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乾隆晚年为什么要给八叔允禩平反?

揭秘:乾隆晚年为什么要给八叔允禩平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2567 更新时间:2023/12/10 8:57:26

乾隆四十三年,进入中年后的乾隆开始整理有清一代已经被尘封多年的旧案,陆续为曾是清朝最震荡性案件主要人物,多尔衮多铎豪格、允禩等人进行平反,将这些人或配享太庙或是恢复宗族地位。这里最敏感曾备受关注的人物要属曾经在“九子夺嫡”表现强势的八阿哥允禩,乾隆亲自将他的“八叔”予以平反,改变其父雍正对此处理的一切决定。

事情还要从乾隆祖父康熙时期说起。

康熙四十七年(1708),康熙下令召开满汉大臣会议,保奏皇太子。会前“特谕马齐勿预其事”,可见康熙不想叫马齐参与进来,也是对他的一种保护。但是马齐与国舅佟国维的暗中勾连下,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鄂伦岱等积极配合,全体朝臣共同保举皇八子胤禩为太子,使得储位问题让康熙十分被动。气愤之下,康熙亲自将八阿哥胤禩招来问话说:“朕问八阿哥,你想当皇太子吗?”八阿哥一时语塞,不知如何是好。《宫崎市定雍正帝》。此后不久,以马齐为代表的众大臣受到康熙的严厉惩处:“马齐本应立斩,以为众戒。因任用年久,不忍加诛。”马齐被革去大学士,交与胤禩“严行管束”,他的三弟马武、四弟李荣保及其族人都受到牵连。这个“八阿哥”曾经因为绝对的支持力量让康熙一度废立太子中十分被动,甚至被气得老泪纵横。在两度废立太子时,八阿哥甚至以绝对优势得到了广泛支持。这也为雍正登基后首先处理“八阿哥”问题埋下了伏笔。

八阿哥胤禩能够得到广泛的支持是因为,他善于经营,有着非常广的人脉,康熙曾形容说“众人称之曰贤”,并且于几位兄弟关系融洽,这一点比其四哥胤禛更有优势。其手下人更是帮他主动经营,甚至大搞“封建迷信活动”因找术士相面有“天子相”的舆论大造声势。八阿哥胤禩自幼备受康熙喜爱,17岁的时候即被封为贝勒,是当时封爵皇子中最年轻的。 康熙帝曾命其管理广善库,署理内务府总管,这些不仅是康熙对八阿哥的培养锻炼,同时更是一种器重,这些都成了八阿哥想要在关键时刻一搏的主要原因。

当康熙提议群臣举荐储君时,对于参与会议的大臣一致推戴八阿哥时,还是让康熙大感意外说:“立皇太子之事,关系甚大,你们应该尽心详议。八阿哥未尝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加亦甚轻贱,你们再慎重考虑”《圣祖实录》

因此八阿哥对康熙心怀不满,在康熙五十三年发生的“八阿哥献鹰”事件中,彻底导致康熙对这个八儿子的决裂。康熙在密云县附近打猎,因为母丧而未能跟随的允禩特意叫人给康熙送两驾鹰,谁知康熙收到鹰的时候,这两架鹰已经气息奄奄,康熙异常震怒,认为这是因为老八对于上次反对立他为皇太子而心生愤恨,把这个快死的鹰映射他自己来日无多,震怒之余康熙发表了长篇谕旨,随后宣布与八阿哥彻底决裂,父子恩义断绝。

直到四阿哥胤禛继位成为雍正帝,储位之争依旧并未全面停息,但随着胤禛逐渐掌控政治权利,这些势力才逐渐被雍正各个击破。雍正四年(1726)的正月初五,雍正发出上谕,一口气历数允禩的长文罪状,把他八弟的问题上升到对不起爱新觉罗家族和父皇的高度,决定开除他的宗籍,逐出宗室,进行圈禁,用他的解释便是:“若将此丧心败检不忠不孝之人仍留于宗牒之内,玷污天潢,臣何颜对越列祖在天之灵,又何以立万世子孙之鉴戒!”在分化瓦解允禩集团后,雍正最大的隐患得以全部清除。在清除兄弟后,舆论多指责他的刻薄,雍正对诸王大臣解释说:“朕之是非,有关皇考之得失,所以不得不谆谆辨白也。”作为登基以来帝国最大的执政风波,雍正对允禩极其党羽的态度也十分矛盾,既想剪除,又怕舆论,他对此特别强调说:“允禩或杀或养,朕未降旨,矣无必行正法或必予宽恕之念。岂有靠尔阿哥之名杀弟之理?阿哥惟须持大体,恪守为臣之道,朕或有措置。”《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

不久雍正将其削调王爵,圈禁,改名为“阿其那”,侮辱性称呼。大臣们按照雍正的指示,召开了特别审判会议,对阿其那的行为进行审议,最终列出阿其那十四条罪状,对他进行参劾。雍正最后下达判决:“阿其那犯下的所有恶行皆唯激怒朕,朕若加刑于他,天下之愚者必定以此将恶名加诸朕,如此则正中阿其那下怀,朕才不会上这个当。”几个月后,阿其那在圈禁中离奇去世。

乾隆登基之初的一个多月,年轻的乾隆便发出了一道震动天下的谕旨:允禩、允禟等人,虽然自己作孽,也已经死去,但是他们的子孙还是爱新觉罗家族成员,如果继续把他们开出于宗籍之外,实在不公平。到了乾隆四十三年,人到中年的乾隆在持续恢复清朝几大争议旧案后,觉得有必要给其叔叔一并平反,因当时的罪名是查无实据的,在宫廷长大的乾隆深谙这种毫无亲情可言的兄弟关系的冷漠,另外这些曾经的震荡早已不存在,维护爱新觉罗家族进一步团结的必要和历史公正角度开展平反,具有进步意义。 如果当初乾隆为了笼络爱新觉罗家族所有成员,那么四十多年后的平反,则是随着时间的淡化,乾隆再次进行的以此宗族情感上的弥合。

标签: 清朝乾隆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东夷:先秦时代中原王朝对中原以东各部落的称呼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东夷,秦朝,历史解密

    东夷,是先秦时代中原王朝对中原以东各部落的称呼。古代以中原(即黄河中下游一带)为天下中心,称周边四方为"夷、蛮、戎、狄"。"夷"的称谓最早文字记载来自于周代的《礼记·王制》:"中国(方位概念,居天下之中)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这种说法被现代权威学者证明是错误的),被发文身

  • 苴国是怎么被灭的?苴国是被秦国“假道伐虢”所灭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苴国,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这个苴字看着简单,其实好复杂,读音多,解释也多,作为古国名,官方注音为cha,读作“茶”音,但广元人都读作ju,“举”音,至于为什么,无人知道,一直以来就是这么读的。其实以前在广元是没几个人知道这个字的,直到2009年在东坝片区修了一条路,取名为苴国路,广元人才知道,原来广元以前叫苴国,至于其它,一

  • 清朝最长寿的嫔妃,纯悫皇贵妃活了96岁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清朝,乾隆,皇贵妃,历史解密

    说到古代后宫女子,我们都知道她们不仅要经历产子的危险,还要在后宫众多女子中为了皇帝的宠爱而明争暗斗,再加上当时的医疗水平并不是很发达,所以后宫中的很多女子都是英年早逝。要说清朝长寿的后宫女子当然是孝圣宪皇后,也就是乾隆的生母。在雍正驾崩后登上皇太后的位置,活到了86岁的高龄。而比这位皇太后活的更久的

  • 三国时代拥有800人能干什么?足以创造奇迹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三国时代,将领,历史解密

    在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如果给你800人,可以做什么呢?率众投靠一方势力,凭借战功,封侯拜将?占领一座山头,据山而立,当个山大王?传道布教,济世救民,保一方净土?不同的人,对此一定会有不同的想法。在三国时代,军营之中如果能号令800人,那起码是个校尉。校尉说来也是一个中级军官,在打仗之时往往同其他校尉

  • 中西方都发明了火枪,为什么却只有西方演化成了现代枪炮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火枪,明朝,历史解密

    中国人发明了火药,但是在古代中国,火器最终没有发展起来,而西方却发展成枪炮。西方发展的这个枪炮,也让我国在清朝末年的时候被打的很狼狈。那么为什么火器在中国没有成气候,在西方却发展起来了呢?(古代战士点火器)有人说,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在火药发明以后,最早都在火枪上使用。但是,中国人因为最初的火枪不好使

  • 五代十国时期,富家千金倒追穷困潦倒的士兵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五代十国,郭威,历史解密

    五代十国时期,一天,大雨如注。黄河岸边的一间旅馆里,一名女人站在窗边,望着大雨叹息。这名女人就是柴氏,因为容貌出众被选入后唐庄宗的后宫充当嫔妃。庄宗病死后,后宫的大部分嫔妃被遣散回家,柴氏也在被遣散的行列。父母用马车接柴氏回家,走到黄河岸边的时候,因为大雨受阻,暂且住在旅馆里。这时,大雨中一个男人的

  • 如果没有秦皇汉武,中国的国土面积会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秦始皇,秦朝,历史解密

    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史学家公认的中国的千古一帝,都有各自的功劳,足以民垂千古,那么如果中国失去这两个千古一帝,中国的国土面积还能有多大?《三国演义》中说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没有错,但前提是历代帝王都要有大一统的思想,而且整个国家的文化属性要相同。而在战国时期战国七雄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 唐玄宗日夜独宠杨贵妃,既盛宠十一年之久,为什么却没有生下一个孩子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历史解密

    杨贵妃和前夫寿王李瑁生活了整整四年,没有生下任何子嗣。杨玉环嫁入皇室的时候是17岁,四年过去,已经是21岁,正是生育的好时机,可她却依然没有孩子。是寿王李瑁的问题吗?显然不是,据载李瑁活到56岁,后期生下了5个儿子两个女儿,如此,显然他的生育能力是没问题的。唐玄宗生于685年,杨玉环是737年被他纳

  • 嘉庆是怎么变成一个没有威信的皇帝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嘉庆,清朝,历史解密

    古时候的皇帝,从名义上来说,是天下共主,驱策群臣,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不过在实践当中,一个皇帝的领导力强不强,和他自身的威信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有威信的皇帝,臣下都唯他马首是瞻,皇帝说往东,群臣便不敢往西。而没有威信的皇帝,臣下对他的命令要么阳奉阴违,要么落实不力,这都是让皇帝很头疼的事情。皇帝

  • 多数人认为唐朝是女人最强势的朝代,实则不然,河东狮吼在这个朝代实在太常见?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朝,历史解密

    在宋朝时期文化方面的开放程度可是很高的,所以有两类人在宋朝历史上占据了很重要地位。他们分别是文人、女人。人们常听到“河东吼”、“胭脂虎”等形容词,实际上这些词原本是用来形容宋朝妇女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宋朝妇女的强势。那么,为什么宋朝的女人敢如此“大胆”?宋朝的《名公书判清明集》中有记载:“在法:父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