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经常给包拯和杨家将撑腰的八贤王,历史上确有其人吗?

经常给包拯和杨家将撑腰的八贤王,历史上确有其人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012 更新时间:2023/12/30 15:59:11

只要童年里看过《包青天》或者《杨家将》系列的影视剧,肯定记得里面有个牛哄哄的八贤王,他自带bug级的属性,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只要我们刚正不阿的主角遇到了来自皇亲国戚们的权力压制,八贤王都能准时赶到化解危机,而且权力比皇帝看起来都要大。

那么在真实历史中,八贤王到底是谁?他真有这么厉害,皇帝都得听他的吗?

故事里的八贤王名赵德芳,如果按这个名字来查找的话,他是宋太祖第四个儿子,《宋史·宗室第一》记载:

“太祖四子:长滕王德秀,次燕懿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康惠王德芳。德秀、德林皆早亡,徽宗时,追赐名及王封。”

历史上的秦康惠王赵德芳,在史书中的记载并不多,但是传闻他曾经差点被立为太子,然而最终即位的是他的叔叔太宗赵光义。

开宝九年(976),他十七岁的时候,任贵州防御使。当年十月,其父赵匡胤驾崩,其叔父赵光义继位,即改年号为太平兴国。当年赵德芳被授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三年冬,加检校太尉。然而在太平兴国六年(981)三月,就因病去世了,当年他才二十三岁。

英年早逝,再加上又曾经差点做成了皇帝的背景,因此人们都觉得他的死并不单纯。只不过,从这段记载上看,真实的赵德芳没有活过太宗朝,那就更不可能去仁宗朝里打皇帝了。

并且,赵德芳死的时候,杨业尚活在世上,杨延昭才二十四岁,还没有担任边关的统帅。因此这个秦王赵德芳不可能和《潘杨讼》、《寇准背靴》、《辕门斩子》中发生的故事有关。

也有人认为,这位八贤王应当是宋太祖第二子德昭,而这个观点跟赵德芳差不多。宋太祖赵匡胤共有四子,

长子德秀、三子德林早天。宋太祖病亡,按照“父位子承,长幼有序”的方式,应该由德昭继位,而且赵德昭聪明英武,很有韬略。但是,赵匡胤走后,其弟赵光义最终登上皇帝宝座。朝廷上宗室大臣有不少人为他抱不平。

据说这个赵德昭聪明英武,喜愠不形于色,深得太祖信任,因此也深知太宗继位后对自己一定有所忌惮。

《宋史》中记载,有一次德昭随叔父宋太宗从征幽州。“军中尝夜惊,不知上何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及归。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德昭以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上闻惊悔,往抱其尸,大哭曰:‘痴儿何至此耶!’赠中书令,追封魏王,赐谥。”

从这段史料中可以看出宋太宗夺取皇位后,对其侄子仍然戒心甚重,赵德昭知道在这位猜忌心甚重的叔皇手下,日子不会好过,于是一死了之。人们同情这位被逼死去的皇子,称他为“贤王”,让他手执打皇金鞭,可以上打昏君,下鞭奸臣,以出愤懑之气。

无论是赵德芳还是赵德昭,他俩都没活过太宗朝。并且,不管是论排位还是找史料,都没有这俩人被册封为“八贤王”的记载,就算叫了贤王,也不应该排第八啊!

那么通过另一条线索呢。在《包青天》系列里,八贤王的身份是仁宗的皇叔,如果从这个角度去找,也能找到一个人,他就是太宗第八子赵元俨。传说此人“元俨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当时的老百姓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八大王”。

赵元俨似乎是太宗最心爱的儿子,乃至于到了二十才让他出宫受封,又因他排行第八,所以宫中又叫他“二十八太保”。

而这位王爷,在宋史和宋人的笔记小说里的形象都有点神鬼避退的意思。“都燕冀小儿夜啼,其家必警之曰:‘八大王来也。’其畏之如此。”

就这么一个人鬼都敬畏的王爷,他到底算不算得上贤王呢?

据《宋史》记载,他的生母德妃染病,朝夕净手焚香祷祝神灵保佑,亲躬侍药,忧念母病而不食。平生“寡嗜欲,惟喜藏书,颇善二王(晋代着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书,工飞白。”

真宗即位,授检校太保、左卫上将军,封曹国公,其后不久,由任命平海军节度使,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授检校太傅,封广陵郡王。后来多次改任升职,升至掌管皇帝祭祀太清宫的事务,被加授兼任中书令。

有一次一个侍婢放火,蔓延焚烧到了帝王所居宫内,元俨因此获罪,被剥夺了武信的符节,降封为端王。这次事情后,每次见皇帝,元俨都痛心地提及自己的过失,皇帝看着他那个样子也觉得不好受。不久之后,皇帝加授他为镇海、安化军节度使,封彭王。

到仁宗朝,刘太后临朝专政。这个时候,元俨觉得自己太过德高望重,深恐刘太后忌惮他,“故谬语阳狂,不复预朝谒”。也就是自称精神有问题,闭门不出。就这样躲在自己家里,韬光养晦了起来。

直到仁宗掌权,元俨才复出。这个时候的仁宗对他更加尊崇,当时正值陕西用兵,元俨献上每年所给的公用钱五十万来资助边关军用。皇帝不想拒绝他,允许他上交一半。元俨曾经问翊善王涣:“元昊平定了吗?”王涣回答说:“没有。”元俨就很愤怒的说:“像这样,哪里用得着宰相呢?”听到此事的人都感到畏惧,可见那个时候元俨确实可以影响皇帝的用人。

庆历三年冬,天降大雪,树木结冰,陈、楚之地尤其厉害,在这种恶劣下,元俨也病了,而且很严重。仁宗听后面露忧容,亲自到元俨的卧室,亲手为他调制药剂。这样的殊荣,其他的臣子或者叔叔们肯定是享受不到的。

据《宋史》上说,仁宗探病时使旁人退避,和元俨谈论了很久,元俨回答的内容多是忠言。仁宗想赐白金五千两,元俨坚决推辞不接受,说:“我瘦弱憔悴将要死了,要花费国家重资了。”仁宗听后痛哭不已。

第二年正月,元俨去世,死后被追封爵位天策上将军、徐兖二州牧、燕王,谥号恭肃。等到元俨安葬时,仁宗三次临视哀悼。

从元俨的经历上看,很符合《包青天》系列里的八贤王身份,不过与《杨家将》里的却还是有出入。赵元俨生于985年,和杨文广是同辈,杨业死的时候他才出生一年,不可能帮助到杨家。

如此说来,这赵元俨还是称得上“贤王”的,但是终究也没有册封这个名号,而且,传到戏曲里,赵元俨的身份还错安给了赵德芳。

说来说去,这北宋初期,根本没有八贤王这号人,“八贤王”赵德芳这个人物完全是后世戏剧作家虚构出来的。由于杨家将戏剧故事的发展,需要从有权有势的王室中找出一个人物作为与奸佞对抗的力量,使戏剧矛盾尖锐化、复杂化。于是,八贤王这样的身份就成了最好的人选。

那么,为什么要给人物定名为“赵德芳”呢?在京剧传统剧目《贺后骂殿》中叙述:贺后因夫死情不明,命长子赵德昭(实为次子)上殿质问,反遭赵光义痛斥,德昭撞殿柱而死。贺后再携次子德芳(实为幼子)上殿,历数匡胤功绩,痛骂光义不仁。赵光义向嫂嫂谢罪,赐其上方剑,封入养老宫,加封德芳为“八贤王”,至此贺后母子含悲下殿而去。这段民间戏曲,大概就是封“八贤王”的由来。

宋太宗赵光义夺占侄子皇位,这在当时一些宋人笔记中都有隐隐约约的记载,所以《贺后骂殿》等戏剧,把同情寄于赵德昭、赵德芳一方,不是偶然的事。可以说,小说、戏曲中的“八贤王”赵德芳是虚构的人物,但之所以这样虚构,也有其历史的依据。

标签: 其人杨家确有

更多文章

  • 郑成功一心收复台湾损兵折将到底是为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损兵折将,收复台湾,是为了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候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国的领土寸土不让。很多人会问损失那么多人员来收复台湾到底是为什么今天就来看一看。说到郑成功收复台湾,大家都竖起大拇指,夸耀郑成功,他保家卫国,成功打败荷兰收复台湾。但是,郑成功是反清复明的将领,当时为什么要损兵折将攻打

  • 宋应星与明代科技——永垂不朽的着作——《天工开物》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天工,明代,永垂不朽

    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县人,生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出身书香世家。曾祖宋景是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历任山东参政、山西左布政使、南京工部尚书、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是明朝中期的重臣。祖父早逝,父亲不甚得志,家境逐渐地萧条了。宋应星幼年颖悟,“数岁能韵语,及操制艺,矫拔惊长

  • 中国式悲情英雄熊廷弼如何死于残酷的官场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官场,悲情,死于

    大明天启五年(1625),八月的一天。56岁的囚徒熊廷弼,被押往刑场。提牢主事张时雍,看到熊廷弼的胸前挂着一个小布袋,问他:袋子里装着什么东西?熊廷弼答:我的无罪申辩书。张时雍又问:你没读过《李斯传》吗?里面怎么说的,“囚安得上书”(囚徒不能上书)!熊廷弼驳斥他说:是你没读过《李斯传》。这句话是大奸

  • 皇帝是杀人杀出来的——陈友谅采石矶即位登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皇帝,陈友谅

    徐寿辉死了,皇帝没有了。国可不能一日无君,中国人最怕的是自己没人管,实在没人管也要推举一个人出来管一管;在喝酒这样娱乐的时候也不能不讲政治,不能没大没小的,一定要选个桌长。到了睡觉了也不行,要选个室长,不能有无政府主义,有人曾经专门写了文章,反对无政府主义,就连你做梦也要归领导管一管。至于国家大事,

  • 古时候以美色知名的一代妖后,明代学家指出:妖后并不是漂亮美女,是美男!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古时候,并不是,美男

    后赵武帝石虎处世丰田巡洋舰,性情残虐,长得都是人高马大。尽管他自个相貌平平,可是他对女性的容颜规定却十分的高。石虎一辈子最宠溺的女性称为郑大樱桃,郑大樱桃以美色闻名世界,但一起她都是个甚为无情无义的人。在了解石虎以前,郑大樱桃在1个小官员家里做家妓。石虎之后抄了这一小官的家,郑大樱桃就赶到了石虎妈妈

  • 张溥生平简介,文学成就有哪些?代表作《五人墓碑记》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代表作,墓碑,就有

    张溥(1602~1641)明代文学家。初字乾度,后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选庶吉士,自幼发奋读书,明史上记有他“七录七焚”的佳话。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张溥曾与郡中名士结为复社,评议时政,是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继续。张溥在文学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又以“务为有用

  • 梁山唯一未婚女扈三娘亮美女旗号却嫁最丑好汉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好汉,旗号,梁山

    扈三娘是一个花季少女,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是卧龙岗上扈家庄的大地主扈太公的掌上明珠,许配给青梅竹马的祝家庄祝彪为妻。祝彪不仅武艺高强,还一表人才,和扈三娘是天生的一对,让扈三娘背地里偷喜。扈三娘的诨名叫"一丈青"。只从字面解释,可以断定扈三娘是个细高挑儿的姑娘,而且还是美女。后文扈三娘出征,认旗上不

  • 朱升源为什么要杀傅筱庵?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原因,朱升源,要杀

    如果没有日本人的侵华战争,大作家周作人很可能会成为哥哥鲁迅一样的大文豪,汪精卫会成为无数人拥趸的政界精英,梅兰芳还是会成为大家喜爱的京剧艺术家,黄金荣、杜月笙还是会成为人们心目中避之唯恐不及的青帮老大,许多人还会按着原来的生活轨迹幸福地生活着但是,日本人的到来,把这一切的梦想都打破了。朱升源原本是汉

  • 明代万历朝争立太子——国本之争与三案始末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朝,国本,始末

    国本之争,乃指明代万历朝争立太子一事。明神宗朱翊钧之皇后无子。王恭妃于万历十年(1582)八月生子常洛,是为皇长子,郑妃于万历十四年(1586)正月,生三皇子常洵①。神宗因宠爱郑妃,晋封她为皇贵妃,对王恭妃则未加封。按明朝礼法“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之原则,皇位继承人首先应是嫡

  • 《明朝大事本末》高平,王红编着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大事,明朝,本末

    元朝末年,顺帝妥懽帖睦尔统治时期,政治腐败,天灾频仍,社会矛盾恶化,由此而引发了农民及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其中以红巾军的斗争最为重要。农民的起义和反抗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元朝的统治。在以红巾军为主体的元末农民战争中,最终推翻元朝统治,并取而代之的是朱元璋。朱元璋(1328~1398),濠州钟离(今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