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请问明朝是被谁所灭?李自成还是清朝?

请问明朝是被谁所灭?李自成还是清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136 更新时间:2023/12/31 20:33:04

明朝是被谁所灭,个人看法如下:

李自成攻陷北京后,明朝先后立福王,唐王及桂王。

福王,唐王及桂王,历史上称南明。

福王抗凊失败,唐王抗凊失败,桂王抗凊失败。

南明被清朝所灭,明朝正统地位结束。依我所看过的文章明朝和李自成其实皆被某种"看不见的东西"所灭: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大顺军东进,其目的不是要夺取天下,而是掠夺。后人因事而论,认为李自成以为时机成熟,所以来取北京。实际上东征路上他几次想后撤或者转向,尤其是宁武关损兵折将以后。如果不是大同守军来降,也许就返回或者改道下江淮。甚至到了北京城下,大顺的君臣依旧没有想到有可能轻易破城而入。入城出城前后四十天,经山海关一战,之前攻无不克的大顺军溃不成军,从此没有打过一场像样的战役。如果说是腐化变质的话,四十天内截然不同很难令人相信。自古入京的叛军不少,比闯部更贪婪的比比皆是,从来没有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失去战斗力的。比如黄巢部,撤出长安后还能够南征北战。相比之下,闯部是进入京城时间最短的,可是战斗力下降最厉害的。

如果说李自成的部队本来如此,又很难解释之前的战绩。有人认为他带入京的没有那么多人,山海关一战精锐丧尽。可是留守陕西的部队那?还有一种说法是流寇的缘故,所以太平天国才能长久些。可是太平天国也是流寇,只是到了南京以后不走了。李自成此时已经在西安扎下基业,算不上流寇了。东进时后方和沿线肯定留下不少人马,这批没有受到损失的人马怎么也没有战斗力了?

崇祯守不住北京是因为众叛亲离,李自成为什么称帝后马上撤走。山海关一战,吴军和清军是惨胜,连乘胜追击的能力都没有。李自成虽然伤亡惨重,可是没有全军覆没,为什么不依托北京完整的城防死守一下?李自成率20余万人讨伐吴三桂,他带进京的远不止此数。当时北京新定,一定会在北京留下重兵。还有三大营的降卒,这些加起来应该还有几十万,为什么不守一下,而是仓皇而去,让吴三桂追得如丧家之犬?

还有一种说法,在山海关损失的是李自成的精锐。即便这样,其他二流部队应该也有一点的战斗力。李自成不会把所有精锐都带到山海关,因为京城三大营的降卒那么多,需要留下亲信和精兵看守。

李自成纵横几十年,所部是各股流寇中战斗力最强的,即便受损失,也不至于没有还手之力。还有其部下将领,为什么这些久经战场的将领撤出北京以后就再没有出色表现?这种全军判若两人的情况究竟是为什么?相比之下,张献忠部也是一战而溃,后来还有李定国连斩名王,李自成手下为什么这么草包?

进京之前也进过城,洛阳西安,这些都是大城市,为什么偏偏进北京就彻底腐化了?从北京撤出来,最后连西安都守不住,李自成被杀也好出家也罢,最后不是众叛亲离,而是有一支人群众多就是不能打仗的大军。

李自成带到北京的不是乌合之众,留在各地的也不是摆设,在山海关和关宁铁骑交锋时表现不俗,也说明腐化之说不正确。起码在山海关前,闯部是能战的,为什么只有一战之力?

再看看在这时举足轻重的吴三桂,三月七日接旨,三月十日放弃宁远,三月十六日到达山海关,对于一支军民搀杂的20万人来说,这个速度不应该是故意磨蹭了。吴三桂是可以丢下百姓飞奔北京,可是当时李自成还没到北京,没有必要十万火急。三月十八日,尚未安置完毕官兵家眷和辽东百姓的吴三桂出兵救援京畿,然而这一天京城已经沦陷了。这个时候,说明吴三桂是全心全意救驾的。

三月二十三日,接崇祯死讯传,吴三桂归降大顺。三月二十七日,吴三桂到达距离北京约二百六十余里的玉田,获悉大顺军在北京奸淫掳掠,拷打文武贵戚索要金银,吴家亦牵连蒙难。是夜“恫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掉头奔袭山海关。这四天中发生了什么?

吴三桂叛后,李自成亲征,说明在他眼里吴三桂是个劲敌,否则派刘宗敏等就可以了。这么重要的一个人,为什么几天都等不了,非要上吴家索要金银和陈圆圆?明朝官员投降的很多,对拥兵的武将,李自成从来是优待的,为什么偏偏对吴三桂这么严厉?说明拷打吴襄甚至索要陈圆圆都是子虚乌有。即便是真有此事,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手下的军士也未必肯。当时各地相继投降,怎么唯独吴军铁板一块,他要降就降,要叛就叛?为明朝报仇也说不过去,因为吴是先降后叛,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吴三桂是辽东军人集团的代表,不是个鲁莽的武夫,所作所为要从辽东军人集团的利益着想,否则部下不会绝对服从的。背关和李自成决战,风险极大,即便满清相助,以之前李自成驰骋中原的势力,胜负很难预料。在人心不稳的崇祯十七年,为什么吴三桂部队就那么齐心?

山海关一战,吴部伤亡惨重,居然能对李自成穷追不舍,连战连胜,和在山海关前势均力敌的情况截然不同。可是为什么又突然不追了,就因为李自成放归陈圆圆?吴三桂这么重色轻国仇家恨的话,怎么可能有人为他卖力?满清也不会让他西南王之的。

标签: 明朝

更多文章

  • 明朝的粮长制内容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

    粮长制是明朝在各州县设置的由粮长负责征解税粮的制度。其内容为何?先行于各州县设置的由粮长负责征解税粮的制度。始创于洪武四年(1371)。其法,每州县按收集粮额分成若干粮区,区设粮长。先行于南直隶属和浙江,江西,有漕各省曰漕运粮长,其他各省曰赋役粮长,苏,松等府兼征白粮的州县专设白粮粮长。10月初粮长

  • 关于明朝的东林党争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东林党

    东林党成立后,吸引了许多志气相投的人加入,杨涟就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位。杨涟是湖北省应山县人,当时他官居左副都御史。他见到魏忠贤窃权纳柄,把持朝政,害怕奸臣当道将引起乱事误国,因此上疏弹劾魏忠贤所犯的二十四条大罪。魏忠贤本是个无赖,因为赌输钱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入宫当太监。当时是熹宗在位时期,十七岁的

  • 朱元璋23天不给他吃饭看到他傻眼:你怎么还活着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给他

    元末明初时,南昌城有一个「远近驰名」的颠僧,其在14岁因为一场大病而被父母遗弃,从此只能乞讨为生。不过每次乞讨时都会说出针对天下态势的预言。就在朱元璋定居南昌时,这个乞丐便来求见,尔后朱元璋更是将其带在身边,却「故意23天不给他饭吃,没想到这个疯子竟然还活着。这个疯子名叫周颠,朱元璋在讨伐陈友谅之时

  • 明朝[永乐大钟]的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朝

    明朝永乐大钟是谁下令铸造的?它有什么故事吗?永乐大钟他自知罪孽深重,想凭仗佛力消业,所以在钟壁内外铸有佛经23万字和所有的佛尊,菩萨和神僧的名号。永乐大钟,铸于1420年,为明成祖朱棣亲自设计。明成祖是通过“靖难之变”纠正夺了明惠帝的皇位的。游过北京十三陵的人,往往以为明朝只有13个皇帝。实际上明代

  • 明皇帝独宠老妃…白头叹没子!太监突跪地「一句话」吐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句话

    明朝共有16位皇帝,都是非常有个性的皇帝,也不乏其中一些奇葩皇帝,平民天子朱元璋,蟋蟀皇帝明宣宗,风流天子明武宗,木匠皇帝明熹宗,但明朝最痴情的皇帝之一明宪宗,他独宠比自己大17岁的女人万氏,尽管万氏残害了他众多嫔妃和皇子,到最后却仍痴心不改,直到他感慨老年却无子,却有一太监跪下「报喜」。明宪宗朱见

  • 朱元璋称王后打算为父迁坟!刘伯温一看:这座坟千万不能动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王后

    话说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每天全家人都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最后他的父亲也因为染病,没有钱看大夫而撒手人寰。古时候的人们下葬都得把尸体装进棺材,但是朱元璋穷到连一口棺材都买不起,无奈之下只好用草席包裹了父亲的尸体去下葬。而在下葬这天,本是晴空万里的天气突然下起了大雨,朱元璋害怕淋湿生病又得花

  • 明朝最短命状元!苦读20年金榜题名20天后因一句话亡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朝

    明朝在历史上存在276年,一共诞生90位状元,丁显、彭时等人都是较为幸运的状元,却有位状元,写了一句话抒发情感,因此招来横祸,刚当上状元20天后,惨遭朱元璋车裂,这人就是陈䢿。洪武30年,当年70岁的朱元璋依照惯例,举办3年一度的科举会试,并将这个重任交给85岁的翰林学士刘三吾。陈䢿和其他考生经过层

  • 徐达夫人进宫做客…她下车前「赞叹1句」 朱元璋: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杀了

    朱元璋草根逆袭为皇帝,故事相当励志,但他生性凶残,心思敏感多疑,许多人仅因为一个小小举动或一句话,就遭到他杀害,甚至连不少昔日与他一同作战的伙伴、对他有恩者,下场也是同样凄惨。而朱元璋的挚友兼爱将徐达就是其中之一,有次徐达的夫人受朱元璋爱妻马皇后邀请,前来参观皇宫,沿途徐达夫人不禁脱口而出一句话,没

  • 谁是明朝最后一个武状元?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

    谁是明朝最后一个武状元??A:黄赓黄赓(?-?)字仲叙,休宁县龙湾人。生卒年不详。崇祯16年(1643年)武科状元。出身贫寒,自幼便靠着帮人做苦力维生。黄赓生来肩宽背阔,力大无穷,精通武艺,特别善使铁鞭,人称“铁鞭王”。清兵入关以后随抗清义士金声抗击清兵,曾带领大军与清兵在宣城大战19次,而且都顺利

  • 朱元璋特殊之处、对当代之影响、对后世之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之处

    由于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饶,成为有野心的人企图征服的目标。不论是外争、内斗,都令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人民苦不堪言。经过了多次的改朝换代,也被无数的统治者所统治,无疑的是:并非每一个统治者都是为民设想的贤君、荒淫无道的暴君,或是无能的昏君;因而,必须了解五千年当中的统治者对中国的影响,而不致使现今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