。自我约束是产生好官的内在条件,外界监督则是产生好官的外在条件。自律的前提和结果是“成为好官”;他律的前提是任何人都不是圣贤,都需要监督,结果是“没有坏官”。

可惜,有些人只看一个人的嘉言美语,根本不想绕到这些饰物的身后一看究竟,结果真实的行为让花里胡哨的话语遮盖了,到最后,好做法都归帝王自己,一切乱七八糟的事都赖女人和臣子,夏朝商朝都坏在女人手里,宋高宗岳飞秦桧搞的鬼,晚清与外国人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李鸿章无骨头做卖国贼。坐在皇椅上遥控臣子行为的皇帝们则非但不受唾骂,反而受人赞美。于是一代又一代帝王,说着同样的大话空话,臣民们也使用着大同小异的谄媚词。明武宗把明朝搞得那样乌烟瘴气,赞颂他的人也不少,说到了他的时代经济才发展了,云云。

有一点倒是真的:明武宗不太爱讲套话。

标签: 太爱套话是个

更多文章

  • 正德皇帝:两个与我纠缠不清的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与我,正德,皇帝

    我这人天生爱美色,来者不拒。美人见得多了,也会因“审美疲劳”而显出俗来。可这马姬不俗,她有文化,“解胡乐”、懂外国音乐,会外语、能说叽里呱啦的鞑靼话,按理是个女外交官的料子。不仅如此,她还“善骑射”,既爱红装也爱武装。这么个能文

  • 第一章 开国皇帝的苦出身:洪武朝文字狱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之谜,出身,文字狱

    自隋以降,文字狱之风渐盛。至明朝洪武年间,是文字狱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明太祖朱元璋在统一天下,皇位坐稳后,便屡兴文字狱,自洪武十七年始至洪武二十九年止,历时13年之久。朱元璋统治时期的文字狱杀人往往莫名其妙,也就是说不讲任何理由就杀头,这种荒诞的行为其实有着深刻的用意。源于汉代,形似钱币,但不作流通使

  • 明武宗宫闱丑闻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丑闻,之谜,宫闱

    明孝宗驾崩,太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武宗,改明年为正德元年,武宗是明代君主之中最具风味的人物。武宗为东宫太子时,太监刘瑾便常弄些鹰犬鸟兽进宫,以博武宗的欢心。武宗即位,便封刘瑾为司礼监。刘瑾欺武帝年幼,便乘间广植势力,欺凌大臣,渐渐地干预政事。武宗对所有奏疏,只批“闻知”两字。刘

  • 揭秘史上最好命的二手夫人 从平民成为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二手,史上,好命

    秦皇汉武,汉武帝刘彻的功绩在历史上可以和开创皇帝制度的秦始皇比肩,可见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然而如果没有他的母亲王娡的改嫁,汉武帝可能会落入寻常百姓家,纵使其有天大的才能,最多也就封王拜相。汉武帝的母亲王娡,就是汉景帝时期有名的王美人,当然王娡不过是出生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家庭,其作为长女,开始时就被

  • 第二节 赈灾免税,利国利民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利国利民,第二节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重视农业生产,与民休息。明仁宗还颁行了许多诸如救济灾民,免除赋税的休养生息政策,并且经常下令让地方官宽以待民,体恤人民疾苦,以缓和阶级矛盾,减轻因连年战乱和迁都带给人民的沉重负担。在仁宗之前,经历了元末战乱、靖难之役和成祖出兵安南、五入漠北,战事连连,加之修建北京,民力凋敝,百姓

  • 历史上有几个八贤王?宋朝八贤王的历史原型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朝,有几个,贤王

    八贤王是谁呢?历史上的宋朝有没有八贤王这个人?无论是戏曲还是影视剧中,讲述关于杨家将或者包青天的故事中,都有八贤王这个人?他是正气凛然,仗义执言的化身,他机智、诙谐。往往在杨家将处于危机时刻而出手相救,助杨家将一臂之力。八贤王,是演艺、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演义中附其名曰赵德芳。宋太祖赵匡胤次子。历史上

  • 第1章 关于倭寇(1)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倭寇

    倭寇,即14~16世纪劫掠中国沿海的日本海商与海盗集团。倭寇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元朝。元军侵日以后,日本政府两次发布异国征伐令,企图入侵朝鲜。这个征伐令后来虽未执行,但被动员的武士中的一部分开始经常骚扰朝鲜南部沿海,此时倭寇已逐渐形成。后来,倭寇的劫掠范围逐渐波及元朝沿海一带,并且倭寇又与中国的奸商

  • 于万历朝鲜战争时期,明军战斗力有多强?丰臣秀吉总结的很到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万历,战斗力,朝鲜战争

    丰臣秀吉与织田信长、德川家康合称日本“战国三英杰”。理应成认,生于不高的丰臣秀吉能够成为统一性日本的“世人”,其励志人生和优秀才能值得确实。不过丰臣秀吉统一性日本后,欲望快速增加,打起了隔海相望的朝鲜注意,并拟定了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的计划。丰臣秀吉甚

  • 明末一代才女商景兰,丈夫殉国,把诗词当做苦难的解药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才女,明末,解药

    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闰六月的一天夜里,一道黑影划过杭州一所园子的池塘,随即没入池底。池塘边,梅花阁里的案几上,留下一首词:“图功为其难,殉节为其易。吾为其易者,聊存洁身志。含笑入九原,浩然留天地。”写下这首词并自沉殉国的人名叫祁彪佳,身后留下了他的老母、儿女,还有遗孀——一代才女商景兰。商

  • 高拱的故事——在权与势中巧妙周旋,明中叶有才干的政治家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巧妙,政治家,有才干

    高拱,中国明代嘉靖、隆庆时大臣,明中叶有才干的政治家之一。高拱字肃卿,号中玄,汉族,河南新郑人,嘉靖进士。穆宗为裕王时,任侍讲学士。先世避元末战乱迁徙新郑。祖父高魁,官工部虞衡司郎中。父高尚贤,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官至光禄寺少卿。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以徐阶荐,高拱拜文渊阁大学士。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