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战争的结局,使远东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帝国主义列强随着《马关条约》中国割地给日本,争夺中国的斗争加剧起来。
在割让辽东半岛的问题上,首先引起眼红的是沙俄。
沙俄侍从武官长万诺夫斯基说:日本“占领南满以后,日人将逼近我国边界,在我们有必要重划阿穆尔(黑龙江)疆界时,将使我们非常困难”。
中日战争中,沙俄密切注视战争的发展,沙皇曾四次召开御前会议,研究对策,待机而动。其态度是“假使日本的要求相当温和,我们仍应采取以前的不干涉政策;假使其要求触犯我们的重要利益,则我们不能置之不理”。
日本割占辽东半岛,严重地打击了沙俄在远东扩张的野心,引起其极大冲动,说如果日本不吐出辽东半岛,“即开始对日本海军作敌对行动,并轰击日本港口。”
德国企图把俄国拖进远东的政治纠纷中去,其日的主要是打算乘机从中国取得一个海军基地,以便伸张德国在远东的侵略势力。因此,门力怂恿沙俄对日实行强硬干涉,从而加强了沙俄千涉日本还辽的决心。
法国是俄国的同盟国,同时企图在联合干涉中谋取侵华利益。
1895年4月23日,俄、德、法三国经过密谋协调之后,三国驻日公使照会日政府,“劝告”日本政府放弃辽东半岛。
同时,三国军舰出现在日本海面,俄国在海参崴增加6万人的兵力,对日施加军事压力。
日本要求英,美两国支持进行反干涉,两国从自已的利益出发,不愿为目本的利益冒风险。
最后,日本被迫“对三国全然让步,但对中国一步不让”。经过一阵强盗交易之后,日与俄、德、法达成协议,迫使清政府加付3000万两白银的“赎金”,赎回辽东半岛。
这是清政府腐朽之至的丑闻。